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54岁时在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他对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老子也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需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淡泊是一种傲气,淡泊也蕴涵着平和,淡看名利,淡看世俗,无欲无求,也无所羁绊。正因为心中无杂念作祟,志向才能明晰和坚定,不会被贪念侵蚀心灵,也不会被虚荣蒙蔽双眼。淡泊者需有云水气度、松柏精神,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繁华所诱,从容不迫,宠辱不惊,淡泊宁静是二十几岁女人修身明志的最佳心灵空调。
二十几岁的女人像一杯清茶,“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煎茶闻香,养心颐性。淡然的女人崇尚简单的生活,淡淡地来,淡淡地去,少而又少的出头露面换来的是灵性的清净。对人生,对社会的宽容和不苛求,得到的是自己内心的宁静和有条不紊。
二十几岁的你,不妨在职场拼杀之余,白日尘埃落定之际,在灯下读一点书,看一段散文,修复日渐粗粝的灵魂,使自己依然委婉和悦。也可在万籁俱寂之夜,在素洁的日光灯下,一人独坐案前,打开电脑,听着一曲曲欢快的音乐,仔细咀嚼着文字所带来的那种宁静淡泊的滋味。在纷繁复杂的尘世间,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实在是一种独特的享受。此时此刻,所有的爱恨情仇,恩怨得失,虽无法忘记,但可以宽宥,把沧桑隐藏在心底,让一切慢慢沉淀在记忆里,因为自己清楚,有些记忆的唯一归宿是从心灵到坟墓。
有的二十几岁的大学毕业生,没有选择去外资公司而是选择去学校任教,完全缘于她喜欢宁静的生活。教书既有成就感,三个月的假期还可以自在安排。平时安心授业,听歌品书,寒假就在家里写稿,暑假开始四处行走,遇见喜欢的地方便停下来小住。
目前,由于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社会有时仿佛信息过剩,有时又是让人浮躁,有时更是物欲横流。人在年少轻狂时,最爱呼朋唤友,流连酒吧,与喧嚣同乐;如果走向职场,工作上也是一路狂奔,去几个地方,换几个职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是“朝三暮四”,可快乐,却离自己越来越远,不知道怎样才能使自己宁静下来。
人的欲望永远无止无休,或许只有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刻,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一生竟然都在奢求各种不同的欲望,短暂的一生竟来不及细细品味细雨,享受阳光,感受自然。因此欲望是美丽、是咖啡、也是可卡因,它使你心力交瘁,难以安宁。精彩和无奈、阳光与黑暗永远是一对双胞胎。只有旷达、宁静、淡泊、幽默地对待,才能给心灵一丝慰藉。
人活着要有自己的目标,二十几岁的女人更要有自己的追求,它可以大可以小,可以崇高,也可以平凡,但不能没有。淡泊与宁静,不是放弃理想,放弃追求,而是为取得更大的成功积聚力量。淡泊与宁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江水澄澈千里,在平淡中执著地奔流;群山巍峨千年,在静默中恒久地伫立。自然早已将这种境界展现给我们,如同日夜更迭、季节流转,如同清泉流淌、松涛起伏,一切在淡然之中,一切在平静之中。没有欲望和杂念,一切都是和谐美好而且生生不息。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变化频繁,丰富多彩。二十几岁的女人要在各种变化和诱惑中保持平静的心态,不受物质和金钱的影响。坚定不移去努力,甘于寂寞,保持清静圆满心态不停追求。
二十几岁的女人,保持一种宁静的超然心境。做起事来,不慌不忙,不躁不乱,井然有序。面对外界的各种各样变化不惊不惧,不愠不怒,不暴不躁。面对物质引诱,心不动,手不痒。没有小肚鸡肠带来的烦恼,没有功名利禄的拖累。活得轻松,过得自在,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急于求成往往事与愿违
农夫在地里种下了两粒种子,很快它们变成了两棵同样大小的树苗。第一棵树开始就决心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所以它拼命地从地下吸收养料,储备起来,用以滋润每一个细胞,盘算着怎样向上生长,完善自身。由于这个原因,在最初的几年,它并没有结果实,这让农夫很恼火。而另一棵树同样也拼命地从地下吸取养料,打算早点开花结果,它做到了这一点。这使农夫很欣赏它,并经常浇灌它。
时光飞转,那棵久不开花的大树由于身强体壮,养分充足,终于结出了又大又甜的果实。而那棵过早开花的树,却由于还未成熟,便承担起了开花结果的任务,所以结出的果实苦涩难吃,并不讨人喜欢,而且自己也因此而累弯了腰。农夫诧异地叹了口气,终于用斧头将它砍倒,当柴烧了。
这个故事说明,急于求成往往事与愿违,只会导致最终的失败。
叶京是名副其实的初学者,总共才打了3个月高尔夫球,但受伤的时间却足有4个月,原因就是他犯了这个阶段多数人的通病:急于求成,想法太多。照他的教练凌奕的幽默说法是:“他太想给我惊喜了!”
对于叶京这样的“一张白纸”,凌奕教起来似乎更容易些,从握杆、上杆、下杆、收杆等最基本的动作开始,可谓“手把手”。通过短期的教学,凌奕对叶京的评价是“你能打这球”,这句话就像是一粒兴奋剂,让叶京信心大增,也开始了自我“摸索”的过程。“我爱琢磨,爱尝试,总想这样打行不行呀?那样打行不行呀?老追求远,看别人打得远就着急,老想照职业选手的目标来要求自己,太急于求成了,每天打500个球,而且都是在没有教练的情况下偷着练,所以就进入了误区,后背没有一块地方没受伤的。”现在还有伤在身的叶京颇有些无奈。而凌奕对这个“举一反三”的学生也是哭笑不得:“叶京很聪明,总想自己发挥,给教练长长面子,有时到了球场也不做准备活动就下场,更甚的是,他一受伤非但不在家好好养着,居然还想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把伤治好,结果只能是越来越重。”叶京感慨地说:“可球瘾一上来特痛苦,所以朋友一叫我,我就忘了伤,有一次脖子不能转动还坚持打完了18洞。有一阵伤得特重,怕自己禁不起诱惑,把手机都关了!”
急于求成是永远不会获得想要的效果的,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所以我们不妨放远眼光,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自然会水到渠成。
二十几岁的女人,正处人生知识、经验的积累期,做事情的时候懂得循序渐进——为了要达到主目标常会设定“次目标”,这样会比较容易于完成主目标。许多人会因目标过于远大,或理想太过崇高而易于放弃,这是很可惜的。如果设定“次目标”,便可较快获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能逐步完成“次目标”,心理上的压力也会随之减小,主目标总有一天也能完成。
曾经有一位63岁的老人从纽约市步行到了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经过长途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难,她到达了迈阿密市。在那儿,有位记者采访了她。记者想知道,这路途中的艰难是否曾经吓倒过她,她是如何鼓起勇气,徒步旅行的。
老人答道:“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我所做的就是这样。我先走了一步,接着走一步,然后再走一步,我就到了这里。”
举重者练习举重之初,通常是先从他们举得动的重量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后,才慢慢地增加重量。优良的拳击经理人,都是为他的拳师先安排较易对付的对手,而后逐渐地使他和较强的对手交锋。我们可以把这一原则应用到每一个地方,这个原则就是先从一个易于成功的“对象”开始,逐渐推展到较为困难的“对象”。
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一定要在学习、工作中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即按照科学的体系和自身的条件,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学习和工作时,要考虑自己的接受能力,不宜求之过急,贪多嚼不烂,同时还要注意阶段性。这样,才能摆脱“欲速则不达”的弊病,一点一滴积累成长的知识。再者,打好扎实基础也是不能忽视的,切忌好高骛远。
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循序渐进的规律,就是指求知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少到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而逐步地“渐渐向里寻到那精英处”,即到达理想的胜境。
循序渐进虽然看起来进步不显著,成果不明显,可是,由于这种进步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进步,因此,最终必然是高效、省时。
对待挫折要理智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能够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痛苦,多些顺利少些挫折,可是命运却似乎总爱捉弄人、折磨人,总是给人以更多的失落、痛苦和挫折。
有这样一则故事:草地上有一个蛹,被一个小孩发现并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长时间,身子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天真的孩子看到蛹中的蝴蝶痛苦挣扎的样子十分不忍。于是,他便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脱蛹出来。然而,由于这只蝴蝶没有经过破蛹前必须经过的痛苦挣扎,以致出壳后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了。自然,这只蝴蝶的欢乐也就随着它的死亡而永远地消失了。
这个小故事也说明了一个人生的道理,要得到欢乐就必须能够承受痛苦和挫折。这是对人的磨炼,也是一个人成长必经的过程。
人生在世,谁都会遇到挫折,适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驱走惰性,促使人奋进。挫折又是一种挑战和考验。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多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能否以理智的态度面对挫折。下面一些方法值得借鉴:
(1)放松心态,冷静面对
一个人无法永远控制情势,但是,可以选择面对困境的态度。不管你做得有多么的糟糕,都要知道,挫折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这个认识有助于你正确地去理解和面对挫折。而且,事实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件事情会像第一眼看到的那么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