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种瓜得瓜,错不了
中国人有句谚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是从中国长期农业社会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理。在人生中,你“种下了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你不能埋怨命运对你的不公,人生中你收获了什么取决于当初你取决于你当初的目标。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不能埋怨自己的人生,因为,一切都是你自己造成的,也只有你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佛教所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这个道理。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我们要选择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的创造自己的将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当初你种下的种子多,那么你收获的就多,如果当初种下的种子少,那么你收获的就少。你种的是玉米,就不会收获西瓜。你的人生是你自己造就的,人生的果实是甜是酸,都是你当初播种的结果。换句话说,目标的达成需要花费时间精力,没有所谓的一夜成名,不要妄想不劳而获。
因为你播种的种子质量的好坏,决定了你收获果实的质量,所以,如果你播种了有害的种子,就不能够收获有益的果实。有句话说得恰到好处:“你的信念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
当今是速食充斥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想今天种下种子第二天就能收获豆子,后天也行,不想按照自然规律等到春华秋实。今天种下豆子,明天就想收获,连豆芽菜也收获不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其实大部分人都是以急功近利的方式在应用这个法则。当他们付出一分耕耘,却没有得到显性的那一份收获时候,就容易半途而废,就不再看重不懈努力的能力,他们选择了失望甚至放弃,于是他们坐失即将到手的丰硕成果。
播种十颗豆子,绝对不会收成十株豆子,有些被风吹走了,有些被太阳晒干了,小虫子吃一些,鸟儿又叨走两三颗,最后可能只长出两株豆子。种豆子都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因此,如果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收获,就要努力多播种子,播种两颗种子的收获肯定跟播种10,000颗种子的收获不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耕耘,多收获。
当我们付出十分耕耘,得到十分积累后,我们才拥有百倍的回报。这个世界对于付出十分耕耘的人报以阳光大道,对于仅付出一分耕耘的人只给予崎岖小径。
有些人因为没有迅速看到成效就此放弃了追求;九分耕耘之后,还看不见收获,又有些人放弃了追求。但这个时候实际上已经有了九分积累,就在离收获不远的地方,放弃了追求完美的最后那一点坚持。而那一点点的坚持通常就是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
陈祚是我国游泳运动员,2004年他参加雅典奥运会,没能进入决赛,只能以观众的身份去感受这场比赛。奥运会之后,意识到差距的陈祚投入到新一轮的备战。两年的时间,他的成绩飞速提高,而他也从小队员变成了年纪最大的队员。
经过一番艰苦训练,他在多哈亚运会上创造了新纪录,成为100米自由泳的冠军,站在了最高领奖台上。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因此我们要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灵模式。在这种随时随地做好准备的心灵中,说不定就会产生价值连城的金点子。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既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人类社会的规律,积极的种子能够给我们力量,让我们到达成功的彼岸。消极的种子,最终会变成一种吞噬我们成功潜能的消极力量,让我们无法获得成功。
日本量子物理学家江本胜博士,以水为载体,作了一系列的实验,让水听音乐、读文字、看图片,和接受人的意识,并在零下5 度的冷室中以高速摄影的方式,拍摄水在接受不同信息之后,水结晶的照片。
他得出的结论震惊世界:当水接受正面的信息的时候,水结晶的照片非常的美丽,而当水接受负面的信息的时候,水结晶的照片非常的丑陋,江本胜博士根据实验的结果,写出了一本全球畅销的科普读物——《水知道答案》,相信这些美丽或丑陋的水结晶的照片,会让你有所感悟。
对人而言,种子就是种在自己的心中。比如,你帮助了某个人,那种子不是种在那个被帮助者的身上,而是种在了你的心中。所以,当这个种子成熟的时候,帮助自己的,常常不一定是自己曾经帮助过的那个人,而往往是另一个出乎预料的人。
我们现在所感受到一切,都来源于我们以前的付出。如果时时都到感受到快乐,那是因为我们以前时时都在给予别人快乐,反过来,也一样。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都要提醒自己,要尽最大的可能种下快乐的种子,而不要做相反的事。
2.行善积福,错不了
有位智者说,世上只有两件东西能让人敬畏,一是我们头顶的星空,二是我们心中的道德。中国有句谚语叫“积福行善”,行善能够积福在现代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研究发现,与人为善不但使人快乐,而且能延年益寿。现在有个新理论,叫作“善者生存”(survival of thenicest)。这个理论认为,人类因为具有善良的天性,因而能够长盛不衰。
1925年,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善心与一种能够释放多巴胺(dopamine)的基因有关。多巴胺是脑中的一种神经传导物质,能够使人感觉良好。
美国圣达菲研究所的山姆·包尔斯教授通过分析发现,善良之心是人类社会能够生存下来的关键因素。研究显示,与人为善能够让我们更加快乐。加州大学教授桑雅·柳渡默斯基曾进行一项实验,请参与者在10周的时间里随意做善事。实验结果表明,在参与实验的这段时间里,大家的快乐程度不断提高。
山姆·包尔斯教授说:“大家喜欢行善的原因,就跟大家喜欢吃冰淇淋一样,因为感觉很好。”他说,“生命是有价值的,因为总有些人在某些时候会表现出利他的善念。如果人的动机都是自私的,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解决气候变化、疾病,以及政治动乱等问题。”
不过,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有的参与者做了各种各样的善事,有的参与者只是重复做一种善事,前者比后者感到快乐的程度要高得多。
无论是帮助亲友还是帮助陌生人,快乐程度大同小异,但结果可能很不一样。帮一个陌生人付咖啡钱,可能会让你感到短暂的愉悦,但帮邻家老人买东西。则有助于你处好邻里关系。
与人为善也有其他好处。史蒂芬-波斯特教授是《好人为何有好报》一书的作者,他曾专门研究与人为善与身心健康的关系。有一项研究对216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助人的人心理更健康,精神状态更好。其他研究也发现,乐于助人的人罹患慢性疾病的可能性较低,且免疫系统往往比较好。
心胸狭窄的人认为行善会被骗,那么何不告诉自己:被骗又有什么关系?我有了善心和善行,又何必在乎对方的虚实!正如苏格拉底,一位少年求苏格拉底收他为徒,但他声称家境贫寒,无力出学费,只能求苏免费教他。
他当下就同意了。柏拉图小声提醒:“这是个骗子,他家很有钱却不愿意出学费。”怎料老苏说道:他为了当我的徒弟而撒谎,可见这小子对我有多欣赏了。我又有什么损失?
培养自己的行善习惯并不困难。柳波默斯基教授说:“大家只要比平常多做些好事就成了,要定期做,比如规定自己在每周一表达善意5次。做出一点善举,也就意味着你承认周围的人跟你一样值得关爱。”
诸多的善行只需举手之劳,点滴付出就足以令人感动:顺手拉起跌倒的幼童;起身为老弱病残让座;搀扶盲人走过马路;把捡到的物品放到失主手里;当有人问路时,几句热心的指点;当有人无意碰撞你表示歉意时,抱以善意的微笑……所有这些都属于充满温情的善意,行善就是如此简单,你却赢得了对方由衷的感激。
行善不一定只是有钱人的事情,只要你心中有善,即使是街上的乞丐,也一样能够给人善意的温暖。美国有位74岁的英国老汉布洛克就是一个绝对的赤贫者,他住在用1美元租来的一所废弃校舍里,睡在地板上,只铺着一块垫子,吃的基本是素食。
他用一根浇草坪的橡胶水管在院子里洗澡,冬天照样冲凉,只是换到了室内。他的唯一伴侣,是一只12年前被他收留、现已失明的流浪犬。狗粮和他吃的东西一样,都是别人送的。
这个世界最穷的老年人布洛克却创办“偏远地区医疗志愿团”,给那些生活在远离城区、缺医少药的病人提供医疗方面的援助。这个志愿团源于他少年时的一个愿望:他希望能够要让偏远地区的穷人也可以免费看病。1985年,布洛克终于创办了“偏远地区医疗志愿团”,迄今为止,这个RAM团队已在美国十多个州行医。
这是个免费的慈善机构,许多药品和器械都来自社会各界的援助,医生都是献身慈善事业的志愿者。团队每次行动都要出动大队人马,运载大量志愿医生和医疗器材,往往还要出动飞机(大多由他亲自驾驶),而且都在周末,这样才使那些医生志愿者不耽误正常工作,牺牲周末时间无偿地为偏远地区的患者送去医疗服务。
这些医生志愿者也是自己找上门来的,他们通过RAM的网站或打电话联系,不领报酬,差旅费也自付,在某些人眼里绝对是赔本的买卖。好处是设备和器材通常不需要他们提供,大多为RAM用捐款购买。这就是一个天底下最穷的人的作为。
真诚行善的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无论他的容貌如何,在受助者的心里他的美丽都会超越任何世俗的美。因为行善者心里释放的是人间最无私的爱,眼睛里充满的是怜悯和慈祥,双手传递的是抚慰伤痛的温情。他们是活在人间的真正的“菩萨”。事实上,善良人的形象比假想中的菩萨更可亲。
无论行善者的能力大小,其行为都同等的可贵。只要是纯真的良知,见危相助,得助者的命运就会发生改变,遇难呈祥。世上本没有菩萨,而乐善好施的人在贫弱者的心目中比菩萨还要伟大。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偶尔为之者为小善;一生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终能积成大善:自己行善助人,并致力传播为善之道,能够激发众人的博爱之习,塑造良好的道德风尚者为至善。只要全社会都献出一份爱心,就能聚小善为大善。人行善举,互助互爱,互谅互让,我们就会拥有一个幸福和谐的世界。
虽然我们不期望行善能够积福,但行善确实能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回报。桑迪因为家里很穷,他靠奖学金才上了哥伦比亚大学,他的室友同样也靠奖学金生活。他大二时桑迪患了眼疾,后来确诊为青光眼。糟糕的是病情发现得太晚,结果导致桑迪双目失明。在他失明之后,室友每晚都为他读课文。
结果桑迪并没有因为疾病影响到学业,反而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且获得富布莱特奖学金,赴牛津深造。他仍旧很穷,但他说他节衣缩食省了约500美元。
他的室友同样也进了研究生院。一天,桑迪接到他的电话:“桑迪,我非常不快乐。我一点都不喜欢待在研究生院,我不想继续待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