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二三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席卷欧洲,许多国家纷纷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国家实力日渐增强。而此时的俄国仍旧是一个保守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对内施行腐朽的沙皇专制统治和农奴制度,对外奉行穷兵黩武、侵略扩张。因此没有抓住加快发展资本主义的有利时机,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远远落在了后面。到20世纪初叶,看似强大的俄罗斯已经跌落到了虚弱的谷底,成为帝国主义列强链条上最弱的一环。
(第一节) 克里米亚战争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百年当中,俄国对外用兵的记录一直不停地延续着,它的发展几乎与战争始终连在一起。1828年4月,俄皇尼古拉一世亲率15万大军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1830年,沙皇派遣11.5万人的军队镇压波兰人民的反俄民族起义。在攻陷华沙之后,又命令10万俄军常驻波兰,加强殖民统治。但这终归是徒劳的,只能激起受压迫者更强烈的反抗。1849年6月,沙皇派出20万大军血腥镇压了匈牙利革命。杰出的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就牺牲在抗击俄国侵略者的战役中。他用自己的鲜血实现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豪迈誓言。匈牙利革命的失败是1848年欧洲革命的尾声。通过镇压1848年欧洲革命,沙皇俄国的欧洲大陆霸主地位和反动堡垒形象得到了巩固。
1853年,俄国为在黑海沿岸获取更大的利益,以无理要求为借口悍然出兵土耳其,俄土战争就此爆发。战争初期,俄军的节节胜利引起了英、法等国的担忧。为了同俄国争夺黑海和巴尔干地区的控制权,英国、法国和奥地利等国于1854年对俄宣战,史称“克里米亚战争”。
当时的奥地利占领了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把巴尔干半岛上的俄军隔开之后,交战双方就只有一个共同的边界,那就是后高加索地区的俄土边界。在军事技术装备方面,俄国远远落后于西欧诸国,而俄国当时的总兵力是70多万,盟国拥有100万军队。
战斗在几个战区同时展开。1854年9月14—18日,盟国舰队以强大的兵力支援和掩护一支远征部队在克里米亚半岛耶夫帕托里亚以南实施登陆。9月20日与防守在阿利马河地区的缅施科夫军遭遇,俄军惨遭失败,被迫向塞瓦斯托波尔退却。联军统帅部采取了迂回机动的方法,从南面抵近塞瓦斯托波尔城。1854年9月25日,塞瓦斯托波尔城内宣布戒严,由此开始了历时349天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1854—1855年)。联军指望以海陆两面的猛烈炮火摧毁要塞的陆上工事,尔后一举攻占塞瓦斯托波尔。但是,俄军海岸炮台的还击使联军围城火炮和舰只受到较大损失,缅施科夫也曾组织兵力进行反击,使战争处于胶着状态。
1854年,交战双方在奥地利的调停下开始进行停战谈判。俄国认为同盟国所提条件无法接受,和谈于1855年4月中断。1855年1月26日,撒丁王国参战,向克里米亚派去了一支1.5万人的军队。1855年,战事在所有战区持续未断,但克里米亚战区仍然是主要战区。在波罗的海交战的双方舰队均未取得实际成效。
在高加索战区,联军采取一系列积极行动,最后于9月8日对塞瓦斯托波尔发起总强攻,结果夺取了塞瓦斯托波尔防御配系中的关键阵地马拉霍夫岗。俄军统帅部决定放弃城市,撤到塞瓦斯托波尔港湾北岸,将弃置的舰船全部沉没。
此时的尼古拉一世早在3月便已去世,他的继承者亚历山大二世已经做好了谈判的准备。1855年底,双方在维也纳恢复谈判,俄国政府被迫作出让步。1856年3月30日在巴黎签订和约,俄国被迫接受了苛刻的条件。和约禁止俄国在黑海拥有舰队和海军基地,不准俄国在波罗的海的阿兰群岛上设防。俄国将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土耳其,并归还卡尔斯,承认由各强国对处在苏丹宗主权之下的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和塞尔维亚三公国实行集体保护。
巴黎和约标志着俄国在东南欧和近东地位的显着衰落,也标志着俄国的世界地位的下降。战争中,俄国军队在武器装备、训练水平、指挥能力等方面都明显落后于英法联军。由于缺少铁路,俄国调动军队和给养花费的时间要远远超过英法;而工业发展的滞后导致俄国海军只能以木帆船与英法军队的铁甲舰对抗。
(第二节) 解放农奴
俄罗斯在1853—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使得俄罗斯国内朝野对尼古拉一世的不满达到了顶峰。半个世纪前称霸欧洲的俄军遭此惨败,暴露出装备落后,后勤运输和供应能力低下、军事思想陈旧,指挥无方等严重问题。恰好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尼古拉一世病逝了。亚历山大接手的是一个国力衰落、危机四伏的俄罗斯。
尼古拉一世去世后,37岁的亚历山大二世登上皇位。当时的俄国,农业人口占居民总数的90%,并且依然以落后的农奴制为基础,沿袭着传统的耕作方式。尽管农业技术改进和生产的合理化也已出现,但人数有限,不能形成规模。俄国的封建农奴制产生于15世纪末期,到18世纪已经达到鼎盛,种种弊端开始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成为严重阻碍俄国发展的经济根源。到19世纪,农奴制的存在不仅制约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日益成为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孕育聚集的焦点。
俄国农奴制的主要特点是将广大农民以人身依附的形式束缚在土地上,从而丧失人身自由和各种基本权利,变成农奴主的附庸甚至私有财产。在农奴制下,农民用自己的农具在地主的土地上劳动,劳动收获悉数归地主所有。这是农奴制体制下地主剥削农民的最常见的形式。在这种制度下,农奴的劳动成果和收入基本上都被农奴主和国家剥削占有,因而缺乏劳动的积极性和使用先进技术的热情,致使俄国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的单位产量长期停滞不前,并且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由于农奴制是一种典型的自给自足式的封建经济形态,各农奴主庄园与外界的经济往来并不活跃,也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同时,农奴制度的长期作用还导致俄国社会各阶层分布的严重失衡。占全国人口比例绝大多数的农民却处在社会等级的最下层,忍受来自其他阶层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这种状况必然引发激烈的反抗和斗争,从而危及国家政权和社会的稳定,俄国国内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就是最现实的证明。据统计,1826—1839年的农民起义平均每年达19次,1845—1854年平均为35次,1855—1857年平均为63次,1858—1860年平均为101次,而仅1861年一年就多达1176次。
亚历山大二世意识到,要改变俄罗斯陈旧的政治经济体制,势必要废除农奴制。于是在他登基一年后的加冕典礼上,他召集莫斯科的贵族们并发表了通告。他说,与其等待农奴自下而上地解放自己,不如主动地自上而下废除农奴制。他要求贵族们考虑此事。尽管政府让地主主动提出解放农奴问题经历了很大的困难,但是最终成功地获得了立陶宛三个省贵族的支持。1857年,农奴改革在立陶宛境内试行。农奴主们宣布解放农奴,让这些农奴成为独立的自由农民,此后农奴主和原来农奴的关系转变为地主和雇农的关系。接着,这项改革措施又开始逐渐在彼得堡等省份开始推行。
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农奴制改革触动了俄罗斯广大地主贵族的利益,遭到了激烈反对。他们提出反对改革的论据是:这样会造成俄罗斯政局动荡,加剧克里米亚战争后的经济困难。此时俄罗斯的革命者大多已经流亡海外,革命者中也对俄罗斯未来的道路有不同主张。地主贵族们利用激进革命者的言论,放大改革造成的负面影响,来对抗改革措施。此外,这一时期俄罗斯国库空虚,整个国家依靠举债度日,由于经费紧张,甚至重新装备军队这样的头等要务都暂时被搁置下来。地主贵族们把这一切都归罪于农奴制改革。
面对重重阻力,亚历山大二世仍将改革推行到底。1861年2月19日,俄罗斯宣布了新的农民法令。3月5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宣布解放俄罗斯所有的农奴,从此农奴成为自由耕种的农民。尽管自由农一无所有,没有自己的土地,在经济关系上必须依附原来的地主老爷才能生存下去,但在政治上的意义却非同小可——农民们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成为自由人,可以自由迁徙,也就意味着可以通过新开垦的土地致富,从而在经济上也获得完全的独立。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废除农奴制,是俄罗斯在质量上的社会进步。
美国史学家宣称农奴的解放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立法,这次改革直接影响了大约5200万农民和2000多万私有土地主的农奴的地位。农奴解放的道德价值,毫无疑问是非常巨大和不可估量的。
(第三节) 日俄战争
20世纪初期俄罗斯皇帝是尼古拉二世,尼古拉二世是亚历山大三世的长子,在他父亲于1894年去世后就成了俄国的独裁统治者。这位皇帝品格高尚、谦虚自律、忠诚爱国,可惜他生错了时代,很悲惨地成了罗曼诺夫王朝的最后一个沙皇。
尼古拉二世总体上继承了父亲亚历山大三世的政策,并将它继续推行下去,但他在国际关系问题上表现得非常不坚定,乖僻多变。
1899年,当尼古拉二世召集有26个国家的代表参加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时,他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得似乎十分杰出。虽然帝国正受到财政紧张的困扰,特别是面临与奥匈帝国开展军备竞赛的困难,但这个主动的倡议和沙皇的和平观念相一致。这次会议通过了一部战争法,还在海牙成立了一个常设的国际仲裁和一个国际法院。更为重要的是,这次会议成为以后一系列关于裁军与和平国际会议的先例。
然而,尼古拉二世并非是一味追求和平的君王,他同自己的祖先一样有扩张的欲望。1903年10月3日的一项外交照会中,俄国驻远东的总督叶夫根尼·阿列克西耶夫王子要求日本天皇承认俄国在朝鲜北部的利益在北纬39度以北。东京方面礼貌而坚决地拒绝了这一要求:不承认俄国的利益。这一行为只是双方之间几次互相冒犯和挑衅的开始,包括日本人几次登陆朝鲜南部。最终,1904年2月6日,日本驻圣彼得堡大使关闭了使馆,断绝了与沙皇的外交关系,回到日本。
1904年2月8日,一艘日本轮船驶入中国旅顺港,在停泊的战列舰上观望的几千名俄国水兵的众目睽睽之下,将在此城市居住的日本公民带离。2月9日夜,3艘日本驱逐舰驶入旅顺港,用鱼雷击沉了俄国“太子”号、“雷特维赞”号战列舰和“帕拉达”号巡洋舰。在37年后,日本用同样的方法偷袭了珍珠港的美国战舰。
黎明时分,日本联合舰队在近海出现,并向俄军开火。对俄国水兵来说,这是一场屠杀,而对历史学家来说,这是20世纪第一场大屠杀。同时,一支日本分舰队进攻并击沉了俄国停泊在朝鲜仁川港的两艘巡洋舰。此后,三支驻扎在朝鲜光州的日本部队入侵满洲。虽然俄国士兵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大势已去,已是强弩之末,1905年1月1日,旅顺港失陷。
这场日俄战争最终以两场残酷的战斗宣告结束:一场是1905年2月20日至3月10日在旅顺要塞进行的陆战,另一场是在对马岛进行的海战。俄国沙皇在绝望中试图改变战争的结果,命令波罗的海舰队去帮助他的臣民。在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司令的率领下,34艘战船经过数日海上航行到达远东。1905年5月27日,他们在对马岛遭到海军中将东乡的伏击。这场胜利是日军有史以来最重大的一次海上胜利,俄国战船有22艘被击沉,6艘被掳获,另有6艘逃离战场。对俄国人来说,这次海战宣告了他们的彻底失败。
俄国在对外战争中遭受了重大的失败,国内又爆发了一系列的革命动乱。无暇自顾的俄国只能停火,坐到了谈判桌前。9月5日,由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从中调解,双方于新罕布什尔州朴次茅斯签订了和平协约。协约规定,俄国承认朝鲜是日本独占的势力范围,俄国将包括中国旅顺和大连在内的辽东半岛租给权及由长春至旅顺的南满铁路的租让权转交给日本,以北纬50度为界,俄国将萨哈林岛南部和邻近岛屿割让给日本。从此,日本天皇的岛国成为世界舞台上一支巨大的力量。
从总体上看,这个条约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了俄国的利益,对俄国人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但是,传统的欧陆强国俄罗斯却惨败在一个刚刚崛起的东方小国日本之手,这无疑将沙皇俄国的腐败和虚弱暴露无遗,也更加激起了俄国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和进行革命的热情,从而加速了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