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或许,帝国值得庆幸,因为缠绕了帝国长达四十年之久的党派之争终于结束了。这并不是全部,喜欢帝王的人更应该庆幸,因为在大唐的末期,又出现了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宣宗。宣宗在位的十三年,帝国迎来了它的最后一次辉煌。但本根未变,帝国的破落已成定局,历史已经注定了,这不过是一次回光返照而已。
唐宣宗的韬光养晦
话说有惊人之志必有过人之才,有过人之才必有过人之毅力,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业。宣宗就是如此。
大唐帝国的皇帝其实总体水平都是很不错的,前期的自然不消说,天宝之后的天子里边除了穆宗、敬宗这一对贪玩的宝贝父子,其他的都很聪明。当然,宣宗是个例外。他是忽然从聪明变得痴呆,然后又一夜之间变得睿智的。
宣宗李怡,是宪宗的第十三子,穆宗的弟弟。他的母亲郑氏,本姓朱,润州人,原来是浙西叛将李琦的侍妾,李琦被诛,按照规定他的侍妾全部没入掖庭,作为宫中的仆役。郑氏被分配给了郭贵妃作侍儿,有一次宪宗偶然看到她绝伦的美丽,便临幸了她。据说李琦还没叛乱的时候,有个相士对李琦说,“朱氏有奇相,当生天子。”李琦听了暗自高兴,以为自己会当皇帝,但没有想到那个天子并不是他的种。
郑妃被宪宗偶然临幸之后,居然产下一子,是为后来的宣宗。因为她是叛将的没入的奴隶,所以在宫中地位很卑贱。地位尊贵的郭贵妃动辄对她打骂呵斥,而其他的宫女对她受宪宗临幸嫉妒不已,随时找机会羞辱于她。只是为了儿子,她把这一切都默默地忍受了下来。
可想而知,宣宗的童年肯定过得很不愉快。
他住在十六宅。当时除了皇太子入居东宫外,其他所有的皇子都住在十六宅,玄宗朝规定皇子们除了诏令他们领兵出征外,其余一律不得出外。因此,他们只能一辈子住在十六宅这片地方,不过那里的条件也还蛮好。基础设施建设搞得很不错,各种娱乐休闲、体育健身项目一应俱全,皇子们在一起打猎游玩宴饮,倒也不感到寂寞。
十六宅不知道建于什么时候,是专门供皇子皇孙们居住的地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不是一天建成的,而且一年年也有所变化,最终成为长安城中一块极有分量的地方。其原因也是一目了然:近几十年来,“十六宅”出了好几位天子。
照理,东宫的太子本是合法的继承人,皇位压根轮不到十六宅里的诸王。可是到了大唐的晚期,帝国的皇位继承问题一派混乱。诸王们也许昨天还在府邸里边畅饮,喝得酩酊大醉,一觉醒来却发现已经身处皇宫,身子底下跪着一屋子的太监大臣,他们说你现在已经是天子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戏剧性的场面,完全是因为帝国后期的皇帝继位常常被宦官们所操纵。宦官门深知拥立一个皇帝的收益,因此他们往往为此完全不计较皇帝的长幼顺序、年龄大小、聪明与否、贵贱如何,对于他们而言,新皇帝越白痴就越有利。
而在拥立新君这个问题上有发言权一般有两个群体:一是大臣,他们力量之薄弱差不多可以忽略掉,而且他们也往往是依附于宦官;另一个就是宦官。不过宦官中也有分派。实力最强的是掌握禁军兵权的左右中尉;其次是干预政事的枢密使;再次是皇帝身边亲信的其他宦官。所以每当一有皇帝升天,大臣们自觉地站到一边去处理丧事、给皇帝找一个謚号什么的,而宦官们便忙着拉拢自己的力量,重新开始洗牌。
这时候,十六宅的诸王便成了焦点。宦官们也许会像挑选牲口一样把诸王们的基本信息掂量一遍,决定之后迅速出击,派一队神策军军士去把选中的王子请过来就是了。相信十六宅的王子们这时候便都像阿房宫的宫女们一般地盼望着神策军的身影。
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是文宗皇帝,他在十六宅好好做他的江王,忽然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被神策军从十六宅中迎到了大明宫,首开“十六宅”诸王入居大宝的先例。接下来是他的弟弟武宗皇帝,在太子已立的情形下,犹被仇士良率数千禁军迎为天子。
所以十六宅既是皇子皇孙们的安乐窝,同时也是皇子们登上皇帝宝座的跳板。因此,这个地方其实并不好玩,尤其是当它和皇宫里的利益出现冲突的时候。
宣宗八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入宫去拜见郭贵妃,半路上突然遇到行刺,受到了惊吓,从此以后他便变得呆痴,整天沉默寡言,脸上一点表情都没有。宫人们渐渐地忘却了这个皇子以前的模样,都认为这个皇子天生木讷,是个傻子,背地里呼他为“痴儿”。
穆宗即位的时候念在手足之谊的份上,封他为光王。年轻的皇子们便都称他为光叔。不过这时他还很小,穆宗的儿子后来的文宗都比他大一岁。而且这时候的他还没有受到惊吓变傻,因为有记载说他曾经爬到哥哥穆宗的龙椅上,作出接见群臣的样子,惹得穆宗大笑不已。不过是不是他小时候聪明的样子被差不多年龄的敬宗、文宗、武宗兄弟记住了,因此他们即位后才对这个沉默不语的光叔那么猜疑,当然,这是后话。
这个年轻的光叔是十六宅里皇子皇孙们的笑料。
文宗、武宗都是从十六宅出去的,估计他们也很怀念当年做皇子的日子,于是便经常回到十六宅会会兄弟叔伯什么的。大家在一起听听歌,喝喝酒,政治国事闭口不谈,遍地找各种各样的乐子。光叔便是他们的乐子之一。
文宗驾幸十六宅,置办酒宴款待叔伯兄弟。大家差不多都抛开了一切的长幼尊卑的礼节,或者猜拳行酒,或者高谈阔论,有的还谈起了文宗皇帝当年的种种的乐事,众人一时前仰后合哄堂大笑。
这时,文宗发现在众人的种种醉态中,只有光王一个人正襟危坐,不笑不言,只是在不紧不慢的喝酒吃菜。这与整个的环境气氛实在太不协调了,文宗一时兴起,向大家宣布,谁能够让光王开口说话,谁将得到文宗的重赏。
年轻人的诸王们立刻动手,上去用种种办法逗光王说话,但捣弄半天之后全都无可奈何,众人看他们劳而无功的样子,又是一番哄笑。
其实文宗对宣宗还算是不错的。有一天郑太后突然向文宗奏报儿子苦于心疾,文宗亲自到王府探望,他自信端详宣宗一会儿,用手中的玉如意拍了拍宣宗的肩膀,说:“我家他日英王,难道还要生病吗?”并赐玉马,金带,以安慰病中的叔叔。文宗当时虽然是戏言,但也表示出文宗对这位光叔的亲切与关爱。
文宗的兄弟们对光叔就没这么好了,尤其是武宗。
武宗很晚才即位,他在十六宅待的日子比较长。他的性情比较豪爽任气,所以当皇子们互相取笑时,他往往最积极,而经常拿光王开心的也是他。也许是他经常拿光王开玩笑的缘故,有时候光叔极度恼恨之下会忽然看他一眼,这时候的光王忽然不再是平时的“病猫”了,他的两只眼睛炯炯发光,自然给人一种威慑之力。武宗注意到了这种目光,虽然只有那么一瞬,但在他心目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默默的告诉自己,“这个皇叔,并不简单”。
事情到了这儿便变得很简单了,武宗坚持认为光叔是人为地装痴呆,而心里则别有洞天。在他即位以后,这种感觉越发强烈。而他也变得越来越恐惧,每次想到光叔的那一缕目光,他就不寒而栗。
于是,武宗在位期间,光王李怡便时常出现一些意外。不是与皇上击毬时偶然落马,便就是在入宫时莫名其妙地失足,凡此种种,都在不经意之间突然降临,让人猝不及防。
有一次,光王陪着武宗及其他亲王到外边赏雪。大家都玩的很高兴,晚上武宗置酒宴饮,大家尽兴而归。光王独自策马回归府邸。
忽然胯下坐骑一个前仰,他被重重的摔了出去。在雪地上晕过去了。在朦朦胧胧中,他的马好像也被人赶走了。于是,偌大的雪地里就只剩了他一个人。
这时候早已到了宵禁的时候,坊门四闭,路上半个行人也没有。
过了很长时间之后,一名金吾卫的巡警缓缓地挪着脚步,忽然,他发现雪地里似乎有个人影。
巡警大惊,他快步赶上去查看。只见一个中年男子的身影正在地上蠕动,一边呻吟一边试图爬起来,但每次都失败了。从他的服饰看,应该是皇亲贵戚。
巡警很惊讶,他问道,你是什么人。
见到有人过来,光王拼尽力气说,我是光王,想不到为什么会在这儿。我我又困又渴,你能不能找些水来?
这次光王再也不能装傻子和哑巴了。
巡警仔细地看了他几遍,难道这就是传闻中的“痴儿”光王吗?何况堂堂光王居然一个人躺倒在雪地上,这实在令人费解。
他不太相信,但看到光王一脸痛苦的表情,他从近处有水的地方给光王盛了一些,赶紧快步离去。
在宫城当值的所见所闻告诉他,如果想让自己活得长久一点的话,那么最好是不要多管闲事。
光王摸到旁边的水,费力地拿到口边一饮而尽,终于有些力气了。他终于挣扎着站了起来,慢慢地向自己的府邸走去。
武宗拿光王没办法,看来上天果然很眷顾这位注定要做大事的光王。帝国因为有了他,才在坠落的最后闪烁出绚烂的色彩,为帝国的结局铺上了一层绮丽的外表。
于是武宗便让决定不再理会叔侄之间的情谊,让人把光王囚禁在一个粪池里,浑身上下污臭不堪。
帝国堂堂的王爷未来的皇帝居然受此大辱,可知帝国已经失去了理智。这一处置连宦官都看不下去了,宦官仇公武对武宗说,光王好歹也是帝国的王子,这么长时间地放在粪池里边影响不太好。如果您实在不喜欢他的话,那就把他杀了吧。武宗正是求之不得,说,好吧。
仇公武把光王从粪池里边拉出来,偷偷地带到了自己家里,而对武宗谎称说光王已经死了。光王在京城也呆不下去了,为求自保,他跑到浙江海宁的镇国海昌院当了一名小沙弥,取法名为琼俊。海昌院原名庆善寺,俗称北寺,初建于梁。当家方丈齐安原系唐室宗亲落发为僧的,因此皇室的感觉还在,他感到这个小沙弥来头不简单,一看举手投足、吃穿用度便知道是宫里出来的。因此,对他另眼看待,倍见礼遇。
据说唐武宗之所以大肆灭佛,其中的一个小算盘便是他听闻光王庇护于寺庙,便要消灭光王的藏身之所。
可惜闹腾到最后,武宗还是没有能够把光王找出来,就在这时,他生病了。
武宗皇帝病重,有两个多月不视朝政,宰相请见,也被枢密驳下,朝野内外忧惧万分。宦官比朝士们更懂得这样一个道理,所谓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有所耕耘,才有所收获。如果天子是在我手上产生的,而这位天子又是平庸懦弱之辈,这份好处还用说吗?
眼见武宗肯定是不行了,而武宗的儿子又都太小,仇公武想到了他曾经救过一命的光王,现在这就是他手中的“王牌”,他首先提出,皇叔光王可当大任。
左军中尉马元贽一听,肚子里转了几转,立即就随声附和。他并不傻。
枢密使和右军中尉没有他们两人反应得快,可一会儿也恍然大悟。文、武两帝的干练冲动,他们虽无切身体会,却也深知一二,前辈仇士良在武宗的威压下不得不辞职,回家养老,临走前,跟送他的徒子徒孙们说,你们千万不要让皇帝闲着,要让他整天有好玩的好吃的好喝的,这样你们的地位才会稳固。这可谓是宦官侍候的皇帝的真经,自然,众宦官都铭记于心。
现在好不容易强势的武宗死了,他们终于迎来了一个重新进行选择的机会。前辈的谆谆告诫言犹在耳,所以在这件事上不得不小心谨慎,斟酌再三。可在此刻,他们的意见却一下子得到了出乎意料的统一:以后的日子有了这位憨痴而无所决断的光王,至少是不用担惊受怕了。
于是,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三月二十日,武宗遗诏发布:“皇子冲幼,须选贤德,光王怡可立为皇太叔,更名忱,应军国政事令权勾当。”二十一日,皇太叔在宫中少阳院接见朝廷百官。
我们不知道此刻躺在床上的武宗是不是知道这条消息,如果知道,他会会做何想法?
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大唐帝国又迎来了一任新主。
这位被称为“痴儿”的光叔,忍受了三十六年,终于盼来了出头之日。他等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一个人的表演
孟老夫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这些条件宣宗都已经具备了,登国家之大宝,他立刻显示出长期磨练后的贤明决断。
他先追究父亲宪宗的死因。
按道理新君即位都要到先帝们的陵庙里边去祭奠一番,但宣宗对敬宗、文宗、武宗以及之前的太宗等人的灵位都无动于衷,唯有到了他老爸宪宗的陵庙他突然放声大哭,一时间文武百官都吓呆了,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宣宗在地上滚来滚去,呼天抢地,直哭得昏天暗地,半天了他们终于反应了过来,都赶紧趴下,陪着宣宗一起哭。地位比较高的大臣上去劝说宣宗克制悲痛,其他的则大气不敢出,不知道为何宣宗突然如此失态?
远在后宫的国母,太皇太后郭氏品出了点味道。她感受到了这哭声背后的杀意。果不其然,宣宗回朝后立刻下令全力追查父亲宪宗的死因。
大家都知道宪宗是被宦官杀死的,但其中也有些疑点。譬如宪宗死后凶手却能够长时间地逍遥法外,深知内情的郭贵妃居然对此不闻不问,紧接着儿子穆宗即位、孙子敬宗、文宗、武宗先后即位,她稳坐高台当了四朝太后、三朝的祖母。
不过明眼人都清楚,当年身为贵妃的郭氏与宪宗感情很不好。即使把郭氏的儿子穆宗立为太子,他也不肯册立郭氏为皇后,她皇后的地位是在儿子即位之后才挣来的。这自然导致郭氏的极度不满,她是赫赫功勋郭子仪的孙女,代宗皇帝长女升平公主的女儿,金枝玉叶、地位尊贵,因此脾性也很不好。宪宗的死对于她和儿子穆宗而言有益而无害,她也自然落得个消闲。
但宣宗不一样。宪宗死的时候他还很小,作为小皇子他自然会有很多乐趣,但父亲的死把他直接抛向了孤苦无依的境地,因此,他才常常被大家欺负,才不得不装成一个傻子默默地忍受这一切,甚至去拜见郭氏的时候居然还遭到刺杀。这些必然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因此,他要对当年的一切作出清算。
而一切的矛头都指向郭氏。外边宣宗已经借此诛杀了很多人,一时间满城风雨,种种迹象表明,宣宗就快要向郭氏动手了。郭氏的处境越来越不利,她很清楚宣宗恨自己,宣宗的母亲,当年受尽虐待的的仆役郑妃也恨透了自己。现在这对母子肯定不会放过自己,她索性来了个铤而走险。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她在两个侍儿的搀扶下登上兴庆宫里的勤政楼。趁侍儿不注意,她颤巍巍地爬上栏杆就想往下跳,两侍儿被吓坏了,赶紧奋不顾身的扑上去一把抱住,死命地把她往后拖,郭氏一边挣扎一边哭喊,你们让我死吧,皇帝他不就是想让我死吗?我成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