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外部形象
所谓的外部形象,主要是就其外部表现形态而言的。构成此系统的基本方面应是:
(1)行为习惯的准则——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生活规范教师是社会的教师,是一定历史范畴中的社会角色;任何社会角色都必须自觉地将自己制约于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生活规范之中;在社会伦理道德所统辖的风俗、习惯、礼仪、时尚和社会生活规范所涉及的规章、制度、纪律及守则方面成为“模特儿”。比如习俗,它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东西,是人类生活中最早产生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人人都得遵守,教师要带头。再如纪律,它是国家机关或社会团体为自己的成员规定的行为准则;国家和社会往往以此要求教师、量度教师,教师又往往以此要求学生、量度学生,正己方能正人,在尽职尽责于历史使命中,教师能不经常在这方面做出样子吗?
(2)个性心理的外露形式——活跃、轻快。稳定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范围狭窄的人,个性的发展,认识事物的能力,都会受到影响;兴趣爱好范围宽广的人,会经常关注和研究许多新问题,从而开扩眼界,学会和掌握更多的文化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教师是期冀自己的学生都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的,许多教师也确实在不惮辛苦地做着这方面的工作。既然如此,我们有何理由不来个身先士卒,不来个“以我为范”?我们有何理由不在对天文地理、琴棋书画和古今中外等等知识的摄取中来个率先行动?其次,保持正常的外显情绪;或出或入,全部情绪应由平静、审慎、深思、坦然、和蔼、乐观所占有;全部信心和力量应由洒脱、微笑、镇定自若来显示。既不要因为遇到了顺境或获得了成功而难以自制,给人以轻浮浅薄之感;又不要因为遭到了不幸或失败而精神不振,忧心忡忡,给学生以脆弱的印象。
(3)日常生活的趋向——恪守社会性、科学性原则这里主要讲仪表问题,主要是说装束、打扮、服饰、发型等要求问题。按照教师这个特殊角色,学生极易“以衣貌取人”。因此教师的装束服饰需要特别检点。颜色不宜太艳,款式不可过时髦。教师给人的感觉只能是大方、文雅和庄重。他的风度,不能用奇装异服来表示;他的姿态,不能寄希望于朦胧轻纱的修饰。有人讲了“六字格”,即:
第一,和谐,合体合色。衣不合体,布料再体面,款式再新颖,色调再流行,也叫“东施效颦”,谈不上和谐。
第二,统一,衣帽、鞋,基调一致。一半西,一半中,一半古,一半今,半身红艳半身绿,半身紫色半身黄,对比强烈,俗不可耐,使人看了不舒服。
第三,习惯,民族有民族的习惯,区域有区域的习惯,季节有季节的习惯,随乡入俗好;“独树一帜”,容易引起非议。
发型,亦很能表现一个人的精神风貌,教师留发也要因情而定。老年:或蓄太平头,以示精神不减,或留大背式,以示气质不凡;中年:或理高平头,或剪小分头,以示精明灵活;青年:或留青年式,或成松散状,以示利落果敢。女同志的烫、梳辫、髻,首先要考虑的也是年龄、脸型和体型。
教师的仪表印象
在过去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学校的领导者往往不敢或很少向教师提出仪表上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是怕有人批评是资产阶级的标准;二是认为教师的仪表、衣着等是无关紧要的事。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人留给他人的仪表印象对他人的心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个教师留给学生的仪表印象的好坏与否,在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
一个人的仪表特别是外貌对他人的心理有何影响,社会心理学家做过不少研究。在一项研究中,卡雷·戴恩和她的同事给大学生们看三个大学生的照片,其中一个外貌有吸引力,一个相貌一般,还有一个无吸引力,然后要他们对这三个人在人格上做出评价,并估计他们的未来是否幸福,好的评价和最合人意、最幸福的预言都落在外貌有吸引力的人身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伦森等在一次实验中,选择一位天生美丽的妇女,让其扮成临床心理学研究生,给男大学生们的个性做临床评议,当这位妇女在打扮得很不得体、无吸引力的条件下,被试的大学生们似乎不关心她给予自己评价的好坏与否,然而当她打扮得十分漂亮、出众时,得到好评价的大学生们很喜爱她,得到不好评价的男大学生们表示愿再来参加实验,以促使她改变对自己的评价。上述两个实验结果表明,外形美是人与人互相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人的外貌影响着人们对他(她)的评价,同时一个人的外貌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同样表明:“教师的仪容体态,对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影响,特别对幼儿园、小学、中学学生影响较大。教师仪容不整,反映精神面貌不佳;奇装异服,也有损严肃端庄,都不利于教育工作。只有仪表大方、衣着整洁、朴素,才能引起学生的尊重和好感。”因此,一个教师在仪容体态方面给学生印象的好坏与否,是影响教师能否引起学生的尊重和好感、能否在学生中获得威信的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学有关研究还表明,一个教师的威信又影响着他的教育效果,即一个教师在学生中威信越高,他的教育效果一般就会越好。所以,一个教师仪容体态给学生印象的好坏与否,又直接影响着他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如一个教师若不修边幅,不仅不易得到学生的尊重和好感,而且学生对他的批评或表扬往往也采用不以为然的态度。
上述分析说明,要求教师注意自己的仪容体态,绝不是什么“资产阶级的标准”,而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每位教师不可忽略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十分注意自己的仪表,力求留给学生良好的整体形象。这里略提几个注意事项:
(1)注意衣着打扮,一个人的衣着打扮,是仪表的一部分,衣着打扮如何,自然影响仪表美。教师的衣着打扮,一要考虑得体,即适合教师的职业特点、适合教师的身份。过分要求“清一色”的灰、蓝、黑衣着,会显得呆板、死气沉沉,但奇装异服或不伦不类,又会有损严肃端庄,教师的衣着打扮应留给学生既朴素又美观大方的良好印象;二是要考虑合体,即要适合于教师的性别、年龄、长相、身体等方面特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教师的衣着应各有特点,不必整齐划一。而且衣着打扮还要考虑自己的长相、身材特点,决不可赶时髦,如女同志烫发后,由于头发蓬起,头部比原来要显得大些,这对头小身材高、苗条的人来说,自然显得俊美,而对头大身材矮的人来说,头部显得更大,反而不美。
(2)讲究个人卫生个人卫生,是仪表美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教师能否讲究个人卫生,将直接影响着他在学生心目中的仪表印象的好坏。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无论对学校或教育机关的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都必须要求衣服整洁,头发和胡子都要弄得像样,鞋袜洁净,双手清洁,修好指甲和经常备有手帕。”
因此,一个教师要常洗澡、常剪指甲、常理发、常换洗衣服,男教师不宜留长发和蓄胡子,教师上课前应梳头,整理一下衣服,整洁能给人以愉快的感受,教师应留给学生仪表整洁的良好印象。
(3)注意举止风度一个教师的形象,不仅表现在他的容貌、衣着上,还表现在他的举止、谈吐、表情、态度上。这些仪表风度反映出一个教师的思想情操、意志、品德、人格、学识水平等,也是教师心灵美的主要标志。马卡连柯说:“教育工作人员和学生一样,需要说话的时候才说话,需要说多少就说多少,不能随便靠在墙上和伏在桌上,不躺在沙发上,不随地吐痰,不抛掷烟头。”因此,为留给学生良好的仪表印象,一个教师,还应注意自己的举止风度,应使自己的举止庄重大方、谈吐文雅、富有表情、神态自然、待人亲切和蔼。
这里要指出的是,一个人的外表修饰和言行举止特征,必须受到其内在素质的制约,因此,最根本的是要注意提高自己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的修养。
教师的仪表行为
一、仪表行为
所谓仪表行为,是指人在一定的思想情操的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的气质风范(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和行为活动。通常来说,一定的仪表行为具有一定的典范性和表率作用,是人的内在的心灵美和外在的仪表美、行为美的和谐统一。因此,仪表行为所体现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表现人的外在美。人的外在的风度气质与行为活动是外表美的最好体现,它是在一定的内在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在较长时间的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主要通过人的容貌姿态、言谈举止和穿着打扮等反映出来。气质风度是外在美的最高层次与体现。二是反映人的内在美。内在美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灵美,它是人的一切美感中最本质的东西,是一定的思想道德情操及文化素养的最好体现。它通过人的外在的言谈举止、仪容笑貌透露出来,是外在美的本质与灵魂。一般来说,一定的内在的品质与情操规定着外在的风度与气质,一定的外在的风度气质与行为活动也表现透露着一定的内在的品质与情操。内在的品质与情操(即内在美)是源,是根本;外在的风度气质与行为活动是流,是内在美的外化与具体形式的体现。二者是互相联系的,和谐的统一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复杂性,内在美与外在表现之间往往要受到审美价值和某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干扰与制约,使二者有时又具有不一致性。突出地表现在:有的人内在的思想情操、道德境界与品质素养也具有良好的文化知识素养,甚至在这些方面积淀深厚,造诣颇深,但他们却并不一定都表现出具有良好的仪表行为水准与风貌。有的或工于自身的内在修养,疏于外表;有的或埋头致力于自己所醉心的事业,无暇旁顾;当然也有的以清高自居,不屑于表现一些相应的外在的仪表行为。也有的人正好与此相反,衣着考究,仪表堂堂,风度潇洒,气宇不凡,很有些正人君子的味道,却是道德败坏、知识贫乏、思想庸俗、品格低下,空有一副漂亮的外表,追求的却是低级趣味的东西。可见,外在的美虽然受到内在的美的规定与制约,但其自身有时也具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非完全都能为内在美所规定,也并非都能准确地反映、揭示出内在的品质情操。认为只要有了良好的内在品格素养与高尚的思想情操就一定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良好的仪表行为是片面的。
同样,认为凡是有了良好的仪表风度就一定会有与之相适应的内在美的依托同样是不完全切合实际的。因此,服从于不同的目的要求,为了达到仪表行为的内外统一,“神兼形备”,对仪表行为做出一定的规范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师的仪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