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的稳定时期,政府向农民征收的税费并不多,统治者的想法是重农抑商、重本抑末。然而,商业被抑制,则社会分工落后,无法创造更多的财富,导致政府用度艰难,难以维持庞大的官僚体系。最终,不得不放松管理,让各部门自己想办法,导致苛捐杂税遍地,农民苦不堪言。小农经济本身又很脆弱,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只有走向破产的边缘。
老北京的买卖交税多还有一大副作用,即抑制了本地人的创业冲动,由于缺乏资本,他们宁可走街串巷,也不愿冒险投资,寻求更大发展,所以老北京著名的商铺多是外地人开的,他们在专家积累了一定资本,更适应老北京“高门槛”的商业环境。
老北京的“章鱼哥”
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让那只名叫保罗的章鱼成为明星,被球迷们尊称为“章鱼哥”。事实上,“章鱼哥”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它的“预测”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如果不是有专业团队在背后操作的话,那么,只能说“章鱼哥”的运气特别好而已。用章鱼预测未来,只能作为游戏,不能当真。
其实,这样的游戏在老北京也曾很盛行,其中掺杂了不少封建迷信、愚弄他人的鬼把戏。
算命是一个古老的职业,但从业者有一定文化,因此被尊称为“先生”,过去普通人家小孩起名、新娘出嫁、修房子、出远门等,都要请算命的测字或挑选吉日。农耕文明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缺乏把握能力,容易产生命运无常的感受,而算命先生通过心理暗示等手段,可化解人们的不安情绪,因此拥有了一定市场。
老北京从事算命业的,多是家道中落的子弟,也有少数世家,但并不多,因为算命技术含量并不大,关键是要能言善辩,社会阅历丰富,而这只能依靠积累,无法传授。
算命者并非有什么法术,而是观察力强,善于揣摩他人心理,此外注重语言技巧、反应要快,遇到对方质疑时能自圆其说。
老北京算卦一般都雇“贴靴儿”,一则招揽客户,二则渲染气氛,帮算命先生圆场。算命先生必练的功夫是“把簧”,即根据客户服装、动作和表情,猜出他的职业、性格等特征,能当场说出来的,叫“把现簧”,这样的算命先生更容易骗取信任。
其实“把现簧”并没想象得那么难,过去人们流动少,不同地方人到北京,从事的基本是同一行业,比如山东蓬莱人大多开粮店、饭馆,河北定兴人大多干浴池、煤铺,山东章丘人当铁匠的多,山西临汾、寿阳人开票号的多,河北三河人一般从事木匠等。只要对不同地方口音熟,对方一张口,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除了摆摊算卦外,老北京还有所谓“点痦子”的,看谁脸上有痦子,就以相面为名,告诉你这个痦子怎么有害,会妨碍你走运,然后再用烈性药物帮你去除它,并收取高额费用。
此外就是“黄雀叼扑克”,乍一看,没有人工操作的痕迹,是小鸟在挑牌,吉凶天定,欺骗性很强,但实际上,这种黄雀是算命者从小养大的,算命者只需做一个小暗示,它就明白该叼什么牌,每次叼对了,它都可以获取相应的食物奖励。所以,绕来绕去,还是算命先生控制着局面,其实,用同样的原理,人类也完全可以操纵“章鱼哥”。说黄雀是老北京的“章鱼哥”,也不为过。
王府井是谁家的井
老北京名气最大的商业街,非王府井莫属,外地人刚听到这个名字时往往会有些奇怪:哪家王府的井这么有名?
王府井大街本名“十王府街”,亦称“王府街”,因明代这条街上有10座王府、3座公主府,清依明制,亦在此街上建王府,据朱启钤先生回忆,以豫王多铎府最大,今协和医院不过是其中一部分,连帅府园箭厂当年也包在其中,乃王府卫队的操练场。多铎战功卓著,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地位特别尊崇,故清代多称此街为“王府街”。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重新厘定地名,因街的南端有一甜水井,故与王府合称,改名为“王府井”。
据光绪十一年《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当时北京内外城共有1258口井,绝大多数是苦水井,做饭不香,洗衣服不干净,洗头发黏手,甜水井是稀缺资源,故名声特别响亮,王府与井并称,这就标明了街道首尾的标志性建筑,根据清代地图,此井为该街唯一的一眼井。
王府井的繁华,得益于老东安市场,那里原本是明代一座王府,清初封给吴三桂,改称“平西王府”,“三藩之乱”后,王府改成神机营的操场。清初内城为八旗驻扎,不允许汉人居住,一直少有买卖,但末期东交民巷使馆区已成国中之国,清政府禁令事实上已经失效。1903年,经善耆、那桐奏请,慈禧批准,废弃已久的神机营操场被迫开放给游商,一举打破了老城区原有的宁静,由于顾客密集,距离适宜,各国商号也来此街经营,王府井商业街迅速走向繁荣。
新中国成立前,老东安曾有两次大失火。
一是1912年,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各方催促他南下就职,他指示手下士兵抢劫商户,四处纵火,表示发生了“兵变”,他不得不留在北京弹压。这一把火几乎将老东安彻底摧毁,为平息商家的愤怒,重建老东安时,向南扩充了不少面积。
二是1920年,锦益兴玩具店老板文焕章因欠债甚多,自行纵火,制造事端,将东安电影院、中华舞台等全部焚毁,东来顺、稻香春、吉祥戏院等大户联合出资,请来消防队,才控制了火势,此次大火虽小于几年前,损失却也非常惨重。
有趣的是,王府井大街还有一个英文名,叫“莫理循大街”,莫理循是澳大利亚人,著名记者,1894年来中国,后被《泰晤士报》聘用,1897年起他长住北京,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等,1912年被袁世凯聘为总统政治顾问,曾力主中国参加“一战”,被段祺瑞采纳,取得了较好的结果,1920年去世。莫理循在王府井大街上住了很多年,由于他在西方知名度很高,当时外国人记不住“王府井”这么复杂的名字,故地图上标为“莫理循大街”。
街是无数故事的组合,而王府与井组合起来,便成就了老北京的一段传奇。
从拨驷达局到老邮局
北京邮传的历史,源远流长,西周燕国就已建“芦”、“室”、“馆”等分级通信组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秦时始建全国的邮驿制度,北京有地方机构,历代相沿,其目的不仅有军事意义,更是政令上传下达的枢纽。
然而,与近代邮政相比,老的邮递系统差距颇大。比如服务不规范,投递时间长,费用较高等,经常丢件,业务承揽能力也比较薄弱。早期的官方机构中馆驿不分,驿站主要承担官员往来住宿的工作,信息传递多以呈送奏折为主,效率很低。
鸦片战争后,国门渐开,外国公司纷纷设立“客邮”局,不仅冲击了市场,且带来安全隐患,比如甲午战争时期,大量日本浪人到中国刺探情报,很多信息就是通过“客邮”来传递的,清政府对此无可奈何。1903年,清政府照会各国要求撤销在华客邮,以后又多次照会,但无人理睬,不了了之。
1878年,在赫德建议下,清政府试办新式邮政,称海关寄信局。两年后,业务发展迟缓,又换了一个洋名,叫拨驷达局,系Postal的译音。直到1896年,北京“拨驷达局”仍只是1间办公室,两名工作人员。
1897年,在张之洞的大力呼吁下,大清邮政官局在北京正式开办,总部设在台基厂附近的一座庙中,下设四个分局,分别在隆福寺内、骡马市庙内、崇文门蒜市口和广济寺内,共有员工13人。至此,北京邮政才真正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1905年,北京邮政总局迁往小报房办公,1909年,最终迁到东长安街,以后建筑虽不断改变,却一直留在了这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再度提议撤销“客邮”,结果被大会拒绝,反而将德国在山东的“客邮”权利转让给了日本,这也成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之一。
在“客邮”竞争的压力下,北京本土的邮政业发展艰难,抗战结束后,“客邮”渐次退出中国,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邮政权方被彻底收回。
抗战时,日军完全把持了北京邮政,北京寄往东京的信函居然按“国内信函”计费,堪称是北京邮政的一段痛史。
如今,老“拨驷达局”的遗址早已找不到了,广济寺等地虽在,但邮政办公的痕迹也已无处可觅,所幸小报房保留了下来,自北京邮政总局迁走以后,这里成了东单牌楼支局,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仍为邮电所,1959年后才成了民宅。1996年,这里被改建成邮政博物馆,成为北京邮政发展的见证。
清朝皇后拿多少“工资”
王熙凤说过,“大有大的难处”,对传统大家庭来说,经济是件麻烦事,皇帝作为天下第一家,自然难处也最大。
后宫人员多,靠吃“大锅饭”,无节制地花销,再厚的底子也受不了,必须引入“工资”制,在清朝,那不叫工资,叫宫份。
宫份是多少呢?分不同等级,据档案记载,皇太后年金二十两、银两千两,皇后年银一千两,少得可怜。
除了现金,还有实物工资,比如皇后每年可得大卷江2匹、妆缎4匹、倭缎4匹等等布料,此外还有棉花40斤、里貂皮40张、乌拉貂皮50张等等,非常具体。最神奇的是,皇后每日发猪肉16斤、羊肉一盘、小牲口2只,连萝卜、白菜给多少,都有明文规定。
皇后一天能吃这么多东西?其实不是她一个人吃,所有服侍她的人都在吃。清宫御膳房多达百余处,各宫分头开伙,皇后食堂每天配给的食物就这么多,如果不够吃,就算贵为皇后,也只能减少侍从。
传说慈禧一顿饭100多个菜,这确实不假,但慈禧只吃靠自己近的几个菜,其他的菜不过是摆摆样子,有的已经馊了,仍然端上餐桌。到溥仪时,这样的排场也讲不起了,只能一大炕桌加一小炕桌,皇帝、皇后带妃嫔同一张桌子吃饭。
清宫收入低,但皇后除了打点下人外,没什么花销。妃嫔则不同,权力不大,收入又低,不足以打点太监,不免会想些“盘外招”,比如珍妃就曾利用光绪的宠信,私下卖官鬻爵,据胡思敬《国闻备乘》记载,珍妃一次收贿赂多达4万两。
为什么后宫工资这么低?这与清袭明制有关,明代朱元璋起于草莽,痛恨贪腐,奉行官员低薪制,终明一代,甚至皇帝赐给大臣的奖赏,也多是不值钱的东西。清代吏治模仿明朝,官员收入也很低,既然大家都是低工资,皇帝自己也要做表率,所以后宫工资少得可怜。
后宫工资低,还有一个原因,与硬通货缺乏有关。明代和清代货币不稳定,流通只能靠白银这样的硬通货,货币不足的问题很严峻。后宫多用“实物工资”,较少硬通货,也是无可奈何。
然而,事实证明,低薪没能真正抑制贪腐,权力作为稀缺资源,总能找到寻租机会。到清中后期,受贿行为已半公开化,甚至大臣觐见皇帝,都要给太监塞“红包”,否则要等很长时间,甚至见不到。对于这样的情况,皇帝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的工资数量也被“祖宗家法”规定了,拿不出更多的钱给太监发工资,太监干活没积极性,皇帝也没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