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展战略进攻推动战局,中央军委于1948年1月提出由粟裕率3个纵队渡江南进,在江南数省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迫使敌人改变战略部署,调动敌人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并要粟裕“熟筹见复”。粟裕经过长时间的慎重思考之后,于4月18日向中央军委发了电报,5月5日又奔赴阜平城南庄向最高统帅部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当面汇报,提出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暂不向江南出动,集中主力在黄淮打大仗的建议。中央完全同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就在这次会议上,中央决定陈毅到中原局、中原军区工作,要粟裕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经粟裕再三恳求,中央同意陈毅仍留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由粟裕任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粟裕不负中央的厚望,从中央回来后就在6月至7月间组织指挥了豫东战役。粟裕集中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和冀鲁豫军区部队,在中原野战军的密切协同下,巧妙布势,迷惑敌人,采取攻城打援、各个歼灭敌重兵集团的方针,以阵地进攻、运动进攻、运动防御、阵地防御等作战形式相结合,先克河南省会开封,后围歼援敌于睢杞地区,共歼敌9万余人,俘敌中将兵团司令区寿年、整编第七十五师少将师长沈澄年。
1948年9月,遵照中央军委的作战意图,粟裕又统一指挥了济南战役。粟裕在战役中实行了攻济打援的作战方针,将参战兵力的44%组成攻城兵团,将参战兵力的56%组成打援兵团。华东野战军经八昼夜连续突击,攻克山东省会济南,共歼敌10万余人,俘国民党第二绥靖区中将司令官王耀武以下中、少将高级军官23名。济南战役,拉开了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序幕。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联合举行淮海战役。在淮海战役之前和战役进行中,粟裕曾多次向中央军委提出重大建议,均被中央军委采纳。1948年9月24日7时,济南战役尚未完全结束,粟裕就向中央军委和华东局、中原局发报:“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次日军委复电:“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10月31日,粟裕向中央军委提出:鉴于即将举行的淮海战役的规模很大,建议请陈(毅)军长、邓(小平)政委统一指挥。军委第二天即复电同意,决定“整个战役受陈、邓指挥”。以后又组成了以邓小平为书记,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为委员的总前委。11月8日,粟裕向中央军委提出了在歼灭黄百韬兵团后立即向徐州、蚌埠线进击,将敌军主力抑留在长江以北逐次歼灭之的建议。中央军委于次日复电指出:“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这表明中央军委已决心把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歼灭长江以北的蒋军主力于徐州及其周围地区。作为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粟裕直接指挥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参加淮海战役歼灭黄百韬兵团和杜聿明集团的三个兵团的作战,并以6个纵队南下参加围歼黄维兵团和阻止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的战斗。在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统一指挥下,淮海战役取得了歼敌55.5万余人的伟大胜利。粟裕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整编为第三野战军,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4月,粟裕参与指挥渡江战役。以第三野战军组成的中、东两个集团分别于20、21日突破江防,23日解放南京,并将南撤国民党军8万余人包围歼灭于郎溪、广德地区。5月中下旬,粟裕组织指挥了淞沪战役,经半个月激战,歼灭国民党守军8个军15万余人,解放上海。
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充分表明,粟裕不愧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不愧为中国革命战争的常胜将军和名将之花。他的卓越的战略思想、高超的指挥才能和组织大兵团作战的辉煌战绩,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留下了精彩的篇章。
五、钻现代化的国防新中国成立后,粟裕从1951年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4年至1958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同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在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
粟裕是在朝鲜战场战火弥漫的时刻,来到总参谋部工作的。为了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击,他向中央军委建议:除志愿军在朝鲜作战外,人民解放军急需制定在各种可能情况下的作战预案,要准备敌人从陆上、海上或空中来,在大陆解放取得全国政权后,就开始进行设防。他认为,全国设防要有重点和纵深,不能分兵把口,搞一线式防御,摆出一副“教师爷挨打”的架势。在敌人拥有海空优势的情况下,首先要保存自己,才能消灭敌人。针对苏联军事顾问提出的海岸炮要构筑暴露阵地、打360度的意见,他严肃地说:“我们的飞机没有你们多,海岸炮没有隐蔽阵地,如果给敌人打掉了,360度连一度都不度。”
粟裕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军委关于提高军队质量、减少军队数量的决定,在他担任总参谋长的后期,人民解放军总定额是建国以后的历史上最少的。他提出陆军要裁减步兵,发展炮兵、装甲兵、工兵、通信兵、雷达兵、防化兵。他刚到总参谋部,就陪同朱总司令视察坦克部队和学校,参观演习。他强调在新的条件下要优先发展空军,在有了一支强大陆军的同时,还要有一支强大的空军作后盾,以便在主要方向和关键时刻掌握局部制空权。同样,没有制空权,也就没有制海权。他建议从空军拨出部队,组建海军航空兵。为了解部队,加强海边防建设,他还率领总参谋部同志走遍了祖国的国防前线,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富有战略意义的创见和措施。
在1958年的“反教条主义”过程中,粟裕受到了错误的批评。他光明磊落,既坚持原则,又顾全大局,维护了党和军队的团结。在军委扩大会议期间,毛泽东曾问肖劲光对粟裕的看法,肖劲光说:“粟裕同志为人正派,没有二心,是好人。”毛泽东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1958年10月,粟裕被免去总参谋长职务,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后任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院党委第一书记。在此期间,他协助叶剑英院长创建军事科学院,为发展我国军事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一面认真研究总结中国革命战争历史经验,一面努力探讨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及其指导规律,并将注意的重心放在未来战争的作战指导上。他深入部队,实地考察,调查研究,针对我国战略指导方针、部队的部署、编制体制的改革、武器装备的发展等问题,向中央军委多次写过很有价值的报告和建议;并针对国防建设、现代战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的研究,发表了一些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报告和论著。军事科学院的研究人员说:“粟裕同志是我们的好领导,又是一名最有成果的研究员。”
1958年12月,粟裕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1966年任中央军委常委。在“文化大革命”中,粟裕处境困难,由于周总理的关怀和保护,他参加了国务院的领导工作,任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分管铁路、交通、邮电和港口建设。在十分困难复杂的情况下,他坚决抵制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对国民经济的干扰破坏,为完成周总理交给的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任务尽心尽力。在党的第九次、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均当选为中央委员。1975年,他再任中央军委常委。在叶剑英、邓小平的领导下,他认真抓军队的整顿,同江青反革命集团插手军队、搞“第二武装”和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77年8月,在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这一路线指引下,军事思想研究领域也开始出现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进一步拨乱反正的好形势,1979年1月,粟裕在为军事学院高级系毕业班所作的题为《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的报告中,强调要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战争的具体情况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并对怎样打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如战争初期贯彻积极防御战略方针、三种作战形式的结合、集中优势兵力、战场建设等问题,提出了许多令人振聋发聩、耳目一新的见解。粟裕的这个报告,可以说是新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的一篇开山之作,在全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980年9月,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粟裕当选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1982年9月,粟裕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84年2月5日,粟裕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粟裕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在22年的战斗生涯中,他始终战斗在第一线,身经百战,功勋卓著。他的军事思想和作战指挥艺术,无疑是中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入地发掘这个宝藏,既有助于人民军队全面把握博大精深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丰富内容,从而创造出适应未来战争特点的新的军事理论;也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程中,自觉地借鉴带有普遍意义的军事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粟裕兵法,具有中国民族特点、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的兵法,已经被深深地印刻在中国优秀军事思想的高大丰碑上。它将光照千秋、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