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学生:老师,汉朝的继承权是什么样的?
史老师:你可以去看一下《置后律》,原则上是嫡子继承,无嫡子则庶长子继承。
熊学生:那庶长子卫伉应该有继承权啊,为什么他要得到平阳公主的帮助才能继承侯位?
史老师:你出去。
正史:
公元前106年,大将军卫青去世。
卫青死后,本来卫伉应该顺利地继承侯位。虽然卫青无嫡子,但在汉代,庶子也是可以继承侯位的。汉朝吕后二年制定的《二年律令》中有一章为《置后律》,顾名思义,就是安置后代的律令,上面明确写着,列侯(彻侯因避刘彻的讳而改成通侯,又称列侯,岁俸1000石粮食)因疾病而死,儿子可以继承做列侯,如果没有嫡子,那就让庶子继承,关内侯的儿子可以继承做关内侯,卿侯的儿子继承做公乘,五大夫的儿子继承做五大夫。。。。。。(疾死置后者,彻侯后子为彻侯,其毋奭(嫡)子,以孺子〔子、良人〕子。关内侯后子为关内侯,卿侯后子为公乘,五大夫后子为五大夫,公乘后子为官(367号简)大夫,公大夫后子为大夫,官大夫后子为不更,大夫后子为簪适,不更后子为上造,簪褭后子为公士,其毋适(嫡)子,以下妻子、偏妻子《置后律》)
事实上,汉朝这种继承制度非常重要,谁会不为子孙打算啊,挣了个侯位回来,总想着要让儿子享福呢,大家对继承权都很重视,不希望这种法令有一丝丝的破坏。前面讲过,齐厉王因为害怕被刘彘追究而自杀,死了之后没有了继承人,国除,刘彘为了平息众怒,把主父偃给杀了。霍去病的侯位没人继承,后来霍光还非得要弄出个霍山、霍云来继承,这两人应该都是过继的。
刘彘自己至少表面上也是很在意传承的,他推出的推恩令打的旗号就是让列侯的个个儿子都有继承权,也因此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兵不血刃地解决了他父亲差点丢了国家都未能解决的问题。
由上可见,卫青死,卫伉继承侯位应该是铁板钉钉的,可是,卫伉的侯位却来得非常的不容易。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上面写得非常清楚:“将军以其得尚平阳长公主故,长平侯伉代侯。”也就是说,卫青长子卫伉因平阳长公主的缘故才得以继承了长平侯。本来是没有什么疑义的一件事,凭什么要因为平阳公主,卫伉才可以代侯呢。这说明刘彘有点不太想把长平侯留给卫氏。问题是,如果连长平侯都没有了,那卫氏就真的要衰落了,平阳公主急啊,反正卫伉是卫青亲生的,于是她拼了老命地帮卫青的庶长子卫伉争取卫青的侯位,还把自己的食邑也给了他。岔开说一句,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平阳公主与卫青的关系真的是非常之好,史书证明,平阳公主死后,主动要求与卫青合葬,也被埋到了茂陵。
刘彘为什么不愿意将长平侯传给卫伉呢?分析一下史书上对卫伉的几次记载。
卫伉首次失侯是公元前116年,霍去病去世后一年,卫伉失去宜夫侯的侯位,失侯原因是矫制不害,前面已经分析是因为他替卫子夫传假消息给霍去病,刘彘非常恼火,但考虑到他年纪小,没有什么恶意,又顾及卫青的面子,所以不予追究。
卫伉继承了卫青的长平侯后,也没有能把侯位保住。仅仅6年,卫伉就又坐法失去了长平侯的侯位,啥叫“坐法”,就是因为违反法制而有罪,具体原因是无符籍妄入宫。卫伉入宫,用脚指头都可以想出来,必然是去见卫子夫,他与宫中其它人也没什么关系啊,刘据已经有了自己的府第了,而且即使刘据在宫中,也完全可以出宫来见卫伉,犯不着让卫伉违反规矩进宫来见他。卫伉第一次失侯就是因为替卫子夫传话,没想到第二次还是栽在这上面,他无符籍妄入宫,只能说明卫子夫想和宫外的卫家人联系已经到了快到疯狂的地步了。皇宫是什么地方?刘彘是绝对的主人,卫伉的行为刘彘能不发现?于是卫伉的长平侯也没了,卫伉终于在同一个地方连跌两次跟头。
卫伉失去侯位之后,按理说应该啥事都没有了,史书上应该也不会再出现他的名字了,可是不,他还是很顽强地再次露了个脸,以自己生命的代价。那就是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的故事了,那一年,刘彘的丞相公孙贺为保儿子不死,抓了阳陵大侠客朱安世,结果被反咬一口,巫蛊案爆发,公孙贺、公孙敬声、阳石公主、诸邑公主,以及卫青的长子卫伉都受牵连,被刘彘给咔嚓了。
从卫伉的三次遭遇来看,可以猜测:卫伉一直是卫子夫最喜爱的侄子,他也一直为卫子夫服务,冒着得罪刘彘的危险只忠心于卫子夫。正因为此,刘彘不想把侯位给他,后来由于平阳公主再三力争,刘彘松了口,还是让卫伉做了继承人,但卫伉的所作所为仍然不能让刘彘满意,于是他再次丢了侯位。侯位除去之后,卫伉仍然不收敛,最终丢了性命。
卫伉之后,卫氏再无为侯者,这次,连平阳公主也无力替卫氏挽回衰落之势。不过这对于卫氏而言,可能是个大好事,卫青的另两个儿子卫不疑和卫登都得以善终。
史书记载:
卫青孙子辈:汉宣帝元康四年,诏赐卫青之孙钱50万,并恢复爵位。
卫青曾孙辈:汉成帝永始元年,卫青曾孙卫玄以长安公乘(汉代爵位之一)任侍郎。
卫青玄孙辈:汉平帝元始四年,卫青玄孙之一被赐爵关内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