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病
本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引起的人和多种动物感染的共患寄生虫病。它的终未宿主是人和哺乳类动物,中间宿主为钉螺。成虫寄生于终未宿主门静脉或肠系膜静脉中,引起血吸虫病。发病动物出现发热、消瘦、腹泻和黏稠血便等症状,使动物机体衰弱,生产性能下降。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成虫:血吸虫成虫系雌雄异体,外观呈圆筒状。雄虫较短粗,大小为10~22毫米×0.5~0.55毫米,乳白色或灰白色,体前端具有口吸盘和腹吸盘。在腹吸盘后的体两侧向腹面弯曲,形成一条沟状构造,称为抱雌沟,雌虫居于其中。雌虫比雄虫细而长,大小为15~26毫米×0.1~0.3毫米,其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卵黄腺、卵黄管、子宫,卵巢位于体中段,长椭圆形,产生卵细胞。卵黄腺分布于卵巢之后,至虫体尾端。
卵:淡黄色,无盖,略呈椭圆形,有一短小的侧沟。
除人外,迄今已报告约有40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钉螺是水陆两栖动物,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感染血吸虫病并排出虫卵的人、畜及野生动物,均是血吸虫病的传染源。血吸虫病的传播,与居民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有关,任何人都可感染血吸虫病,接触疫水越多者,感染率也高。在动物血吸虫病中,黄牛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一般高于水牛。
血吸虫病的地理分布与钉螺的地理分布基本一致,具有地方性。血吸虫病病人的分布与当地的水系分布基本一致。我国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造成严重后果。
生活史
成虫在肠黏膜下层的末稍静脉中交配产卵,虫卵在血管内成熟,虫卵穿过血管壁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外界遇水则孵出毛蚴,毛蚴进入水陆两栖的钉螺体内,经无性生殖传代变成尾蚴,经终末宿主皮肤进入皮下,变成童虫随血流到肝脏门静脉系统中定居,发育成成虫,雌雄合抱、产卵。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畜表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顿、消瘦、腹泻和排出黏血便、体温升高、黏膜苍白,常衰竭而死。母畜流产或不孕,产奶量下降。对牛而言,一般是黄牛比水牛症状明显,小牛比大牛症状明显。妊娠感染本病时,生出的胎儿多死亡,不死者也为“侏儒”。
可见皮炎、寻麻疹。内脏变化主要在肝脏、肠管。肝脏早期淤血,炎性细胞浸润及肝细胞核的异常变化,色泽暗红,表面和切面出现粟粒样结节。严重的肝呈暗褐色,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结节,质地坚硬。肠黏膜充血水肿,有粟样结节和浅表溃疡,在黏膜溃疡边缘有灶性增生,并形成息肉,肠壁增厚。
诊断与疫情报告
血吸虫病的诊断以实验室实验为主。
1.病原诊断:检查受检对象的粪便或直肠组织中有无虫卵。若粪便中找到虫卵、毛蚴或直肠黏膜中找到活卵或近期变性卵即可确诊。
2.血清免疫检查:测定被检对象体液中有无特异性抗体或抗原。
本病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通报同级卫生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尚无适用疫苗。
我国已控制本病的流行。主要采取对患畜治疗、消灭钉螺、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等综合防治措施。
治疗药物很多,六氯对二甲苯(血防),牛每公斤体重100毫克,7日为一个疗程;硝硫氰(7505),黄牛每公斤体重2毫克,水牛1.5毫克,配成2%水悬液,耳静脉或鼻静脉注射,还可按每公斤体重40~60毫克一次口服;没食子酸锑钠(锑273)注射剂,黄牛每公斤体重12毫克,水牛15毫克,分5~8日于颈部肌肉注射。
牛流行热
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牛和水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以突发高热,呼吸促迫,伴有消化道机能和四肢关节障碍为特征。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牛流行热病毒属弹状病毒科、水疤性病毒属,病毒粒子象子弹形或锥形。病毒的核酸结构为核糖核酸。病毒存在于病牛血液中,鼻液、粪便及其他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均未证实有病毒存在。病毒对氯仿、乙醚敏感,37℃加热8小时,56℃20分钟死亡,煮沸立即死亡。紫外线照射、酸、碱对病毒都可杀灭。反复冻融对病毒无明显影响,病毒滴度不下降。
本病主侵牛,黄牛、乳牛、水牛感染发病,野生动物中有几种如南非大羚羊。猬羚可感染并产生中和抗体,但无临床症状。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于蚊蝇多的季节流行,北方于8~10月,南方可提前发生。多雨、潮湿容易流行本病。传染源为病牛。自然条件下传播媒介为吸血昆虫。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潜伏期3~7天,发病前可见寒战。因病牛只有轻度失调,不易发现。突然发高热40℃以上,维持2~3天,病牛精神萎顿,鼻镜干而热,反刍停止,乳产量急剧下降,有的可停乳,待体温下降到正常后再逐渐恢复。病牛不爱活动,站立不动,强使行走,步态不稳,尤其后肢抬不起来,常擦地而行。病牛喜卧,不愿行动,严重的病例,甚至卧地不能起立。四肢关节可有轻度肿胀与疼痛,以致发生破行。
呼吸系统变化也很明显,在发热的同时,呼吸促迫,呼吸次数每分钟可达80次以上,肺部听诊肺泡音高亢,支气管音粗厉。病畜发生苦闷的呻吟声。
眼结膜充血浮肿,流泪,畏光。流鼻液,口炎,显著流诞。口角有泡沫。大多数病牛鼻腔于高热期可见有透明黏稠分泌物流出,成线状,同时亦常有流涎现象,口边黏有泡沫,口角流出线形黏液。有便秘或腹泻。发热期尿量减少,排出暗褐色混浊尿。妊娠母牛患病可发生流产、死胎。
本病大部分病例为良性经过,死亡率一般在1%以下,部分病例可因四肢关节疼痛,长期不能起立而被淘汰。
在单纯性急性病例的高热期及体温恢复正常不久扑杀动物检查时,见不到特征性的病变。只有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有时肺间质有小区域气肿。急性死亡的自然病例,可见有明显的肺间质气肿,还有一些牛可有肺充血与肺水肿。肺气肿的肺高度隆起,间质增宽,内有气泡,压迫肺呈捻发音。肺水肿病例胸腔积有多量暗紫红色液,肺肿胀,间质增宽,内为胶冻样浸润,肺切面流出大量暗紫红色液体,气管内积有多量泡沫状黏液。
诊断与疫情报告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1.病原学检查:动物接种试验,将病牛发热初期血液接种于24小时以内的乳鼠、乳仓鼠或乳大鼠脑内,观察3周。从致死鼠脑组织分离病毒,与已知的牛流行热血清做中和试验进行鉴定。另外,也可将上述表现异常的乳鼠脑组织接种于乳仓鼠肾、乳仓鼠肺或绿猴肾细胞进行培养,接种后4~5天出现细胞病变,容易分离出病毒。
2.血清学检查:主要是利用乳仓鼠肺或绿猴肾细胞培养,进行细胞中和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
应与茨城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行性感冒、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感染、牛鼻病毒感染相区别。
牛流行热为我国三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牛流行热灭活疫苗,颈部皮下注射2次,每次4ml,间隔21日;6月龄以下的犊牛,注射剂量减半。适用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奶牛、黄牛和妊娠牛。
本病是由吸血昆虫为媒介而引起的疫病,因此消灭吸血昆虫,防止吸血昆虫的叮咬,是预防本病的首要措施。同时要严格执行综合性防疫措施,有条件时在流行季节到来之前进行免疫接种。
发生本病后,应立即隔离病牛并进行治疗。对假定健康牛及附近受威胁地区的牛群,可用疫苗或高免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牛皮蝇蛆病
牛皮蝇蛆病是由皮蝇属的牛皮蝇和纹皮蝇的幼虫寄生在牛的背部皮下组织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由于皮蝇幼虫寄生,可引起患牛消瘦,产奶量下降,幼畜发育不良,特别会使皮革受损,质量下降。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病原属双翅目、皮蝇科、皮蝇属,主要有牛皮蝇和纹皮蝇。成蝇外形似蜜蜂,被浅黄色至黑色的毛,长13~15毫米。纹皮蝇较小,胸部背面有四条黑色的纵纹,牛皮蝇稍大、腹末为橙黄色。口器均退化。
在夏季晴朗的白天飞翔、交配并追牛只产卵。卵长圆形,长不到l毫米,浅黄色,有一小柄附于牛被毛上,牛皮蝇的卵一根毛上只有一个,多在体侧及腹部等,纹皮蝇的卵一根毛上多个成排,多在四肢下部。每一雌虫一生产卵400~800个,存活仅5~6天,产完卵后死亡。雄虫交配后死亡。卵经4~7天孵出及小刺,色泽因成熟程度的不同由浅棕色至深褐色不等,末端有两个深色肾形的后气孔。此时寄生部的皮肤呈现一个个肿胀隆起,直径可达30毫米,隆起中央有一小孔。2~3个月后,幼虫成熟,自小孔蹦出,落于地面,爬行到松土下或隐蔽处化为黑色的蛹,经过1~2个月的蛹期,破蛹皮羽化为成蝇飞出。一年完成整个生活周期,幼虫在牛体内寄生约10个月。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成蝇飞翔季节,可引起牛只惊恐不安,严重影响牛的采食和休息。牛只恐惧“跑蜂”时可造成外伤或流产。
幼虫钻入皮肤,引起痒觉,牛不安及患部疼痛。幼虫在皮下组织移行时,引起组织损伤。幼虫分泌的代谢产物及毒素,对患畜的血液及血管壁均有不良作用,可造成贫血,严重的可使患畜消瘦,肉品质下降,乳牛产奶量降低。
当幼虫移行到背部皮下时,在寄生的局部引起血肿及蜂窝组织浸润。皮肤稍隆起,粗糙不平。当皮肤穿孔,病原菌侵人可引起化脓,形成瘘管。常见有浓液流出。幼虫成熟落地后,瘘管愈合形成瘢痕,严重影响皮革的质量。
诊断与疫情报告
幼虫移行到背部皮下时,用手可触摸到长圆形硬结,一段时间后皮肤上形成瘤肿,当幼虫穿过皮孔时,见到幼虫即可确诊。
牛皮蝇蛆病为我国三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尚无疫苗进行预防。
消灭幼虫是防治牛皮蝇蛆病的主要方法。
1.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系列药品(厂家较多,商品名称较多),按有效成份0.2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或注射。结合线虫病、疥癣病、虱病等的防治,可按下列程序进:每年10月份开始用本药驱治,以后每隔20~25天用药一次,连用三次。
2.碘硝酚注射液按0.5~0.75毫升/10千克体重剂量皮下分点注射。
3.佳灵三特注射液:按10~15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或皮下注射。
4.倍硫磷浇泼剂:按10毫升/100千克体重剂量,沿牛背部中线由前向后浇泼。
以上药物都比较安全可靠,很少出现中毒。倍硫磷浇泼剂如出现中毒,可按有机磷中毒解救。特效解毒药品有阿托品、解磷定等,对症解救药品有消气灵、葡萄糖盐水、强心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