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峙县东山乡杨林村过去是个出了名的穷村子,贫穷的原因人所共知:水源缺乏(所有耕地全为旱地),土地瘠薄(全村耕地百分之九十为沙质地),村民们虽然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却一直延续着靠天吃饭的历史。正因为如此,当时杨林村党支部书记无人愿当,成了缺空,由乡里的领导兼职。2003年金秋之后,杨忠被乡党委、政府推荐为该村党支部书记。杨忠上任后与“两委”班子成员一道,以夯实农业基础为核心,以水利建设为突破口,带领全体村民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硬是将这一缺水少雨,满目沙石的荒凉之地建成流水潺潺,庄稼繁茂,绿树成荫的绿洲,走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前列。
水是生命之源,绿色之基。创造土地价值,必先创造丰富的水资源,只有举纲,才能张目。
杨忠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之后的心理压力很大,因为他清楚发展村经济有着致命的弱势——缺水。别说灌溉耕地用水,就连人畜吃水都有些供不应求。因此农业生产一直靠天打粮,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村民收入微薄。而且党支部、村委会没有办公场所,学校破旧,通村路泥泞不堪,村民文化娱乐连个舞台也没有,村委外债累累……难事难题成堆,任重道远。但他很快确定了工作的主轴,那就是以水为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让村民有粮吃,有钱花。那一段时间,杨忠的身影时常出现在村周围的田埂上,坎坷不平、乱石滚滚的田间小径上。他望着一块块因缺水干旱而失去生机的土地忧心忡忡,要是遇着刮风天气,眼前沙尘飞扬,景象更是荒凉。他心急如焚的同时,也清醒的意识到,以水为核心的农业综合开发势在必行,他的思路很快在村“两委”班子中形成共识。此后的日子里,他向乡领导反映了村里的情况,乡领导又找了县农业开发办,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他多方筹集资金,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里,按照规划设计,把缺水缺树多沙石,且春天风卷黄沙飞,秋天风磨田,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3568。2亩耕地,进行了林网方格建设。笔直的方格路将农田切割成较均匀的块状,路的两旁栽植了杨、柳树,不但可以防风固沙,而且还可以调节气温,美化自然环境,方便村民拉运田禾。林网方格路总长20多公里,总计植树18000多棵。同时新打机井9眼,建设U型渠3000余米,埋设地下水管30000米,渠管纵横交错,遍布全村耕地的地上地下,形成了庞大的水资源网络,每五十米有一个出水口,使全村水浇地面积一下子达到近3000亩,粮食产量有了飞跃性的增加,去年全村总产量高达580吨,创历史最高纪录。杨林村靠天打粮,凭天吃饭的历史终于画上了句号。如今,杨林村的田野条条大路纵横交错,行行树木绿成荫。再加上遍布的井渠,构成了路、树、井、渠四配套的新型农田。其地域之丰饶,环境之优美,不亚于江南泽国。
农村经济要发展,就得拓宽思维,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是创造农业灿烂前景的根本。
杨林村由于注重水利建设,粮食产量迅猛增加,除满足村民的口粮,还有盈余出售,增加了经济收入。但仅凭余粮,村民的经济收入还是很低微,能不能在耕种农作物的同时,将一部分耕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呢?杨忠的这一设想,再一次变为火热的激情。从2005年开始,以杨忠为首的新一届“两委”班子,认真分析当前形势,决定从薄地上做文章,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发动群众扩大甜瓜种植面积,并成立了“杨林村瓜果经济合作社”,当年香瓜种植面积扩大到350亩,第二年又上升为650亩,亩产量高达1000公斤左右,亩收入均在1000元以上。但是,由于品质落后,含糖量不高,管理跟不上去等多种原因,进入市场的产品因口感不好,无人问津,众多客户购买了从应县调来的甜瓜。针对这一情况,2007年年初,杨忠在县、乡农技人员的大力支持下,决定走出去学经验、学技术、引品种,重新开拓本县市场。杨忠同县农业开发办,农业局,乡农技站、村科技示范户和种粮大户等有关人员先后前往怀仁市、应县听取了该市、县农业局科技人员对当前市场需求的分析,参加了两地举办的瓜菜种植栽培技术讲座,科技人员们就当前我县种植甜瓜品种做了认真的研讨,并引进了优良品种做为示范和推广应用。同时,走访和参观了当前先进的脱水瓜菜加工厂,听取了怀仁市著名瓜菜经济人王龙先生关于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经验介绍。外出取经,大大地拓宽了思路,掌握了技术,2007年春,全村甜瓜种植面积一下子扩展到1000亩,杨忠乘胜前进,又从哈尔滨和怀仁等地引进了当前最先进的甜瓜种籽,西瓜新品种。这一年,全村甜瓜平均亩产突破了2000斤,平均每亩纯收入突破了2000元,仅此一项全村总产值达200万元。2008年,在农业开发办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又争取到了我省、我市唯一的科技推广项目,无偿地给农民提供了优良品种,以及地膜工棚等生产资料,引进了科学营养杯育秧、小工棚栽培的新技术,使甜瓜品种好,上市早,既增产又增收,为全村今年的村民经济收入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打下了基础。目前,杨林村的甜瓜产业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
为官无大小,做事有多少。想民所想,干民所愿,情系于民,将人民之疾苦视为切己肤之痛,方显真正公仆风采。
杨忠担任杨林村支部书记以来,除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做了以下五项重要工作。
——修通致富路。
2004年,杨忠响应县乡号召,带领“两委”成员多方筹资10多万元,将泥泞不堪、高低不平的沙石土路和部分街道进行了水泥硬化,方便了群众的出行,改变了村风村貌,荣获了县委、政府先进个人称号,并获铜牌一枚。
——解决人畜吃水问题。
杨林村的人畜吃水,解放前是靠天吃水,一直吃的是下雨聚积的土坑水。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全村男女劳力用三年的时间从东山村挖管道7里有余,用瓷管水泥接上了泉水。但因多年失修,加之埋的较浅,历经多少个数九寒天,老化的管子被冻得破烂不堪,漏水不止一处,人畜吃水得不到保障。10多年来,历届村委想更换管道,都因工程太大,无法实施。2005年,杨忠在乡领导的支持下,找水利局申报了项目,要了3000米4寸塑料管,又寻找赞助企业富民铁矿,借用此企业的挖掘机两月有余,深挖渠道3000余米,全体男女劳力都出动,接管埋渠,仅用半年的时间,就将甘甜的山泉重新送入了各家各户。
——翻新重建破旧的学校
2006年,杨忠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多方筹资20万元,将学校的危房进行了全面彻底的修缮,同时新建了多间教室,还安装了锅炉,为教室和教师宿舍送去了暖气,冬天,孩子们再不用烟熏火燎的生炉子了。
——建设新舞台,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创造条件。
2005年,在解决人畜吃水问题的同时,杨忠通过村委提名,群众推选出四个村民代表进行捐资,他们四处奔波,找村里的、村外的有钱人、知明人捐款,共筹资8万元,建起了一座崭新的人民舞台,结束了历年来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搭台唱戏的历史,进一步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新建了支部村委办公室。
2007年,杨忠在县组织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两委”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四处奔波,多方筹资16万元,建起了10间200多平米的支部、村委办公室,大大改善了支部、村委的办公条件,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
是的,论人口,杨林村仅有一千有余;论地理位置,远离国道、省道;论自然环境,土地瘠薄、缺水少雨,然而,幸运的是,杨林村出了杨忠这样一位有胆有识,亲村爱民的好支书,上任至今不到五年时间,就使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他的任职不仅是杨林村百姓的福音,也是我们党和政府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