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拉伯雷
弗朗索瓦·拉伯雷(1495?~1553),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中部图尔省希农市一个律师家庭,早年受僧侣教育,在僧院里就已研读古希腊文学和哲学。
不久,他和毕代通信,到法国各地游学,和散居各地的人文主义者讨论问题。游学时期,他广泛地接近人民,增加了对社会的认识。他对数理、医药、考古、天文、植物等都进行过钻研。
1530年后,他在里昂行医,是法国最早研究解剖学的医生之一。他不仅在医药上设法减轻病人的痛苦,还写些故事供他们消遣,他的文学创作就是这样开始的。
长篇小说《巨人传》共5部,1532年后陆续出版,被巴黎大学和法院宣布为禁书,拉伯雷先后到意大利和法国小城躲避。
《巨人传》第一部的主人公是国王格朗古杰的儿子卡冈都亚。他生下来便会说话,喝1.7万多头母牛的奶,他的衣服用1.2万多尺布制成。这种夸张的描写是要说明人的力量是巨大的。
卡冈都亚最初受中古经院教育的毒害,后来人文主义教育才把他解救出来。他到巴黎旅行,在实际生活中得到锻炼。这时,他的国家受到邻国国王毕可肖的侵略,他率领若望修士等击退敌人。战争结束后,他建立德廉美修道院酬答若望的功劳。
第二部的主人公是卡冈都亚的儿子庞大固埃。他一开始就受人文主义教育。祖孙三代巨人,一代比一代受到更好的教育,一代比一代幸福,反映了作者的人类不断进步的思想。
第3部用很多篇幅讨论巴汝奇要不要结婚的问题,在这里作者对宗教迷信加以揭露和嘲笑。随后庞大固埃、若望修士和巴汝奇等一起出发到世界各地寻找“神瓶”。第4、5两部写他们在旅行中遇到无数骇人听闻的事。
第4部的第5章到第8章写巴汝奇和羊商斗智的一段是书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饶有民间故事风味。第5部的讽刺比前四部更尖锐,对违反自然、反对科学的教会势力和危害人民的封建司法作了猛烈的抨击。庞大固埃一行人走过许多地方后,终于找到了“神瓶”。“神瓶”给他们的答复是:“喝呀。”作者的意思是教人吸取人类的知识,以此来武装自己。
拉伯雷在《巨人传》第5部的序言里谈到他为谁写作,他形象地说,他“要伺候石工,替石工烧火煮饭。”小说中的巨人在法国民间创作中早已存在。格朗古杰是15世纪一个民间笑话中的人物,卡冈都亚的名字早已流传于民间故事里,庞大固埃曾经在中古时期的神秘剧里出现过,他为人机警,喜欢恶作剧。《巨人传》中穿插着一些民间故事,赞扬劳动人民的善良品质,歌颂他们的勇敢和智慧。
拉伯雷的巨人思想贯穿在整部作品中,体现在3个巨人的形象上。他们食量过人,纵情享乐。作者以赞赏的口吻肯定他们的享乐人生观,这是对僧侣主义和禁欲主义的嘲讽。另一方面,他又把一些优良品质赋予他的理想的巨人。
格朗古杰爱和平,爱人民,他的国土被敌人侵略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统治地位,而是人民的利益。卡冈都亚对教会很不恭敬,巴黎圣母院是教会权威的象征,卡冈都亚却把它的大钟从钟楼上取下来,作为马铃,使巴黎大学神学家们惊惶失措,乱成一团。
他指出教会是是非丛生之地,修道生活是违背自然的。他主张人们自由发展,不受宗教教条的束缚。庞大固埃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好奇心理和创造精神,他游历冒险是为了探索宇宙的秘密,寻求真理。
这3个巨人的形象虽然表面上荒诞不经,甚至使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实际上作者是把他们作为人的力量的象征来塑造的。16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意识到,要解放被封建制度束缚了几百年的生产力,人的力量的解放是首要问题。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是知识渊博的人,是人文主义者拉伯雷的理想人物。
如果说巨人的形象主要是用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出来的,那么在巴汝奇的形象上则有较多的现实主义成分。他是法国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时所产生的一种人物类型,他用狡猾方式进行剥削,谋求个人利益。他向老百姓借钱,说尽一切好话,钱到了手,老百姓休想他还债。他有时也会吃点亏,但有仇必报。羊商因为得罪了他,便把命丧在他手里。可是,拉伯雷对这个资产阶级典型人物是同情的,说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好孩子”,把他写成狡猾中有幽默,非常乐观,他在庞大固埃等人消灭害人的恶魔和邪恶的巨人时,也起了一定作用。
拉伯雷对僧侣有深刻认识,揭露他们的寄生性和腐朽性,但他也塑造了出身于下层僧侣的若望修士的理想形象。修道院遭受劫掠,院长和其他修士慌成一团,“以唱赞美诗和做祷告来抵抗敌人,用美丽的词藻来祈求和平,”若望修士却立刻拿起武器,抗击敌人。他为人诚实,心地善良,尽管语言粗野,但直爽可亲。
《巨人传》的主要特点是揭露性强。作者认为宗教迷信妨碍社会向前发展。巴黎大学的神学家妄想统治精神世界,他们成为拉伯雷嘲笑的对象。他指出巴黎大学经院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讽刺安岱雷希王国的女王把抽象、本质、外形、概念、想象这“五种元素”作为主要食粮。他揭露反动的罗马教廷,说它是“对世界的威胁”。
他愤怒抨击封建司法。穿皮袍的猫王是非常可憎可怕的畜生,是非不明,曲直不分。它们的法律好比蜘蛛网,专捕捉小苍蝇小蝴蝶,不敢惹大牛蝇。它们身上挂一个开口大口袋,用来接受贿赂。拉伯雷继承了法国中古城市文学的传统,对后来的讽刺文学有很大影响。
《巨人传》里所描写的德廉美修道院体现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在这个修道院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尔虞我诈,而是互相信任。不论男女,都可以随时进院修道,也可以随时退出。他们不受任何教规的约束,“可以光明正大地结婚,人人都可以发财致富,自由自在地生活。”修道院只有一条院规:“做你所愿做的事。”拉伯雷所标榜的社会原则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
拉伯雷认为解放人的力量要通过教育。因此,教育问题在《巨人传》里占很重要的地位。拉伯雷强调教育要把体育锻炼包括在内。他批判中古经院教育窒息“人的天性”,提出新的人文主义的教育方案,主张使人全面发展,把人培养为“全知全能的人”,也就是适应当时资产阶级需要的人。他特别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类只要掌握了科学,在学问上成为巨人,就有力量和黑暗势力作斗争,为人类创造美好光明的幸福世界。
《巨人传》没有严密的结构。第一、二两部还有一定的脉络可寻,故事围绕着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两个巨人的经历而发展。最后3部只凭庞大固埃等的游历冒险这条线索把故事无限地延长下去。作者利用这种结构形式,在广阔的背景上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拉伯雷特别注意人物外形的描绘,但有前后不一致之处。庞大固埃在第3部还是个魁梧的巨人,第3部以后却好象和平常人一样了。《巨人传》的语言富于创造性,有时气势磅礴,热情充沛,有时庄严雄辩,但也有一些段落流于庸俗粗野。
拉伯雷大量运用各行各业的语言,这说明他对社会下层的行话也很熟悉。他往往一连使用几个意义相近的词来描写一个动作或表达一个概念。这是拉伯雷的夸张手法的一种表现,同时也说明16世纪的法兰西语还未固定下来。
蒙田
蒙田(1533~1592),是法国思想家、散文家。出身于新贵族家庭,曾做过15年文官,并游历过意大利、瑞士等地,后来相当长时间闭户读书。
他把旅途见闻、日常感想等记录下来,集成《随笔集》2卷,晚年修订为3卷。书的卷首写道“我本人就是这部书的材料”,它介绍了作者的思想和生活,结构松散自然,又彼此连贯。
蒙田把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个人经验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意境和艺术风格。书中的思想是趋于中庸的,他对当时的迷信、偏见、巫术和破坏进行否定,认为绝对的真理无法认识,只能探索部分的寻常真理。
他在政治上又是保守的,尊重现存社会和秩序。《随笔集》行文旁征博引,语言平易流畅,对同时代的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及17、18世纪法国文学都有深远影响。
高乃依
高乃依(1606~1684),是法国剧作家。生于鲁昂一个法官家庭。少年时曾受天主教影响,喜爱拉丁文和拉丁诗人著作。
1628年开始写抒情短诗。当时鲁昂是法国戏剧出版和戏剧演出的中心,受环境的影响,高乃依开始戏剧创作。
他的处女作是喜剧《梅丽特》(1629年)。他的第一部悲剧是1635年发表的《梅黛》。高乃依以这些作品开始初露锋芒,引起红衣主教黎塞留的注意,被吸收到5人写作班子,帮助他写牧歌式喜剧。后与黎塞留发生龃龉,退出写作班子,开始他创作的新阶段。
1636年,高乃依的悲剧《熙德》上演,取得声誉。但因同行妒忌,沉默了几年。后改变创作倾向,陆续发表了《贺拉斯》、《西拿》、《波利耶克特》等剧作,完成包括《熙德》在内的4大悲剧。1643年被选入法兰西学院。
《熙德》是五幕诗剧,取材于西班牙戏剧家卡斯特罗的剧本《熙德的青年时代》。高乃依在《熙德》中,突出描写爱情与天职的冲突。主人公罗德里克和施曼娜相爱,施曼娜的父亲在一场争吵中动手打了罗德里克的父亲。罗德里克奉父命去和侮辱他的仇人决斗。罗德里克抛弃了儿女私情,在斗剑中杀死了施曼娜的父亲,一对情人成了仇敌。最后君主出面,巧作安排,命令罗德里克去抵御入侵西班牙的摩尔人,等他凯旋归来,以民族英雄的身份,和施曼娜结婚。
《贺拉斯》仍以忠君爱国的天职与儿女私情的矛盾为主题。罗马与阿尔巴两国交战,相持不下,最后双方各选出3员大将到阵前交锋,以决胜负。罗马选出贺拉斯家的3个兄弟,阿尔巴选出库里阿斯家的3个兄弟。交战结果,库里阿斯兄弟3人全部阵亡。贺拉斯兄弟两人牺牲,一人取得最后胜利。凯旋归来的贺拉斯,受到她姐姐卡米的斥责,因她已与库里阿斯兄弟一人订婚。卡米于悲痛之中不觉咒骂她的祖国罗马。贺拉斯激于义愤,杀死了他的姐姐。在审判犯了杀人罪的贺拉斯时,他的父亲出庭辩护,终于因其爱国热情获得无罪开释。
高乃依的作品生动地体现了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表现出忠君爱国的政治倾向性,宣扬个人利益服从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他善于运用戏剧的场面,刻画人物内心冲突。他的诗句气势雄壮,音律整齐,极富欣赏性。他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
莫里哀
莫里哀(1622~1673),是欧洲最杰出的喜剧家之一。他是法国古典主义作家,但并不拘泥于古典主义法则。他的喜剧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特色,但也带有一定程度宫廷色彩。
他原名若望·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的艺名。他出身于资产阶级,父亲是巴黎装设商,供应王宫内廷装设,买得“国王侍从”的称号。
莫里哀童年时代常随外祖父观看民间戏剧的演出。中学读书时,他学习了拉丁文。传说他曾听过唯物主义哲学家伽桑狄的讲学,人们以此解释他的喜剧中的自由思想。他的父亲要他学法律,继承他的商业。莫里哀既不想当律师,也不愿意当装设商,决心以戏剧为终身事业。1643年,他和一些青年戏剧爱好者一起组织“光耀剧团”。他们没有演戏经验,没有自己的剧目。剧团营业惨淡,负债累累。莫里哀是剧团的对外负责人,被捕下狱。靠他的父亲替他还债,他才出狱。他和他的伙伴们不得不一起到外省去。
1645到1658年,他们走遍法国。他长期深入生活,经常和地方官绅打交道,并接触到社会下层。1652年,他成为“光耀剧团”的领导人。他们的演剧艺术大大提高,他开始为剧团编写喜剧。他在外省编写的剧本大部分已遗失,保留下来的只有《冒失鬼》(1653年)和《情怨》(1656年),是用意大利喜剧风格写成的。1658年他回到巴黎,在罗浮宫演出他在外省编写的《多情的医生》,非常成功,因此,路易十四要“光耀剧团”留在巴黎。
《可笑的女才子》(1659年)是他回巴黎后编写的第一部剧本,嘲笑法国封建社会生活和贵族沙龙的所谓“典雅”的文学流派,指出这个流派歪曲自然,违背理性。这部讽刺喜剧触痛了自命风雅的贵族老爷和贵妇人,一度被禁止演出。由于路易十四的干预,禁令不久便解除了。
《丈夫学堂》(1661年)和《太太学堂》(1662年)标志莫里哀创作的一个新阶段。他从情节喜剧转向风俗喜剧。他从人文主义观点出发讨论了爱情、婚姻、教育以及其他社会问题。《太太学堂》的艺术成就比《丈夫学堂》高。《太太学堂》的主人公阿尔诺耳弗年老、富有,相信金钱万能,可以购买一切。他想有一个百依百顺的妻子,便用钱买来年轻的阿涅丝。他给她灌输贤妻良母的道德观念和摩西十诫的宗教思想,想把她培养成为奴隶式的妻子。但阿涅丝爱上青年奥拉斯,冲破阿尔诺耳弗的严密提防,和奥拉斯结了婚。
《太太学堂》演出后,沙龙人物攻击莫里哀,说他的剧本轻佻、下流、淫秽、亵渎宗教。莫里哀一连演出两部反批评的、充满战斗性的喜剧:《太太学堂的批评》(1663年)和《凡尔赛宫即兴》(1663年)。他明确表示他的喜剧主要是为广大观众服务,而不是为那些坐在舞台上面指手画脚的贵族看客服务的。
他反对把文学体裁分成等级,说喜剧不比悲剧低,写喜剧要比写悲剧困难。他不赞成用清规戒律束缚诗人、作家的才能。剧本写得好坏不在于是否服从这些规律,要看是否合乎常识和理性,是否能感动观众、教育观众。
1664至1669年是莫里哀创作的全盛时期。他的艺术走上了另一个新阶段,把风俗喜剧和性格喜剧结合起来。他一连写了几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有的揭穿宗教欺骗和伪善行为,有的讽刺贵族荒淫无耻和庸俗无聊,有的鞭挞资产阶级,揭露他们的吝啬和虚荣的本质。
《伪君子》(1664~1669)在欧洲喜剧里有很高的地位,是莫里哀的最高成就。它的讽刺矛头直接指向君主专制政体的主要支柱:教会。答丢夫是个手段灵活的宗教骗子,披着虔诚的天主教徒的外衣,进入了奥尔恭的家。奥尔恭和他的母亲柏奈尔夫人受了他的蛊惑,把他看成圣人,颂扬他,供养他。
答丢夫则尽其所能,在一些琐屑事情上表现他的“崇高”的宗教德行:“有一天他祷告的时候捉住了一个跳蚤,事后还一直埋怨自己不该生那么大的气竟把它捏死。”奥尔恭对他五体投地,打算把爱女嫁给他,把财产托付给他,把不可告人的政治秘密告诉他。
由于答丢夫的“教导”,奥尔恭说,他可以看着他的兄弟、子女、母亲、妻子一个个死去而无动于衷。由于答丢夫的挑拨,奥尔恭狠心驱逐他的儿子,剥夺他的财产继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