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223800000015

第15章

疏。统收所计不出四见下。第二统收十一为四计。即百论意。于中二。先正明计。后若计一下。对因果明。皆广如百论

疏。虽多不同下。第三结归二因。即收上十一宗计。乃至九十五种。皆不出二因。无而忽有。是曰无因。所计处谬。是曰邪因。如乳生酪。乳曰正因。令乳生席。即曰邪因。从无明行而生此身。是曰正因。从冥性等生。皆曰邪因。一切诸法缘会而生。缘离则灭。未有一法不从因生。情非情境并从因生。而言无因。乃成大过。谓不应生物则合常生。石女则应生儿。龟毛亦应生物。不修万行应得涅槃。则世出世法。一时俱坏。故无因过。过莫大焉。配属可见。离佛法外。非唯九十五种。设千般异说。皆不出于邪因无因故。说一正因缘。无计不破

疏。此方儒道下。第二叙此方。疏文分二。初指同二因。后如庄老下。略出诸计。然此方儒道玄妙不越三玄。周易为真玄。老子为虚玄。庄子为谈玄。今疏有二。先合引庄老。后别引周易。前中亦二。先引文。后断义。今初。正引老子。及引庄子。故云皆计自然。此句标也。故庄子云。不知所以然而然故曰自然。谓人法地下。即老子道经。有物混成章。此先有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注云。因所大而明之。得一者天地王也。天大能覆。地大能载。王大能法地则天行道。故云亦大。又云。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注云。正者人灵之主。万物系其兴亡。将欲申其鉴戒。故云而王居一。欲警王令有所法也。次文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云。人谓王也。为王者。先当法地安静。既尔又当法天运用生成。既生成已。又当法道清净。无为令物自化。人君能尔者。即合道法自然之性也。又上释道大云。以通生表其德字之曰道。以包含目其体。强名曰大。此文相蹑故委引之意在道法自然耳。德经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前则逆推。此则顺辩。注云。一者冲气也。言道动出冲和妙气。于生物之理未足又生阳气。阳气不能独生。又生阴气。积冲气之一。故云一生二积阳气之二。故云二生三。阴阳合孕。冲气调和。然后万物阜成。故云三生万物。次下又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上来皆明万物自然生也。即老子言。若引庄子者。庄子太宗师篇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注云。有无情之情。故无为也。有常无之信。故无形也。又云。可传而不可受。注云。古今传而宅之。莫能受而有之也。又云。可得而不可见。注云。咸得自容。而莫见其状也。又云。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注云。明无不待有而无也。又云。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注云。夫无也岂能生神哉。不神鬼帝而鬼帝自神。斯乃不神之神也。不生天地。而天地自生。斯乃不生之生也。故夫神之果不足以神。而不神则神矣。功何足有。事何足恃哉。又云。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合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注云。言道之无所不在也。故在高为无高。在深为无深。在久为无久。在老为无老。无所不在。而所在皆无也。又云。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等。注云。道无能也。此言得之于道。乃所以明其自得耳。又云。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注云。知天人之所为者。皆自然也。则内放其身。而外冥于物。与众玄同任之。而无不至也。意云。但有知有为。皆不为而为。故自然也。疏若以自然为因等者。断义也。通其两势。初即老子意。由道生一。道是自然。故以道为其因。是邪因也。疏。若谓万物自然而生下。出庄子意。则万物自然无使之然。故云自然。即无因也。疏。如乌之黑等者。即庄子文亦涅槃经意

疏。周易云下二引周易等者。文中亦二。先引文。后断义。今初。即系辞也。系者系属也。亦纲系也。此上应加是故二字。注云。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其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孔云。太极天地未分之前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之谓。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云太极生两仪。即老子一生二也。不言天地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相对。故云两仪。谓两体容仪也。释曰。若准列子。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彼注云。质性也。又释太易指周易太极。此则太初非太易便成。太极在初。若准易钩命诀说有五运。前四同列子。第五名太极。则太极非初。释与列子大同。运则运数。易谓改易。元气始散。谓之太初。气形之端。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质形已具。谓之太极。虽小异同。皆是元气生天地耳。疏。两仪生四象等者。孔云。谓木金水火禀天地而有。故云两仪生四象。土则分王四时。又地之别故唯四象。四象生八卦者。谓震木离火兑金坎水。各主一时。又巽同震木。干同兑金。加之以坤艮之土为八卦也。八卦定吉凶者。八卦既立。爻象而相推。有吉凶故吉凶生。大业者。万事各有吉凶广大悉备故。能生天下大事业也

疏。太极为因等者。二断义也。谓若用太极为因。故是计无为有。亦是邪因。疏。若谓一阴下。通显邪因无因。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一阴一阳谓之道者。注云。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故至乎神无方而易。无体而道可见矣。故穷变以尽神。因神以明道。阴阳虽殊无一以待之。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以之成。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孔疏云。孔疏非孔子。乃孔颖达也。一谓无也。无阴无阳乃谓之道。一得为无者。无是虚无。虚无是太极。不可分别。唯一而已。故以一为无也。若有境则有彼此相形。有二有三不得为一。故在阴之时。而不见为阴之功。在阳之时。而不见为阳之力。自然而有阴阳。自然无所营为。此则道之谓也。故言之谓道。以数言之。谓之一。以体言之。谓之无。以物得开通。谓之道。以微妙不测。谓之神。以应机变化。谓之易。总而言之。皆虚无之谓也。圣人以人事名之。随其义理以立称号。释曰。若以阴阳变易能生万物。即是邪因。而注及疏。皆云一者无也。故是无因。故云若计一为虚无。自然则亦无因也。以虚无亦通邪因。故致亦言

疏。然无因邪因下。第三双就结过。言生应常生者。人自然生应常生。人不待父母等。众生菩提亦自然生。则一切果报不由修得。此正无因之过。若以虚无为因。亦邪因过。随计各异。略不言之。上来广破异计竟

疏。以不知三界由乎我心下。第三举正折邪。于中三。初总明迷倒因缘。次况出深旨。后拣滥显邪。初中三界由乎我心。即唯大乘下十地有文。唯识等论皆引成立。谓心法刹那。自类相续。无始时界展转流来。不断不常。凭缘凭对。非气非禀。唯识唯心。岂同儒道气变为神。神由气就。气非缘就。出于自然。自然而成其性自化。非由修习耶。岂况心外别有冥性微尘等耶。况梵天等为能生耶。疏。从痴有爱流转无极者。即净名经。义通大小。大乘有二义。一无明发业爱能润业。二过去无明现在爱取。小乘则唯有后义。虽由三毒。此二胜故。涅槃亦说生死本际凡有二种。一者无明。二者有爱。此二中间。即有生老病死。其文非一。小乘立三毒为生死根本者。中论染染者品云。经说贪欲嗔恚愚痴是世间根本。乃至云三毒因缘起于三业。三业因缘起于三行。是故有一切法。十二因缘品云。众生痴所覆。为后造三行。以有此行故。识受六道身。皆是三毒为根本义。然外道虽立三德。不知是己心之所有故。又计从冥而起用故。故为邪见

疏。迷正因缘等者。唯心痴爱。即正因缘。若大乘说唯心为因。痴爱为缘。小乘亦以痴爱为因。业等为缘。大乘亦以业种为缘故

疏。安知因缘性空等者。第二况出深旨。因缘有相浅义尚迷。性空真理安测涯分。性空通于初顿终教。妙有即是实教。若通于空有二文交彻。具德即是圆教

疏。言有滥同下。三拣滥显邪。谓易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礼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老子云。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庄子云。有真君存焉。如是等文。后儒皆以言词小同。不观前后。本所建立。致欲混和三教。现如今时成英尊师作庄老疏。广引释教以参彼典。但见言有小同。岂知义有大异。后来浅识弥复惑焉

疏。同于涅槃盗牛之喻者。即涅槃第三答迦叶问。经云。尔时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出世之法与世间法。有何差别。如佛言曰。佛是常法不变易法。世间亦说梵天是常。自在天常无有变易。我常性常微尘亦常。若言如来是常法者。如来何故不常现耶。若不常现有何差别。何以故。梵天乃至微尘世性。亦不现故。佛告迦叶。譬如长者多有诸牛。色虽种种同共一群。付放牧人令逐水草。但为醍醐不求乳酪。彼牧牛者构已自食。长者命终。所有诸牛悉为群贼之所抄掠。贼得牛已无有妇女。即自构捋得已而食。尔时群贼各相谓言。彼大长者畜养此牛。不期乳酪但为醍醐。我等今者。当设何方而得之耶。夫醍醐者。名为世间第一上味。我等无器。设使得乳无安置处。复共相谓。唯有皮囊。可以盛之。虽有盛处不知钻摇。浆犹难得况复生酥。尔时诸贼以醍醐故加之以水。以水多故。乳酪醍醐一切俱失。凡夫亦尔。虽有善法。皆是如来正法之余。何以故。如来世尊入涅槃后。窃盗如来遗余善法若戒定慧。如彼诸贼劫掠群牛。诸凡夫人虽复得是戒定智慧。无有方便不能解说。以是义故。不能获得常戒常定常慧解脱。如彼群贼不知方便丧失醍醐。如彼群贼为醍醐故加之以水。凡夫亦尔。为解脱故。说我人众生寿者士夫凡天自在天微尘世性。戒定智慧及与解脱。非想非非想天即是涅槃。实亦不得解脱涅槃。如彼群贼不得醍醐。是诸凡夫有少梵行。供养父母。以是因缘得生天上受少安乐。如彼群贼加水之乳。而是凡夫实不知因修少梵行供养父母得生天上。又不能知戒定智慧归依三宝。以不知故说常乐我净。虽复说之而实不知。是故如来出世之后。乃为演说常乐我净。如转轮王出现于世。福德力故群贼退散牛无损命。尔时转轮王即以诸牛付一牧人多巧便者。是人方便即得醍醐。以醍醐故一切众生无有患苦。****圣王出现世时。诸凡夫人不能演说戒定慧者。即便退散如贼退散。尔时如来善说世法及出世法。为众生故令诸菩萨随而演说。菩萨摩诃萨既得醍醐。复令无量无边众生获得无上甘露法味。所谓如来常乐我净。以是义故。善男子。如来是常不变易法。非如世间凡夫愚人。谓梵天等是常法也。此常法称。要是如来。非是余法。迦叶。应当如是知如来身。释曰。以法对喻。文相可了。是知儒道言同。皆佛法出。疏。况抨驴乳下。即智论第三文。意谓佛教如牛乳。修得解脱。如抨得酪生熟酥等。不解修行尚不得酪。况外道教犹彼驴乳。佛喻于牛。外道如驴。驴乳本非出酪之物。外道之教无解脱味。故抨驴乳但成屎尿。依外道教行。但招苦果无所成益

疏。广明异计下。第四指广从略。恐繁故略。欲知源故指所出耳

疏。今但说下。第五结功超胜。言佛法之浅浅者。以其十宗前前浅于后后。后后深于前前。前二望第十。有八重之深。已能总破一切外道况第三宗。况第四宗。乃至第十展转深妙。然上所引皆是外宗甚深玄妙。今以第二并能超之。故云佛法之浅浅。已胜外道之深深。然西方外道。明说三世多信因果。知厌生死欣求涅槃。但真源小差。致去道悬远。况此方儒道善止一身。纵有终身之丧。而无他世之虑。虽齐生死强一枯荣。但以生死自天。枯荣任分。天乃自然之理。分乃禀之虚无。聚散气为生死。归无物为至道。方之释氏不合同年。略辨释道之殊。以举十条之异。一始无始异。谓释立生灭因缘。无定初始。儒道有太初太始。为物之先。太初为万物之先。物自造化。因缘为万法之本。兴灭由人。二气非气异。释以心为法本万行凭缘。道以气变为神。无为自化。自化则无修无习。弃智绝圣。凭缘则必假修成。万行会本。三三世无三世异。释以禀质色心灵契相续。随缘起灭。三世迁流。儒道以聚气为生散气为死。死则归夫天地。不续不存。既止一身宁知三世。四习非习异。释以善恶由业。愚智习生故。积劫熏修灵识玄妙。儒道以善恶由分愚智自天。禀纯和则至圣至神。禀浑浊则为愚为暗。纵言慎习止在一身。岂说积功能资他世。五禀缘禀气异。释以参罗万象并由缘生。儒道以富贵吉凶皆由气命。禀气者不可改易。禀缘者则可增可修。六内非内异。释以天地万物。内识变生。儒道以人物蠕飞。皆由天地所变。在我则可变染令净。所变在天任彼高底。七缘非缘异。释以四相迁流。浮虚变灭。皆由缘力非曰自然。儒道以日化月移趣新更故。力皆自尔。非由我心。八天非天异。儒道以祸福吉凶派流为二。一者天。二者地。地而所为可得闭绝。故谋未兆而散脆微。天之所为不可遁避。故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以安乎天者弃于人。绝于圣者从乎道。斯老氏之旨。释以果报因缘。宗源斯二。一者苦集。二者灭道。灭道者。不住不染离断离常。高出空有之颠。迥超生死之外。苦集者。因心回转逐业高低。往来六趣之中。留连三有之内。是以厌乎苦者断于集。忻乎灭者修于道。此释氏之旨也。二家之理皎若掌中。户则千门殊归异贯。较之于一其可得乎。九染非染异。老以仁毁于道。绝仁而道自停。不在于为也。欲害于性。去欲而性自得。不在于修也。利累于生。屏利而生自成。不在于益也。礼出于乱。弃礼而乱自除。不在于作也。理由于道。有道而理自至。不在于圣也。得在于时。时来而位自成。不在于争也。是以不求而自得。不为而自成。为之者必败。求之者必失。此老君之教也。释以善为福道之本。修善而受福人天。不善为恶道之根。积不善而沉沦三恶。慈为无害之径。欲为生死之源。绝欲而生死必除。行慈而寿命长远。是以为善者必得。为不善者必失。离欲者必超欲。不离欲者必陷欲。此释迦之教也。教方既辩。异乃条然。譬彼寒温理难并合。十归非归异。释以生死苦也。从妄想而形。贪爱垢也。因无明而起。因无明而起。则可剪可除。从妄想而生。则可搴可拔。搴拔缘乎性假。除剪由乎体妄。知体妄者。息妄而证涅槃。达性假者。弃假而归寂灭。于是控御一乘。浮航六度。越生死苦海。出火宅烦笼。迥登般若之台。妙入涅槃之苑。湛然常乐与虚空而并存。嶷尔圆明混境智而双寂。此乃释教之所归也。老以生与死命也。悉是道之所为。圣与不肖性也。但是天之所与。天与不可逃。道为不可捍。知天道不可迷捍者。则能安处生死。而守全性情。性情全而天不坏。死生处而道不亏。道不亏则悦恶之虑消。天不坏则喜怒之心灭。于是出嚣尘之域。游道德之乡。理孤劭于寰中。神独凝于方外。澹然玄寂。而累害不能千。怕尔无为而邪气不能袭。可以长生。可以尽年。此老教之所归也。所归既异。发轸复殊。相去渺然千里非远。此上十异。即冀审思慎之深衷。多以小乘因缘以破外宗玄妙。况乎真空妙有事理圆融。染净该罗一多无碍。重重交映念念圆融哉。无得求一时之小名。浑三教之一致。习邪见之毒种。为地狱之深因。开无明之源流。遏种智之玄路。诫之诫之。传授之人善须拣择

疏。三法无去来宗。谓大众部等者。先标宗。说有现在下释而云等者。等取七全一少分。谓都八全一少分。同有此计。一大众部。二雪山转部。三鸡胤部。四制多山部。五西山住部。六北山住部。七法藏部。八饮光部。宗轮论序制多西山北山云。余义多同大众。叙法藏亦然。叙饮光云。余义多同法藏故。上八部类同此计。言一少分者。取根本化地部。彼云。过去未来世无。现在无为是有。叙雪山转云。余义多同说一切有部。亦无去来也。北京素公云。以前义故。四分律法藏部义。及四阿含僧祇律大众部义。并是第三法无去来宗也

疏。四现通假实宗等者。一全一少分。一全者。即说假部。一少分即末经部。以根本经部是第一宗摄故。其成实论。先是数论弟子。以所造为能造。后出家入佛法时经部摄。故三藏云。经部细实而粗假。实义同故现通假实摄。此说假与一说。说出世别。此谓真谛中有假实。蕴门明义是实者。实积聚故。界处门明义是假者。假积聚故。今疏云。其成实论。即是少分末经部也

疏。五俗妄真实宗等者。以世俗是假。假故妄也。出世为真。真非是假故。是实也。少似中论一半向前

疏。六诸法但名宗者。则显出世亦假名耳。故云。一切我法亦如中论。若有世间则有出世间。既无世间何有出世间等

疏。七三性空有宗者。即是大乘法师所立。应理圆实宗

疏。八真空绝相宗。即是大乘法师胜义。俱空宗

疏。九空有无碍宗等者。谓互融故。有是即空之有。空是即有之空。语空必摄有。言有必摄空。故曰互融。双绝者。有即空故有绝。空即有故空绝。言不碍两存者。不坏相故。有即空而有不泯。空即有而空不亡。真如随缘者。上言空有容滥但空故。说真如即空空即真如。又异但凝然。故云随缘。非无不变。具恒沙德者。唯法性宗非唯空寂而已。上皆实教中义。如前立教中辨

疏。十圆融具德宗。广如义分齐

疏。然此十宗后后深于前前下。第三料拣。于中二。先通料拣十宗。后会通妨难。前中有五。一通明浅深故后后深于前前。然此十宗前六全同大乘法师。大乘则有八宗。七名胜义俱空。八名应理圆实。即以法相为应理圆实。法性为胜义俱空。今回七为第八。八为第七。如前西域中。二宗不同。今符法性。又加后二以显甚深。疏。前四唯小。五六通大小。下二大小乘料拣。然五六立在小乘。义通大乘。故云五六通大小。疏。七即法相下三。权实料拣。疏。又七即始教下。四以五教料拣。但举四教。前六小乘。即当第一小乘藏教。以前已有大小料拣故略不言。疏。又第七亦名二谛俱有宗者下。五二谛料拣。亦是随难别释。唯料拣三宗。以含异义故重释之。初宗二谛俱有可知。疏。如掌珍颂者。即清辩菩萨所造一论唯释此偈。此中有两重比量。前半有为法比量。谓立云有为是有法。定空无性。是宗法因。云从缘生故。同喻云。如幻法。幻法从缘生。幻法空无性。有为从缘生。有为空无性。此中因喻前却。或回文不尽。而言真性者。即有为性。亦合言有为真性空。二无为比量。云无为是有法。定无实故。是宗法因。云不起故。同喻云。如空华。空华无有起。空华无有实。无为无有起。无为亦无实。故中论云。若有有为法。则有无为法。既无有有为。何得有无为。广如彼论

疏。即般若三论中一分之义者。以三论中四谛品前以空遣有。四谛品中以空立有。故偈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又标名以中论意。显不滞空有。非但明空。又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则三观齐驱。三谛无碍。岂独空耶。故有言学龙猛宗堕恶趣空。斯言可怖。故云一分之义。即三观中一空观义疏。九二谛无碍宗者。即真不碍俗。俗不碍真于谛常自二。于解常自一。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二谛并非双。恒乖未曾各。亦其义耳。今略其旨。故指前文。所以不会第十宗者。第十亦可名二谛无尽宗。然必融于前。故不别立耳。又上三宗诸师各立。故今叙之。其第十宗非彼所竞。故不言耳

疏。然十宗五教下。第二释通妨难。谓有难云。十宗何异五教。而重辩耶。故为此通。然有二义。一则通局不同。二乃体式有异今初。先双标。后教则下。双释。显明二通。影出二局。上句。言教则一经容具多教者。显明教通也。如一维摩则具五教。涅槃般若等亦具五教。故而影出宗局。维摩但是事理无碍宗。不通三性空有等宗故。言宗则。宗容具多经者。显明宗通。以一事理无碍宗内该法华维摩涅槃等故。而影出教局也。如一经中具有五教。不相通故

疏。又夫立教必须断证等者。二明体式有异也。亦重通妨难。难云。若各有通局。何以不得以宗为教。以教为宗。故为此通。教有断证阶位等殊故。但有五宗。约所尚各别故有十宗。故前六所尚不同。而成六宗而断证等齐。但为小教。则教宗无违也

疏。第二显别宗下。二释别宗。疏中分二。先总明立意。二开章别释。今初又二。先正立诸经。各自有宗故。此别明斯经宗也。如法华以一乘为宗。涅槃以佛性常住等为宗。故云各自有宗。虽互有兼通。就其偏重故。标为别宗

疏。然楞伽下解妨。妨云。楞伽第二云。大慧。一切法不生。不应立是宗。故今通云。斯言遣滞耳。若一向不立宗者。何以彼立宗通说通。故经云。宗通自修行。说通示未悟。昔人云。宗通说不通。如日被云曚。宗通说亦通。如日处虚空。既有二通。则非无宗矣。是为无宗之宗。立而无立。为宗说兼畅。是日处空耳

疏。略以二门分别下。第二开章别释。于中亦二。先标章。后前中下。依章别释

疏。初品中无尽平等等者。即是晋经第二。善光海大自在天王偈。下半云。无取无起亦寂灭。为一切归故出世。即今经妙焰海天王偈云。佛身普遍诸大会。充满法界无穷尽等。疏。缘起相即入故者。即缘起相由门意

疏。十贤首以前下。就此一师。疏文有二。先出意总立。后谓前之二师下。为其解释。即释互阙之言。出其新立之意。于中又二。先出互阙。后故贤首意下。彰其立由。虽依光统师而更添之。于中三。初总标。二由光统师下。出光师意。不安缘起法界之由。三贤首下。出贤首加之所以。于中有二。先总明所以。以彼得别而阙总故。以法界下。二出总别之相。法界有四。理实是一。故云别也。缘起是总而有二义。一本有缘起。如大方广。方广是业用。周遍是本有故。佛华严是因果即修成缘起。又缘起是义。因果是位故

疏。二申今解下。疏文有二。先总明建立。后今释前义下。开章别解。前中五。一总相标立。二显其包含。三彰加所以。四释通妨难。五重显异门。今初意云。略则第十师其言则多。既光统别不摄总。应言法界缘起。总则摄别。不应复存因果理实之言。若取广说。又阙不思议。故云若取前义。应言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不思议为宗。若取次第。应言法界理实缘起。因果不思议为宗

疏。此则摄一总题下。第二显其包含。方字两用。向上则大方。大方无隅即法界故。向下方广。业用是缘起法界故。故云法界总该前二

疏。而法界等言下。第三彰加不思议之所以。拣异余经。故兼引文证

疏。净名但明下。第四释通妨难。即蹑迹为难。谓若加不思议。欲异余经。尚同净名。曾何成异。故为此通彼得业用。不得德相故。故彼经云。有解脱名不思议。菩萨住是解脱。能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等。曾不说言真如具无尽德。佛身不分而遍尘毛之德不可尽等。故彼而为一分。故龙树呼此经为大不可思议经。则显彼为小不思议。不思议虽无大小教中彰之有广狭故

疏。若就题中下。第五重显异门。上来所辩。但明题中已具经宗。若准天台智者释法华经。于一题中有体宗用。今取例释故有三也

疏。互用皆通者。谓不坏性相。则理法界性义名界。若事法界分义名界。若性相交彻。相既即性。分即名性。性即相故。无分即分。故言互通

疏。二显义中曲有四门等者。此门有三。初总标。二别释。三总结。初标可知。别释四章即为四别

疏。第一别开法界等者。此一段疏文有四别。一标章略明。二于中十事下。开章别释。三而此因果互为宗趣者。会通宗趣。然有二意。一者五周。皆以因果为其宗趣。若以修因为宗。得果为趣。举果为宗。令修因为趣。二者所信因果为宗。令得差别因果为趣。举差别为宗。成所信为趣。举差别为宗。令得平等为趣。举平等为宗。融差别为趣。举平等为宗。令成行为趣。举顿成诸行为宗。令信平等为趣。举成行为宗。令证入为趣。举证入为宗。令忘证修行为趣。故言互为。疏。一经始终下。第四结成因果。收前五六七八四师之义。彼皆不出因果故。故此因果不违法界。以是法界成因果故

疏。第二会融因果以同法界下。疏亦有四。一标章。二法界门中下。开章解释。三五对别明下。会通六释。谓不坏因果。及交彻故。四上五周因果下。结归法界。收前衍裕二师。就结归法界中有二意。一归事理法界。谓第五因果即前因果。又前之四对。皆通因果。因果皆有境智等故。又第三对中一种是理。余之九事皆是事摄。故五周因果不出此十。二况因果无性下。会上归于理法界也

疏。第三法界因果分明显示。文亦有四。一总标。二亦有十义下。别释。三此上五对下。会宗趣。如举在缠法界为宗。令得出缠清净为趣。余四例知。四又上五中下。结示法界因果之相。收前光统师。唯初一对。是法界理实。余皆缘起因果

疏。第四法界因果双融下。此门但二。一先标。二别释。今初。由双融故俱离。由双融故混然。离不碍存故云无碍。能存能离故云自在。法界虽通事理。今取理实。故法界为性。因果为相

疏。一由离相下。别释中初二一对但明俱离。三四一对不碍两存。然性则叵坏。但云不泯。相则可坏。故言不坏。五即合其初二。六即合其四三。皆由性相相即故。二对皆不相异。七复合其五六。谓六是于存。五是于泯。正存即泯。故复不异。八即融前因果令同法界。九由同法界因果互摄。十令因果差别之法。一一别摄。已知大意。次随难释。疏。此即相为宗等者。举相意欲令亡。不在相故。后对合上离相。并为其宗。令亡因果者。前离于相。明因果之相本离。今亡因果。令离取相之心。言下九准思者。二中应云举性为宗。令离性为趣。离性为宗。令亡法界为趣。三即离性为宗。不泯性为趣。以性本自离不待泯故。又离性不泯性为宗。令亡法界不碍法界为趣。四以离相为宗。不坏相为趣。相本自离不待坏故。又离相不坏相为宗。令亡因果不坏因果为趣。五离相为宗。不异离性为趣。由性相不异故。若异离性。非真离相故。又离相不异离性为宗。令双融性相俱泯为趣。六不坏相为宗。不异不泯性为趣。若离不泯有不坏者。是定有故。又不坏不异不泯为宗。令俱存现前为趣。七双存为宗。不异双泯为趣。以即泯而存方是存故。又双存不异双泯为宗。令超视听绝思议。不碍见闻言念为趣。然超视听之妙法。则约相说。绝思议之深义。则约性说。八法界性融不可分为宗。令因果各摄法界为趣。九因果各全摄法界为宗。令因果互在为趣。十二位差别皆摄法界为宗。一一行位无尽为趣

疏。上之四门下。第三总结。于中有四。初以体用收之。体即前性。用即前相。二又初即因果下。以宗中十一字收之。三既以第四融前。则四门一揆者。总融四门。四故即照下。会归心观。在法为离。在心为遮。在法不坏。在心为照。遮即初之二门。照即三四二门。然初遮是即照之遮。次照是即遮之照。五即双遮。六即双照。七即正双遮。而正双照。八即四门一揆。圆明一观。九十随一句中。具摄前四。亦同一观。又十门齐鉴曰照。无心于十曰遮。双照照前照遮。双遮遮前遮照。言亡虑绝。了了分明。故上十门圆明一观。方契十门之旨。合上四门之宗。希领文系之表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倾世皇妃:皇上,请自重

    倾世皇妃:皇上,请自重

    本以为嫁给了一生所爱,可当那人踏着她家人的鲜血,将他最爱的女人扶上了后位,顾九歌才知道,她有多可悲。
  • 我在异界签萌宠

    我在异界签萌宠

    云栖晚意外身死,重生玄仙大陆,签订第一只萌宠,九尾青狐,从此开启回归之路,麒麟妖尊?签订,四大神兽?签订,青蛟龙王?签订,然而这些萌宠当中,云栖晚最喜欢的还是牙牙兔,又萌又可爱,战斗力还超级强。
  • 她一定很爱你

    她一定很爱你

    [花雨授权]爱上他是涅的命运,身份、年龄、性格……矛盾被丢弃在火中燃成灰烬,只是她却无力改变他不爱她的结局。如果这世间真的有爱,伯莎·梅森为何会葬身火海?她不懂,不懂痴狂地爱着他到底有什么错?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穿越之情牵千世

    穿越之情牵千世

    一场车祸让她见到了一位叫渡的天神,天神为了让她度过千年情劫让她穿越到他们初识的地方,可是历经总总他们总是无法在一起,在生命的最后,他因为她的一句谎言而和自己的哥哥换了容颜和地位,只为下一世能和她在一起,可是这样结果又能如何....
  • 雾起红夜

    雾起红夜

    来自末世的他错手带来了世界与时空的陨落,回归最初的他着手寻找往昔的失落之谜与紊乱之流,光天使与血魔哪个才是真正的自我,而自我又是什么?诸神的纷争,权力的斗争,势力的战争,追求自由,权力或是复仇而不可得之后,一切或许只是诸神的一局棋。
  • 夕下

    夕下

    她本是个身在福中不知福且贪玩好耍的大小姐,为了追求新事物而耍小聪明,却不知聪明反被聪明误,随着自己大胆天真的行为越来越猖狂时,开朗且小叛逆的她才发现后果越来越严重……
  • 人生如龙

    人生如龙

    我叫詹逸风,这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不公平。要活就要活人生如龙般逍遥快活。天下皆黑,唯我独白。
  • 诡异真的香

    诡异真的香

    简介是不可能写简介的,毕竟作者手有点残废,每天只能差不多更新两三章,求点推荐票啊,月票啊什么的,只有靠水水数字才能维持的了生活的这样子。
  • 轮回天道圣

    轮回天道圣

    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地方,出了一个可纵横天下的天才,有着神体榜容不下的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