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深谋远虑,选择作战目标选择作战目标,是改变敌我态势、转换战局的关键,也是定下作战决心的最重要的内容。它需要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在计划具体战役时加以明确。粟裕说:“毛泽东同志说集中兵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的体会,如何判断和选择重点是关键。”②所谓“选择重点”,就是选择作战目标,确定打谁的问题。我军作战与国民党军不同。蒋介石及其高级将领也讲要集中兵力,但他们往往是从防止被歼、相互壮胆的角度出发,先把兵力集中起来,再找寻作战目标。我军则相反,一般是先有作战目标,然后再调动集中兵力进行战役布势。因此,审慎地判断和选择作战目标,关系到我军作战的全局。
粟裕选择作战目标的基本思想,是“总以打胜仗为原则”,从战略和战役全局出发进行选择,力求打敌要害,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能对改善或转换战局产生影响的作战目标,一般有两种:一是位于要害地区,对我军威胁最大但战斗力较弱的敌人;一是既位于要害地区,威胁也大,又有较强或很强战斗力的敌人。粟裕认为,选弱敌打虽是我军常用的一条原则,但有时为迅速改变态势,扭转战局,也要在有把握或有较大把握的情况下,敢于选择处于要害部位的强敌。在他看来,指挥员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从反动军队的政治本质、内部矛盾、战场态势、指挥官素质、部队战斗力状况、战场民众和地形条件等方面,发现敌人尤其是强敌的致命弱点,创造条件促其由强向弱转化,并果断地选定作战目标。
抗日战争时期的黄桥决战,首战歼灭的翁达独立第六旅,是当时诸路敌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为什么要选择翁达旅作为首战歼灭对象?当时,国民党顽固派江苏省主席兼苏鲁战区副总指挥韩德勤亲自指挥26个团共3万余兵力,分三路进犯黄桥。其中路为韩德勤嫡系主力李守维第八十九军,翁旅位于中路右翼;右路为地方实力派李明扬、李长江部和陈太运部;左路为五个保安旅。两李和陈太运因与韩德勤有矛盾,经我们做工作,表示可守中立。因此,粟裕认为,如首战歼灭翁达旅,对战役的转变会起决定性影响。这里有三条主要根据:其一,我军如首战歼灭了翁旅,对于拉开两李、陈太运同韩德勤的距离,稳定李、陈的立场将起重要作用,这就使韩德勤的右翼失去了掩护;其二,翁旅是韩德勤的中路右翼,把它消灭了,就把韩德勤的中路军打开了缺口,使我军可以实现对韩军主力的包围与迂回;其三,翁旅是韩德勤的嫡系主力,如首战被歼,可以给敌军士气以严重打击,并使其他杂牌军不敢动作。
选择翁旅为首战歼灭对象,是一着奇兵。该旅3000余人,军官大都是军校生,一色的“中正式”七九步枪,每个步兵连有崭新的捷克式机枪9挺,号称“梅兰芳”式部队(指装备漂亮)。战斗人员仅有5000余人的苏北新四军打这个强敌能不能办到呢?粟裕分析说:如果我军利用“青纱帐”的掩护,隐蔽接敌,对行进中的翁旅实施突袭,把它截成几段,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就能发挥我军优势,达到速战速决。至于日寇,他会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而韩德勤也不敢公开要求日寇直接参与向我军进攻。只要速战速决,日、顽联合攻我的局面不会出现。为了打好这一仗,陈毅召开各纵队领导干部开会统一认识,并对党政军民进行了深入动员。全军上下斗志昂扬,人民群众掀起了支援我军作战的热潮。仅黄桥镇上就动员了60多个烧饼炉为前线做烧饼,由此诞生了以后广为流传的《黄桥烧饼歌》。粟裕后来在回忆录中说:这一仗的胜败,关系到党中央开辟苏北、发展华中抗战局面的整个战略任务,是有决定意义的一仗,所以称之为“黄桥决战”。在敌众我寡的条件下,担子是很沉重的,“陈毅同志有一挑珍贵的书籍文稿,从皖南挑到茅山,又从江南挑到苏北,从来不肯丢开,可是这时也从铁皮箱里拿出来打埋伏,显然是作了‘破釜沉舟’的打算。”①战斗的发展,完全证实了粟裕的预测,我军仅用三小时就全歼了翁达旅,并取得最终歼灭顽军主力12个团,保安第十六旅全部,保安第三旅、第五旅各1个团,共1.1万余人的重大胜利。
苏中战役首战宣(家堡)、泰(兴),打的敌整编第八十三师也是强敌。为什么能够打这一路敌人?粟裕认为,有以下几个条件:(1)这两个地方是停战协议即将签署或生效后才被敌人占领的,反击这两点,我军在政治上更为有理。(2)敌人占据宣泰不久,民心不顺,情况不熟,虽然临时赶修了一些工事,但远非南通、泰州可比,实际上是临时驻止之敌。(3)该敌骄傲轻敌。整编第八十三师原番号是第一百军,蒋介石嫡系部队、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的基本部队之一,美械装备,美国教官训练,抗日战争后期曾作为远征军到达缅甸作战,战斗力较强。但这个部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骄傲,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我军敢于主动向他们攻击,并且到他们的进攻出发地去打。打他,可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之奇效;(4)这一路敌人是整编第八十三师的前出部队,只有2个团,比较孤立、分散,利于我同时分别歼灭。我集中2个师(4个旅12个团)打敌2个团,为6比1的优势,而且这2个师都是久经战斗锻炼的,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部队之间相互信任。
由于在老根据地行军作战,群众性的消息封锁做得很好,我军的确做到了出敌不意,先机制敌。敌人事先一无所知。战斗打响后,宣、泰之敌慌乱失措,刚到南通接任的敌第一绥区司令李默庵急令已开抵白蒲准备北犯的第四十九师主力于14日缩回平潮,以保南通。直至15日,李默庵才判明我军主力确在宣、泰,又急令第四十九师再次北进。而15日晨,我第一师经一夜激战,已全歼宣家堡之敌第五十六团及山炮营,第六师也已基本上歼灭了泰兴之敌。这一仗,我攻城与打援部队歼灭在湖南号称“铁军”的敌整编第八十三师第十旅的两个团和旅属山炮营及第六十三旅一个营,共3000余人。
这是华中我军在解放战争迎击蒋军大举进攻的第一个胜利的战斗。在当时,我军能否战胜由美国教官训练的、经过整编的机械化蒋军,还是一个未经实践证明的问题。粟裕回忆说: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对这一仗极为关注,“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同志便亲拟电文询问:打的是否即整编第八十三师?该师被消灭了多少?尚存多少?我们在清查了战果之后,一一作了汇报。”
选择作战目标,离不开时间、空间条件。三者中每一因素的变化,都可能迅速引起另外两者的变化。其中作战目标是最活跃的因素,在同一战场、同一战机中可能出现多个目标,既有预定的目标,又有新出现的目标。因此,粟裕在选择作战目标时,总是把这一最活跃的因素与选择作战地区、作战时机统筹考虑,强调为了适时作出新的选择,应当设想多种情况,预选数个目标,以免在情况发生突变时贻误战机,陷入被动。
1948年6月的豫东战役,是粟裕根据战场情况的变化,适时选择新作战目标的范例。在粟裕向中央军委提出华野三个纵队暂缓过江、集中主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较大的歼灭战的建议后,中央军委于5月决定由粟裕指挥华野第一、第三、第四、第六、第八、两广、特种兵纵队和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在陇海路开封至徐州段及其南北地区,以寻歼敌整编第五军等部为作战的主要目标,力争在四至八个月内歼敌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旅。
为了贯彻中央军委的意图,朱德总司令亲临濮阳视察和动员,先后召开了粟兵团各纵队团以上干部会和战士代表会,要求大家认真学习战术,研究敌情,用“钓大鱼”的办法,寻机歼灭敌整编第五军等部。同时,与陈毅、粟裕等共同研究确定了南下作战方案:首先以第三、第八纵队由许昌地区向淮阳方向挺进,吸引邱清泉兵团南下;然后其他纵队立即乘机南渡黄河,在鲁西南展开,吸引邱兵团主力再回头北上,再以第三、第八纵队尾敌北进,协同渡河各纵队夹击歼灭该敌于鲁西南地区。
在进行上述部署的同时,粟裕又进行反复思考,认为寻歼敌整编第五军虽具有一定的条件,但不利因素较多,主要是我军主力尚未集中,打援兵力不足,地形对我不利。整编第五军是蒋介石在关内剩下的两大主力之一,其战斗素质虽不如整编第七十四师和第十一师,但装备并不差,人数也较多,炮兵火力的运用和步炮协同动作较好,又经常猥集一团,不贸然行动。我如打它,蒋介石必极力救援。而当时我华野主力短时间难以完全集中,手中能掌握的全部兵力不足六个纵队,用四至五个纵队组成突击集团,担任阻援的就剩下一至二个纵队,在平原地区无险可守的情况下用这些兵力是难以阻止敌人大量增援的。而且,鲁西南地区的主要点线在敌人控制之下,我作战地域比较狭窄,不便于大兵团作战,战场距黄河较近,我军处于背水作战的不利态势。
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粟裕设想了一个“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作战腹案,把开封作为预选的首战对象。为什么要先打开封?粟裕从政治、军事和地理条件上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如下的主要依据:(1)开封是当时国民党的河南省会,是中原重镇,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攻克开封,对中原和全国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蒋介石势必调兵增援,这就打乱了敌人企图在鲁西南与我决战的部署,为我军运动中歼灭援敌创造战机。
(2)开封守敌处境孤立,敌可能用于增援开封的主力集团当时都在100公里以外,而我华野外线部队与中野一部相对靠拢,有强大的兵力和充裕的时间阻击援敌。
(3)开封守敌虽有3万余人,但战斗部队中只有一个被歼后重建的正规旅,其余都是地方部队和特种兵部队,总的说来战斗力不强。而我军使用两个纵队近万人攻城,兵力数量优势虽不大,但战斗力则占很大优势。
(4)攻打开封这样一个有40万人口,并经过日伪军和蒋军长期设防的城市,在华野来说虽是首次,但在两年来的解放战争中,华野曾先后攻克过敌重兵守备的枣庄、泰安、莱阳、洛阳等城市,积累了较丰富的中小城市攻坚战的经验,加之炮兵建设有了相当的规模,攻克开封还是有把握的。①在这里,粟裕不仅考虑到开封守敌战斗力不强、处境孤立、援敌较远及我有把握攻克开封等条件,而且考虑到攻克开封对战争全局的重大影响,充分显示出他在选择作战目标时的深谋远虑和通览全局的战略眼光。当然,他当时并未将这一作战腹案上报下达,而只是在作战部署上做了准备,力求能适用于打整编第五军和打开封两个作战方案,并侧重于后一个方案。他认为,如果打整编第五军的条件成熟了,这样不会丧失战机。如果条件不成熟,这样既可以激励士气,用打强敌的精神和物质准备去打较弱的敌人更有把握,也可以造成敌人的错觉,把其注意力引向鲁西南,以便给开封守敌一个出其不意的攻击。
战局的发展完全证实了粟裕的预计。华野第三、第八纵队按计划向淮阳方向前进时,敌邱清泉兵团果然被我军吸引南下。黄河以北华野各纵队南渡黄河,邱清泉兵团又仓促北返阻击。同时,敌人又从苏北地区急调三个师、一个旅向鲁西南增援,企图与我军决战。这样,敌在鲁西南战场集中了九至十一个整编师的兵力,且队形密集,不易割歼。此时,华野第三、第八纵队已到达通许、睢县、杞县之间,距开封只有一日行程,鲁西南的邱兵团等已缩据定陶、城武,难以分割围歼。战场的情况变化表明,打整编第五军的条件尚未具备,而实现先攻开封后歼援敌腹案的条件却已成熟。于是,粟裕当机立断,改变在鲁西南作战的计划,决心转向豫东作战,以第三、第八纵队出敌不意地攻击开封,调动邱兵团等部增援;然后集中主力于运动中歼灭援敌。为确保攻城作战的胜利,另用近三倍于攻城部队的兵力分别阻击郑州可能东援之敌,阻击和钳制可能西援的邱兵团,并攻占东明钳制敌第四绥区部队。
当我军兵力部署已经就绪,即将发起战役时,敌人还蒙在鼓里。开封守敌认为我军是吸引国民党军队主力至鲁西南决战,“在开封无真正战斗”。伪国防部和徐州“剿总”见我军两大集团南北对进,认为是企图夹击邱兵团,因而十万火急地调集兵力要与我军在鲁西南决战。
开封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中原战略要点。它位于河南东部平原,北濒黄河,南倚陇海铁路。四郊地势平坦,城内低洼,城墙周长20余公里,共有六门四关。1948年6月18日黄昏,华野第三、第八纵队袭占开封四关,经过激烈战斗,当夜先后由宋门、南门突入城内,至20日,占领城厢大部。残敌退守古龙亭、华北运动场核心阵地顽抗。在此期间,蒋介石一面组织多路增援,一面亲临开封上空督战,严令空军不分昼夜轰炸,但仍挽救不了开封残敌的厄运。至22日清晨,我军全歼守敌,击毙敌整编第六十六师师长李仲辛,击落敌机两架。连同西南阻击战在内,开封之战共歼敌4万余人。这是我军攻克的第一个国民党据守的省会。曾几何时,蒋介石还在伪国大会上吹嘘“汴京绝可确保无虞”,而我军仅用五昼夜就攻占了。开封之战后,我军又主动撤离开封,先是引诱援敌邱清泉兵团与区寿年兵团拉开距离,然后集中主力分割围歼区兵团,取得豫东战役的全胜。
总之,从战略全局的观点出发,谋全局大势为本,利全局大势为上,根据战场情况慎重而又灵活地选择作战地区、作战时机、作战目标,是粟裕战役指挥艺术的最显著的特色,是他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法宝”。把握住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在粟裕兵法的深邃通幽之处尽情地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