方志统于国史,制度、文章、风土、民物,犁然具列,典綦重也。全书统贯,条流纷繁,诸家荟粹,分并不一,谨参酌古今,择要从之。冠诏谕,遵圣谟也;纪星野,系天象也;首列郡县、疆域、山川,奠地守也;次及城池、公署、坛庙、津梁、水利、邮驿,建置之先务也;存古迹,考古所必资也。疆理定而食货之政举,故户口、田赋、盐法、钱法次之;旱涝不时而缓急有备,故积贮、蠲振次之。仓廪实、衣食足而后教俗成,万物盛多,能备礼矣,故次风俗,次物产,而典礼行、民志定焉。教莫先于学,学必稽诸古,故学校、经籍次之。揆文奋武,政之大柄也,故兵制、关隘、海防次之。为政在于得人,故纪封爵、列职官、传名宦,腹心干城之所寄也。兴贤兴能而美俗成焉,故胪选举、叙人物、述列女,风声教化之所渐也。至释道为方外之流,寺观为缁黄之所,故附于后而以杂录终焉。
古人地志,名为图经。舆地非图无以表明形势。今用开方法为福建全省总图一,为十府、二州山险、水道、关隘、疆域各图一,为海防图三,为台湾海口大小港道总图一;于险要阨塞及岛屿洋澳特详列之,庶有资于治理。
星野之书,言人人殊。系域分州,一成不易。闽为牛女之墟,实则属牛一度,前人考之详矣。惟台湾海外,旧志未及,故复推择其说之可据者补焉。
郡县沿革为全书眉目。汉、唐而后,时异势殊,更置不一。旧志辄以现今郡县为前代标目,往往不合,今以各史为主,参以通典、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舆地纪胜等书。其专纪闽土者,若宋梁克家三山志、明黄仲昭八闽通志、何乔远闽书等,广援而详析之,为总表一、各府州表十有二,复详其说以资考证。提纲析目,于斯为慎。
山川散列,既莫详统纪;依方类叙,又界画难齐。兹于山则立干分支,各循其脉络,于川则异条同贯,务穷其会归,大者举而小者从之。
城池、公署、学校,诸所建置,前志略具。兹遍征诸部,递加诠次,废址旧基,亦以类系,具见昔人规画之详与其随时变通之故,原原本本,悉着于编。
古迹分为四目:曰名胜,宦游公暇登眺觞咏之所留也;曰园宅,邑士大夫钓游吟诵之所托也;曰冢墓,封树碑碣存焉;曰石刻,文采风流见焉。分类部居,以便寻览。
纪载之涉于时事者,若田赋、户口、盐筴、鼓铸诸部,胥关政要,必博稽前史与闽中旧记,以考镜得失,而征信于现行档案宫书,以着我朝宽大之体。志古即以宜今,故务详而毋略。
风俗升降,与政推移。岁时气候,因地而异。远稽载籍,近征志乘,裒而录之,附以昔贤劝谕整俗之文、游览观风之作,虽古今不必尽同,而美恶可以为鉴。
各府物产,有常产,有专产,复述则繁,错举则漏。今于首府虽常产悉加考核,于各府则常产但列其名,专产特为详注,庶备闽海虞衡之志。
学校为教化所从出。首综纲领为一编,以着斯文之盛,代有表章,而我朝重道崇儒,超越前古。次详各府县学宫建立规制,以至书院、社学、泮额、学田,并附列焉。名宦、乡贤之祠旧入嗣庙,学官之廨旧入公署,今胪于此,以类相从。
诸志艺文,多载诗文,殊乖史体。今用建康志、三山志例,题咏间附山川古迹,其文有关政治者散附各门,而以诸家所撰四部之书入经籍志,并掇著述大指,以存梗概。
闽地负山抱海,防御为重。我朝兵律之详、军威之盛,互古莫及。顺治间福州特设驻防,康熙及乾隆间增立营制,嘉庆间台湾噶玛兰新入版图,道光初始定营制,今并补入。
全门枢机,上游则关隘为重,仙霞、杉关最为天堑,下游则海防为要,沙埕、南澳为浙、粤咽喉,铜山、厦门、澎湖诸险,内蔽泉、漳,外援台郡;数者得而要害举矣。今详其阨塞,胪其冲要,形势瞭如,经制亦备,庶守土者有考焉。
旧志封爵不详。今自汉讫明,君长封建及割据始末,缀述史策,以补其阙。若宋之益王、明之唐王,封非闽壤,而事迹在闽,故附着之。本朝定鼎以还,爵班五等者依例入焉。
因事设官,代各异制;分州立县,号亦殊称。旧志以今统古,抵牾多有。今断代为志,一以当代之史为据,截然不紊。官秩则详其制于标题之注,郡县则综其纲于沿革之表,一览了然。其有实政可纪者为宦绩志,亦以当代官制及郡县先后为次。
旧志职官里贯出身多略,仅书名姓者十之六七。兹从各省通志选举及散见他书者查核补注,庶论世而知其人。
明史载南赣汀漳巡抚,巡抚既兼汀漳,即福建职官也;今补列之。
选举科目,肇于唐而莫繁于宋。我朝颇沿明制,简而易遵。今按科标目,注其缘起,胪其名氏,次其郡县里贯;其卓然可述者,于人物传详之。
宋代宗室附闽籍登第者,多至六、七百人,旧志不详世系,直同土著;今一一查核登载。
职官止载实除,选举止录本籍,此通例也,然权任者着有宦绩,寄籍者家仍土著,均附着焉。
明季忠义遗臣,旧志均略。谨据明史、通鉴辑览、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所收补入,以永我国家衰宠忠贞至意。
史之有表,所以联系繁重,便于寻览,诸志职官、选举,多用其例。顾职官或繁简不均,或年代失考,转致参差。选举以科分汇次则行格不敷,以府县分编则纷纭无绪;今惟以纲统目,依类联缀,不复立表,卷帙既省,亦便检寻。
各省志乡贤统归人物,然闽学盛于有宋,诸贤渊源濂洛,而集其成于朱子,史家特标道学立传,于统为尊。兹特仍之,此外无容臆为增入。至若名臣勋绩着在列传,良吏武功以类相从,及夫儒林、文苑、忠节、孝义、隐逸,其流风遗烈,皆足以兴起人心,方伎虽小道而曲艺不遗,寓贤非乡产而余馨未歇,故并传焉。
列女一门,特为繁重,以县属分之,以朝代次之。别为目四:曰贤淑,章妇德也;曰节孝,曰节烈,而未婚节、未婚烈附为,从一之义也;曰闺秀,柔顺利贞,不以才尚,亦不以才掩也。
闽中寺观,莫详于三山志。缘是时府县用计多出于此,故胪列尤繁。今惟于山水形胜之区、名流游咏之迹,与夫盛衰兴废之关乎风尚者略记而存之。
外纪述戡乱之迹,知消萌务在安民。外岛志航海之邦,见柔远莫先内治。录祥异,昭天戒之克谨。裒丛谈轶事,拾掌故之遗文。稗乘兼收,咸资古鉴。
方志之体,有述而无作,惟在择而能精,核而有要。兹所征引,大都溯原于史,而取材于闽中数十家旧记,与夫省郡州县新旧志乘,而参以丛书,釆及近事。补遗订误,一字之疑,必求其据。惟是概注引用书目,未免繁碎。今于事义显明者不复件系,其事隐义疑必资征信者注出原书,庶无嫌于臆决云。
福建通志道光九年重纂职名
总裁:闽浙总督孙尔准、福建巡抚韩克均、福建巡抚魏元烺、提督福建学政陈用光。
监修:福建布政使程含章、福建按察使岳良、福建粮驿道强逢泰、福建盐法道王耀辰。
提调:福建盐法道胡祖福。
总纂:翰林院编修陈寿祺。
分纂:候补内阁中书高澍然、江苏举人沈学渊、浙江嘉善县教谕陈善、浙江绍兴府教授前翰林院庶吉士冯登府、浙江贡生汪晨、福建举人王捷南、进士陈池养、举人林丞英、举人翁吉士、举人刘建韶、举人林彦芬、举人丁汝恭、举人赖其瑛、拔贡生张际亮、生员张绅、举人罗联棠、举人饶廷襄。
分校:生员陈茂坚、监生孟曾榖、生员刘存仁、生员甘鸿、生员梁尧辰、江苏举人孙士端。
监局:云霄厅同知陆我嵩、古田县知县宋炳垣、署闽县知县方履籛、诏安场盐大使张用禧、华封县丞前翰林院庶吉士郭应辰、西河场盐大使吴世培、浦下场盐大使周善感。
收掌:分发福建布库大使孙春洋、前海澄县知县景燮、候补知县吴成栋、兴化凌厝巡检萧重、候补县丞来锡蕃、候补县丞程绩。
采访:生员黄光宇、优贡生甘澍、副贡生何春元、生员陈茂坚。
福建通志道光十五年续修职名
总裁:闽浙总督程祖洛、福建巡抚魏元烺、提督福建学政吴孝铭。
监修:福建布政使郑祖琛、福建布政使贺长龄、福建按察使凤来、福建按察使张澧中、福建粮驿道托浑布、福建盐法道王耀辰、福建盐法道麟桂。
纂修:前翰林院编修魏敬中。
协修:举人郑嘉玉、副贡生陈世盛、举人林之华、拔贡生郑国葵、举人余纶光。
校录:福州府学教谕林廷相、闽县学训导万年椿、侯官县学训导陈国玙、永福县学教谕魏光文、永安县学训导林灏英、浦城县学训导阴树槐、永定县学教谕陈景崧、宁德县学训导陈鸣昌、晋江县学教谕梁云镛、上杭县学教谕魏本唐、湖北试用知县林藩、生员杨维基、生员王道征。
福建通志同治七年核刊职名
总裁:闽浙总督吴棠、闽浙总督英桂、福建巡抚李福泰、福建巡抚卞宝第、福建巡抚王凯泰。
监修:福建布政使邓廷枬、署福建布政使夏献纶、福建布政使潘霨、福建按察使康国器、署福建按察使傅观海、署福建粮驿道耿曰椿、署福建粮驿道叶永元、福建盐法道海锺、福建盐法道定保、福建盐法道裕宽。
总校:进士前任四川中江县知县林振棨、孝廉方正举人王景贤。
分校:拔贡生谢宗善、举人林祚曾、举人陈鸿涛、副贡生薛冠鳌、副贡生魏开铨、举人冯荣图、举人梁济谦、举人施鉴盘、副贡生林鸣曾、举人林鸣韶、举人陈则诚、举人陈庆禧、举人陈桂林、举人张亨嘉、举人林星赓、举人曾镛、举人吴荣庚、举人叶大遒、举人张筠、生员魏鸿谟。
监刊:候补通判前署同安县知县宋培初。
提调:惠安县学教谕孟际元、福宁府学教授林星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