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会在给孤独园说法界门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
将释此品六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释如来所居之处。四释说法之主。五释所集之众意。六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此品何故名为入法界品。明信乐者。从迷创达。名之为入。身心境界性自无依。名之为法。一多通彻真假是非障亡。名之为界。又纯与智俱非情识境。名之为法界。又达无明识种纯为智用。不属迷收。是无依智之境界。名为法界。又以智体无依无方不遍。普见真俗总不思议。毛孔身尘参罗众像无边境界佛刹重重智凡同体境像相入。名为法界。又一尘之内普含众刹。无空不遍。无刹不该。不坏报境。重重无尽真通理彻名为法界。又以一妙音遍闻刹海。以一纤毫量等无方。大小见亡物我同体识谢情灭智通无碍。名为入法界。此约智境普名。勿依肉眼情识所见。
二释品来意者。前明自己如来出现。又明心无所染名离世间。此乃纯是法界无虚妄界。以是此品须来也。此品是一切诸佛成道之己智之常果。无始无终。亦是前之五位进修。以此为体。至此惯习满故。任智施为还源本法。
三释如来所居之处者。
何故前余会之首。皆云不离菩提之场普光明殿。又三会同居普光明殿。此之法界一会。何故不同前会。直言尔时世尊在室罗筏国逝多林给孤独园者何意。
答曰。为明前普光明殿说十信心。以次说十住十行等五位。六位升进之门。为不离菩提体上而有进修。故言不离菩提场如来成正觉之体。恐失经之本意故。须重叙。三会同在普光明殿者。明信进五位修行已终。不移普光明根本不动智体为境。非妄情故。时亦不迁刹那之际。此法界会。直言在室罗筏国逝多林明前约。位升进已终。此会明自己成佛果满度众生之行故。在人间国邑园林。又化二乘声闻缘觉及净土菩萨。即纯以自在法界为体。不立五位菩提及行可修。亦无差别智普贤愿行可学。总是佛果已满。普贤行已周。恒遍十方利众生法不须和会。以此直言逝多林。如众流入海诸河名亡。但以法界为名。不同以前五位升进和会行相故。在室罗筏国者。旧云舍卫国。云室罗筏国者。此云好道。亦云闻物。以此城中人好学道德余国闻其国中有多人物故。以人之道德以成国之名。逝多林者。逝者往也。度也。速也。为佛世尊在此园居一切众生而往佛所。速得度脱以佛度众生广多故。故因立名也。林者此园有林故。亦以如来行多。以法界普覆荫遍含生故。以佛行为林。以林为荫覆。得清凉义故以法界清凉。荫众生烦恼热。令清凉故。故曰逝多林。若以因置寺园之时。以所施成名。以只陀太子植林须达长者置园。以长者济乏所求孤老皆惠。亦号祇树给孤独园。今以约如来智德遍含广多济物。号为逝多林。园此方名寺。彼方名园。若法界体用智境普含。以法界无限智境为逝多林园。非以肉眼情识所见也。乃是尘刹遍含之园也。
四释说法之主者。此说法之主。亦是前菩提场毗卢遮那如来。亦是于五位法中诸菩萨自成之佛。亦是当来弥勒如来所成之佛。亦是三世古今一切佛故。以法界中智体无三世古今延促之情见故。以法界中无新旧成坏佛故。以法界轮度众生入涅槃。不移法界一毫一微尘体用时分不异故。在凡情妄见异。在法界见见一切众生初发菩提心乃至成佛******智一切三世诸佛成佛一切众生成佛。同住一刹那一微尘一法身一智慧一言音一解脱一神通一不思议一报境界一莲花座。重重重重无碍无碍。此约智眼实见。不可随愿肉眼妄情所知。若有能如是真实信解者。当知此人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坐佛道场得如来智。为能信自他身心总一法界大智之体之用故。此法界中能说法教体。约举其十。一以如来神力为能说教体。以佛神力所见法故。二以不思议为教体。所现音声法门非口言心思任法现故。三以虚空为教体。所现诸法境界如虚空故。四以光明为教体。以此如来眉间光名普照三世法界如来放眉间光明现诸法故。五境界为教体。以一一境界互融相含含十方佛刹法故。六以佛报果为教体。现昔往业所修行法门所庄严故。七以法性为教体。无身心可证修故。八以菩萨名号为教体。一一名号之中约所行法以成名故。九以菩萨等名数为教体。列普贤文殊五百菩萨。十十同名。表五位因果法界境中一多齐圆满故。十以普光明智为教体。十方世界一时应根普现化故。如是说法教体无量无边。且约举其十。若以能闻受教之人。约以六事相应。眼耳鼻舌身心六处触受得无所著。以为能闻及所受教之人。非独耳根听闻以为闻教之者。
五释所集之众意者。此会初所集之众。有一百四十二个菩萨。普贤文殊二为之首。自余一百四十个菩萨。十十同名。都云五百。经云菩萨摩诃萨五百人俱又下文云。此诸菩萨皆悉成就普贤行。如是五百菩萨。皆以文殊为法身。根本智之体。普贤为差别智之大用。如是一百四十二个菩萨。云何成五百之数。自天冠菩萨已下一百个菩萨。是本法界果体中本十波罗蜜之行。互融十中一一中具十十中具百。是法界中等一切众生。万行大用之门。十冠菩萨已下。是法界中行果也。自初日光焰幢等十幢菩萨。十力菩萨。十藏菩萨。十眼菩萨。如是四十个。皆以文殊普贤二行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中。通普贤文殊四十二贤圣行中。各以十波罗蜜。会融理智大愿大悲。进修四十心之诸行。一波罗蜜中具十。十中具百。于四十心中成四百。加后法界本果中百波罗蜜成五百。皆以普贤文殊为体用。以四十二圣行中。以四百个波罗蜜门。至此法界本果行中。天冠菩萨已下一百个菩萨行果。会同入法界故。故号为五百。此明四十心进修之佛果。会法界根本无进修之本果行故。自十冠菩萨。所以为法界中本行果。冠是顶上庄严。明法界是本佛果万行之顶故。以名下之义及所严饰知之。为此经名目严饰住处众数皆是法门。他皆仿此。次下有五百声闻众。是得闻此法众。次下有无量世主众。已下他方所来十方咸集之众。皆是法界本行因果。五百声闻众。是示现不闻不见此法界不思议神力众。如是五众。随文释义方明。且略言尔。
六随文释义者。于此品中长科为两段。
第一从尔时世尊在室罗筏国已下。至第六十一卷中一切法界教化成就一切众生而亦不离此逝多林如来之所。有一卷半余经。明如来入师子嚬申三昧。及放眉间光现法界门。令诸菩萨以五位升进佛果。入法界无进求自在佛果分。
第二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已下。直至经末已来。为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东行就根利生成行表法。令后发心者不迷其行。令易开解分。又于初段逝多林中复长科为二十七段。
一尔时世尊已下。至与五百菩萨俱。有一行半经。是当品序分。
二普贤菩萨已下。至如是等菩萨摩诃萨五百人俱。有四十九行半经。为列众分。
三此诸菩萨皆悉成就普贤行愿已下。至以大光明网照法界故。可有八行半经。叹前菩萨志德分。
四及与五百声闻已下。至于佛智海深信趣入。有三行半经。明列声闻众及叹德分。
五及与无量诸世主俱已下。至求一切智。有四行经。明列世主众及叹德分。已上五段是列众分。
六时诸菩萨大德声闻已下。至如来智。有三行经。明诸大众同心念请如来十种法门分。
七一切世间诸天及人已下。至一切智广大愿力。有六行半经。明能信解开示此法之人皆自非得加被方知分。
八唯愿世尊已下。至愿皆为说。有十二行半经。明重请佛说随顺菩萨及众生法及如来往昔所行之行成道等有三十问。请佛为说分。已上三段请法分。
九尔时世尊已下。至靡不咸以摩尼所成。有十三行经。明如来以三昧力显示往昔所行报果庄严十方及此大庄严楼阁广博分。
十尔时复以佛神力故已下。至周遍十方行列庄严。有十六行经。明以佛神力忽然逝多林地严丽广博周遍十方分。
十一时逝多林上已下。至皆住虚空周匝遍满以为严饰。有七行经。明以如来往昔善根及自法力庄严虚空分。
十二何以故已下。至如来身住逝多林菩萨众会皆悉充满。有十四行经。明叹如来神力自在庄严大众圆满都结十方同然分。
十三见普雨一切庄严云已下。至而为庄严云。有十一行经。明十方虚空雨宝云庄严虚空及以宝地分。
十四尔时东方过不可说佛刹已下。至与其眷属结跏趺坐。已上有十段经。十方菩萨来集分。以上六段是答前两度共四十种问。已下亦是前之五段答前问佛三昧神力及佛报境。次下十方来集菩萨众。是往所修行身于依报中。答前往因所修诸地十波罗蜜。以明行满故。庄严身亦满。有十个佛国十佛名号。是所行行中因果。十佛皆号王者。皆明佛果智自在。菩萨以网罗覆其身。皆明教网具足。
十五如是十方一切菩萨已下。至皆是如来威神之力。有二十五行经。叹如上十方诸来菩萨志德用分。
十六于时上首诸大声闻舍利弗已下。至不见如是广大神变。有五十行经。明如上声闻无如是善根之种如来居逝多林神变庄严广大佛刹菩萨众海为宿世无善根皆悉不见分。
十七佛子如恒河岸有百亿无量饿鬼已下。至下颂有十种喻。比声闻无有广大菩萨善根。在其会中不知不见如来自在分。其所有十喻经文自明如是。声闻示同不闻不见如来变化神力境界菩萨众海。令诸实是声闻回心种如来大愿大智大慈悲。常处生死广利众生故。
十八明毗卢遮那菩萨等十菩萨说颂分。已下有十菩萨。并是十方来者。各说一颂各随自名。各自叹自法。是一切诸佛诸菩萨行。皆随菩萨名下义表其颂意可见。如初毗卢遮那愿光。明菩萨是种种光明直是佛果。愿光者。是佛果中菩萨行。从初总叹。令诸菩萨观察逝多林如来境界。次下九个是总中别。各随菩萨名下义取所颂之法也。如不可坏精进王者。还颂不可坏精进义王者自在义。已下仿此准知。
十九尔时普贤菩萨已下。至演说此师子频申三昧。有六行经。明普贤菩萨以十等一切方便门欲演说师子频申三昧分。
二十何等为十已下。至佛子此十为首。是十种不可说法句分。
二十一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法句都结通已下六行经。是普贤菩萨观佛境界说颂分。于此十行颂中重颂前十无尽句法。意明法界体性无碍。一多互参大小相入。毛孔微尘悉含一切诸佛刹海。一一境界皆互容无碍。颂云。一一毛孔中。微尘数刹海。悉有如来坐。皆具菩萨众。如经具明已上二十一段经。明如来以师子频申三昧。令五位中升进普贤万行法门会入法界。性自圆满本无和会。普贤行故。自此已下如来放眉间光。名普照三世法界门。令诸菩萨安住师子频申三昧门。
已上二十一段且会法界中。普贤差别智无碍行满。还令普贤说颂叹法已下放眉间光即明己法身根本普光明智与法界中无碍自在。差别同异普贤行门。理智体用一时同会。即令文殊说颂叹法。以文殊普贤二体成真俗二智法界平等恒然法门。此法界中体用二门。若无普贤即差别智不行。即趣寂无悲行。若无文殊。即普贤行是有为。是无常故。以此二人之法门成一法界之体用。一切诸佛法总如是言其佛者。但于此二人体用中无所住名之为佛。言住佛所住者。佛住无住。但于此文殊普贤理智万行体用中。而无所住之智。而得佛名。是故前普贤是以行彰理门。后文殊是以理显行门。为言诠立教即名有前后。约其法界二法同资元一体用故。且以如来举缘表法即师子频申三昧属普贤门。眉间毫相光明即属文殊门以光明是法身妙慧所显得。根本智所起师子频申三昧。是差别智中行故。二人同体方成法界自在之门。表根本智自性无言。作用言说是普贤所收。若也三法别行。即是人天生死。设得道者名为眇目矬陋。或止宿草庵。不入法界大宅门故。师子频申三昧者。是五位中进修已满理智会融。已终加行疲极顿亡。法悦充满不属升进。任智普周现化神通。不为而智境应用不作而佛刹互参。极微不为小。而无尽佛刹海处中尽。虚空不为大。恒十方咸处纤毫之内。此乃纵任智海现宝刹而互参。名曰频申。称理而一多身境相含。名为三昧。频申者。舒适悦乐无劳之义。意明前五位升进。缘有为无为融通作意疲劳相。此法界是升进已满。任智适悦众法自成。无作意劳倦故。已下放眉间毫相光明。名普照三世法界门。此以法身根本智显行自在门。属文殊师利。即下以文殊说颂叹法。明令此文殊普贤理智法同行故。即佛果自然圆满。但体理智体用法界之意。不可逐于纸素竹帛著录抄写前后名言。为名言不可一时。但取理智知其总别同异成坏。然为迷情初启。先须诸善行方便。以显理门。因理智明。如十波罗蜜中。九波罗蜜是行。唯智波罗蜜是果。余九波罗蜜是助显智之方便体用。以是如来出现品前先明普贤行满。出现品内方明果行一时。文殊普贤佛以光加二人。共为一个理智万行体用。今此初以普贤会法界。大用之体。现师子频申三昧之门印之。以三昧是行故。次眉间光明名普照三世法界门。令诸菩萨安住师子频申三昧者。即明法身根本智照现差别智为一体用方名入法界门。是故已前二十一段经。是以行会理。无著门即以普贤为主文殊为伴。以下如来放眉间光。名普照三世法界门。即以理会行。圆融自在无碍门。即以文殊为主普贤为伴。如是主伴参融方名法界自在。从尔时世尊欲令诸菩萨安住如来师子频申广大三昧故。已下直至不离此逝多林如来之所。名以理会行圆融自在无碍门。于此段中复分为六段。
一尔时世尊欲令诸菩萨安住如来师子频申广大三昧已下。至入如是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神变海方便门。有四十三行经。明诸菩萨蒙佛光照得无量神变海方便门分。
二云何为种种三昧已下。至入毗卢遮那如来念念充满法界三昧神变海。有六十六行经。正说所入三昧之名分。
三其诸菩萨皆悉具足大智神通。已下至悉见于佛。光明所照有五十三行半经明诸菩萨蒙佛光明所益之德分。
四尔时诸菩萨得不思议正法光明已下。至说颂有二十行。半经明诸菩萨所得三昧神通现变化云庄严逝多林及十方国分。
五已下一段有二十六行颂。明文殊师利说颂重颂前法分。如文具明。已上明佛光所照诸菩萨蒙光照入频申三昧普贤境界方便门。但是一切三昧总是方便行门普贤境界。总是文殊法身根本智所成就故。
六尔时彼诸菩萨已下。至不离此逝多林如来之所。有六十三行经。明菩萨以佛三昧光明照故得如上三昧及无限大悲无限神通无限饶益众生分。二十七段经文。总明答前菩萨诸世间主前后四十问。
六随文释义者。从初列众之中有二义。一释菩萨名。二释声闻名。初释菩萨名中。有六段意趣。
一从初一百四十二个菩萨。以普贤文殊二菩萨及佛。是总该五位及法界因果。通收一部经之总别同异成坏法也。
二从初十个同名号为幢菩萨。是十住位中法慧等菩萨。至此法界无作果。号之为幢。为以彼初发心十住智慧摧坏烦恼。至此法界果位。号之为幢。
三次已下有十个威力菩萨。明从十行中功德林等十林菩萨至此法界果中号为威力故。明以众善行威力故能成法界果行故。
四次已下有十个同名藏菩萨。是十回向中金刚幢等十个幢菩萨。至此法界果中号名为十个藏菩萨以彼十回向。以回向摧破偏见会。融理智悲愿。能成众德。至此法界果中。号之为藏。
五次已下善眼等十个同名为眼菩萨。是十地位中金刚藏等三十七个藏菩萨。至此法界果中。号之为眼故。以彼十地中含藏众德。则法眼分明普见法界故。此已上四十个十十同号菩萨法界果前四位。以此四十心通普贤文殊。为四十二贤圣道。以成法界果门。今至本故。
六次已下有十个菩萨同号冠。直至列菩萨众末。有一百个菩萨。是法界中根本智上十波罗蜜之行。为一波罗蜜中互体圆融。即一中具十。十中具百。如是天冠菩萨已下一百菩萨。即明百波罗蜜行也。通前四十个菩萨。皆具十波罗蜜。四十中有四百个。随位进修波罗蜜。通此法界果中百波罗蜜。共为五百。是故经云。如是五百人俱此诸菩萨皆悉成就普贤行愿者。即普贤文殊及佛根本智。三人法行遍故。与如是五百行门。以为自在体用。乃至无尽。如下五百童子童女优婆塞优婆夷列五百。总约此五百行门立名。一万龙。以约随智万行。六千比丘。约加信及五位中五百行门通收。故云六千。
第二释声闻众名者。舍利弗以其母眼明利如鹙鹭鸟目。以母之目似鹙鸟状。以为子号。大目揵连者。此云采菽氏。以母姓菽以为名故。母是绿豆仙之苗裔故。摩诃迦叶者。以身金色能饮日光。亦云是饮光。仙人之裔也。摩诃此云大。离波多者。此云供养。须菩提者。此云善现。阿[少/兔]楼驮。此云无灭。难陀此云欢喜。劫宾那。此云黄色。是往昔黄头仙之裔也。迦旃延者。是一宗之姓。是此胤故。延为胤也。富楼那者。母号满慈。以取母号。如是十大声闻示同不闻不见如来不思议法界变化之事令。乐小法者趣求大故。前五百声闻及世主是先已有种者。能随佛所行故。师子者。无畏也频申者适悦无疲劳也。此明无作纵智自在不为而应无限深法自成也。以无功圆满也。如前已释。入此频申。三昧庄严楼阁忽然广博无有边际者。广大博宽也。言此楼阁忽然宽大与法界虚空等故。明如来境界恒自无边。众心迷解一念相应。无法不等故。心如虚空遍含法界。故云忽然广博无有边际。此乃引导后徒。非现前之众。金刚为地者。法身感果所得报成故。无量宝华及诸摩尼普散其中处处盈满者。总别众行之所感生。琉璃为柱者。无垢净心住持悲愿之所报感。众宝合成者。明柱上庄严。具足众宝。明以一净心中住持万行无所倾动。大光摩尼之所庄严者。根本智之感生故。阎浮檀金者。其金柔软明净甚过常金。柔和恭慎心所感生故。如意宝王周置其上以为严饰者。从根本智起差别万行。自在无碍饶益一切众生之所感生。危楼迥带者。危者高也。迥者远也。带者以众宝严映。总言宝楼高远。映带互严以遍法界。其中众多宝楼互严映彻。以楼傍阁道傍出栋宇。相承犹连接也。言一一满法界窗闼交映者。明宝阁上门窗映彻明净无障。阶墀轩槛者。层级为阶。阶下平地砌宝为墀。阶上宝板为槛。槛上宝竿为轩。登楼赋云。凭轩槛以遥望。此之是也。种种备足都言万宝备严。大约阁是差别智感成。楼是本智起观照用。超诸境界感报所成。或人天形像宝为庄严。利益人天行所报成。宝网是教宝。垣墙是戒宝。树是依荫众生之行。宝幡是回向之行。宝河是慈悲之行。一一如是约智众行。所成报故。又就以上报上。又加神通所严。初陈楼阁庄严。次陈宝地遍周庄严。次陈虚空庄严。次陈十方诸菩萨来集身相庄严。一一庄严皆映彻相入互体重重。十方诸佛菩萨众海身土及庄严一一相入自在无碍者。但约法身根本智为体。差别智报得万事合然故。设一切如来起一切神通。不离此智起大用故。无不自在。无不相入。无不明净。如是之智以如上五位和会进修乃得成故。独修一法不可得也。只可多不离一不可守一以为自然。此逝多林及一切法界国土庄严不离二法。一约往昔所修行理智大慈大悲大愿众行所成。二以佛菩萨不思议神通所严。如经自明。是答前诸菩萨四十问。从尔时东方已下十段经。明十方菩萨来集。明法界中佛果不可说佛刹微尘数本行。答前菩萨所问。总是自佛果行无尽遍周。是故世界名金刚灯云幢。金刚灯云幢者。明一切佛皆从此金刚智起大悲之行。摧破诸众生烦恼。故名幢也。佛号毗卢遮那。胜德王者。即是行中之果。菩萨亦名毗卢遮那。愿光明者。是明以果随昔愿行大慈悲故。王者。明佛果随行种种自在无碍。以从金刚智起故。以是果行名同故。与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菩萨俱来者。言行满令诸菩萨会此法故。故云俱来。此明檀波罗蜜中主伴行满。所有诸来菩萨皆以宝网严身者。明教行满故。已下九方总以十波罗蜜。以次排之。总是一佛之金刚智上。总别同异之行仿此例知。已下如文自明。但释经大意。法门经中自具。已前二十一段经是。以行会理门已释竟。已上普贤为主文殊为伴。已下如来放眉间光名普照三世法界门。即是以理会行圆融自在无碍门。已下文殊为主普贤为伴。尔时世尊欲令诸菩萨安住师子频申三昧。放眉间白毫相光明。名普照三世法界门者。以此光是法界身中根本普光明智。此智现前时。即见三世久远如今一体。无尽劫生死。亦不移现前总无体性。成大智海众法清凉。便以众行起差别智知根利生普周刹海无有休息。名为普贤行。即经已下文中。获不可说诸三昧门教化无限诸众生门。具如经说。如文自具。
已上二十七段经。答前菩萨大众所问四十法门竟。此法界法门。明智体自在以智力自现不藉如来口言。又令文殊普贤二人本位自宣本果之行。令易解故。不迷教之体用故。已上是一部经之始终圆满。总法界体收。自已下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已下。名为就俗利生成行门。已前教中。但云文殊师利不云童子明此已下入俗化蒙以行立名。便名童子明已前总约佛果普光明智中起十方贤圣。以立化仪即觉首目首等五位诸菩萨。是皆通化无方潜显自在。文殊为信首。不名童子。自此已下。以法界体中入俗草创化蒙。约行所行立名。即号文殊师利童子。以妙智慧化童蒙。入佛智慧生佛家故。此是三世诸佛。始发菩提心。初法身现根本智无性之理妙慧故。一切三世诸佛从此而初生佛家。从此而成就普贤大愿行故。何故名为就俗利生成行门者。已前但云升天。表行成就诸天未往入间俗中化利。此法界品已前一卷半余经。但有菩萨声闻世主已得道者。未有处俗凡夫入此法门。自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已下。是入人间。就根接俗。化利凡夫。令其得此法界道理。又令善财童子遍求善知识五十二人。以表五位三种因果文殊法身中根本智普贤差别智中行。于此二中无所住智。名之为佛。以此三法具足。名之为佛。以此三法遍与五位终始而作因果。名为乘如来乘直至道场。亦名乘法界乘。以法界还以此三种因果为体用故。前后五位因果例然。总以此三法为因果。此佛文殊师利普贤菩萨。与五十个善知识行。而作因果。而自无因果。为自佛果位中无所修无所行故。但与五位中修行者。作治染净二障习气生熟处。说名因果。然法身理智万行自无因果。但以五位中加行治惑习气。而立如是因果之名。以文殊师利往诸觉城人间。就根教化。令善财起加行位求五十三善知识。成一百一十因果法门令学者不迷其五位之行。使易解故。与后发菩提心者。作修行之样式故。故名为就俗利生成行门。为与学者行样式令不迷故。更有余意。至下就位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