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说:“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了解。”确实,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你的每个经济行为几乎都是一次博弈游戏,双方都要想着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如果不能好好地动用自己的脑子,就会成为博弈的失败者。所以,我们需要学会运用博弈的策略思维,在博弈的棋局中进退自如。如果你能把博弈的智慧学以致用,一定会对你大有裨益。
智猪博弈——搭个便车最省力
博弈论里面有一个着名的模型叫做“智猪博弈”。这个模型是这样的:
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一定单位的猪食进槽,两头隔得很远。假设两头猪都是理性的,也就是说它们都有着认识和实现自身利益的智慧。再假设猪每次按动按钮都会有10个单位的饲料进入猪槽,但并不是白白得到饲料的,猪在按按钮以及跑到食槽的过程中要付出的劳动会消耗相当于2个单位饲料的能量。
还有就是当一头猪按了按钮之后再跑回食槽的时候,吃到的东西比另一头猪要少。也就是说,按按钮的猪不但要消耗2单位饲料的能量,还比等待的那头猪吃得少。
再来看具体的情况。如果大猪去按按钮,小猪等待,大猪能吃到6单位饲料,小猪吃4单位,那么大猪消耗掉2单位,最后大猪和小猪的收益为4∶4;如果小猪去按按钮,大猪等待,大猪能吃到9单位饲料,小猪吃1单位,那么小猪消耗掉2单位,最后大猪和小猪的收益为9∶-1;如果两头猪同时跑向按钮,那么大猪可以吃到7单位饲料,而小猪可以吃到3单位饲料,最后大猪和小猪的收益为5∶1;最后一种情况就是两头猪都不动,那它们当然都吃不到东西,两头猪的收益就各自为0。
我们可以看到,当采用大猪按按钮、小猪等待的策略时,大猪和小猪的净收益都是4个单位的饲料。
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的一个奇怪现象就是,如果小猪主动劳动,那么小猪的收益居然是-1。对于小猪来说,这比躺在那儿还要吃亏,小猪当然是不会干的。
就是说,如果是小猪按动按钮,则大猪会在小猪到达食槽前把食物全部吃光;如果是大猪按动按钮,则大猪到达食槽时只能和小猪抢食剩下的一些残羹冷炙。既然小猪劳动不得食,则小猪不会主动按钮;而大猪为了生存,尽管只能吃到一部分,还是会选择劳动,也就是按按钮。那么,在两头猪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终结果是小猪选择等待,只要搭顺风车就可以了。
对于大猪来说,小猪有了这个选择,那么大猪就只有两种结果了。要么也不动,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饿死,要是自己去按按钮的话还有4单位饲料可以吃。所以,对大猪来说,等待是一种劣势的策略。
有关于此,相信你也有所体会——为集体利益做事的人最终所得,总少于“搭便车”的幕后者。
为集体利益而做出行动的人突出表现在争取加薪或增加福利上。不论是国有还是民营、私企还是外企,在企业内部总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小团体,套用组织行为学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存在各种非正式组织。而每一个团体都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这时,每个团体都会推选出各自的代言人。但我们这时会发现,被推选为代言人的总是那些胸无城府但又总是给人以积极形象的人。而群体活动的最大受益者——小猪则永远躲在幕后。活动成功了,他们可以不伤皮毛地优先分到一杯羹;如果失败了,他们也可以发表一通“与我无关”“我是受害者”之类的演讲,让大猪成为永远的牺牲者。
这个博弈理论告诉了我们一件事:如果你肯动脑筋的话,会发现小猪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搭“顺风车”。比如,很多时候,不冲在前面,跟在大猪后面就是了。
比如投资理财的时候,我们不懂那么多的金融知识,但还是要进行理财,这时我们就可以跟着别人了。
证券市场是一个群体博弈的场所,其真实情况非常复杂。在证券交易中,其结果不仅依赖于单个参与者自身的策略和市场条件,也依赖其他人的选择及策略。
当庄家在低位买入大量股票后,已经付出了相当多的资金和时间成本,如果不等价格上升就撤退,就只有接受亏损。所以,基于和大猪一样的贪吃本能,只要大势不是太糟糕,庄家一般都会抬高股价,以求实现手中股票的增值。这时的中小散户就可以对该股追加资金,当一只聪明的“小猪”,而让“大猪”庄家力抬股价。
当然,要发现这种股票并不容易。所以,要想当“小猪”,还需要足够聪明,就是发现有这种情况存在的猪圈,并及时冲进去。
从散户与庄家的策略选择上看,这种博弈结果是有参考价值的。例如,对股票的操作是需要成本的,事先、事中和事后的信息处理,都需要金钱与时间成本的投入,如行业分析、企业调研、财务分析等。一旦已经付出,机构投资者是不太甘心就此放弃的。而中小散户不太可能事先支付这些高额成本,更没有资金控盘操作,因此只能采取小猪的等待策略。等到庄家动手为自己觅食而主动出击时,散户就可以坐享其成了。
股市中,散户投资者与小猪的命运有相似之处,没有能力承担炒作成本,所以就应该充分利用资金灵活、成本低和不怕被套的优势,发现并选择那些机构投资者已经或可能坐庄的股票,等着大猪们为自己服务。
由此看到,在散户和机构的博弈中,散户并不是总没有优势的,关键是找到有大猪的那个食槽,并等到对自己有利的游戏规则形成时再进入。
股市里的“小猪”如果想把自己修炼成真正能挣钱的人,就要记住,保存实力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在没有确定“大猪”真的把行情发动起来之前,决不轻举妄动。一定要记住,在这样的博弈中,小猪最好的策略是躺着不动。
经济学笔记
在任何行业中,冲在前面的受到的阻力总是最大,而跟随其后者要省力很多。小猪实力不足,在激烈的竞争中很可能劳作了半天还被饿死。因此,如果你处于小猪的地位,在长成大猪之前,首要的是保存实力——这时候多掌握“搭便车”的智慧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斗鸡博弈——狭路相逢的策略
“斗鸡博弈”是博弈论中的三大模型之一,大意是说:某一天,在斗鸡场上有两只好斗的公鸡发生遭遇战。这时,公鸡有两个行动选择:一是退下来,二是进攻。如果一方退下来,而对方没有退下来,对方获得胜利,这只公鸡则很丢面子;如果对方也退下来,双方则打个平手;如果自己没退下来,而对方退下来,则自己胜利,对方失败;如果两只公鸡都前进,那么两败俱伤。
因此,对每只公鸡来说,最好的结果就是对方退下来,而自己不退。
那么,不妨假设两只公鸡如果都选择“前进”,结果是两败俱伤,两者的收益是-2个单位,也就是损失为2个单位;如果一方“前进”,另外一方“后退”,前进的公鸡获得1个单位的收益,赢得了面子,而后退的公鸡获得-1的收益或损失1个单位,输掉了面子,但没有两者均“前进”受到的损失大;两者均“后退”,两者均输掉了面子,获得-1的收益或1个单位的损失。当然这些数字只是相对值。
如果博弈有唯一的纳什均衡点,那么这个博弈就是可预测的。但斗鸡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一方进另一方退。因此我们无法预测斗鸡博弈的结果,也就是不能知道谁进谁退,谁输谁赢。
虽然我们无法预测谁输谁赢,但到最后的关键时刻,必有一方要退下来,除非真正抱定鱼死网破的决心。
斗鸡博弈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它是双方面对面争胜负。假设有两个人面对面过一座独木桥,这时必须有一个人先选择退让,两个人才能都过桥。但这两个人谁都不肯先让,于是斗鸡博弈就开始了。如果两方实力悬殊,一个弱不禁风,一个虎背熊腰,尽管弱者不情愿,但也会选择退让。如果两人实力相当,则可能有一方会拿出不要命的架势逼退对方。如果另一方根本就不买账,则最后的结果是谁也过不了桥。如果真的面对这种狭路相逢的场面,我们该采取何种策略呢?
在斗鸡博弈模型中,参与者都是处于势均力敌、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但现实生活中,两个产生冲突的对手之间未必会势均力敌。所以,我们现在来让情况更复杂一些,看看在更复杂的情况下该怎样做:
假如不是斗鸡,而是斗鸽子或是斗鹰,或是鸽子和鹰斗,这时候该怎么办?
鹰搏斗起来总是凶悍霸道,全力以赴,孤注一掷,除非重伤,否则决不退却。而鸽子是以风度高雅的惯常方式进行威胁恫吓,从不伤害对手,往往委曲求全。
如果鹰同鸽子搏斗,鸽子就会迅即逃跑,因此鸽子不会受到伤害。
如果是鹰跟鹰搏斗,就会一直打到其中一只受重伤或者死亡才罢休。
如果是鸽子同鸽子相遇,那就谁也不会受伤,直到其中一只鸽子让步为止。
我们可以看到,在斗鸡博弈中,极有可能出现的是都不退让,像两只鹰那样搏斗。作为有意识的人,我们要避免的也恰恰是这种情况。
每只动物在搏斗中都会选择两种策略之一,即“鹰策略”或是“鸽策略”。对于为生存而竞争的每只动物而言,如果“赢”相当于“+5”,“输”相当于“-5”,“重伤”相当于“-10”的话,最好的结局就是对方选择鸽策略而自己选择鹰策略(自己+5,对手-5),最坏的就是双方都选择鹰策略(双方各-10)。
这种鹰与鸽子的博弈如果稳定演进,将会产生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鹰的世界,即霍布斯的原始丛林。
第二种是鸽的天堂,即各种乌托邦。
第三种是鹰鸽共生演进的策略,这要求混合采取强硬或者合作的策略。
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第三种情况才最像真实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鹰和鸽子并存,大家相互妥协达到某种平衡。
但问题是,现实中,假如你真的是鸽子,该怎么面对这个充满竞争与侵略的世界呢?
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侵略型和和平型。如果双方都侵略,则双方都受伤;一方侵略一方和平则侵略者占便宜,和平者吃亏;双方都和平则都受益。看起来,和平型的鸽子好像很难在与鹰的战斗中获得便宜。那么,它到底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呢?
“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这是毛泽东总结出的游击战指导方针,这就是一种斗鸡博弈。敌退我不进,会坐失良机;敌进我不退,硬拼也不明智。打得赢不打,是不敢于胜利的怯懦;而打不赢还不跑,革命的本钱都会赔进去了。
一般来说,自己的行为取决于对方的行为,而且双方都是这样的选择。所以,选择进攻还是后退,选择妥协还是强硬,是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判断的。怎样做对自己有利就怎样去做,这就是总的原则。
具体来说该怎么做,有人曾经用计算机程序来模拟许多不同的策略相互对抗,用结果总评来评价最优策略。结果好几年的最优策略都是一个,就是“针锋相对”。道理很简单,就是第一次碰见对方时采取和平态度,然后采取对方上一次采取的策略。显然不可能有总是胜利的策略,因为只要有一个人总是侵略,你就有被打败的可能。但是因为第一次占了便宜,以后双方都侵略,都吃亏,不过总的来说已经胜利了。与其他各种策略相比,这个策略总体是最佳的。
后来有许多人想在这个策略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比如忍让几次后再报复,或者第一次就侵略,或者加入随机的因素,但是都没有原来的策略效果好。
一般人和对手狭路相逢的时候,往往会咬紧牙关,不屈不挠,变成一只红眼的斗鸡,恨不得一口吃掉对手。其实,很多聪明的人并不会这样做。我们给你的策略是你一开始要友好,否则别人也不会对你好。但是对于侵略则必须报复,否则他会继续侵略。而报复必须及时,那些推迟报复的策略反受其害。还有一点就是必须让自己的行为是可预测的。如果是一个完全随机的策略,或者太复杂,别人就无法估计你的行为,他不得不按最坏的打算来考虑,这样对双方都不利,所以那些加入随机因素想偷空占便宜的策略实际并没有占到便宜。
道理看起来也许复杂了点,但总结起来也就一句话:狭路相逢时,一开始你要友好地对待别人,然后看他怎么对你,你也怎么对他。
经济学笔记
人和人的交往本来就是一个交互的过程,你对人真诚,别人也会真诚相待。然而,每个人并不都是一样的,你只能根据对方的反应来调整对他的态度,但是这并不妨碍你的整体策略是简单、真诚、一致的。
猎鹿博弈——从合作走上共赢
博弈论中有一个着名的“猎鹿模型”,讲述了两个猎人共同猎鹿的故事:
某一天他们狩猎的时候,看到一头梅花鹿。于是两人商量,只有齐心协力都去猎鹿时,才会得到那只鹿。如果猎鹿的时候一只兔子突然在其中一人身边经过,而这个人转而抓兔子,这人会得到兔子,但鹿就跑掉了。两人得到一只鹿的效用远比分别得到一只兔子大。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共有四种方案供选择,具体来说就是:
猎人A和B都抓兔子,结果是[X,X],猎人A和B都能吃饱4天。
猎人A抓兔子,猎人B打梅花鹿,结果是[X,0],猎人A可以吃饱4天,B则一无所获。
猎人A打梅花鹿,猎人B抓兔子,结果是[0,X],猎人A一无所获,猎人B可以吃饱4天。
猎人A和B合作抓捕梅花鹿,结果是[1,1],两人平分猎物,都可以吃饱10天。
如果双方都选择了猎鹿,效用为1,具有帕累托最优,为深入合作的最佳结果。
如果双方都选择了猎兔,即双方没有合作,称为风险上策均衡。
如果一人选择了猎鹿,而对方选择了猎兔,即对方没有诚信,背叛了原来的协议,则选择猎鹿者将一无所获,选择猎兔者将保证得到一定效用X(0<X<1)。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博弈中,根据纳什均衡原理,应用博弈论中的“严格劣势删除法”,可以得到两个比较好的结果,那就是:要么分别打兔子,每人吃饱4天;要么合作,每人吃饱10天。
纳什均衡的意思是,假定有几个局中人参与博弈,在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当然人心是不一定的,最终会采取哪一种策略就不是纳什均衡能决定的了。明显的事实是,两人一起去猎梅花鹿比各自去抓兔子可以让每个人多吃6天。按照经济学的说法,合作猎鹿的纳什均衡,分头抓兔子的纳什均衡,具有帕累托优势。不仅有整体福利的改进,而且每个人都能得到福利改进。
我们采取一种更加常见的说法就是,[1,1]与[X,X]相比,其中一方收益增大,而其他各方的境况都不受损害。这就是[1,1]比[X,X]具有帕累托优势的含义。
或许上面比较专业的分析让你似懂非懂,尽管如此,相信你也可以看得出来,两个猎人自己单独行动的话是最不利的,得到的结果只能让大家吃2天。那么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这么一个原理,我们不要单独战斗,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走向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