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诚诚妈妈一开始的做法不对,但好在孩子很快进行了反思,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事实上,的确如诚诚妈妈后来所认为的那样,我们催促孩子,会让孩子有一种压迫感,对于手脑协调能力还不算好的他们来说,或许心理上想要快一些,但手上却快不了。当他们一边想着“要快”,一边去做事的时候,注意力就被分散了,到头来很可能什么都做不好。
因此,聪明的父母绝不会在孩子身边经常制造出一种“紧张气氛”,不会总是催他,而是让他在一种安心的环境中专心地做事,这样他的注意力才会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其专注力也会保持得更久一些。
1.让孩子知道他正在做的是他自己的事情
父母之所以不断地催促孩子,其实是在潜意识里把孩子所做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对于孩子来说,渐渐地,他们也会形成这样的认识,觉得自己是为父母在做什么似的。因此,要想让孩子专心地做一件事情,就要让他内心有个明确的认识:他做的事是他自己的事情,而不是父母的。这样,孩子就会更认真、更专注地去做。
2.给孩子一些“弹性时间”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尽早完成手里的事情,但是,孩子的注意力是非常容易被分散的。给孩子订一个时间非常有必要,但是不能将时间段尽可能地缩短,要有足够弹性的时间。这样就能让孩子轻松地完成手中的事情,不至于太着急。
如果家长一味地缩短孩子的时间,这样不仅不能让孩子很好地完成任务,还会让孩子习惯对付了事。这样的影响是非常不好的。可以说,每个孩子都会有出神的时候,我们不能为了防止孩子走神就一直在边上催。这样非常不利于孩子思考。
想要改变孩子做事拖沓的习惯,就要让孩子有时间观念,这并不是催出来的。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当日事当日毕的道理,否则做事一样会虎头蛇尾。也就是说,给孩子限定时间是有必要的,但是时间不要限制的过死,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3.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
不会有人会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了。家长可以把设定完成时间的权利交给孩子,家长只需适度提供建议就够了,完全没有必要什么都亲力亲为,连时间都给孩子安排好。孩子不是成人,在做事的时候他或许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全部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规条来办,无疑扼杀了孩子个性的一部分。所以,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安排时间,不过要记住,孩子是主要的,自己只是起到一个辅助作用而已。
4.发现孩子走神,父母可以催一催
尽管我们不提倡催促孩子,但也有例外。有的时候,孩子做某件事情的途中,大脑就开始神游了。这样一来,他自然无法集中精力做事,也很可能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把事情做好。面对这种情况,父母有必要及时给予提醒,帮孩子出去“漫游”的想法给拉回来。
例如,本来孩子写着作业,可因为某种原因出现了愣神的情况,父母看见了,不必上前训斥,只需轻轻咳嗽一声或者敲一敲课桌来提醒他一下即可。有的时候,为了避免孩子产生尴尬的心理,父母可以借着端杯水或者拿个水果,并对孩子说:“是不是累了,不妨歇一下,然后再学习。”爸爸妈妈这样做,孩子会感受到自己并没有因为走神而受到责罚,他会因此而感动父母的行为,也就更愿意主动收回心思而继续学习了。
孩子讨厌唠叨的家长
【本节关键词】
相信孩子 事先嘱咐 不唠叨 包容
“多吃点蔬菜,身体才好。”“作业做完了吗?抓紧时间啊!”“在学校好好学习啊,别总贪玩。”注意一下周围,我们总能听到家长嘱咐孩子的声音。但是,随之而来的也许只是孩子的一声声埋怨:“知道了,真烦!”“好啦,啰唆!”
有的父母在想,自己唠叨是为了孩子更专心地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唠叨是为了孩子能够一心一意地做处理生活中的一件件事。
可是,结果怎样呢?面对你的唠叨,孩子们有的紧张兮兮,更加不知所措;有的进行反抗,抱怨父母的唠叨行为;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任凭你怎么唠叨,我依然该怎样怎样。
此时,父母们会困惑:难道自己的爱有错吗?孩子怎么这么不知好歹?
诚然,作为父母,唠叨孩子的初衷大多是为了孩子做事更专心,学习更认真。但是要知道,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意识,他们更渴望的是父母“理解”性的爱。
【案例】
在一次为女儿打扫房间的时候,陈女士无意中看到了女儿在某课外书的扉页上,写这这样几个字:唠唠叨叨,烦死人!
顿时,陈女士感到很震惊,她迅速在大脑里回想女儿所指的对她唠唠叨叨,让她烦死人的人到底是谁呢?很快,陈女士就明白了,这个人很可能就是自己。因为自从女儿上了小学三年级之后,由于课业负担加重,自己经常要在学习方面对她进行一些嘱咐,比如:“今天留了多少作业呀?”“作业写到什么程度了?”“一直拖后腿的语文有进步没有,可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哦!”……类似的话几乎每天都要说,因为自己太希望女儿能够在学习方面认认真真,考出好成绩了。
可没想到,自己的一番好心却换来女儿的不满,更让陈女士内疚的是,女儿没有当面和自己对抗,而是通过书写不满情绪的方式自己消化。
经过一番认真的反思,陈女士决定,以后要尽量少唠叨女儿,只给予适当的提醒就可以了。
【爸爸妈妈找方法】
像陈女士这样的家长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我们抱着让孩子认真学习、考出好成绩的心态,总忍不住在发现孩子做得不好时唠叨几句。虽说父母的这种做法是出于爱孩子的心理,但我们也不要忘了,我们的唠叨在大多数情况下,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心情,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这样一来,孩子的思想就会变得混乱,也就不知道如何做是好了。
作为父母,对于孩子一定不能持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一心想让孩子出类拔萃,正确的做法是多包容和理解,要知道,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他们的大脑发育还不完全,他的注意力本来就很难保持较长时间。另外,孩子对于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能力也远远没能达到成年人的水平。所以,出现各种失误和问题也就在所难免。因此,我们不可只凭自己的感受就要求孩子一定要达到某种程度。
其实,孩子随着其年龄的逐渐增长,对于很多问题会渐渐明白,用不着父母反复提醒。否则,孩子就会闹情绪,不但不理解父母的心意,反而会产生不满和叛逆心理。
由此说来,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专注力,我们就要尽可能避免这种无意义的唠叨,给孩子一个安静做事的空间,让他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处理各种问题。
1.放弃家长的权威,做孩子的朋友
同样的心意,用不同的方式和态度表达出来,带给孩子的感受就会大不一样。如果我们以命令的方式来要求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觉得大人不尊重他,因此他也就不愿意配合。如果我们能够在态度上待孩子如朋友一般,那么就更容易走近孩子,从而更好地了解他的感受和思想。这样,孩子在学习和做事过程中,才会因为内心的平静而更加专注。
2.尽可能把要求一次性告诉孩子
家长们在孩子学习和做事的过程中,常常不惜花费精力全程陪伴,一旦发现孩子什么地方做得不好或者不对,就赶紧给予指点和提出要求。其实,这种中途打断孩子的方式很要不得,这会让孩子中断自己的思路,注意力自然也会跟着转移。因此,在孩子做事情之前,我们最好事先把问题考虑周全,提高自己的预见性,尽可能一次性把要求告诉孩子。而不至于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反反复复进行唠叨,妨碍孩子注意力的集中了。
3.包容孩子做事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
即便是成年人,也无法保证把事情做得毫无纰漏,孩子们心智尚不成熟,就更容易出现一些差错和问题。对此,如果父母无法容忍,止不住地唠叨孩子,那么孩子的注意力就很容易被唠叨声给分散,以至于不知道怎样才好。
因此,我们建议家长们,对于孩子出现的一些失误和犯的一些小错误,最好持有一种宽容大度的态度,孩子自己会渐渐领会的。即使一定要指出来,也要在事后再说,而不要中途打断他。否则,孩子不仅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且还会因此丧失信心。
4.相信孩子,不要小看孩子的理解力
不少父母认为,作为孩子的家长,就是要时时刻刻观察孩子、叮嘱孩子的,不然的话,就是不称职的父母,而且孩子也会容易出现疏漏和错误。于是,他们就会不停地在孩子耳边唠叨。
表面上看,我们这样做是关心和体贴孩子,但实际上,孩子的思路往往就在这一次次的唠叨声中给打断了。要知道,孩子自身也是想把事情做好的,所以他也会认真考虑父母所提到的问题,比如在做作业方面,父母在之前告诉孩子“要先读懂题目,然后认真作答,最后再仔细检查”,相信大部分孩子都能很清楚地理解父母所说的意思,自然也会提醒自己按照父母所说的去做了。
要相信孩子,别扮演“警察”角色
【本节关键词】
陪读 负面影响 不打扰 多表扬
从孩子放学到晚上睡觉,很多家长都是全程陪伴,全程“监控”。放学回家的路上自不必说,孩子做作业的时候、读书的时候,家长也会坐在一旁守着,生怕孩子不认真,或者担心孩子哪里不懂,自己好及时为其讲解,或者还有其他什么原因,总之,这些家长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心一意地陪着孩子做这做那,简直就是一个“陪读”。
毋庸置疑,家长们都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才这样去做的,但是这样的做法对于孩子专心致志地学习就一定有帮助吗?
在此,不得不遗憾地告诉这些父母,答案是否定的。
【案例】
为了让儿子能够学有所成,从上幼儿园大班开始,龙龙的父母就轮流陪同儿子做功课了。现在龙龙已经上小学四年级。这也就意味着,爸爸妈妈在做功课的事情上陪同了他五年之久。
在最初的两三年里,因为父母的陪伴和指导,龙龙的学习果然不错。这样的结果令爸爸妈妈很是欣慰。可是,自从上了四年级之后,龙龙的各科成绩均出现了下滑趋势。一时间,龙龙的父母找不到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他们唯一能联想到的,就是儿子自己学习不用功导致的,因为他们可是始终如一地陪伴孩子做功课,并时不时地督促孩子。
当他们把这一想法和龙龙交流之后,没想到引来了龙龙这样的回答:“我现在不是小孩子了,我做功课的时候不希望旁边站着‘警察’。以前你们陪我做功课,指导我,那是因为我还小,现在我长大了,你们再像以前那样对我,我会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功课当然做不好了。”
【爸爸妈妈找方法】
故事中的龙龙因为不喜欢父母监督而导致注意力分散,显然这和父母的初衷是相背离的。看完这个故事后的你,是不是也恍然大悟:原来陪孩子做作业还有这样的害处!
的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陪伴孩子做作业的家长实在太多了,他们甚至把这看做一个理所当然的任务。在这些父母看来,自己懂得比孩子多,可以及时地给孩子一些指导。而且自己在孩子身边,孩子就会因为受到“监督”而更加专注。
可实际上,事实并非如这些父母所想的那样。孩子掌握本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家长巴不得一口吃个胖子,那么孩子就会招架不住巨大的压力,从而对学习产生厌倦。另外,因为有父母在身边,孩子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父母身上,唯恐自己的行为违反父母的规定而受批评,这样反倒是分散了注意力。
所以说,父母应该信任自己的孩子,让他从小学会对自己负责,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要知道,当我们充分地信任孩子,让孩子独立学习,那么他就会养成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有益于培养起专注力,使其形成稳定的注意品质。
1.培养孩子和学习的“感情”
有些孩子会错误地认为,自己学习是为了爸爸妈妈。带着这种“负担”进行学习,那么孩子就很难对于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不会投入到学习中去。要改变这一点,我们就要让孩子和学习建立“感情”,这样他会把学习当成是自己的事,做功课的时候也就容易独立完成了。
当然,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家长还是有必要提供帮助的,但只需进行讲解和启发诱导即可,鼓励孩子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寻找答案,而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2.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大多数的家长都会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虽然家长的用意在于让孩子把更多的经历投入到学习当中,但是,孩子却不能理解。再加上父母的“陪读”,就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安全感”,过分依赖父母,自己对一切事情不闻不问。结果,一旦父母有疏忽,或与离开父母,自己就无法生存。
所以,父母一定要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包括管理自己的生活、学习以及情绪。例如,在孩子睡觉前,要求他收拾自己的房间、整理书包;在孩子离开家门时,让他自己关好门窗,同时为宠物留好食物等等。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控制自己、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规则意识。
3.把自主权还给孩子
孩子从抄作业题目、规划如何完成作业,到完成作业都有一套自己的思维流程。比如,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都有作业。父母可能会建议孩子先做语文,因为语文比较简单;再做数学,以便发散一下思维;最后做英语,因为英语要放多点时间来学习,英语很重要。
但孩子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决定先做哪一门,后做哪一门。比如说,孩子认为英语课没有新知识点,要先完成;数学课讲了三个新知识点,要压后再做,好全力解决。
4.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思考
很多父母反映,孩子不懂的东西太多,不进行辅导是不行的。但是,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碰到一些“拦路虎”,是在所难免的。没有人是全能型人才,也很少有人是百事通,更何况是还没有人世经验与生活经验的学生,学生本身就是处于学习“生”的东西的阶段。
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不要“皇帝不急太监急”,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巧妙地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答案。很多父母都习惯于帮助孩子解答疑惑和难题、帮助订正错误,甚至梳理知识点、带领预习等,可长期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孩子会渐渐形成依赖的心理,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让孩子形成自己的思考逻辑,让孩子将来在社会上表现得更睿智。
好孩子不是批评出来的
【本节关键词】
聆听 自尊心 解释
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做错了,自己批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我们不否认,家长对孩子进行批评,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好加以改正。但是,很多家长却忽略了,批评也是要讲究方法的,需要注意时间和场合,不能经常性地不分场合地批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