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与发展
随着从君主专制政体向民主共和政体的转变,新知识界和教育界有识之士纷纷意识到,一般国民的文化教育水平远不能和新型政体相匹配,学校教育只能解决未来国民的教育问题,处在新旧社会转型期的成年国民急需得到基本的公民道德和文化常识教育,以便为民国奠定必要的社会基础,由此,民国初年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新知识界纷纷出面组织团体,设立设施,开展活动,从事积极的社会教育运动。
一、通俗教育研究会与社会教育
光宣年间,清廷在内外交困的压力下,被迫推行“新政”,并敦促学部在京师内外城10余处通衢设立宣讲所,意在提高人民的道德和知识水平。所谓:“通俗讲演所,本为启发民智,宣传政纲重要机关。”并将之放在“理民之要政”的高度予以重视。北京教育界出现了一些自发的团体和个人,出于“开风气而兴教育”的目的,积极申报成立启发民智的宣讲所,自觉研究通俗教育的实践目标和方法。其中不仅是汉籍士人热心此事,一些八旗学堂的校长、教师乃至学生都投入其中。京师督学局因势利导,审订通过了《普通教育宣讲所规则》和《普通教育宣讲所简章》,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为普及教育起见,凡为父兄者均有教育之责,故无论老少并识字与否,均可来所听讲”,选择的教材“以教育、修身、历史、地理、博物、算术各科学浅近演说”为主,对前来听讲的百姓不收取任何费用——“茶水纸张等费均由本所同人捐资办理,概不收费”,这些举措吸引了不少京城百姓前来听讲,在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的宣讲过程中,启发了国民关心国事的意识,增长了基础的文化常识。
民国元年,教育部在原来宣讲所基础上,进一步成立社会教育司,并通电各省筹划社会教育事宜,所谓:“现在国体变更,非亟课社会教育之进行,不能应时势而收速效。”为此,专门敦促京师学务局成立通俗教育科,进而成立北京通俗教育调查会,以“本部社会教育司暨该局通俗教育科、内外巡警总厅以及本京公益自治各团体人员”充任会员,着力推动京城社会教育事业。随即又联合北京教育界同人成立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作为推动此项事业的同业团体。该会会长为北京高等师范校长陈宝泉,副会长为京师学务局通俗教育科科长祝椿年,会员大都为教育部人员及各学务机关人员,故该会虽是以私立名义的民间团体,实际上却为教育行政的辅助机关。其经费除京师学务局及内务部补助外,均系会员特捐及会员入会费等项,后来因为经费不足,又接受了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会项的拨款补助。受此影响,京师教育界也积极行动起来,自发组织面向民众的讲演社,韩德铭、梁建卓等在提交教育部的呈中指出:“今吾国教育尚未普及,一般失学人民其于共和意义势必知其名不知其实,以通俗之语作讲演之方,使一般人民共晓然共和大义,以助教育之不及。”1915年,教育部在北京通俗教育会先期试办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组织,设立了以“研究通俗教育事项、改良社会、普及教育”为宗旨的通俗教育研究会,更加广泛地推动此事。该会直隶于教育部,办理人员的组成,既有教育部直接指导京师学务局的条条管理,也有教育部请求北京地方行政机关的横向协助,主要包括:(1)教育部职员若干人,由教育总长指定;(2)京师学务局职员二人,由学务局选派,详请教育总长认定;(3)直辖学校职员各一人,由各校选派,详请教育总长认定;(4)京师劝学所职员二人,由学务局选派,详请教育总长认定;(5)京师警察厅职员四人,由教育部函商警察总监选定;(6)京师教育会会员二人,由教育部饬知该会会长选派;(7)京师通俗教育会会员二人,由教育部饬知该会会长选派;(8)其他对寸本会研究事项有专长者若干人,由本会延聘。教育部希望通过这种比较完备的组织形式大力推进对京城百姓的公民道德和文化常识教育。
通俗教育研究会分讲演、小说、戏曲三股。(一)小说股所掌事项为:(1)关于新旧小说之调查事项,(2)关于新旧小说之编辑改良事项,(3)关于新旧小说之审核事项,(4)关于研究小说书籍之撰译事项。(二)戏曲股所掌事项为:(1)关于新旧戏曲之调查及排演之改良事项,(2)关于市售词曲唱本之调查及搜集事项,(3)关于戏曲及评书等之审核事项,(4)关于研究戏曲书籍之撰译事项,(5)关于活功影片、幻灯影片、留声机片之调查事项。(三)讲演股所掌事项为:(1)关于讲演材料之搜集审核事项,(2)关于讲稿之选择及编辑事项,(3)关于画报、白话报、俚俗图画等之调查及改良事项,(4)其他不属于各股事项。对于这三种宣传方式的功能和作用,时任教育部部长的蔡元培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三股虽均属重要,而以讲演之范围为较广,着手亦难。盖讲演者之心理,纯借口讲指画为表示,务须有得于心,尽人皆晓,庶得良好之结果”,“小说于教育上尤有密切之关系,往往有浸润其中而得获知识者。昔时尚无人注意及此,近自西学输入,多译彼邦小说日渐繁多,国人始稍稍注意”,“讲演能转移风气,而听者未必皆有兴会。小说之功,仅能收之于粗通文义之人。故二者所收效果,均不若戏剧之大。戏剧之有关风化,人所共认,盖剧中所装点之各种人物,其语言动作,无一不适合世人思想之程度,故舞台之描摹最易感人。且我国旧剧中之白话,均为普通语言,听之者绝无隔膜之弊,未受教育之人,因戏剧而受感触者恒较为锐敏”。
京师通俗教育会专职推动京城社会教育工作,到1919年,小说、戏曲、讲演三股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1)小说股审查小说800多种,对坊间流传的一些荒诞不经、诲淫诲盗的低俗小说提请内务部予以禁止。(2)戏曲股审查剧本30余种,自编或改编剧本30余种,曲10余种。伶界同人成立了以“改良戏曲,发达社会教育,唤起公共道德”为宗旨的正乐育化会,注意演唱新旧各戏时“于劝善惩恶之处,务宜形容尽矣,惟不可诲淫诲盗”,“戏文应求典雅,应避俚鄙之词”。至20世纪20年代,北京戏曲界的名家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等更是以身作则,纷纷排演文明新戏,在北京地区形成空前的社会反响。(3)讲演股编成讲演选稿两册,审查社会教育图书50余种、画片60余种,刊发时事资料12册及其他书籍多种,并附设京师模范讲演所1处。这些努力对于灌输新知、启发民智无疑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在通俗教育的三种载体中,讲演因为比较直观、感性,易于直接在民众中快速发生影响,因此,清末民初的教育团体多方研究这种教育方式的推广问题。官方对此种态势既欢迎又有所顾忌,既予以鼓励又提出较高要求。这在设立程序、人员资格、讲演内容及演讲形式上都有体现。(一)在设立程序上,官方一方面表示“通俗教育讲演所,私人或私法人均得设立”,但另一方面又要求他们提出设立申请时,“须禀请地方长官核准,详报该地方最高级行政长官备案”,“成立一月后,应由地方长官详请该管最高级行政长官咨陈教育部查核”,从成立之初就有比较严格的管理。(二)在演讲人员资格上,官方要求所长及讲演员须年在二十五岁以上,具有下列资格之一者才能担任:(1)讲演传习所或通俗教育研究所毕业者;(2)曾任讲演一年以上著有成绩者;(3)曾任小学校以上之教员或简易师范毕业者;(4)教育会劝学所各职员;(5)地方绅董夙有学望者。(三)在演讲内容上,规定更多:“通俗教育讲演,以启导国民以改良社会为宗旨”,“不得涉及通俗教育以外”的其他政治内容。通俗讲演要在官方规定的内容内进行,不得自己随意采择题材。演讲题材分普通、特别二种,普通讲演主要包括:(1)鼓励爱国,(2)劝勉守法,(3)增进道德,(4)灌输常识,(5)启发美感,(6)提倡实业,(7)注重体育,(8)劝导卫生。特别讲演主要包括:(1)关于临时事变者,如国内国际之天灾事变等;(2)关于特别地点者,如工场、监狱、看守所、惠济所、感化院等。如果讲演者中有不遵前述各条规定而任意讲演的,警厅可以对其禁止或处分。(四)在演讲的形式上,官方一方面要求讲演人要按照规定动作执行,讲演稿本要按照教育部规定内容要求分别拟编,禀由该管长官详送最高级行政官厅选印成册,随时汇送教育部审核;另一方面,又希望这些讲演人能有自选动作,以加强讲演的效果,因而又提出希望说,“讲演得酌量情形,置备下列各种辅助品:一是理化试验之仪器标本,二是幻灯及活动影片,三是各种教育图画,四是风琴留声机军乐等”。
由于教育部设定的这些标准极其严格,准入门槛较高,在较大程度上还是挫伤了绅商以民间团体筹办讲演所的积极性,在京城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是那些公立的讲演所。主要有京师学务局直接管理的11所,以及内外城各区地方公立的讲演所几十处,包括:京师第一宣讲所(前门大街珠市门迤南路东)、京师第二宣讲所(东四牌楼北路西)、京师第三宣讲所(西直门内新街口路北)、京师第四宣讲所(东安门外丁字街路南)、京师第五宣讲所(西单牌楼南路西)、京师第六宣讲所(打磨厂铁柱官门道内)、京师第七宣讲所(五道庙路东)、京师第八宣讲所(崇文门外花儿市大街火神庙内)、京师第九宣讲所(在顺治门外果子巷路西)、京师第十宣讲所(后门外大街路东)、京师第十一宣讲所(西安门内)等,此外,为了扩大影响,还组织有京师巡行宣讲团,这些宣讲团主要是在民间各个节日到来时到庙会上去宣讲。比较固定的宣讲处所及讲演时间有:每月阴历一日在西安门内第一学区宣讲,阴历三日在土地庙宣讲,阴历四日在花儿市宣讲,阴历五六两日在妙应寺宣讲,阴历七八两日在护国寺宣讲,阴历九十两日在隆福寺宣讲,阴历初一、十五分班在南药王庙宣讲。
为了将通俗教育落在实处,京师学务局对公立宣讲所在场所、经费、师资、教材、监督等方面都有切实保证和严格制度。(一)在场所上,这些宣讲所无不设在人流量比较大的交通要道上,保证了宣讲受益面的广泛性,且受到京师警察厅的专门保护。(二)在经费上,这些宣讲所的人员经费(含行政人员和教学人员的薪水)、房屋租金、办公经费都有保证。(三)在师资上,宣讲教员必须经过京师讲演传习所的培训,才能上岗。凡来培训的传习生,除了要求“年在二十五岁以上、品行端正”外,还需具备下列资格之一,才能入所受训:“甲、曾经学习师范并有毕业证书或修业证书者;乙、曾经高等小学以上学校毕业者;丙、国文具有根抵者”,所学科目有:“甲、社会学大意;乙、社会教育概要;丙、心理学大意;丁、雄辩法;戊、法制经济大意;己、讲演实习。”其中,比较强调讲演实习的时间保证,规定”每周讲授及实习时间须在九小时以上,讲演实习应占全传习时间三分之一”,传习生需修习一年才准毕业。(四)在教材上,除了将高等小学的修身、历史、理科、国文、地理等教科书作参考外,主要考虑听讲民众的接收程度,而掺杂使用传统历史演义、外国通俗文学作品及浅近杂志,如伊索寓言、世界读本、黑奴吁天录、少年杂志、少年丛书、陕西讲案、通俗讲演录、模范讲稿、童话、武圣传、儿童教育鉴、新社会新说书等。(五)在教学质量监控上,每年都有视学员专程到场视学,多采微服私访、事先不打招呼之法,评估讲演所的教学质量及效果,并提出改进意见。评估优秀的予以褒扬,评估较差的责其整顿。如对1915年视学员到京师第二宣讲所视学时,就对该所的工作成绩予以充分充分肯定,表现在:(1)听众层面,每月平均约一百二十人,该所听讲者,每日有一定人数,且皆能专心听讲举动亦极守秩序,非讲演终了不肯即出,且多有做笔记者,其程度较他处听讲人为优;(2)讲演资料层面,中外历史,逐日继续讲演,该所听众每曰有一定之人,故所讲者为有系统之科学,又以听者程度较优,故所讲者较他处略深;(3)师资层面,讲员白喜麟讲法意同盟(外国历史),明白晓畅,无格格不吐之病,且能一气贯注,虽地名人名亦无须思索,足见预备纯熟,而所选资料中,含有国家之思想,世界之知识,于社会尤有裨益,讲员杨海清讲西汉(中国历史),于事实尚能明了引证,解释亦无外误,惟照书讲演尚多,断续不贯之处是其所短耳。(4)总体层面:该所开办最早,所有听讲之人数,年来无甚间断,殊属难得,故其程度较他处听讲人为优。讲员所采用之资料亦较他处稍深。京师宣讲所成绩之佳,当以该所为第一。同年,视学员到京师第十宣讲所视学时,发现到规定的演讲时间,该所经理员、讲员、司事等竟然没有一人在场,问询看门的老夫役,说因为天要下雨,就临时取消了,而当天的实际情况是,天气微阴后又转晴,并不影响讲演,于是又检查该所日常讲演日记,发现因雨停讲的字样很多,于是视学员认定,该所时常停讲实属旷职,于是上报京师学务局责其停业整顿。
京城的通俗教育,除了通过讲演、小说、戏曲等方式进行外,还举办了“补助学校教育所不逮”的通俗教育各项学校,如公众补习学校、露天学校、半日学校、简易识字学校等,这些学校都是在正规学校系统之外的市民(含失学儿童)文化常识补习学校。京师通俗教育各类学校,由京师通俗教育会设立的有七处,由京师学务局设立的,有公众补习学校三处,露天学校六处,注音字母传习所一处,这些学校都是经过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历次检查而报告在案的。京师学务局所设立的通俗教育各项学校详见以下两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