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召开了干部会议,传达党中央关于当前形势和任务的指示,在总结七个月作战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毛泽东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和打运动战、歼灭战思想的认识,增强全军的内部团结和统一作战指导思想。
第三,抓紧各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战术技术训练,特别是使中央、军委的指示和鲁南会议精神为广大指战员所掌握,大大鼓舞了全军的战斗情绪和必胜信念。
第四,在华东局主持下,合并苏、鲁地方机关,以全力部署、动员和组织各项支前工作,统一和健全支前组织,筹集大量粮草、弹药和其他军需物资,为我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提供了物质保障。
粟裕认为,战役间隙的休整,不只是一般地休息,而是包含着为了以利再战的很繁重且又很复杂的工作内容。况且,面对敌人的大举进攻,战役之间的空隙通常是很短暂的,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和抓紧休整时机。他还经常根据任务和战场情况,预计战区力量可能的伤亡、损耗和需要补充的数量,抓住主要环节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随战随补,随补随战。如淮海战役开始时华野为36.19万人,战役中伤亡10.5万人,粟裕抓住战役空隙补充地方部队和解放战士,到战役结束时,使华野兵力达到55.1万人,为尔后连续作战作好了充分准备。
通过胜利的转移行动来实现部队的休整,是粟裕关于转用和连续使用兵力思想的又一特点。他认为,在作战指挥中,“组织转移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与下一步作战任务的衔接,而且直接影响战役本身的成果。战役打得很好,如果转移不当,也会转胜为败;反之,战役进行得不顺利,但转移得当,就可以减少损失,改变不利态势。”①粟裕组织部队转移的主要方法有:充分利用良好的人民条件,隐蔽我军行动,这在组织长距离转移时尤为重要;挟战役胜利的余威,乘敌惊恐不定、各处败缩之际,迅速脱离战场;在援敌多路紧逼的情况下,我先声夺人,给对我威胁最大之敌以歼灭性打击,震慑敌人,乘势转移。
如前所述,豫东战役后,部队经过连续作战,减员较大,十分疲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组织部队胜利撤出战斗,转入休整,就是一个直接影响战役成果的大问题。为此,粟裕对当面敌情和组织部队转移的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被包围的整编第七十二师战斗力不强,且已构筑较坚固的工事转入防御,我只用少数部队予以监视,该敌就不敢出动,对我军转移影响不大。而在向我进攻的敌黄百韬、邱清泉和胡琏兵团中,黄兵团增援积极,对我军从战场东部撤出威胁较大,如不对该敌以有力打击,我军携带大批伤员将难以顺利撤出战斗;即使撤出,各路敌人也会尾追而来,使我军陷于被动。于是,粟裕决心乘黄兵团经长途跋涉,尚未全部展开,战斗力相对减弱之机,先声夺人,给运动中的黄兵团以歼灭性打击,为我军顺利撤出战斗和进行休整创造条件。这样,既能歼灭更多的敌人,又可对邱兵团起震慑作用,使其在我军撤出战斗时不敢紧跟尾击。战斗的发展完全在粟裕的意料之中,在我军给黄兵团歼灭性打击后撤走时,黄百韬一动也不敢动,其他敌军遭我回击后也未敢再进。我军得以顺利进入预定地区休整。待敌人查明我军位置时,我军已休整一周了。
三、战役合围与战术分割毛泽东把包围迂回战术和集中优势兵力视为同一层次上的概念,认为没有它们就打不成歼灭战。粟裕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领会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他在谈到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时曾说过:“1930年12月30日全歼张辉瓒的第十八师,1931年1月3日歼灭谭道源第五十师的1个旅,两仗相比,打张辉瓒迂回得好,四方面重重叠叠,他跑不掉;打谭道源则因没有迂回好,仅歼敌一半,未能达到全歼。这说明,要打歼灭战,在兵力运用上,必须把包围迂回结合起来,没有迂回打不好歼灭战。”
粟裕在指挥大兵团作战中,不仅创造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成功经验,而且在继承我军传统的包围迂回战法的基础上,发展了战役合围艺术。粟裕是我军许多善用合围战术打歼灭战的优秀将领中的杰出代表。无论是在组织每战围歼敌个把师的小规模合围作战中,还是在指挥每战围歼敌几个师乃至十几个师的中型和大型合围作战中,粟裕都显示出高超的战役指挥艺术。纵观我军战史,每次包围敌3万人以上的大中型合围共22次,其中粟裕指挥或参与指挥的作战就达10次之多。
粟裕关于战役合围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战役合围是取得战役胜利的重要前提。他认为,在我军以往的战役中,一般只要对敌人达成了战役合围,胜利就算基本有把握了。既然歼灭战是我军的基本作战方针,那么,在战役中要歼灭敌军集团,就必须实施战役合围。我军的战史充分显示,无论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反“围剿”作战,还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进攻战役,未能围住敌人的战役都无一例外地打成了击溃战,而实现了战役合围的战役绝大多数全歼了被围之敌。因此,粟裕在指挥每一战役或战役每一作战阶段时,总是竭尽全力合围敌人,以便不使漏网,力求全歼。
第二,战役合围是“战役之关键”。由于合围在战役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因而它通常是战役最紧张激烈的作战阶段,是指挥上最复杂困难的时刻,战役指挥员在战前和战中都应注重对这一作战行动的筹划和把握。粟裕在回忆孟良崮战役时说:六纵攻占垛庄,封闭了合围口之后,尽管敌军还有十个整编师包围着我军,战场形势变得更加险恶,陈毅和他还是都松了一口气,因为围歼敌人最关键的阶段过去了。
第三,战役合围与战术分割同时进行。这是粟裕在战役合围问题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他明确指出:“战役发起后,战役合围同战术分割要同时进行,在实施战役合围、构成对外正面的同时,要向敌纵深猛烈突击,迅速将敌各旅、团分割包围,各个歼灭,务使敌人无法组织协同和互相支援作战。”①战役合围追求成建制歼灭敌军集团的目标,被围之敌就常常建制完整或比较完整,能组织有效的防御。因此,为了一举歼灭敌人,不使其猬集成一团,并破坏其协同动作和互相支援,一般应在战役合围的同时进行战术分割,以期逐个歼敌。在解放战争时期,粟裕指挥的多数合围作战有两个特点:一是规模较大,常常一次合围敌人数万;二是常围歼强敌,被围之敌往往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这就使合围过程中的战术分割显得更为重要。
第四,围歼与阻援结合。战役合围是一种具有决战性质的作战行动。我每次志在必得,敌往往重兵救援,这常常使一些中小规模的合围作战演变成大规模的会战。粟裕认为,阻援是合围作战的一部分,没有成功的阻援,就不能真正围住敌人。重视阻援,是粟裕在战役合围指导上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他在指挥合围作战时,经常使阻援兵力多于围歼兵力。宿北战役,他以24个团的兵力歼敌整编第六十九师,以28个团的兵力监视、阻击其他二路敌人;孟良崮战役,他以11个师的兵力围歼整编第七十四师,而以18个师的兵力进行阻援作战;豫东战役第一阶段,他以二个纵队围歼开封,以七个纵队阻击邱清泉、孙元良兵团,第二阶段以四个纵队围歼区寿年兵团,以五个纵队阻援;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中的围歼黄百韬兵团,莫不如此。
第五,实现战役合围必须密切配合。粟裕常说大兵团作战犹如一架机器,各个部件都必须按照分工合作,不能有丝毫障碍。因此,战役合围中的协同动作是取得胜利的决定条件之一。有鉴于此,他极为重视协同问题,每次作战总结,必讲协同方面的经验教训。
黄桥战役总结,他首先肯定防守兵团与突击兵团的协同配合是比较好的,然后指出:在野屋基战斗中,第六团未能很好配合第一纵队,使一部分敌人得以突围出去,第七团没有帮助第二纵队,以至缴获不大;高桥战斗,第二纵队配合不好,从而使第一纵队不能很快解决顽独立第六旅,第一纵队从高桥、八字桥南下较迟,使黄桥防御一度变得十分困难等。他在总结苏中战役、莱芜战役经验教训时,也一再与各纵队首长研究作战协同上的得失。他在济南战役动员令中写道:“大兵团作战,彼此休戚相关,常常因一部之得失成败影响全局,故必须各自警惕,在上级总的意图之下,兢兢业业,想尽一切办法来完成本身所担负的任务。”①合围是打歼灭战的一种基本战法,根据不同的敌人、战场态势和战役企图,灵活、巧妙地运用合围样式,则是一种指挥艺术。粟裕不愧为这方面的大师。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各次进攻战役中所采取的合围样式有很多种,现择要介绍以下几种:其一,钳形攻击式合围。沿敌军集团两翼向合围终点快速机动,用钳形攻击的方法对敌达成合围。这种样式有利于迅速前出到两翼暴露、孤立、突出之敌的后方,封闭合围圈。粟裕不仅在莱芜战役、鲁南战役中成功地运用这一合围样式,而且在上海战役中创造性地加以发展,采用双层钳形攻击的方法合围敌人。
其二,分进合击式合围。从多个方向向心攻击,用分进合击的方法对敌达成合围。这种样式要求进击部队处于适当位置,能从不同方向奔袭预歼目标。这通常是敌人已陷入内线作战,战略或战局上已处于被包围、被割裂状态时的合围方法。粟裕在宿北战役和豫东战役第二阶段,曾采用此法。
其三,侧正合击式合围。以一部兵力正面阻击,主力从进攻之敌的翼侧向其后方卷击,用侧正合击的方法合围敌人。这种样式通常以主力突击敌后,把突击方向指向敌人的薄弱部位,切断进攻之敌退路,能打乱敌人布势,迅速改变战场态势。在黄桥战役中,粟裕首创这一合围样式。
其四,对进突击式合围。从两个方向相向攻击,以对进突击的方法合围敌人。这种样式是从相反的两个方向向敌运动,并在接敌之前或同时向两翼迂回兵力,实现四面包围。在沙土集战役中,粟裕通过长途奔袭对敌整编第五十七师进行南北夹击,同时向黄镇集、龙垌集机动兵力合围了敌人。
其五,伏击式合围。预设口袋,诱敌入瓮,用伏击的方法对敌达成合围。这是最有利的一种围歼样式。粟裕指挥天目山第三次反顽战役歼灭敌第七十九师等部,就成功地运用这一合围样式。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在许多重大战役中都使用过合围的作战方法。除了前面已谈到的以外,这里再举两个战例。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即第七兵团)。当敌第三绥靖区一部起义后,出现了30公里的部署缺口,为我军迅速切断第七兵团的退路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粟裕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部署各兵团、各纵队猛烈进击,截歼第七兵团,并向徐州进逼。他命令山东兵团急速穿越第三绥靖区防区,直插陇海路,并与第十一纵和江淮军区独立旅打通联系,准备堵截敌第七兵团西逃并阻止徐州之敌东援;第四、第八、第一、第六、第九纵队排除一切困难,衔尾追击第七兵团;苏北兵团南越陇海路向徐州东南进逼,威胁徐州与堵截西逃之敌。粟裕要求各部队不怕疲劳,不怕困难,不怕饥饿,不怕伤亡,不怕打乱建制,不为河流所阻,不为小股敌人所吸引,勇猛穿插,大胆迂回,追击与堵击截击相结合。我军终于先敌占领了黄八集、大许家,割断了徐州与碾庄之敌的联系,将敌第七兵团七个师合围在以碾庄圩为中心的狭小地区内,并奠定了淮海战役第一仗胜利的基础,对尔后的战役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49年4月至5月的渡江战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解放南京;第二阶段,我军合围歼灭南京、镇江、芜湖逃敌,占领浙赣铁路;第三阶段,攻占上海,解放崇明岛。
在渡江第二阶段,即我军突破敌人的长江防线之后,战役胜利的关键在于能否达成对敌人的割裂和围歼。4月21日,粟裕与张震联名向军委、总前委建议:鉴于第七、第九兵团渡江后,敌尚无全盘部署,抵抗甚微,我应乘登陆胜利之威,促成敌之更大混乱,达成分割包围。他们在作出敌人主力将向杭州撤退的判断后,为迅速切断“京杭国道”(即南京至杭州的公路),不使敌人主力退向杭州,并达成对敌人的围歼,遂令第九兵团率第二十五、第二十七两军全部,以急行军经青弋江、宣城向郎溪、溧阳挺进,不为小敌所阻惑;令第七兵团迅速将攻击箭头转向南陵以东宣城方向,在第九兵团右侧后成梯次队形前进。
4月22日夜,敌人开始向杭州撤退。粟裕把指挥的重点转到追歼逃敌上来,全神贯注地指挥东集团和中集团的部队在广德、长兴、吴兴一带会师,封闭合围口,将向杭州及浙赣线溃退之敌,围歼于郎溪、广德及长兴地区。他连续几次电促各兵团加速向指定的合围地区前进,并率指挥机关进驻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