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形成历史特点和标志
一、西柏坡精神形成的历史特点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这一段并不算长的历史,却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这座丰碑以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的辉煌胜利为基础,标志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终结,标志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对人民残暴统治的终结,标志着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理想将成为现实。处在这种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转折关头,人民以旺盛的革命热情和巨大的历史责任感推动着、期待着、实践着。在党的领导下,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极大的发挥。新的理想目标、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及行为规范,在实践中孕育产生,成为新时代的精神风范,西柏坡精神作为革命者共同理念的高度概括,体现着历史风云变幻的必然性。
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1944年,毛泽东在《学习和时局》文章中就指出,现在的任务是要准备担负比过去更为重大的责任,中共七大将要讨论加强城市工作和争取全国胜利的问题,要求全党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告诫全党要"提倡放下包袱和开动机器",要以党的历史经验教训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1945年,中共七大总结了历史经验,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和各项纲领、政策,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做了准备。毛泽东指出,夺取抗战胜利和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这个历史的总趋向已经确定,中国近百年来的人民斗争都遭到了失败和挫败,但这一次就不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避免失败和取得胜利的一切必要条件都具备了。毛泽东又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结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政策和实践,使中国社会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中国共产党必定胜利的最根本原因。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毛泽东在会议的报告中,号召全党:"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发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强调:要树立"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就一定能动员人民群众和我们一起艰苦奋斗,完成中国革命的任务。
解放战争的三年,中国共产党是从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走过来的,也是西柏坡精神形成的时期。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做不妥协的斗争,展开向国民党军队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领导解放区进行广泛的土地改革、整党整风和发展生产;统一解放区财政经济,成立华北人民政府,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筹建新中国……胜利的天平不断向人民一方倾斜,使西柏坡时期成为"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当抗日战争刚刚胜利之时,中国面临两种前途和两种命运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揭露了国民党蒋介石假和平、真独裁的面目,使人民认识到,只有彻底摧毁蒋介石集团在中国的反动统治,才是结束中国百年来战乱历史、实现国内和平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坚决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
内战全面爆发后,依仗美军支持的蒋介石集团,狂妄地叫嚣要在3个月至6个月内消灭共产党军队的主力。当时蒋介石集团拥有450万军队,控制着全国四分之三的地区和3亿以上的人口,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只有120万,无论在数量还是装备上都远远不及国民党军队。在这种情况下,党外一些人为敌人的表面强大所迷惑,产生悲观情绪和畏惧心理。党内也有人抱怀疑和忧虑态度。中共中央于1946年7月20日发出《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党内指示,坚定地指出,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并且能够打败蒋介石。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帝国主义的援助,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而蒋介石战争的反共反人民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人民解放军由于人心归向,经济高涨,胜利必然是人民的。同年8月,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更进一步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并指出:"这些反动派总有一天要失败,我们总有一天要胜利。这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反动派代表反动,而我们代表进步。"从而,使全党上下树立了战胜美帝国主义的信心和勇气。在中共中央的正确政策和策略指引下,人民解放军按照"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和"干净、彻底全部地消灭国民党和一切反动派"的指示,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进而取得对敌战略大决战的胜利。
在史无前例的土地改革运动的社会性变革中,翻身农民树立了跟着共产党走、团结对敌的共同理念。经过全党整风,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水平空前提高,加强了组织性和纪律性,形成和发扬光大了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注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优良作风。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支持,中共中央九月政治局会议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正确地解决了走完中国革命道路和走上中国建设道路的新的历史课题。
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关头,为了推动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做出了将工作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革命战争转移到经济建设,团结各阶层民众,迅速地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逐步地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并指出,建设一个新世界,要比破坏一个旧世界,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要求全党对此要有清醒的头脑,经受住胜利和执政的考验,不要因为胜利而骄傲,以功臣自居而腐化堕落,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这样才能保持党的革命本色,保证不断地把革命事业推向前进。中共中央九月政治局会议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这些光辉思想,使西柏坡时期成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折的起点,把党的优良的革命历史精神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和新境界。
二、"七届二中全会"是形成西柏坡精神形成的标志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征途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的历史转折性会议,它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与中国建设道路两条伟大道路的历史性转换,它描绘的人民共和国的宏伟蓝图,成为继往开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光辉目标。这次会议,标志着历史性转折时期的西柏坡革命精神正式形成。
1947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提出了"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号召。到1948年,战局已发生有利于中国人民的根本性转变。在中共中央九月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革命胜利后,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他说,关于几年胜利的问题,过去所讲的只是可能性,对发展前途的分析谈谈就是了,并没有正式提到会议上,就是提出讨论了也没有结论。现在战争已有两年多了,情况更清楚一些,可以讲出带确定性的意见了。从那时,中共中央开始谋划建立新中国。
1949年初,革命胜利大局已定。1月6日至8日,在西柏坡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讨论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目前形势和一九四九年的任务》的决议。决议强调:"我们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而决不容许半途而废"。并决定:在1949年,必须召集没有反动派代表参加的、以完成中国人民革命任务为目标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组成共和国的中央政府,并通过共同纲领。3月5日至13日,在西柏坡召开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作了重要报告,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分别在会上发表了讲话。会议明确地提出了中国革命取得全国胜利以后,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的任务和主要途径,规定了党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对今后党的建设做出新的论断。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是实现中国革命伟大历史性转折的标志,也是西柏坡精神形成的标志。第一,会议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向城市、从革命战争向和平建设转移的战略决策。第二,会议确定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途径。第三,会议进一步确定,新中国政权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第四,会议把执政党建设问题尖锐地提到全党面前。
西柏坡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
西柏坡精神是代表历史性转折和时代要求的革命和建设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我们党的革命实践过程,对我们党自身建设的重要经验,对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特有的、高贵品格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是我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闹翻身、求解放,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英勇奋斗的实践过程。
1924年到1927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大革命。此时,中国共产党虽然成立不久,力量还较弱小,但是明确地提出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目标,实现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发动工农运动,与列强、土豪、军阀进行了顽强的斗争。1927年4月12日至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举起屠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归于失败。中国共产党从腥风血雨中勇敢地站起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开展土地革命。在"工农武装割据"的艰苦斗争中,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艰难奋战而不溃散,唤起工农千百万,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毛泽东等同志指挥下,红军血战湘江、突破乌江、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河、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巧渡金沙江、跨越雪山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会师吴起镇,胜利到达陕北。而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的遵义会议,则将被迫的战略转移变成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长征的胜利,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人所从事的伟大革命事业,因为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是任何困难、任何敌人都压不垮、摧不烂的。
在民族危亡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体现了最伟大的民族牺牲精神。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反对外国侵略者第一次取得全面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雪洗了19世纪中叶以来民族的耻辱,为中华民族的彻底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在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大抉择面前,中国共产党坚决选择了"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光明前途,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实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先后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标志,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中共中央离开陕北、东渡黄河,辗转千里,于1948年5月来到西柏坡。在这个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毛泽东、党中央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野战军在辽阔战场上纵横驰骋,攻防自如,创造了歼敌150多万的辉煌战绩。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和国统区内民主运动的高涨,中国革命已是胜利在望了。
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必将使人民站起来,成为新中国的主人,成为新社会的主人,成为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根本利益而奋斗成功的一次历史性伟大硕果,它必将使中国人民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为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英勇奋斗的历程中,我们有过辉煌的胜利,也有过惨痛的挫折;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胜利和挫折、经验和教训,从正反两方面都给了我们极有价值的启迪。
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每天天上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遭遇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艰难险阻,终于冲破敌人的重重包围,粉碎了敌人剿杀红军的阴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宣告红军是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好汉,宣传了党的领导是人民解放的根本保证,它播种了革命的种子。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长征路上的艰苦奋斗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延安时期,我们党是陕甘宁边区的实际执政者。当时,作为党外人士的李鼎铭,看到党政机关人员臃肿,不仅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而且严重影响办事效率,于是提出了"精兵简政"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了毛泽东的赞赏、肯定和采用。"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这生动地体现着我们党在抗战期间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作风。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我们也有过骄傲自满、居功自傲而导致失败的惨痛教训。在《学习和时局》一文中,毛泽东同志就叙述和分析了党的历史上四次因为骄傲自满、使党的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的深刻教训。
历史是一面镜子,其成功的经验需要我们学习总结,其教训更值得我们反思,以此为戒。以"两个务必"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正是在对历史经验教训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为规划建设未来而提出来的。
"两个务必"的思想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