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马利的建议被接受以后,他与亚历山大协调步骤,一致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战场的混乱,在乱中求稳、稳中求快,部队以迅捷的动作在预期时间内顺利渡过了英吉利海峡。英国政府原来只是指望撤退四五万人。但到6月4日“发动机计划”结束时,英军竟然全部撤出,总共22.4万人,另有法军和其他同盟军11.4万人。这一成功的大撤退被称为“敦刻尔克奇迹”。
从上述故事来看,英军得以死里逃生,蒙哥马利临危不乱、沉着指挥并全力突围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生活中,不管发生任何状况,处于任何情境,我们都应该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在别人惊慌失措的时候保持镇定;在旁人遇事动摇、手足无措的时候,自己仍能保持正确精准的判断。这样的人通常都具有相当的稳定力,平衡且自制。
69.轻易发怒将会陷入被动
通常情况下,当我们听到或看到对自己不利的言辞或行为时,总会忍不住地加以反驳,甚至暴跳如雷,导致情绪失控,难以自拔。培根曾说:“愤怒,就像地雷,碰到任何东西都一同毁灭。”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我们要学会忍耐,以一种心平气和的心情来解决问题。因为一个人在发怒的时候,就像疯了一样,自然会犯下冷静时不会犯的错误。这样情况就会向有利于对方的方向发展,正合了对方的意愿。所以,当你面对一个人怒不可遏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冷静。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接受一个案件审查的过程中,就一直保持着冷静的状态,在面对对方律师粗暴的询问时一直都保持着一种很平和甚至是不动声色的态度。也正是这样不动声色的态度让他赢得了这个看似难以胜算的官司,并一举挫败了对手的阴谋。
“洛克菲勒先生,我要你把某日我写给你的那封信拿出来。”对方律师很粗暴地对他说。洛克菲勒知道,这封信里面有很多关于美孚石油公司的事情,而这个律师根本就没有资格来问这件事情,不过洛克菲勒先生并没有进行任何的反驳,只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没有任何表示。
“洛克菲勒先生,这封信是你接收的吗?”法官开始发问。
“我想是的,法官先生。”
“那么你回那封信了吗?”
“我想没有。”
这时法官又拿出许多别的信件来,当场宣读。
“洛克菲勒先生,你能确定这些信都是你接收的吗?”
“我想是的,法官。”
“那你说你有没有回复那些信件呢?”
“我想我没有,法官。”
“你为何不回那些信呢,你认识我,不是吗?”对方律师开始插嘴。
“是的,当然,我想我从前是认识你的。”
至此,对方律师心情已经坏到了极点,甚至有点开始暴跳如雷了,而洛克菲勒却还是坐在那里丝毫不动,似乎眼前的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全庭寂静无声,除了对方律师的咆哮声。
最后对方律师因为情绪的激动,把真相说漏了嘴,而被法官当场听到,结果洛克菲勒不仅赢得了官司,还在美国人眼中留下了一个很优雅的形象。
在法庭询问上,对方的律师在态度上明显地怀有恶意,甚至有羞辱之意,可以想象,当时洛克菲勒的心情有多么的糟糕,如果这个时候他也发怒,必将掉入对方的陷阱之中。而他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笑到了最后。
发怒只会给你带来不利,当你面对一个愤怒的人也忍不住想要发怒的时候,不妨先想想这种爆发会产生什么影响。如果你晓得发怒必定会有损于你自己的利益,那么最好约束你自己,无论这种自制是怎样的不容易。
楚汉之争时,项羽将刘邦父亲五花大绑于阵前,并扬言要将刘公剁成肉泥,煮成肉羹而食。项羽意在以亲情刺激刘邦,让刘邦在这种压力下,自缚投降。但是刘邦非常聪明,也很冷静,没有为情所蒙蔽,他忍住了父亲被害的悲痛,他的理智战胜了一时的情绪。
项羽根本没想到,以致无策回应,只能潦草收兵。
人在心智冷静的时候,大都不容易犯错。而世上总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有时故意制造一些“导火索”,来刺激你的情绪,让你在情绪躁动中,失去理智,从而犯错。当你情绪被“导火索”点燃后,对方却镇定自若,不理不睬。在这个较量过程中,发怒的人很明显输了。看来,打倒一个愤怒的对方,没有比冷静更好的办法了。
三国时诸葛亮和司马懿祁山交战,诸葛亮千里劳师欲速战。司马懿看穿孔明急于求战的心理,因为蜀军远征,粮草供给线过长,时间越久越对蜀军不利,所以他便以逸待劳,坚壁不出,以空耗蜀军士气,然后伺机取胜。
诸葛亮面对司马懿的闭门不战,无计可施,最后想出一招,送一套女装给司马懿,以羞辱他闭门不战宛若妇人。这是一般人根本无法忍受的侮辱,可司马懿毕竟非同一般,他落落大方地接受了女儿装,并未影响情绪,还是坚壁不出,诸葛亮几乎无计可施,最后身死五丈原。司马懿靠冷静达到了胜战的目的。
很多吃过这样苦头的过来人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忠告:不要因为别人发怒,你便心情不好,情绪不稳定,相反,这个时候正是你需要心平气和的时候。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这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需要靠后天去慢慢地修炼。当你想发怒的时候,你不妨设想这样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这样到底会不会损害你的利益,损害的利益有多大。如果你能真正地意识到发怒只能把事情搞砸,而绝对不能把事情完美办好的话,你就会好好地约束自己的情感,好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70.用沉着击退困难的挑战
越是险恶的环境,越能使强者有所表现。所以我们在办事的过程中,要沉着冷静地面对复杂的局面,在磨难和挫折中继续生存,靠奔腾不息的雄心和勇气去迎接困难的挑战,战胜困境获得成功。
1950年夏天,办事一向干脆利落的李嘉诚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和向亲友筹借的5万港元在香港九龙租了一间厂房,创办了“长江塑胶厂”,专门从事塑胶玩具和简单日用品的生产,由此起步,开始了他在世界经济史上叱咤风云的创业之路。
几次小小的成功,使得年轻且经验不足的李嘉诚忽略了商海战场中变幻莫测的特点,他开始过于自信了。他急切地去扩大他那原本资金不足、设备简陋的塑胶企业。于是,他的资金开始周转不灵,塑胶产品的质量开始下降,迫在眉睫的交货期使一贯重视产品质量的李嘉诚也无暇顾及愈来愈严重的质量问题。于是,仓库堆满了因质量问题和交货的延误而退回来的产品,工厂的亏损愈来愈严重,塑胶原料商开始上门催缴原料费,客户也纷纷上门索赔。
这时的李嘉诚每天都忙着应付不断上门催还贷款的银行职员,应付不断上门威逼他还原料费的原料商,应付不断上门来连打带闹要求赔偿的客户,以及拖家带口上门哭哭闹闹、要求按时发放工资的工人们。
但难能可贵的是,李嘉诚并未就此而灰心丧气,而是勇敢地面对他所遭遇的失败,坚定地树立起他一定会战胜失败的信心。
经过一系列周密、详细的调查研究之后,李嘉诚发现,在种类繁多的塑胶产品中,自己的工厂所生产的塑胶玩具和小商品在国际市场及香港市场上已经趋于饱和状态,似乎已经没有足够的生存能力了。这就意味着他将必须重新选择一种能救活企业,在国际市场、国内市场中均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实现其塑胶厂的“转轨”。
慢慢地,他发现,如果自己转而生产塑胶花,那么,不仅市场走俏,也能顺利实现自己濒临倒闭的工厂的转产。
但是,当年轻的李嘉诚想要自立门户加入当时正在走俏的塑胶花的市场竞争中去时,他却无法解决他所遇到的技术上的难题。怎么办呢?无奈之下,他想到了亲自去向国外的先进企业学习新产品技术的办法。
于是,李嘉诚怀揣着强烈的雄心和求知欲,登上飞赴意大利的班机,去实地考察和学习那里塑胶花制造的先进生产工艺。
李嘉诚素来知道,当一种新产品投放市场的时候,厂家对该产品的技术是绝对保密与戒备的,不会轻易向来访者提供。
也许应该名正言顺地购买新技术专利?但是,一来自己的长江厂小本经营,付不起昂贵的专利费;二来厂家绝不会轻易卖了专利,它往往要充分占领市场,甚至直到准备淘汰这项技术时,方肯将专利出手转让给他人。
难道就此打道回府吗?情急之下,李嘉诚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
一家塑胶花公司由于人手不够,急需招聘工人,他连忙跑去报了名,被派往车间做打杂的工人。
在车间里,李嘉诚负责清除废品废料,因此,他可以每日推着小车在厂区各个工区来回走动,双眼却紧紧盯着整个工艺流程,恨不得将它吞下肚去。收工后,他急忙赶回旅店,把观察到的一切都记录在笔记本上。
这样,在不长的时间里,李嘉诚熟悉了整个生产流程。但是,属于保密的配色技术环节还是不得而知。于是,李嘉诚又心生一计。
在一个假日里,李嘉诚邀请数位新结识的朋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去吃饭,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术工人。席间,李嘉诚诚恳地向他们请教有关技术的问题,佯称他打算到其他工厂去应聘技术工人。
就这样,李嘉诚通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终于慢慢悟出了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领。
当李嘉诚从国外考察回来的前夕,他跑了好多家花店,了解销售情况。最终,他发现塑胶绣球最畅销,他立即买下好些绣球花作为样品,带回香港。
回到香港后,李嘉诚不动声色,只是把几个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召集到他的办公室,把带来的样品展示给大家。众人都为这样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塑胶花拍案叫绝。
这时,李嘉诚宣布,长江厂将以塑胶花为主攻方向,并且表示,一定要使其成为本厂的拳头产品,借助它使长江厂更上一层楼。李嘉诚将样品交给他们研究,要求他们着眼于三处:一是配方调色,二是成型组合,三是款式品种。
明察秋毫的李嘉诚知道,塑胶花的工艺并不复杂,因此,长江厂的塑胶花一旦面市,其他塑胶厂势必会在极短时间内跟着模仿。之后,其它厂家也会一拥而上,那时,长江厂的市场地位就难得稳定。所以,李嘉诚在经营策略上提出“人无我有,独家推出”的方针,在极短的第一时间内,以适中的价位迅速抢占香港所有的塑胶花市场,一举打出长江厂的旗号,掀起新的消费热潮。
卖得快,必产得多,“以销促产”比“居奇为贵”更符合商场的竞争原则,如此一来,即使效颦者纷至杳来,长江厂也已站稳了脚跟。长江厂的塑胶花也深深植入了消费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