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223800000030

第30章

疏。又究此四下。第四无作四谛。文中亦三。初总明。言非唯但空者。拣上无生但显空义。便为真实正是所宗。二今了下别示四相。阴入皆如者。前云即空。今云即如理已别矣。又言无苦可舍非是空故。无有可舍今体即如。如外无苦何所舍耶。此句言如如尚似空。集言无明尘劳。皆即菩提。岂同前空苦。菩提体外无别可断。不同无生空无可断。前则空中无华云何可摘。今则波即是水不得除波。下二谛例然。生死即涅槃。非是体空无生灭也。边邪皆中正者。非离边外别有中道。非离邪外别有正道。亦非无边无邪无可修也。细寻可见。勿滥无生。故涅槃四谛品云。若知如来常住名修习苦。若知法常是名修集。若修灭者。若多修空名为不善。何以故。灭坏一切法故。坏于如来真法藏故同于外道。若有说言。有如来藏虽不可见。若灭烦恼乃能得入。若发此心一念因缘。于证得中而得自在。结云以如来秘密藏者。即是灭谛。道圣谛者所谓佛法僧宝。及正解脱。若能一念发心见如来常住无变。法僧解脱亦复如是。名修习道。上皆无作四谛意也

疏。无苦无集下第三束归一谛。一实谛义亦是涅槃十三文。文殊问佛。世尊第一义中有世谛不。世谛之中有第一义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谛。如其无者。将非如来虚妄说耶。善男子世谛即第一义谛。世尊若尔则无二谛。善男子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于二谛等皆一谛义。亦下文殊问言。所言实谛其义云何。答云实谛名为真法。若法非真不名实谛。又名无颠倒。又无有虚妄名曰大乘。是佛所说非魔所说。又言善男子实谛者。一道清净无有二也。善男子有常有乐有我有净。是则名为实谛之义

疏。故斯一品下第二会经结示。上第三段中。言此经正同无量四谛。且从一义耳。今则具结通具四种也。故上疏云而文义包博言含性相。相即生灭及与无量性即无生。及与无作。相以广狭成二四谛。性以空实成二四谛。经宗必融举一收四方是经旨。以四种四谛义出诸师故。疏闇用使合经文不标名目。恐惊常听。结归二对顺常经论。或名有作无作。或名有量无量。今之结意有作即生灭。有量同无生。于有量上说无生耳。余二名同五地十重。至文自见。今略示名。一善知俗谛。二善知第一义谛。三相谛。四差别谛。五成立谛。六事谛。七生谛。八尽无生谛。九入道智谛。十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善知如来智成就谛

疏。答以名虽在小等者。通此一问有二意。一四谛包含故。二开权显实故。今初名虽在小者。经中多言为求声闻者说四谛故。义通大小。即生灭无生等。言事理具足者。如十二缘但事而无理。今灭谛是理十二因缘名广事略。事亦不具。但有苦集而无道故。六波罗蜜但显此出世间无世间故。但有道灭无苦集故。谓苦集二谛下出具足相。言世界有异。此独无改者。十方诸佛出世教化皆令舍于世问证涅槃故。三世同然。故涅槃云。我昔与汝等不识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况无量无作下收后二重。但用前二性相具足大小包含。况加此二一实之旨。于是乎在

疏。又为破计下。第二开权显实故。以诸经等多说四谛为小。今开此局名周法界。亡所执相即入无生。引入一乘则会真实。况六度等而不周耶。五正释文

疏。如睫毛者全是俱舍颂云。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若置眼睛上为苦极不安。凡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缘极生厌怖。从而复以苦等者。即法华经第一云。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疏。有业惑者。系缚三界者。然三杂染业惑为集。别有多门总不出二

疏。烦恼名诤即俱舍论云。烦恼名诤触动善品故。今灭烦恼故名无诤

疏。非唯灭惑而已者。如成实等亦说灭者。譬如灯灭则膏明俱竭。无复别有一实尽处也。肇公亦用此言。实则灭惑所显法身常住有实体也。故涅槃第四迦叶问言。如佛所言如灯灭已无有方所。如来亦尔。既灭度已亦无方所。佛告迦叶。善男子如人然灯之时。灯器大小。悉满中油。随其油在其明犹存。若油尽已。明亦俱尽。其明灭者喻烦恼灭。明虽灭尽灯器犹存。如来亦尔。烦恼虽灭法身常存。下文又云。如灯灭者是罗汉涅槃。又四谛品云。若言修习空法。是名不善。灭坏一切如来真法藏故。同于外道。故知灭体法是真实故。次云自性住者。证成上文体真实义。则体真实拣非虚妄及非空无。自性住言即是法住法正位也。本来寂灭即成上文自性住义

疏。集中病源者。谓有攀缘者。即净名第二云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即为病本。下文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释曰。正引病本无得因便

疏。惑由妄起故。分数尘沙等者。即大般若中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若色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故无二分是一分耳。是以生公云。万善理同而相兼亡异而域绝。善因伏惑成别故。有八万行名。行虽参差俱果菩提。总由一理以统之故。何有二分。理不可分如虚空故

疏。所之在灭者。灭为最上之者适也。道能证灭故为上行。此言在于周易。故谦卦云。地道卑而上行。噬嗑卦彖辞云。柔得中而上行。注云。上行谓所之在进也。凡言上行所之在贵也。今借此文势

疏。言观方谓观四谛也者。即涅槃三十六迦叶品中云。如恒河边有七种众生。一者沉没。二者没已还出。出已复没。三者没已却出出已不没。四者出已观方。五者观方已去。六者出去浅处则住。七者到彼岸广有合文。今但取第四观方一义。经云。是名第四遍观四方。四方者即是四谛。释曰。能观四谛即是道谛故。道名观方

疏。更有四方如十定品者。即第四十二阿耨达池喻中合池四方云。佛子何者名为菩萨四方。所谓见一切佛而得开悟(一)闻一切法受持不忘(二)圆满一切波罗蜜行(三)大悲说法满足众生(四)释曰。若观此四。为菩萨道也

疏。生老病死犹四山。临人等者。涅槃二十九中释八喻。非喻云。云何非喻。如我昔告波斯匿王云。大王有亲信人。从四方来各作是言。大王有四大山。从四方来欲害人民。王若闻者当设何计。王言世尊。设有此来无逃避处。唯当专心持戒布施。我即赞言善哉大王。我说四山即是众生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常来害人。云何大王不修施戒。即其事也。故贤与不肖。豪强羸弱同为四迁。一无脱者。梵王帝释贫穷下贱。尧舜桀纣三苗四凶。并归灰坏皆为苦依

疏。从惑生惑业者。即俱舍颂具云。从惑生惑业。从业生于事。从事事惑生。有支理唯此。此偈六地当释。今但要此句从惑生惑者。谓从爱生取也。言从惑生业者。即从取生有及无明生行。事即是苦。今但说集唯举惑业

疏。蜡印印泥者。涅槃二十九下当广释。次下疏文即彼经文。今当略引。经云。善男子如日垂没山陵堆阜。影现东移理无西逝。众生果报亦复如是。此阴灭时彼阴续生。如灯生暗灭灯灭暗生。善男子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而是蜡印不变在泥。文非泥出不余处来。以印因缘而生是文。现在阴灭中阴阴生。是现在阴终不变。为中阴五阴。中阴五阴亦非自生。不从余来因现阴故生中阴阴。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名虽无差而时节有异。释曰义至下释。今意在破印耳。阴即是苦。若证灭理。现在之阴不为后因。后阴不生即破印也

疏。照实则生死可尽者。此正立理故。中论下引证。先举偈文即邪见品。先有偈云。若世间有边云何无后世。若世间无边。云何有后世。上反释之。次云。五阴常相续犹如灯火焰。以是于世间不应边无边。释曰。以缘生性空故。不属边无边。复次如中百观说真法及说者等。此约相说。不遇因缘则生死无边。遇则有边。此有三事。一真法如良药。二说者如良医。三听者如可治之病。若具此三烦恼病愈。生死可尽。尽即是有边。不具此三烦恼浩然生死无畔。斯则无边。故结云非有边非无边也

疏。谓三事难得故下。疏释上偈。即影公意。彼疏云难得故非有边。难得故非无边。言犹难见故。取意释。夫言难得非全不得。若全不得一向无边。今有得者得则有边。以难得故则无边耳。此亦约一人而说。若总望一切难有其边。疏业寄于集者。设修善业。有漏心修。是寄于集谛因尽报谢。故云还亡。无漏心修是寄于道。道符于理直趣菩提故。疏二十五有各一分者。颂云。四洲四恶趣。梵王六欲天。无想五那含。四空并四禅。广如涅槃十四

疏。数体即集者。有为之法总名为数。亦心数也。今总中取别云即集也

疏。无一理以贯之则业惑万差者。生公云。凡顺理生心名善。乖背为恶。万善理同而相兼亡。异而域绝。即斯义矣。疏未入忍来常有堕性者。俱舍云。暖必至涅槃。顶终不断善。忍不堕恶趣。第一入离生。四善根中第三善根方免地狱。故知苦依之身地狱性矣

疏。同净名五受阴洞达空者。即迦旃延章。谓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诸法毕竟无所有是空义。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法本不生。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今唯要第一句。至第三会当广分别。生公云。夫苦之为事会所成者。岂得有哉。是以言五受阴空是苦义也。五受阴苦之宗也。无常推生及灭事不在一。又通有漏无漏故言诸法苦。以即体是无义起于内。又得无漏者。不以失受致苦。故唯受阴而已也。洞达者苦以空为其体故。洞达无所起者。假会之法宜配起也

疏。爱见等者。爱见罗刹前已释竟。二地经云。身见罗刹于中执取。将其永入爱欲稠林。言妄体本空故。无可取者由二义。一段前名执取后名无所取义似相违故

疏。牒释下引中论释无所取。即是行品。行即是阴。谓小乘人为菩萨立过云。若一切法空。何以佛说虚诳妄取。若有妄取法则不空故。偈云。如佛经所说。虚诳妄取相。诸法妄取故。是名为虚诳。故论主举偈以答。即如今疏所引偈。是此答意云。由不了空。无所取中。而生取着。故云妄取。若有可取不名妄取。明知。说于妄取正为说空。如责翳人妄取空华。正为显华是非有故

疏。灭性离言者。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故。道令言离者。亡心体极离言契灭故

疏。无为无因而体是果者。即涅槃师子吼品云。涅槃无因而体是果。若涅槃有因。不得名为般涅槃也。谓涅槃之体毕竟无因。如无我我所故。亦如俱舍无为无因果。谓六因无五但有能作故名舍因而体是果。则离系果菩提之道。望此亦因者要得菩提证涅槃故。此菩提亦名为因。是果中因故。灭理涅槃亦是因家之果。又是菩提果家之果故

疏。非习道学浮沉而不已者。亦涅槃三十二师子吼品。恒河七人之意。习道是法学。浮是喻。经中因师子吼问。若一切众生乃至阐提定有佛性。即当定得无上菩提。何以一切众生不得涅槃。若有佛性力故何须修习八正道等。佛便赞叹。谓举此喻。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恒河边有七种人。若为洗浴恐怖贼寇。或为采华则入河中。第一人者。入水则没。何以故羸无力故。不习浮故。第二人者。虽没还出出已复没。何以故。身力大故则能还出。不习浮故出已还没。第三人者。没已即出出便不没。何以故。身重故没力大故出。又习浮故出已即住。第四人者。入已便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遍观四方。何以故。重故则没。力大故还出。习浮即住。不知出处故观四方。第五人者。入已即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住已观方。观方已即去。何以故为怖畏故。第六人者。入已即去浅处即住。何以故。观贼远近故。第七人者。既至彼岸登上大山。无复恐怖离诸怨贼。受大快乐。善男子生死大河亦复如是。有七种人。畏烦恼贼故发意欲度。此下则义引经文。第一者。谓出家披衣。随逐恶友听受邪法。拨无因果即一阐提。没生死河不能得出是第一人。第二人者。欲度生死断善根故没。亲近善友得信心故出。又遇恶友复断善根。故复没也。第三人者。断善根故没。近善友得信心故出。信如来常住修习净戒。读诵书写十二部经。坚住施慧故名不没。修戒施慧即是习浮。第四人者。出没与住皆同第三。但合观方。云观四方者。四沙门果。第五人者。余义同前。但即去者。心无退转是住无退转已即便前进。前进者谓辟支佛。第六人者。前喻之中但云入已即去。及至合中亦同第五。皆有没出住去。去至浅处则住者。谓诸菩萨欲为度脱诸众生。故住观烦恼。经云第七人者。发意欲度生死大河。断善根故于中沉没。亲近善友获得信心。得信心已是名为出。以信心故。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为众生故广宣流布。乐于慧施修习智慧以利根故。坚住信慧心无退转。无退转已即便前进。既前进已得到彼岸。登大高山。离诸恐怖。多受安乐。善男子彼岸山者。喻于如来。受安乐者唯佛常住。大高山者。喻大涅槃。善男子是恒河边如是诸人。悉具手足而不能度。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实有佛宝法宝僧宝。如来常说诸法要义。谓八圣道大般涅槃。而诸众生悉不能得。此非我咎。亦非圣道众生等过。当知悉是烦恼过恶。以是义故。一切众生不得涅槃。释曰。是知众生虽有佛性要须修道。方至彼岸

疏。身与烦恼互为依止展转无穷。即涅槃四十纳衣梵志问言。如瞿昙说。无量世中作善不善。未来还得善不善身。是义不然。何以故。如瞿昙说。因烦恼故获得是身。若因烦恼获得身者。身为在先烦恼在先。若烦恼在先谁之所作。住在何处。若身在先云何说言因烦恼得。是故若言烦恼在先。是则不可。若身在先是亦不可。若言一时是亦不可。先后一时义俱不可。是故我说一切诸法。皆有自性不从因缘。下经答云。善男子汝言身为在先烦恼在先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我当说身在先者。汝可难言。汝亦同我身不在先。何因缘故而作是难。善男子一切众生身及烦恼俱无先后。一时而有。虽一时而有。要因烦恼而得有身。终不因身有烦恼也。释曰。上有三关先后一时。佛舍前后而用一时。恐难一时故。自遮云。汝意若谓如人二眼一时而得。不相因待。左不因右右不因左。烦恼及身亦如是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世间眼见炷之与明。虽复一时。明要因炷。终不因明而有炷也。释曰。此佛一答。一时因缘二义并成。故今疏云。身与烦恼互为依止。互为依止言即俱时义。非为因身有烦恼也。谓因烦恼而得有身。能生烦恼。复依身住亦不应难。未有身时烦恼依何。故云互依。二互因依展转无际。若证灭理因惑不生。惑既不生身从何得。非唯身灭证于不生。展转之见亦皆寂灭

疏。道名广大性者。无不在者。然道无不在亦是庄子。东郭子问于庄子曰。道何所在。答曰。道在瓦壁。曰何下耶。庄子曰。道在屎尿。曰何愈下耶。曰道无不在。彼以虚无自然为道。无法不是虚无自然故无不在。今以类取。则真如寂灭无所不在。道符于灭何所不在

疏。则知密训等虚空世界为主摄伴亦然者。此有两重。一即释迦在此为主。摄密训等为伴。则在密训为主。摄娑婆等为伴亦然。方是一佛之谛。二如此佛谛名。既主伴无尽。则密训等他佛为主。谛名亦然

光明觉品第九

疏。前但名谛别遍等者。如名号品如来于此名悉达等。在密训等名则不同。十方例然。谛名亦耳。此是一重别遍。二者名遍而非是谛遍。谛遍而不是名遍。故云名谛别遍。言今此一会即遍法界者。经云。如于此处见佛世尊。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彼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世界阎浮提中。亦如是座。此是总遍相也。对上二别亦有二总。一总遍诸处。二主伴时处等总皆遍也。言同时者无前后也。言同处者。此有二处。一者约主。同在普光明殿。二者约伴同居金色世界等。言同众者亦有二众。一约主佛。十刹尘数菩萨围绕。二约伴众。谓文殊等诸来菩萨。亦各领十佛刹尘故。言同说者。一切处文殊同时发声。而说颂故。法界皆同说十信故。言同遍者。结上诸同。谓主伴时处皆悉遍也

疏。七圆遍故者。问此与第六有何异耶。第六亦名谛别遍。今亦云差别方能遍。第六云一会即遍。今此亦。云无差别一切遍。二相难分。答曰。细寻方别。前是总别对。此是圆别对。二处别则大同。而圆总则异前。言总别者。别则此界他界各各不同。总则处处皆同此一今圆别者。别则要有差别方能遍故。若不差别不能遍也。圆则不要差别而能周遍。能周遍之法一一圆融。故云无差别。一别一切别即圆融遍一切。上一切字是主伴处众。是能遍之一切。下一切字。但是所遍一切处耳。而言圆融者。一会即是彼一切会。亦非此会处处到也。即此即彼即一即多。故云圆融。又第六约所遍处以论总别。东名非西名所遍别也。此会即彼会所遍处总也。七约能遍以论圆别。要将差别之法方能普遍。是身名别也。今是圆融无差别之法。即能遍故名为圆也。前之别如列宿遍九天。此之别如一月落百川。故前云别则二处大同。大同者有小异故。前之总如一云之满宇宙。此之圆如和香之遍一室。故云总圆诚有异也

疏。第二释名。疏中先得名后若从开下释名。前中先开者。正有三重义含四对。一二光。二二觉。三能所。能所中义分为二。一上二光能所。二下二觉能所。从如来放身光下。二别示上来四对之相。谓分二光各属文殊及佛二觉。别配身智二光。而二光中各有两重能所。谓如来放身光能照也。照事法界即所照也。令菩萨觉知即能觉也。见事无碍是所觉也。所觉即照所成益。上即长行中事。二文殊以智光即能照也。双照事理即所照也。令众觉悟即能觉也。法之性相即所觉也。所觉即照所成益。即偈颂中意

疏。二合中下。合上四对。义有五重。文有六节。一合二境。即前所照。若事理不融余皆不合。故先明之。言故得一事。即遍无边而不坏本相者。即前所觉见事无碍。二身智无二者。二合二光也。引涅槃证者。琉璃光菩萨放身光明。文殊乃云。光明者名为智慧。则知二光不别。即第二十一经。三知悟不殊下。合二觉也。谓前身光照文殊等觉知如来光照我刹。然文殊等知是无知之知。故名悟心之知。知事即理二觉合也。不同凡小取事理相。四又此二光不异觉境者。即合能所也。二种能所一时双合。则能照所照能觉所觉。皆性融故举一全收。五此三圆融唯无碍之法界者。总融上三也。上虽四对体唯有三。谓能觉之光所照之境。所成之觉。三对六法举一全收为一法界。此上五重合竟。六虽平等绝相下。结成品名。上开多约相。合多约性。即开即合不坏性相。故云光明觉也

疏。又释名并是品宗等者。立名从所宗故。来意辩意趣故。故贤首以此释名。为其品宗。以此来意为其意趣

疏。第四解疑难者。文有三重。初一具疑难。光何时放滞二途故。从若说名谛下。蹑迹申难。答中初指前决其所疑。从但前二品下。二为其解难。谓前二品未要放光。故前不明。此中始要故此方说。此中菩萨即是牒前。故前十方一一别说。此则并牒。二光照百亿下。唯难无疑。三又疑云下。光明既穷法界。唯疑不难。但疑金色等何所在。故是不决耳。疑意云。此界放光而金色等。去于此界各十佛刹。今若主佛至东十佛刹处放光。则是文殊所从之刹。若更至东十刹。金色乃在放光之西。九方例然。故云金色更在何所。举初为例九色例然。后当刹下答。答意云。主刹向东放光。余之十刹一时向东。主刹如车毂。十方金色等。则如辐辋。车毂若移辐辋皆移。故下经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皆有百亿阎浮提一切如来。亦如是坐。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所从来刹谓金色世界等。如向东既尔。遍余九方亦然。故主与伴一时俱遍。既遍法界总是娑婆。亦遍法界。皆是金色遍法界。皆是妙色十色皆遍。且依此会余会遍等。已如玄中。第五释文

疏。智论云。足下放者。身得住处故云于足。即第九论释经。从足下千辐轮相中。放六百万亿光明。表说六度故。义有两意。此是初意。第二意云。复次一身中。虽头贵而足贱。佛不自贵光不为利养。是故于贱处放光。彼约教相故作是释。今文约表故不正用。即是第二最卑微故摄之

疏。第二光至分齐。疏文有三。初明光至节数。二然非多下。拣非三唯一。下显正于中三。初正明一光顿照。二随机心现。下次通难。难云。既一时顿照。何以有二十六节等耶。释云。随机见故。三在佛文殊下拣滥。云何滥耶。上释妨中文有三节。一权机节节见。二光节节照。三文殊节节至。如第一百亿内机。则非百世界中机。百世界中机。则非千世界中机。则应第一节中文殊如来。非第二节中文殊如来故。今释云。唯第一机节节。互非下二节节皆遍。如第一三千佛光。即是第二乃至遍法界光。文殊亦尔。正遍第一节。文殊即遍法界。而节节见者。但由机感故云百川各见。机复有差。若未入法界节节不同。已入法界皆如文殊诸节顿见

疏。俱舍云四大洲日月等者。此文易了。总以喻显。一小千界如一千钱。一中千界如千贯钱。大千世界如千个千贯。而但取于初禅为数。已上不说。若举二禅已上则不同一成坏火灾所坏唯初禅故。故正理三十一云。小光等天非小千界摄。积小千为中千。积中千为大千。亦不摄彼。疏长阿含十八下。二例同余文。下引二经四论。并同俱舍。俱舍是十一。瑜伽第二。智论第十一。杂集第六。显扬第一

疏。然显扬第一明三千世界三灾所坏者。即刊定记意。上即论文。故如论释三千。意云如是三千三灾所坏。谓水火风。故知初禅已下即刊定取意解释。谓火灾坏初禅。水灾坏二禅。风灾坏三禅。明知说小千。但数初禅若数中千即数二禅以二禅量等中千故。若数大千即数三禅。三禅量等大千故。是知有百亿初禅。有百万二禅。一千三禅。唯一四禅。然若语量即是向说。所引文证义则不成。以言三千皆许三灾坏故。若中千数于二禅。二禅即火灾不坏等思之。正义如前引俱舍正理已释

疏。金光明经直至非想者。经云。是诸人王手擎香炉供养经时。其香遍布。于一念顷。遍至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乃至百亿非非想天。言今依二经者。即金光明。及此经文。约有处所。但至色顶约该地法遍于四空。四空无处。随处得果。如在欲界得无色定。即于欲界而受果报故。无别处摄在二界。然皆通于二十八天。若尔与诸经论云何会释。意云。且如二禅直语其量。等小千界。一三禅量。等中千量。一四禅量。等大千量。三千如次上为下盖。譬如夏云普覆九洲。若以洲取则有九云。若以郡取则四百余云。若以悬取千数未多。或言一云普覆万国。或言万国各有夏云思之可知

疏。俱舍云。阿耨达池岸者。即第十一论释无热池。意云。于此池侧有赡部林。其形高大其果甘美。依此林故名赡部洲。或依此果以立洲号。论更不释。有云。以此洲南狭北阔树叶头大后小。似此洲故。未见有释。若立世阿毗昙云。树在此洲之南。瞿耶尼亦云瞿陀尼。瞿即牛也。陀尼货也。北洲新云俱卢。余可知

疏。若以小数计有万亿者。小数即下等十十变也。谓十小千为万。百小千为亿。千小千为中千。已有十亿。更千中千为一大千。一千中千即有千个十亿。故为万亿。疏今约中数者。谓从千已上方百百变之。谓百小千方为一万。千个小千为中千。方是十万。十个中千始为百万。方是一亿。既十中千为一亿。今有千个中千。故有百亿耳。故唐三藏下二引证。既译百亿为百俱胝。俱胝存其梵言。亿是此语故。二义同。次引测公三种俱胝。证百亿为百俱胝。言或至百数者。即三千有百亿是也。以千万为俱胝故。或至千数者。以百万为俱胝。谓小数数之。中千有百万个小千方是一亿。今大千有千中千。故为千亿。或至百千者。即以十万为一俱胝。故中千已有百俱胝。千个中千方为大千。大千则有百千俱胝也。故疏云。唐三藏译。是千万为俱胝。故三千有百俱胝。俱胝即亿。疏又依俱舍下。三会释俱胝不同。言俱舍译洛叉为亿者。亦是十一论释水轮云。次上水轮深十一亿二万。下八洛叉水。余凝结成金。初以唐言云十一亿二万由旬。下句梵语云下八洛叉水。则八亿由旬为水。三亿二万由旬为金。故知洛叉为亿也。下阿僧祇品云。一百洛叉为一俱胝。则俱胝义当于兆。良以。俱胝有三等故。则俱舍洛叉云亿。当十万云亿。下云一百洛叉为一俱胝。则当千万云亿也

疏。约微细门融三世者。一中顿具一切诸法。炳然齐现名微细门故。说一相之中具余七相。如在母胎即具余七。今在成正觉相中具余七相也。故言融三世者。亦即十世隔法异成门。受生是过去。涅槃是未来故

疏。亦非能照是报者。拣滥释也。可知。言二不并故者。报处见化。见化不见报非谓报化并现故也。疏非是多处各有会者。亦是拣滥。恐人误解若多处有会。似如十人为会十会在一室中。一灯照了。令人顿见十会百人今不尔也。一会遍一切处者。如于一室悬百面镜。中有十人共为一会。则百镜中有百会也。思之。疏一切处文殊。略申三义者。第一约文即是以应就机。令百川中一时见月。言各各皆说当节之偈者。如百亿内。同说若有见正觉偈。第二节内。同说众生无智慧偈。然有四句。一一切处文殊同说一偈。是一切即一。二但一文殊十节说偈。是一即一切。三各于佛所即一唯是一。四诸处文殊各偈不同。即是一切中一切。疏二一文殊从一处东来下。第二释约义。复语其实德。如前溪之月即是后溪。及千江百川之月。全入前溪。所以尔者。一切处月不离本月故。本月落溪。则千处俱落。第三约表者。文殊主般若门。若约观照般若。智了万境无非般若。若白日丽天无物不照矣。若实相般若无法非实相体故。无非般若。犹水全遍波无波非水。即大般若云。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故色清净。色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若色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通于观照及实相也。二正显偈。疏然观资理成等者。以贤首有上二意。各别科文。初约境显理中。十偈为三。初一法超情表。次八会事归理。后一事如理融。成前一会。即一切会等事无障碍也。二约心令泯绝诸见。依此释经十偈为六。初之二颂颂于放光佛。令离见。次一颂会前光所照处。以明离见。三有三颂会前所现本****等。以明离见。四有二颂别会诸菩萨大众。以明离见。五有一颂会前所照众生。六末后一颂明前****周遍所由。今疏意明不为两般合成一释。显理离见二义相成。故总出所以。云观资理成。若不见理不成观照故。理由观显者。不得观照安能会理。理无废兴弘之由人。故观成契理。诸见自亡故合为一释。皆带显理破见之义。一一具于逼别二意故。初偈反显明违理起见为过失生。后九顺。明会理则理显而见息也

疏。本无有着谁为无著者。如黐胶粘人则有着不着之者虚空不粘。谁为不着空中胶者

疏。情尽理现即名作佛者。此顺禅宗即事理无碍门也。约普贤门。正是华严即事事无碍门也。约行布说。此为千里之初步也

疏。亦显光所照处以明离见者。上约通明。今约别说。令离妄动即是破见。知真法界不应动故。即是显理。此句全是大般若曼殊室利分。经云。若菩萨不动法界。知真法界不应动摇。不可思议。不可戏论。如是能入一切相也。言不动而了故成胜智者。此句观益。诸偈虽同皆是。佛果差别之德。而皆与于观相相顺故。称不动而知。以释当成胜智

疏。我即法性更不证入下。释上平等即无能所。故曰无住。然有二意。一上二句明一性不分。故无能所。犹如一指不能自触。二法性无性复何所入者。明性空故无能所入。亦如虚空不住虚空。此亦大般若曼殊室利分意。彼经云。佛告文殊。汝于佛法岂不趣求。文殊言。世尊我今不见有法非佛法者。何所趣求。释曰。此即一性意也。次佛问云。汝于佛法已成就耶。文殊答言。我都不见法可名佛法。何所成就。释曰。即性空意也。次佛又言。汝岂不得无著性耶。文殊答云。我即无著。岂无著性复得无著。释曰。即今疏云。我即法性更不证入

疏。故般若文殊分云下引证。前即闇用二意。今即显证无住。是彼次后经文

疏。智论答云。平等即是三宝者。即八十五论。亦是经文。须菩提问佛。若无差别云何有三宝。佛答。即今疏文

疏。又上第三偈下。收上四偈成一不二法门。即净名经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疏下经云。无上摩诃萨远离众生想者。即第十六经。无上慧菩萨偈下半云。无有能过者。故号为无上。今无生可坏即离众生想。疏谓一与多下。上标举二门。今正将缘起相由所以。释一多相容之门。此中大意凡所知所起即无有力。若能知能起即是有力。广如玄文。疏由此缘起下。结破静法。彼云。此偈了一多平等。谓解多由一起。解一由多生。无一不成多无多亦无一。了彼一多相由生起。一多之念息。一多相平等。此会差别归平等性。理事无碍非事事无碍。应审思其文。勿谬解也。释曰。今疏即贤首意。此公破师言。是谬解故。今结示即符昔大义中之一也。此公意云。是理事无碍者。以例前诸偈。多约会事归理。一切平等拂诸见故。不合是事事无碍故。今先出此偈本意。言由此缘起成前平等者。上云本会则住无所住。新集则入无所入等。皆平等义。何以得此皆平等耶。特由缘起互相由故。且如本会。与彼十方新集之会。共成缘起由因。本会有十方故。十是所起。所起无体即是本会由因。十方说本会故。本是所起。所起无力故入十方故。由缘起成前一切皆悉平等。言由前平等成此缘起者。谓一有定性不由于多。多有定性不由于一。今由一无定性。假多而起。多无定性。由一而生。故由无性平等之义。方成缘起。若有一可一此是自性一。若有多可多此是定性多。若是定性多。多不因于一。若是定性一。一不因于多。今由多故一。此一不自一今由一故多。此多不自多。多不自多。此多则无力。此一不自一。此一则无力。无力随有力。一多互相收。故随一佛会即一切佛会。法界一切会即是一****故。此一****不动而常遍。不分而常多。前后互相成如何不信。故贤首云。缘起法界理数常。尔。应细深思自当见耳。观此疏文。似此弟子当听之时。早已不受特令深思故

疏。结云不信事事无碍恐未着深思也

同类推荐
  • SECRETS OF THE WOODS

    SECRETS OF THE WOOD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黄帝阴符经注

    黄帝阴符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ime and Life

    Time and Lif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东坡易传

    东坡易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法华灵验传

    法华灵验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命中注定偏爱你

    命中注定偏爱你

    你会相信命中注定吗?他(她)的到来,让你相信会有一人与你到白头。夏棠第一次见何锦的时候,觉得自己一定不会与这样冷漠的人有任何瓜葛。何锦注孤身的气质,让人不敢接近,但偏偏有一个人就这样闯进了他的世界……
  • 最后还是我一个人

    最后还是我一个人

    从小被抛弃,出国十六年的雨兮她回来了,她会不会再去寻找当初狠心抛弃她的父母?正当她走投无路,一个神秘的人物闯进她的生活,说要带她回家。这一切只是巧合还是命中注定?这段缘分是圆满还是破碎?而他的妹妹又会为她带来什么样的惊喜?有些人,只是偶然回头,却造就了一段倾城的烟缘。
  • 预见的你

    预见的你

    在高中的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着惬意的回忆。在欣兰高中里,一名不起眼的男高二生在遇见一位转来的女学霸后,预见了这是自己钟意之人,后与其邂逅之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报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报版)

    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的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单行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过四个宪法,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四次修订。2018年3月将迎来第五次修订。
  • 梨花海棠传

    梨花海棠传

    一个清末的老头,被抓慈禧的长生研究后一觉醒来却发现自己已身处现代。何去何从。一定要寻找到答案和自己的亲人。大美女说,其实大叔很有魅力。小美女说,大爷很猛啊。宋代苏东坡嘲笑好友词人张先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调侃道:“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 瑶妹日常

    瑶妹日常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脑子里总会传来断断续续的电流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陆陆续续神秘消失。死去的人为何奇迹般的复活了!那些出现在梦中的话语,究竟是梦,还是阴谋!鬼压床:许清瑶,这个身子让我用半个月如何?许清瑶:不要!!!原来,这一切都是......
  • 浮海一生轻

    浮海一生轻

    知君得此一醉,浮海一生轻。男儿纵横,何不向天下行?三五知己寻悍马,八十岁约欲争鸣,且在历史的虚妄中,写意张狂。
  • 驸马又甜又傻

    驸马又甜又傻

    赵诚阳做梦也没想到,出使一次邻国让他白捡一个妻子。妻子长得很漂亮,可惜凶巴巴的,身份也很尊贵,可是太狠毒了。不过这个身材真的很好呀。金芷:赵诚阳,你是不是皮又痒了。这是一个刁蛮泼辣的金国公主和傻白甜没人爱的赵国不受宠王爷的包办婚姻故事。文章轻快活泼哦,女主人设撕婊达人,男主人设傻fufu的,如果不喜欢这种人设对不起啦。一v一,双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仙侠:风流大少的非常甜心

    仙侠:风流大少的非常甜心

    那个憨傻呆笨、长相平庸的书呆子,难道就是他的未婚妻?那个突然从来天降的MM,总觉得很熟悉呢?这边才刚向自己告白,那边就开始忙着和美女亲亲我我。什么?!我未尽到身为未婚妻的义务?!也罢也罢,那就让你见识见识本“魔女”的厉害,接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