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每个孩子也是如此。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个性,有的孩子性子慢,有的孩子性子急,在给孩子立规矩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换言之,在给孩子立规矩时,爸爸们要因人而异地制定合理的规矩。如给活泼好动的孩子制定的规矩,就要与给任性的孩子制定的规矩有所区别。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给孩子立规矩,从而更有效地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
给黏人的孩子立规矩,爸爸怎样才hold住
很多由妈妈一人带大的孩子,都会比较黏人,但如果父母不给这样的孩子立规矩,孩子就会在情感上长期依赖父母,从而缺少独立性。因些,如果你家中有特别黏人的孩子,妈妈就一定要舍得放手,而爸爸呢,则必须给孩子制定相应的规矩,以此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下面是一位妈妈的来信。
老师:
您好!
我叫王晓,我的儿子六六现在3岁多了,由于他平时的日常起居都是由我一个人负责的,所以宝宝特别黏我,我去哪儿他就跟去哪儿。在家时,就算是我去洗手间洗把脸的工夫,如果他看不到我,也会急得大哭;而出门在外他更是一步也不愿离开我,走一小会儿就非缠着我,让我抱着他。
我的家人,特别是孩子的爸爸,一直说孩子让我惯得一点规矩也没有,但我却一直觉得,这么小的孩子,不需要立什么规矩。
现在,我想问下老师,我的育儿观是正确的吗?老公想给孩子立规矩是错误的吗?如果我老公想给孩子立规矩,我应该怎么做?
所谓黏人就是指孩子在情感上对父母的依赖性太强了。通常这类孩子会一天到晚黏着妈妈,甚至连妈妈上洗手间的工夫也无法独自待着,这些孩子总会大叫“我要妈妈”。妈妈在自己身边的时候,孩子总对妈妈说:“妈妈,过来和我一起玩赛车!”“陪我一起看电视嘛!”等等。而由奶奶带大的孩子也同样如此,他们是一分钟都离不开奶奶,每次奶奶要出门办事,都要趁孩子不注意时溜出去,否则,就难以脱身。
而向我咨询的这个妈妈的孩子已经3岁了却还特别黏人,这说明确实要给孩子立规矩了,否则,就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过,在给孩子制定规矩时,这个妈妈应该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黏人。
通常,孩子之所以黏人,是由于孩子从小到大经常与家中某一个人独处,如由妈妈带大。而孩子如果与妈妈单独待的时间长了,就会对其他人产生不安全感,因而,孩子总是黏妈妈。
面对如此黏人的孩子,爸爸应该怎么给孩子立规矩呢?事实上,爸爸最应该给孩子立一些有利于孩子独立发展的规矩。
(1)妈妈出门的时候,不许哭闹
3岁的孩子已经可以很好地进行沟通了。因而,爸爸可以告诉孩子:妈妈有自己的事要做,不能天天陪你。如果妈妈有事外出,你不许哭闹,否则,妈妈就不理你。为了配合爸爸立规矩,妈妈一定要配合爸爸,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千万不能理孩子,冷落他一会儿,他就会知道是自己做错了。
(2)给孩子立自己玩的规矩
即使是妈妈自己带孩子,爸爸也要时时提醒妈妈注意,或与妈妈制定如此规矩:妈妈也不要时时刻刻陪着孩子,每天要固定半小时或一小时的时间,让孩子自己玩或看电视。在此期间,妈妈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看书或做家务。不过,要注意的是,在孩子自己玩的时候,一定要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规定孩子多长时间内,不许随便打扰自己。
以上是爸爸必须为黏人的孩子所制定的规矩。但制定容易守规矩难,特别是那些已经十分依赖父母的孩子,让他不黏父母是特别困难的一件事。如要让黏妈妈的孩子与妈妈分离,一时之间他肯定无法接受,甚至会以哭闹不休的方式来抗议或让父母妥协。为了帮孩子守规矩,这时候,爸爸应该怎么做?是放弃还是坚持?
如果选择后者的话,爸爸可以借鉴以下方法,来帮黏人的孩子守规矩。
(1)理性地对待孩子的哭闹
孩子一哭闹,很多妈妈就抱他,只会让孩子更依赖妈妈。所以,在给黏人的孩子立规矩前,面对孩子的哭闹,爸爸要抱着理性的态度,千万不能因孩子一哭闹,就满足他的要求,就让他与依赖的人在一起。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要抱着依赖的人时,不要让孩子靠在他身上,而是把他放在一边。同时,也可采取以下方法:
孩子哭闹时,爸爸不要马上理他,他要抱妈妈时,爸爸要让妈妈走开或躲开。等到孩子不再哭闹,主动与他人交流时,爸爸就可以抱他一下。因为通常孩子能跟你交流时,他就恢复理性了,不再有不良情绪。
(2)提前打招呼
每次妈妈要出门前,爸爸要告诉孩子,如“一会儿妈妈要给果果买漂亮衣服去,果果要跟爸爸在家玩捉迷藏游戏!果果如果想妈妈,尽量忍一下”。而妈妈呢,也最好在短时间内办完事,早点回家,如外出时间过长,中间可打个电话安抚孩子,让孩子不至于因为等得太久而不安。
(3)家人间要和睦相处
如果家中有孩子,爸爸与妈妈,与其他家人最好和睦相处,特别是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有问题最好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因为这会让孩子在心理上增加安全感,而有安全感的孩子,通常不再“黏人”。
(4)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妈妈出门前,可让孩子与其他人,如奶奶或爸爸一起唱歌或玩游戏,因为这样既能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也能让孩子心情保持愉快。这样,当孩子依赖的人出门时孩子就不会太过吵闹。
(5)减少孩子与其爱黏的人相处的机会
如果孩子黏妈妈或奶奶,家人就要多创造妈妈或奶奶与孩子分离的机会,如周六让爸爸带孩子出去玩,或让孩子去外婆家住几天。因为孩子总是和家人中的某个人在一起,对其产生依赖的心理肯定强。而如果能经常让孩子离开所依赖的对象,孩子就能适应与他人相处。
可以说,给黏人的孩子立规矩有很多要注意的事宜、技巧。如果你的孩子总是一天到晚黏着妈妈或奶奶,作为爸爸的你不妨尝试一下这些方法。
在给孩子立独立的规矩时,爸爸需要注意的是,在矫正孩子黏人的习惯时,不要言行不一,如心情好时就喜欢抱孩子,与孩子一起玩,让孩子黏着自己;不高兴时,就把孩子一把推开,推得远远的。这种前后不一致的态度易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从而会让孩子变得更加黏人,更加依恋妈妈或奶奶。
给慢性子的孩子,如何立规矩(1)
在生活中,许多父母都有着这样的苦恼:早晨起床后,想早点出门,但孩子却磨磨蹭蹭,慢条斯理。你越说他,他越磨蹭,甚至会和你对着干,如早晨你让孩子起床,他虽然口头上答应,可实际上却要么躺在床上磨蹭,要么穿衣服穿得很慢。起床后,你叫他刷牙,他说等一会儿;叫他吃饭,他总是吃几口,玩一会儿;好不容易要送他去上学了,他也是慢慢腾腾的……家里有“慢性子”的孩子,许多父母都十分着急,一些父母甚至因为孩子做事慢,抢着帮孩子把事情都做了,可事实上帮孩子做事,不如给孩子立规矩。
雪儿今年4岁多,已经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了,她性格外向,活泼可爱,幼儿园的老师与班里的小朋友都十分喜欢她。可让雪儿妈妈着急的是,雪儿的性子太慢了,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磨磨蹭蹭的。
玩了一会儿游戏,她感到口渴了,就对妈妈大喊:“妈妈,我要渴死了,我要喝水!”
“等一下,妈妈马上给你倒水喝!”
“嗯!”
妈妈连忙给她倒了一杯水,放在桌上,然后就去洗衣服了,可妈妈洗完衣服回来却发现,杯子里的水只被雪儿喝掉了一点点。
“雪儿你不是渴了要喝水吗?怎么才喝那么一点点呢?快来喝!”
“嗯,知道了妈妈,一会儿就喝!”
“别玩布娃娃了,现在快来喝水!”
“嗯!”
雪儿又答应了妈妈快点喝水,并且端起杯子,将杯子贴在嘴上,可就是不见水咽下去。见雪儿这么慢,妈妈等不及她喝完水就去做饭了,可等她做好饭回来,发现雪儿的一杯水还是没喝完。妈妈只好再次催她喝水。
雪儿不仅喝水慢,穿衣服也慢。幼儿园的老师告诉雪儿妈妈,在幼儿园吃饭的时候,她总是要磨蹭到最后;而午睡后起床的时候,所有人的衣服都穿好了,雪儿还坐在小床上发呆呢。
听到这些话,雪儿妈妈无奈地对老师说:“唉,她就是这么个慢性子,在家也是这样。孩子这样,我也非常着急,可是除了一个劲地催她,我也没别的好办法,不知道如何让孩子做事快起来。”
老师的建议是,让雪儿爸爸给雪儿立规矩。
家有慢性子的孩子,很多父母会为此着急、上火,可又束手无策。如果你家中也有一个做什么事都不着急的孩子,那么,你要先冷静一下,好好分析分析孩子做事慢的原因。
通常孩子做事慢,与其成长特点有关,如在婴幼儿时期,大部分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慢吞吞的,磨磨蹭蹭,动作迟缓,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这是大脑和机体发育的正常过程,当然也有少量孩子,因成长发育较慢而导致性子慢,因手脚笨、协调能力差而导致做事慢,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1)处于动作发展期
通常,处在动作发展重要时期的孩子,会有手脚不灵活、不协调的行为表现,这是由于其神经肌肉的活动还不协调,做事不得不慢慢来。
(2)受气质的影响
通常,性格安静的孩子,其动作会比较缓慢,此外,如果孩子天生大气,较为成熟,行事就会三思而后行,这类孩子也会因过于慎重仔细,做起事来显得动作缓慢。
(3)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对周围的一切事情都很感兴趣,特别是3岁以前的孩子,注意力总是被眼前发生的其他事情所吸引,而忘记了手头正在做的事情。比如案例中的雪儿,她在喝水的时候,注意力就被布娃娃所吸引,所以喝水才喝得那么慢。
(4)缺乏兴趣
对某些事情缺乏兴趣也是让孩子产生拖沓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孩子对画画没兴趣,那么,父母让孩子画画时,就会出现一幅画一天都不一定能画好的情形。相反,如果他对看动画片感兴趣,可能一会儿看一集,一集接一集地看,没几天就看完一部动画片。
(5)不良环境效应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父母都是慢性子,或家庭其他成员,如爷爷奶奶性子慢,那孩子十之八九也会是慢性子,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慢慢地吃饭,慢慢地喝水,时间长了,做事就会习惯于拖拖拉拉。
(6)没有时间观念
如果父母认定孩子就是这样的慢性子,那孩子自然也会继续“慢下去”,认为自己的“慢”是天经地义的,不管时间紧不紧,他都不会着急,从而导致时间观念淡薄。
给慢性子的孩子,如何立规矩(2)
“玲玲,玲玲,快起床了,都八点了,再不起来就要迟到了。”玲玲妈一边急急忙忙地帮玲玲收拾书包、准备早餐,一边喊玲玲起床。
“妈妈,我再睡一会儿,我好困。”玲玲睡眼蒙眬地说。
“不行,再晚就要迟到了,快点起床!”玲玲妈再次说道。
5分钟过去了,玲玲还是没有起床,玲玲妈又喊了一遍。
10分钟过去了,玲玲才穿好了一件衣服,开始躺在床上看起了小人书,不一会儿,又把自己的玩具箱打开,找玩具。
“玲玲,现在都八点半了,你还有半小时就要上课了,老师该骂你了。”玲玲妈急得团团转,可是玲玲依旧无动于衷。
无奈之下,玲玲妈亲自上阵,帮玲玲把裤子、鞋子穿上。可能是因为太着急了,不小心弄疼了玲玲,玲玲顿时哇哇大哭起来,叫喊着不要去幼儿园。
等好不容易帮她穿好衣服,已经将近九点了,为了不让玲玲迟到,早餐只有在路上吃了,可是不管玲玲妈怎么赶,最终还是迟到了十几分钟。
“起个床就像打仗,这孩子,为什么起床总是这么磨叽呢?”玲玲妈很无奈。
起床慢的孩子,可能做其他事也慢,孩子做事慢的原因很多,但无外乎上文提到的几种,如处于动作发展期、受个性的影响、缺少时间观念等。
如果孩子是因为慎重、仔细而导致动作缓慢,那父母不要太着急。因为这种类型的孩子,做事多比较认真,效率也高。此外,孩子动作缓慢,是相对成人而言的。有时孩子处理事务的速度显得比一般人慢,通常是因为达不到成人期望的速度;有时则是因为对成人的要求没有做出及时的反应,成人就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太磨蹭,但对孩子来说,这是非常正常的。
如果孩子因性子慢而做事慢、反应慢,父母就要多加留意了。因为幼儿期是动作发展的重要时期,动作缓慢的儿童往往容易出现不灵活、不协调的行为表现,影响今后的身体和智力发展。同时,孩子如果因动作慢,而导致穿衣服和吃饭慢,那也会影响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如果是因性子慢,而做什么事都喜欢磨蹭,爸爸就需用以下方法来给孩子立规矩。
(1)给孩子设定做事的时间界限
爸爸可给慢性子的孩子设定做事的时间界限。如规定孩子半小时内必须吃完早餐,超过时间就坚决收走早餐;孩子5分钟洗完脸,洗不完就收起脸盆,并且不许看晚上的动画片等。而一般情况下,孩子为了下次不挨饿,不脏着脸出门等,有可能就会加快吃饭、洗脸的速度。
(2)多锻炼孩子
平时,爸爸可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让孩子自己起床、穿衣服、穿鞋子。因为孩子对事情做得越熟练,做事的速度自然也就越快。同时,要多让孩子参加一些有助于增强敏捷反应和身体灵活性的运动,如打羽毛球、乒乓球、跳绳等。
(3)故事引导法
小孩子非常喜欢听故事,如果孩子做事慢,爸爸可找一些有关名人守时的儿童读物,让孩子自己看,如果孩子看不懂或识字少,爸爸可给他讲一讲。要注意的是,在选择儿童读物时,要选择因为不遵守时间而造成重大损失的故事,因为这样的故事更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4)情境体验法
孩子做事慢,应对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让他尝到后果,特别是在早晨起床时,总是爱磨蹭,父母可不叫他起床,或只叫他一次,让他慢慢悠悠地洗脸、刷牙、整理书包、吃早饭……故意让孩子迟到一次,让他接受老师的批评;又比如孩子吃饭不着急,那么所有人都吃完后就把饭收了,让他饿上半天,几次之后他就知道要快点吃了……尝到几次“苦果”后,孩子自然而然地会加快速度了。
(5)比赛法
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可与孩子展开竞争,或举行比赛,如在起床时进行谁穿衣服快、谁整理被子快的比赛,起床后进行洗脸比赛等。同时,爸爸可给孩子设计一张“比赛”成绩表,记下最初的完成时间,然后,每天记录实际完成的时间,如果比以前有进步,就给予奖励;如果没有进步,或者退步,就没有奖励。
当然,在比赛时,爸爸要懂得掌握自己的快慢程度,不能总是让孩子输或是赢,要尽量让孩子明白,只有自己抓紧时间才能赢,否则就会输掉比赛。
(6)巧用奖励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