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1月,鸭形盉出土于河南省平顶山薛庄镇滍阳岭一带的应国贵族墓地。
鸭形盉整体酷似水鸭,鸭背上开口,上面加盖;以鸭腹为器身,腹下铸柱状足;鸭首做盉的流,相当于壶嘴,鸭尾作鋬,类似于壶把儿。鋬上站立一小铜人,以其手足将器身与器盖巧妙地连为一体。盖沿与口下饰长尾凤鸟纹一周,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盖内有阴刻铭文43字,笔画均匀,字迹清晰。
铭文记述应国使者“匍”到氐这个地方探访邢国的国君邢公,邢公派一名叫艮的官员会见了他,并赠送给他一些礼物——其中包括当时价格不菲的纯铜。后来匍用邢公所赐的铜做了这件盉,以作纪念。
根据这段铭文,人们可以知道这件鸭形盉的来历,可是为何用当时非常珍贵的纯铜制成这种造型源于水鸭或称飞凫的鸭形盉呢?难道这种动物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看来,我们还要对鸭形盉器盖内的5行44个字的铭文细细研究一下,看看是否可以找到答案。让我们根据鸭形盉中的铭文记载一起回到3000多年前,看一段有关它铸造的传说……
鸭形盉铸造于西周穆王时期一个叫应国的小国。应国当时国小力微,南边的楚国不断闹事滋扰,为了保全自己,应侯决定派团出使北边的邢国以寻求支持。可是,当时应、邢两国一直都是井水不犯河水,关系并不友好,第一次出使绝非易事,所以,由谁来带团出使邢国,便成了摆在应国侯面前的一大难题。
相传,应国有位匍将军,当差多年却一直未能升迁,就快退休了,他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想要效仿圣贤周游列国,出国去看看。见应侯准备派人出使邢国,匍将军毛遂自荐,他说自己是西周当朝相国匍侯的远房族亲。就这样,匍将军就在次年四月戊申这天率使团来到了邢国的氐。氐是邢国的都城。在这里,匍将军会见了邢国特使艮。因为早就知道应国使臣是当朝相国的亲戚,邢国特使自然不敢怠慢。会见结束后,双方互赠了礼物。鉴于匍将军与当朝相国的关系特殊,邢国侯还另外赏赐给匍将军一些鹿皮服饰和30斤纯铜等作为私人礼物。
故事应该到这里才真正开始,如果说以上的传说还有铭文来做某些方面的证明,那么下面的传奇故事则有些离奇了。据民间传说,匍将军圆满地完成了出使任务,兴冲冲地回国去了。谁知道在半路上却遇到了山洪暴发,眼看性命不保之际,却突然从天边飞来了几只巨大的飞凫。它们伏在地上,示意匍将军等人快点上来。匍将军又惊又喜,急忙指挥众人赶紧爬到飞凫背上。尽管是在慌乱之中,匍将军也没有忘记邢国侯赠送的礼物,这些礼物也被搬上了飞凫。飞凫驮着匍将军等一行人向南飞去。一直飞到了一座美丽的小山之上。匍将军等人得救了!飞凫放下匍将军等人,就匆匆的飞走了。据说,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匍将军感念飞凫的恩情,所以就用邢侯所赠的纯铜制成一个凫形的宝尊彝,并把出使邢国和接受礼品的事情铭刻其上,以资纪念。关于那座小山,相传就在河南滍阳附近,据说在现今平顶山市的附近就有一座名为落凫山的小山。
故事毕竟是故事,只能作为历史的一个补充与参考,那么鸭形盉铸造的真正历史背景是什么呢?看来,还需要专家来解答这个问题。
据专家考证,出土鸭形盉的贵族墓地的等级大致相当于卿大夫一级。而在此出土的鸭形盉,正好对应了史书《仪礼·士相见礼》所载:“下大夫相见以雁,上大夫相见以羔。”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上大夫相见时的礼仪是互赠羊羔,下大夫则用雁,而当时所说的雁,一般为舒雁,包括鹅类的水鸟。看来,鸭形盉是根据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所制造,像匍这种卿大夫一级的贵族,只能用鸭、鹅之类造型的器物。由此可见这件鸭形盉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亦是研究西周时期礼仪制度的实物资料。
这样简单的答案似乎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精彩,但历史毕竟是历史,也许,在若干年后,关于这个答案、这段历史还会出现更多的解释也很有可能。那么,就让我们一同期待更多精彩……
精彩链接:
鸭形出土记实
1988年,河南省平顶山薛庄镇滍阳岭的开掘墓地中,有一座不显眼的小型竖穴土坑墓,编号M50,位于岭南大路西侧的断崖边上。从钻探到的情况看,这座墓的形制不大,长3.1米,宽1.5米,深约3~4米。根据以往的经验,这座墓可能是汉墓,随葬品大多是一些小陶钵,或者什么也没有。但这座墓内的填土非常奇特,为一种褐色胶泥土,在历经千百年的风风雨雨后,板结在一起,如盘石一般坚硬,根本挖不动。发掘此墓时,民工像平时一样用铁锨先挖墓口,而一锨下去就像触到铁石一样,除了吱吱的响声外,对地表竟没有丝毫的损伤。他们只好改用耙子筑地,不料一耙子下去震得手生疼,也只是崩掉几粒土瓣,或只留下点点白色的筑痕。这样一天下来,每人都累得腰酸手疼,而进展不过一二十厘米。他们坚持干了5天,才挖了1米多深,出乎意料的是越向下挖土质反而越硬,简直像穿透铁板一样艰难。这种地质在整个墓群中也是属于罕见的,也正是因此,更坚定了此次出土工作负责人要打开此墓的决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11月7日傍晚,终于挖到了一个白亮的物体,因为民工嫌泥土太硬,所以每一次下手都使出浑身的力气。看到白亮的东西,民工们不禁一惊,看来这件玉器肯定已经被击碎了。民工们赶紧去报告总负责人。负责人下到墓底,用手铲轻轻刮探,仔细观察。原来是一件铜器的底部露出了地面,被耙子筑了一个圆圆的洞。这件铜器离墓口仅有两米,露出地面的部分温润如玉,没有一点锈蚀,所以被民工误认为是玉器了。这座墓葬很浅,单棺无椁,这件青铜器就摆放在棺外二层台上。负责人不无遗憾地拿起手铲和毛刷小心翼翼地进行清理,渐渐地,这件精美绝伦的鸭形铜盉浮出地面。
平顶山应国墓地
应国墓地位于今平顶山市西约20公里的滍阳岭上,是一处西周时期应国贵族墓葬区。1986年以来,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花费近10年时间,对这一墓地进行了全面钻探和发掘,共发掘墓葬30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上万件。出土文物数千件,主要是青铜器和玉器。所出铜器铭文涉及大射礼、俯聘礼、帝王庙号、丧服制度,对古代礼仪制度与诸侯各国历史研究有重要价值。排列有序的国君墓葬,为同时期墓葬断代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应国究竟在何时亡国?
应国究竟亡于何时,史实无证。人们根据应国所处地理位置,结合当时具体历史情况,多数学者认为应国于楚文王三年至六年(公元前687至前684年)之间灭于楚。而在应国墓地的一些楚国贵族墓的发现,对于史籍失载的应国灭国问题,提供了一份极为珍贵的资料。这批楚墓年代为春秋中期至战国时期,略晚于应国墓。墓中铜礼乐器无论形制、纹样,还是器物种类、组合形式,同应国墓相比,都有较大的改变。个别铜礼器与兵器上的铸铭反映了应国为楚所灭的历史事实。姬姓应国,自周成王始封以来,延续了大约350年,这在文献和考古资料中都得到了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