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叶知秋轻轻松松学,稳稳当当拿全年级第一。实际上,她也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常常为失眠而烦恼,而且还承受着比一般同学更沉重的精神压力。多年来,在她们班乃至全年级形成了这样一个看法:叶知秋的成绩只能是第一,不能是第二,不留神考过一次第三,动静就大了,于老师都找她谈话了,第一句就是:“叶知秋,你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这种状况下,叶知秋不得不付出双倍的努力。而恰恰在高考前这节骨眼儿上,她有些力不从心了。在毕业考试中就有体现:她有了头晕目眩的感觉,在为数不多的错误中,绝大部分是莫名其妙的。她虽仍保持了全年级第一,但优势微乎其微,总分只比第二名高零点五分。她不免想,低水平的毕业考试都考成这样,要是在高水平的高考中,不定会考成什么样呢!她首次对高考产生了些许畏惧感。
当然,这仅是她心理上的一个小障碍,根本不足以让她放弃多年的追求目标,真正使她决心留在本市的原因却是齐锋。
齐锋是家里的独子,他父母曾明确表示过,只准他考在本市的大学。而他的水平,也只能考本市的大学,至多也仅能考上省大。
有时,连叶知秋也不明白,她怎么会喜欢上齐锋。上小学时,作为学生干部,叶知秋总爱像小老师似地管同学,齐锋则是最难管的,好几次都把叶知秋气哭了。上了初高中,他们这种管与被管的位置一直没变。但俩人逐步适应,齐锋再也气哭不了叶知秋,叶知秋也不会为齐锋动真气了。而长时间的亲密接触,还使俩人的心越贴越近,都愿把最隐密、最烦心、最快乐的事,第一时间告诉对方。他们在心理上就有了相互依赖感。叶知秋几天不见齐锋,听不到他的贫嘴,心里就空,这感觉还一天天地加重,终于有一天,她明白了自己对齐锋产生了怎样的感情。作为学生干部,她自然是竭力遏制,甚至还抵抗,可她深切地体验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哲学含义,只能逐步接受这个事实。她还按部就班地决定,等高考后,就把心迹向齐锋表明,和他共同享受这份儿感情。但她也想到了,真到了那时,他们也将进入不同的大学,会天各一方,聚少离多。每每想到这一层,她便黯然神伤。
得知学校要保送她的消息,她猛然意识到接受的话,就可以和齐锋一起留在同一座城市,甚至是同一所大学,她就感到了无比的喜悦和难以抵挡的诱惑,那从小树立的一定要考取清华北大的理想便渐渐垮塌了。她经过痛苦的抉择,终于做出了这个令于老师瞠目结舌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