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交往素养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基本成员,要面对不同的人际关系,因此会牵涉到社会交往的问题。人如果不与社会交往的话,难以实现自我,也很难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贡献,更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在学校、在课堂,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实现的。此外,教师的社会交往直接地、间接地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有影响和制约。所以,一个教师必须正确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必须妥善地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不可回避,而且要积极地投入、认真地参加、正确地处理。
这个问题,从礼仪的角度来看,有三点:
1.要摆正位置。教师在学校里面对学生,是教师,但是到社会上去不能犯“职业病”,不能随意对人家进行评判,不能指手划脚。社交场合一般强调“交往以对方为中心”。
2.要端正态度。礼仪是讲尊重的,要表现出对交往对象应有的尊重,就是要接受对方,要宽以待人。
3.要掌握必要的技巧。“坐,请坐,请上坐”,得明确哪个是上座。“茶,上茶,上好茶”,上什么茶,用什么茶具,茶上给谁,先后顺序,都有讲究。
教师和外人交谈时要记住“四个不准”:
1.不打断对方。
2.不补充对方。
3.不纠正对方。
4.不置疑对方。
一般讲,作为教师在社交场合应做到“五个不谈”:
1.不能非议党和政府。这是讲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职业道德,不能说党和政府的坏话,而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党和政府。
2.不能随便对交往对象加以非议。
3.不能随便议论同行、领导、同事和学生。
4.不能涉及格调不高的话题。家长里短、小道消息、男女关系、黄色段子、绯闻、凶杀惨案,这样的事情从一个人民教师嘴里说出来有失身份。
5.不涉及个人隐私问题。一般社交场合下,隐私问题“六不问”:不问收入、不问年龄、不问婚姻、不问健康、不问职业经历、不问所住之处居所何在。
作为教师,在社交场合,和外人、和上级、和同行、和学生家长打交道,“介绍”和“行礼”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的礼节:①自我介绍要讲究顺序。一般,地位低的人应该首先向地位高的人作介绍,当然有时(地位高的人)主动自我介绍也不失为一种正常的做法。②自我介绍时间要短。③自我介绍的内容要规范。如单位、部门、职务、姓名等主要内容要清楚。
介绍他人时要注意的礼节:①谁当介绍人。介绍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主人,二是双方都熟悉的人(介绍人最好能跟双方先沟通一下,看可不可以介绍)。②要注意顺序。比如,先向女士介绍男士,先向长辈介绍晚辈,先向客人介绍主人,先向位高的人介绍位低的人。
见面礼节,一般是握手。握手的礼节:(跟“介绍”的顺序是倒过来的)地位高的人先伸手。宾主之间一般是:客人到来时,主人先伸手;客人告辞时,客人先伸手。另外,握手时双方都要注意表情、动作、语言的沟通和互动,寒暄一下,面含笑容,注视对方,手稍许用力,不能敷衍了事、不正眼看对方,也不能用力太过、抓着不放。
这样一些交往的礼节,是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的社交技巧。这样的礼节,如果不知道、不遵守、不讲究、不重视,就是失礼,就是没有教养,也不容易实现交往的成功和互动。因此,作为教师应具备这些基本的交往素养。
教师与人交往的语言要求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进行交流传播信息的最基本的工具。教师是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传播自己的思想。
言为心声。人们在日常交往中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讲授知识、表达情感,必不可少地要使用语言,可以说语言是人际交往的最基本的工具。那么,教师语言规范化要求更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师,你的语言不仅要绘声绘色、浅显易懂,而且在传递知识和信息的时候要有规范的要求,不能胡言乱语、信口开河。注意:①用语(口头用语有要求);②态度(热情主动、敷衍了事、应付、不耐烦甚至反感、厌恶);③内容和形式(说什么、如何说都很重要)。
教师用语的基本要求:
1.语言要规范而形象。规范:一般应该是规范的汉语普通话以及法定的、允许的、标准的少数民族文字语言。不仅要规范而且要形象。教书育人,传递信息,不仅要循循善诱而且要给对方容易接受的具体感觉。
2.态度要和蔼而耐心。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不同(幼儿的特点是天真纯洁;小学生一般听老师的话,学习主动性有但不强;中学生有自己独立自主的思考,喜欢接受新知识,却有青春逆反心理。),因此教学时态度要注意。
3.内容和形式要有讲究,内容要得体。《教育法》规定,教育事业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换而言之,教师传递的知识和信息,应该有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内容上要遵循法律法规。
教学的方式要适宜。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不能以不变应万变。
教师用语的规范,要注意:
第一,要讲普通话。《宪法》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不仅汉字、民族语言文字的书写要标准、规范;同时,口头语言也要规范,发音要标准,要让别人听懂。
第二,要讲文明话。要和那些不文明的语言划清界限,不仅不能使用不规范的语言,同时语言上避免“脏、乱、差”(低级趣味、黄色语言、下流段子,都不是教师之所为)。讲文明话的另外一种含义就是要使用规范的礼貌用语,要尊重别人、尊重自己。
第三,要讲现代语。要与时俱进,要有现代感(满口之乎者也,好像是很有学问,但如不是在研究古典语言恐怕与别人讲就不大容易沟通。教学时,进行古代文学研究、背《唐诗》、推荐《古文观止》给学生学,借古鉴今,古为今用,不能把它拿到现在生活中,因为行不通)。
第四,要讲直白话。要直白而形象、浅显易懂、循序渐进,强调以理服人、以例服人;不要聱牙嘈杂、枯燥乏味,不要玄奥、晦涩、别人不理解的名词和概念,因为不容易沟通。
教师用语的表达方式,因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对象,甚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而不同,在教学中、在教学方式上,语言方面有几个规则:
1.平等交流。
2.要善于沟通。(沟通实际上是一种双向的交流,既要了解别人,更要被对方所了解。)
3.要强调互动。
下面谈一谈语言美的问题:语言美包括语音美(声音美)、谈吐美、境界美。
1.语音美:发音要清晰,语速要正常,语气要谦和,语音要不高不低,发音要标准而正确,等等。作为教师,语言美、声音美有三点要注意:第一,语调、语声、发音不能太高,不高声喧哗是一种基本礼貌。教师要耐心,声音要柔和一点(声调高就有种训斥蛮横之意)。第二,速度要适中。第三,发音要标准。
2.谈吐美:就是表情和动作要注意。表情不能呆若木鸡、面无表情;表情要专注,不能心不在焉、敷衍了事。动作要适度,不能过分地夸张,特别是那些不必要的夸张动作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境界美:实际上就是教师在语言表达上的具体内容和态度方面的思想和境界。首先,境界、格调要高雅;其次,要有上进心,要不断地学习;第三,要掌握真知,传递正确的知识;第四,要有科学和民主的精神。
教师用语忌以下几个方面:
1.忌粗口。所谓粗口就是骂人的、黄毒赌黑的语言。
2.忌训斥。不仅不能体罚学生而且不能当众训斥他们。
3.忌侮辱。不能用语言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
4.忌讽刺。不能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
5.忌妄言。不能信口开河、妄自议论国家政府大政方针,不能对法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随意加以圈点。
6.忌乱言。教师之间、家人之间交流的问题没有必要在学生面前“坦诚相见”。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于教师来说,师生关系是他们社会关系中最基本、最关键的人际关系。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实施教育影响的前提。教师只有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积极培植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完美的教学艺术来挖掘学生的潜能,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地成长。
那么,教师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应着重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中尊重学生
教师和学生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统一体,利益是共同的,目的是一致的,没有理由相互不尊重。一些学生对教师的不礼貌行为,究其原因,常常是由教师造成的。由于受旧观念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惟我独尊,遇事不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不注意体会学生的思想感情,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用职权,结果造成学生心里极为不满,出现抵触行为,甚至在背后议论教师、给老师起外号,等等。反过来,教师又抱怨学生品质坏,戴上有色眼镜看后进生,师生关系成恶性循环,致使教师不能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学习,双方的利益都受到严重的影响。
因此,尊重学生应该成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教师要心胸宽广,善于用尊重他人的行为影响学生,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尽量减少失误。对学生的不礼貌行为,教师应采取宽容态度,适当加以疏导,不激化矛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学习有困难的“学困生”。要善于抓住“学困生”的闪光点,以此为激励进步的突破点,唤起其自我觉醒,激发上进的愿望。要利用课余时间经常与“学困生”交谈,从生活、学习、思想上关心他们,使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二、教师要理解学生
现在,学生年龄小,与教师在认识问题、处理问题上有非常大的思想差异。为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必须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加强自身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处理问题时要充分理解学生,消除师生心理上存在的隔膜。
师生关系的一些裂痕,往往是由于彼此缺乏理解造成的。学生对什么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理解并不深刻,有时可能还有些偏激。如把老师对他们的批评看成是找岔儿;教师的态度稍微严厉一点,就认为是不尊重他们、不民主,等等。学生看待某些问题思想有一些偏激是正常现象,因为他们终究是不成熟的孩子。社会、家庭、学校,特别是老师有责任给他们讲清道理,告诉他们什么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错误的思想行为给予适当的批评是教师的责任,老师要帮助学生区分善意的批语帮助和恶意的训斥指责。教师提出批评,学生能正确对待,虚心接受,是民主平等的表现;学生提出意见,教师能够耐心听取,给予积极响应,这也是民主的表现。教师有错误,及时承认,及时改正,就能获得学生的谅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
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是积极行动的先导。无论什么事情,学生不理解,如硬要他去做,可能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三、教师要信任学生
教师的信任是师生间感情交流的入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思想基础。因此,教师必须相信学生,不但以长者而且以朋友的身份去相信每一个学生,尤其是要相信那些有失误的学生,不戴“有色眼镜”去看他们,而是给予他们信任和期待,拉他们一把,相信会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进步因素,产生自信、产生力量,从而能消除不足,更新自我,创造成绩。教师要相信所有的学生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依靠个人的主观努力,能够在品德、在学业上取得进步,相信他们能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还要相信他们有了一定过失能够认识和改正,这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基础。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在学生产生疑惑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学生做错了或说错了要允许学生重说;学生回答不完整,要允许学生补充;学生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允许学生合作、共同探究讨论;教师出现错误时,允许学生指出并纠正。教师要尽可能缩小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努力创设一个开放性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新知识面前产生“我能行”的自信心理。
四、教师要研究学生
进入中学以后,学生陆续进入了青春期,心理上有了较大的变化,正处在由儿童期心理向成人心理的过渡时期。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心理开始由依赖性向独立性过渡,由“自我朦胧”到“自知之明”过渡,由幼稚到成熟过渡,心理上充满了矛盾和不安,“逆反心理”也比较强。再加上学生是活生生的,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不断发展,他们思想也很活跃。而每个学生又有天赋条件的差别,家庭与社会环境的不同,他们的学习动机、兴趣爱好、思想品德等各不相同,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特殊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必须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五、教师要热爱学生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唤。它需要教师从情感上热爱学生,从生活学习的细微处关爱学生,处处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难。尤其对那些身处逆境的孩子,教师更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温暖他们,不失时机地给他们一个微笑、一句安慰的话、甚至一件微薄的礼物,让他们时刻感到老师是他们的贴心人。因为,“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身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语)可见,教师用自己高水平的情商给学生以“细无声”的“滋润”,不但会使学生爱其所教的学科,产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情感效应,而且会促使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良好品质的形成。
六、教师要宽容学生
宽容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高层次的教育态度。它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虚怀若谷,心里容得下班级中每一位学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是未成年人,犯错误是难免的,有不足是正常的。在学生出现错误时,应少加些指责、批评,多一些循循善诱。切忌与学生计较,粗暴地训斥学生,这样将导致学生疏远你、敌视你。宽容不是无能的表现,而是教师人格美的体现。宽容有时比声色俱厉的“严格”更有力量。它作为一种教育态度,既不是消极的放任自流,也不是有意回避矛盾,它和严肃批评一样,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冷静反省,认识缺点,从而改正错误。既然批评和宽容的最终目的一样,而经常批评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用宽容对待学生却能保护学生的自尊,那么,我们对学生少进行些批评,多给予宽容不是更容易与学生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吗?
七、教师要帮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