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沉没成本效应
《汉书。武五子传》:少壮,诏受《公羊春秋》,又从瑕丘江公受《谷梁》。及冠就宫,上为立博望苑,使通宾客,从其所好。故多以异端进者。
卫子夫一再挑战刘彘的底线,而刘彘只能苦苦相忍,理由很简单,投鼠忌器。刘彘选定的帝国接班人正是卫子夫生的刘据。
刘彘亲自为大儿子选择最好的老师,让他学《公羊春秋》,在大儿子长大之后,为他立博望苑,让儿子培养自己的势力,这些都是培养接班人的表现,也是刘彘明面上的投入。但在暗面上,刘彘的投入更大。早在公元前122年,刘彘在选择了刘据时,就已经决定他会将刘据摆在其它孩子之上。到了公元前117年,卫子夫逼宫,刘彘咬牙将自己另外三个儿子以封王为名放逐到了外地,这一牺牲意味着他几乎没有了回头之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彘在刘据身上投入越来越多,为了避免沉没成本,他选择了继续投入。因此在与卫子夫的斗争中,节节败退,放弃其余几个儿子的教育,一门心思投入到大儿子身上,投入越多,越难脱身,从而如同滚雪球一般,一发而不可收拾。
来看看卫子夫的动作和刘彘的态度。
第五十八节 三王世家背后的故事
野史:
刘闳:我是大王,你是什么东西,竟然敢不听我的话。
齐相:王上,这娃儿虽有小错,但只是个孩子,我们要晓以道理,他自然就知礼节了。
刘旦:我是大王,你是什么东西,竟然敢不听我的话。
燕相:不错,这娃儿竟然不听你的话,一定得打二十大板,以敬效尤。
刘胥:我是大王,你是什么东西,竟然敢不听我的话。
广陵相:不错,这娃儿竟然不听你的话,一定得打二十大板,以敬效尤。
正史:
史书上记载得非常清楚,卫子夫首先对付的是与刘据比肩而生的三个男孩,刘闳、刘旦、刘胥,她派出了以霍去病为首的得力干将力推三子为王,实际上是在三个孩子刚刚能胜衣之时就将他们放逐出宫。
或许仍然有人认为封三子为王不算是陷害,顶多只是一种自保,因为这三个孩子仍然拥有荣华富贵。真是这样吗?未长大的孩子突然被推到一个至尊的位置,无人能管,无人敢管,不用他人刻意去陷害,就有可能会长歪。现在的人也常常说那些被惯坏了的孩子叫小皇帝,这三个孩子是被生生地逼做小皇帝。
刘彘对此心知肚明,所以他对卫氏的逼宫作出了强烈的抗争。然而,卫氏的力量是如此之大,刘彘因为有刘据而不愿大动干戈,只能选择忍让。
历史告诉我们,这三个孩子被放逐之后其实并未全部长残,这里面其实大有文章,因为刘彘作为一个父亲,运用自己的政治智慧,试图想保住自己最爱的王夫人之子刘闳。
请注意,隐藏在刘彘征求王夫人对自己儿子封地的意见这则故事背后,其实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
故事说,王夫人提出让刘闳去雒阳时,刘彘立即否定了,理由是雒阳有武库有粮仓,然后刘彘建议让刘闳去齐国。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关东之国没有比齐更大的,也没有比齐国更富裕的了”,这是刘彘自己的原话。齐国最初是韩信的封地,当初韩信对齐国的评价是“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韩信的话是有出处的,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齐国是最后一个被灭的,而且被灭之后,居然还复国,坚持了6年,汉朝才把齐国重新给灭了。刘邦对韩信占齐地为王非常忌惮,贬齐王为楚王,让自己儿子刘肥亲自去坐镇齐国。综上所述,齐国实际上也有武库和粮仓的功效,难道真的比雒阳差?
刘彘为什么要让刘闳去齐国?因为齐国的丞相是卜式,将刘闳交到卜式的手上,刘彘很放心,他认为,卜式可以承担起抚育和引导刘闳的重任。
封国的丞相对一个幼小的王侯是非常重要的。没爹没娘的孩子要平安健康地成长,需要一个有力的引导人。这个引导人,只有封国的丞相才能承担此大任。
一个给力的丞相有多重要,可以从赵如意的丞相周昌身上看出来。想当年,刘邦怕自己的小儿子刘如意被吕后给毒害,让他去当赵国的王,还特地派了周昌去当赵相,明确对周昌说:去赵国当赵相对周昌来说是降职,但是自己私下里实在放不下刘如意,再三考虑,除了你,没有人能保全刘如意了,你就算帮我一个忙。为什么刘邦会这么说?因为周昌耿直,地位又很高贵,还曾经在刘邦想废太子立刘如意时,拼了命帮着太子讲话,吕后跪着谢他,也就是说,吕后会忌讳他。果然,周昌当了赵相之后,一心为刘如意着想,吕后派人如刘如意入朝,周昌连续三次坚决不让刘如意去,一直推说赵王身体不好。吕后没辙了,釜底抽薪,把周昌召进京。因为周昌不在刘如意身边,失去了主心骨的刘如意乖乖地听吕后的摆布,最终走向了死路。而周昌自觉辜负刘邦,郁闷不乐,三年后就死了。
卜式究竟是何人?《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专门有一章节叙述他的故事,这是一个神奇的人物。卜式是河南人,商二代,很善长放羊,当年弟弟年少,卜式虽然是老大,应该有继承权,但他将父母的遗产几乎全留给了弟弟,自己只带了一百只羊上山牧羊,结果十多年后,羊群长到一千多头,他凭其买了田宅,而他的弟弟却破产了,卜式很老实,再次将财产分了不少给弟弟。
卜式能挣钱,性格慷慨,在汉朝和匈奴进入恶战的时候,卜式上书给皇帝,表示愿意把自己的一半家产送给朝廷资助边关。皇帝派人问卜式:“你想做官?”卜式说:“从小只会牧羊,做不了官。”使者不敢相信还有这样史捐钱不求回报的,又问:“那你是不是有什么冤情?”卜式说:“我与他人又没有什么争端,还经常帮助人,怎么可能有什么冤情呢?”使者问:“那你想要什么?”卜式说:“天子与匈奴打仗,我认为大家都要支持,这样就能灭掉匈奴。”使者回去后告诉了皇帝,皇帝转述给丞相公孙弘,公孙弘立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这不是一个人的正常表现,卜式可能是不轨之人,要小心。”结果生性多疑的刘彘认可这种性本恶的说法,卜式又回去放羊了。
卜式这人也真是奇怪,并没有因为被误会就不再做好事了,一年之后,汉朝又要赏赐投降的浑邪王等人,又要照顾因黄河水灾而大规模迁徙的灾民,钱不够了。卜式又拿了二十万给河南太守资助灾民。河南把卜式的名字报给了皇帝,皇帝倒是还记得他,赐给了他外县四百户,卜式回头就捐给了官府。当时,有钱人都恨不得把自己的钱藏藏好,只有卜式拼命往外撒钱。皇帝终于看清了卜式的为人,拜他为中郎,赐他10顷田地,还向天下宣传卜式的为人。
卜式一开始不愿意做中郎官,只想放羊,皇帝说,你还是来帮我放羊吧。于是卜式就穿着粗布衣天天在上林苑牧羊,把羊群养得特别好。卜式并非只会牧羊,在皇帝夸他羊放得好的时候,趁机进言:“治理老百姓就和牧羊一样,要按时照顾他们的起居,把不好的羊或人给除去,不要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皇帝从他的话看出了他的才干,想试试他的能力,让他去当县令,结果不管卜式到哪个县,那个县就管理得特别好。
皇帝一看这架势,太牛了,人才啊,让他去齐国做了齐王太傅,转任为齐相。
卜式对刘闳有多重要可以从以下的数字中看出来:公元前118年,卜式被任命为齐相,公元前117年刘彘将自己最疼爱的女人的儿子刘闳封在了齐国,公元前112年,卜式被提拔,离开齐国到刘彘身边当御史大夫,公元前109年,刘闳去世。
刘闳在齐相卜式的保驾护航下应该是健康地成长了5年,很有可能长成了一个谦谦君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卜式后来攻击刘彘的宠臣桑弘羊,和刘彘之间混得很不愉快,刘彘只能将他贬职,诡异的是,他的下一任职务居然是刘据的太子太傅,这从侧面证实了刘闳被教育得非常好。
可惜了,刘彘偏偏又舍不得把卜式这么一位人才一直放在齐国,把他召到自己身边任职,结果刘闳3年后意外死亡,反正那时候意外死亡的人多,怎么个意外法是没人能知道了,反正他原来是最有潜力的,完全可以成为刘据的竞争对手,他的死让卫子夫可以松口气了。
刘闳有了卜式这样的丞相,那么另外两个孩子呢?史书没有任何的记载,史书只记载了刘旦和刘胥被成功地养歪了,心智非常不成熟。
没办法,卜式只有一个,帝国的人才也是很紧缺的,谁让刘旦和刘胥的母亲没王夫人那么得宠呢?他们没有一个可以充当教父的封国丞相也罢了,或许他们的周围还有安插的细作。让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去自由发展实际上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更遑论没准还有心怀叵测的人有意误导,因此他们走上歪路那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