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 勤俭节约 消费计划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消费水平也日趋增长,孩子们作为消费的主力军,他们的消费勇气也不断上扬,无限制的攀比、浪费、大手大脚的花钱现象层出不穷。虽然父母希望能够给孩子最好的条件,让孩子“无后顾之忧”的去学习,但是,当纷乱的时髦奢侈品展现在孩子的眼前时,孩子还有心思学习吗?
浪费、攀比这一现象的出现除了社会发展的影响,更离不开父母的培养和教育。在这个飞速发展的高科技、高竞争时代,众多父母更多的是在孩子的智力发展方面下足了功夫,却忽略了对子女勤俭节约的美德的培养,所以孩子们出现了很多让人难以置信的消费问题。
【案例】
读初中的凯凯是个聪明帅气的男孩,人见人爱。但是,凯凯也是个十分“奢侈”的孩子,买衣服鞋子不是“阿迪”就是“耐克”,全身上下必须得是名牌。
有几次,凯凯回家后,看到父母给他买回来的衣服,是没牌子的。虽然衣服也很好看,但他坚决不穿,而且还为此大哭大闹。
家里有个这样的儿子,让凯凯的父母头痛不已,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儿子还这么小就如此热衷于名牌。就这个问题,妈妈问凯凯,而凯凯的理由就是:“我的同学可都穿名牌呢,就我穿一个没牌子的衣服,怎么好意思跟人家在一起玩。我不穿,人家会笑话我的,那样的话,我干脆别去上学好了。”
【爸爸妈妈找方法】
看完这个故事,或许你会错愕,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这么崇尚物质,真是难以想象。然而实际上,凯凯并不是一个特例,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已经成了现代社会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尤其那些在条件好一些的家庭里出生的孩子,从小就习惯了玩高档玩具,穿名牌衣服,等稍微大一些后,就和同学相互攀比,谁的衣服牌子更有名,谁的手机是iphone,谁爸爸的车更高档……
很显然,孩子的这种沉溺享乐的比较,是典型的攀比心理,这对他们的成长有着十分消极的影响。面对这一现象,如果父母掌握不好其攀比的程度,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陷入物质追求的泥潭,无法自拔。今天他可能要求买高档玩具,明天则有可能是更“奢侈”的东西。长此以往下去,当孩子日益增长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他很可能就会为了满足虚荣心而走上犯罪道路,为自己的人生埋下隐患。
因此说,父母担负着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习惯、远离虚荣攀比心态的艰巨任务,而这也是每一个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1.别对孩子有求必应
现在,很多家庭因为大多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家人都把他当成了全家的希望。于是就容易对他百依百顺,对他的要求是有求必应,不管是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他想要的、想做的,父母都会满足他,哪怕自己省吃俭用、清苦度日也要全力满足孩子。
曾有一个已经二十多岁的男孩,从小就过着“要星星给星星,要月亮给月亮”的生活。高中毕业后用父母辛苦借来的钱出国留学,实际上是出国混了几年,回国后还带回一个女朋友两人一起继续啃老,继续拿着父母的钱挥霍,搞得已经退休在家的老父母四处跑腿去为他找工作。
这种对孩子有求必应的做法看似是对孩子的爱,可是它最终只能让孩子变得懒惰、不负责任。这种结局想必是每个父母都不愿意看到的。
2.帮助孩子制定消费计划
美国的父母,在孩子的学业方面不会像我们国家的父母这么重视,但他们对孩子的理财能力的培养却毫不含糊。比如他们在孩子八九岁的时候就要求他们能制定一周的开销计划,12岁时则要能制定约半月的开销计划。他们要求孩子通过做家务劳动等来挣得零花钱,因为挣得的零花钱有限,这就需要他能理性消费、根据自己的收入来计划支出。
有一个10岁的中国男孩和父母去了美国之后,父母听从了一个美国朋友的建议,开始按照美国的家庭教育方式开始教儿子理财。比如让他通过做家务来换取零用钱,而且还给儿子在银行建了一个账户。有了自己的零花钱和账户的男孩感到很开心,他更加努力地做家务以不断增加收入。他为了保证银行卡里的存款余额逐月递增,他开始精打细算,量入为出。
在父母的教育影响下,这个孩子很少有浪费奢侈的现象,而是非常理性、非常有计划的支配他的每一分收入。
3.让孩子了解当家的难处
为培养孩子懂得勤俭节约的品质,父母一方面除了适当给他讲解一些父母如何挣钱的过程,另一方面不妨让他当一回家,让他体会一下挣钱持家的不易。比如,根据自己家的日常平均消费水平,给孩子一定数额的钱,让他负责一周或者一个月之内的家庭开销。这样,孩子就会学着精打细算,体会出花钱的“容易”和挣钱的不易了。
和孩子一起制订“纪律表”
【本节关键词】
散漫 实际情况 奖惩并存
生活中总有一些孩子,因为家庭教育或者个性习惯的原因,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得很散漫,缺乏纪律观念,从而导致无法集中精力。
关于纪律和注意力的关系,有心理学家专门进行了一番研究,得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纪律性不强,所以孩子就很难管住自己,注意力自然就难以集中起来了。
那么,怎么来避免这种情况呢?教育心理学家给出这样的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做一张“纪律表”,把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需要做的事记录下来,并设定一些纪律,以此来约束孩子的思想和行为,进而培养和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当然,“纪律表”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切实可行的。每一项都要具体明确,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的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
【案例】
刘娜是个小学四年级的女孩。和大多数女孩不同,她调皮的不得了,就连她妈妈都感觉头疼。而且刘娜还是一个孩子王,她不愿意服从管制,连老师都拿她没有办法。有时老师说她几句,她就据理力争,连找家长都不怕。
刘娜的班主任跟她的妈妈反映,刘娜是很聪明的孩子,但是总不守规矩,上课左看右看,不注意听讲。老师批评她,她就顶嘴,跟老师说:“我没有听讲但是我都会呀,考试又没有答不出来。”老师没想到她不但不遵守纪律,还不认错。只能找来刘娜的妈妈。
刘娜的妈妈听了以后非常生气,可是刘娜一点都不害怕,也不认为自己有错。等妈妈冷静下来之后,和刘娜进行了一次谈话。原来,刘娜会和老师顶嘴,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失了面子,老师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说她,要是不回嘴总感觉很丢脸。其实她知道不遵守纪律是不对的,但是总分心,怎么都管不住自己。
【爸爸妈妈找方法】
其实,像刘娜一样的孩子有很多,许多家长都感到头疼,将孩子不遵守纪律归结为“不听话”。事实上,孩子有这样的问题只是因为精神容易分散,自我约束能力差而已。这个时候,家长只是靠批评并不能改变孩子。所以,家长不妨帮孩子制定一个能够约束自己的“纪律表”,这样就能让孩子慢慢改正坏毛病,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了。
1.“纪律表”的制订要征求孩子的意见
很多家长习惯约束孩子,这样其实效果并不好。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出发,争取孩子的意见再制定,才能让“纪律表”发挥最大的作用。没有比孩子更了解自己的人了,而且按照孩子的意愿制定出的“纪律表”更容易让孩子遵守。在家长完善纪律表的时候,争取以意见的方式,抛弃家长的架子,不要用命令的方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2.“纪律表”的制定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制定“纪律表”是策略,执行是关键,但还有一个前提不能忽略,那就是其内容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父母们在帮助孩子制定具体纪律规则的时候,务必做到实事求是,同时要注意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孩子受用,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
3.兼顾奖励和惩罚
要让孩子知道,“纪律表”并不是一张白纸,要有切实的效用。比如,孩子顺利完成的话,可以实现孩子的一个愿望,或者某一阶段夸赞孩子。夸奖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做完了也没有什么效果,更不要对孩子说“这本来就是你该做的”。只有夸奖和鼓励才能让孩子持之以恒。
同时,孩子没有顺利完成的时候,也要有一定的惩罚,以此让孩子知道,“纪律表”并非摆设。有奖励也有惩罚,这样才能让孩子顺利完成“纪律表”,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培养孩子做事情的条理性
【本节关键词】
统筹安排 时间观念 一心一意
我们做事的时候,常常会分个轻重缓急。这样才能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把事情做好,将问题处理得圆满。这种主次分明的做法同样适用于孩子。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孩子必然难以将精力集中起来,专心于一件事情上,而结果也必然会混乱不堪,难以达到将事情顺利做完、做好的效果。
【案例】
萌萌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性格大大咧咧,不过,也正是这样的性格,让她做事情也有点毛毛躁躁。萌萌上课的时候也总是三心二意,回到家,总是打开电视机,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做作业。没当妈妈回来看到萌萌这样都会生气,直到这个时候她才会关掉电视。但是,回到自己的房间就会打开MP3,一边听着歌一边做作业,有时还要将电脑打开。妈妈说她,她就会说:“有时遇到不懂的需要上网查。再说了,我听歌也可以做作业,已经习惯了。”这时要是强行关掉音乐,萌萌的作业就拖拖拉拉不好好完成。
对于女儿的表现,妈妈虽然生气,却也无可奈何,渐渐地就成为了一种习惯。做完了作业之后,有时妈妈会安排一些家务给萌萌。可是萌萌收拾玩具收拾到一半,就不知道干吗去了。为了这个妈妈不知说了她多少次,每说一次,母女俩就要闹一次不痛快。有时激烈了,萌萌就会扔掉手里的活,什么都不做了。
等到事情过去后,萌萌又会来主动认错,哄妈妈。可是每次都一样,丝毫没有改变。后来萌萌的爸爸观察了女儿一段时间,终于知道了问题所在。萌萌并不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只是在妈妈说她的时候让她感到委屈,因为要做的事情太多,所以总是没有条理,她很努力想要做好,但因为这也做,那也干,所以到最终什么都没能好好完成。
她爸爸想到了一个办法,知道女儿爱好广泛,一天,他拿出了几张报名表,跟萌萌说:“爸爸准备给你报一个特长班,你看看喜欢哪个?”萌萌听了非常开心,她看来看去,发现有好几个都喜欢,于是跟爸爸商量:“我喜欢画画,也喜欢奥数,还喜欢诗朗诵……我这几个都参加可以吗?”
爸爸笑了,跟萌萌说:“可是这几个 时间冲突啊,再说了,你要是把课余时间都给了特长班,什么时候和朋友玩呢?”萌萌陷入了思考之中。后来萌萌的爸爸给萌萌讲了事情的条理性,帮助萌萌做了规划。从那之后,萌萌三心二意的毛病好多了。
【爸爸妈妈找方法】
其实,像萌萌这样的孩子有很多,这也喜欢,那也喜欢。做事的时候没有规划,什么都是虎头蛇尾,到最终,什么都没有完成,还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这个时候父母如果只是批评,自然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因为孩子确实没有闲着。这个时候,家长可不能批评孩子三心二意就过去,要高度重视。
孩子的思维正在发展当中,难免觉得手忙脚乱,如果父母帮助孩子合理安排,让孩子懂得做事分清主次的话,那么效率就会高出许多,孩子也能轻松一些。
1.教孩子学会统筹安排,事先计划
孩子之所以非常“忙碌”又没有成绩,正是因为孩子不懂得安排。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发挥作用了。在生活当中,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安排手中的事情,做好事前计划,什么事情是可以同时做的,什么事情不能够兼顾。
比如,在等待的空闲,可以做一些杂事,但是手头有事情的时候,就不能同时进行其他的事情了。在做事情之前,如果能够做出计划,那么完成的就会有条理,也能通过计划愤青分清什么事情是首要的,什么可以晚一些做。
2.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孩子们虽然想要同时完成很多事,但事实上,孩子们的时间观念并不强,同时做很多事的话比一件一件完成还要浪费时间,因为要分散精力。完成的不但不好,还拖拖拉拉。作为家长,可以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告诉孩子,什么时间应该要做什么,自己设定一个完成时间,给所有的任务设定一个完成时间。按阶段进行,目标显而易见,也容易许多。按照计划进行的话,慢慢的,孩子就会养成事先计划安排的习惯,慢慢就能分清事情的主次了。
3.让孩子专注地去做一件事
有时孩子做作业,写两笔数学,再背背课文,哪个也完成不好,还为写不完作业干着急。家长要规定孩子,分阶段完成作业,可以让孩子自己安排主次,但是在一个时间段内只能做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进行几件事情。
虽然孩子一开始可能不习惯,但是当孩子顺利完成任务之后,就会发现自己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只要发现了作用,慢慢的,孩子就会改正三心二意的坏毛病,注意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4.定时完成作业,留出玩的时间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固定在书桌前认真学习,而且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越多越好,其实玩才是孩子的天性,当他的天性得不到满足时,他是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的。
比尔·盖茨在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威廉·盖茨就十分重视给予他一定的游戏时间,由于威廉·盖茨平时空闲时间很少,因此总是让外祖母陪孩子一起做游戏,尤其是一些智力游戏,比如下跳棋、打桥牌等,并且总是鼓励他用心去想。这些儿时的游戏让比尔·盖茨锻炼出来很好的注意力,也为他将来的事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专注力的锻炼并不是长时间用在一种事情上就能够成功,有时候这样甚至会适得其反。只有在一定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将学习的时间定时定量,并留有玩的时间,做到劳逸结合,才能使孩子具备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把大任务分成阶段性的小任务
【本节关键词】
划分时间段 最佳时间
做工作的时候,很多父母都有列出当日工作日程表的习惯。在这张表中,我们会列出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这样做,会有助于我们在特定的时间里完成某件事,而不至于因为拖沓而影响了进度和效率。
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孩子。很多孩子之所以完不成本该完成的任务,往往是注意力不集中,干着这个想着那个造成的。要想避免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把自己用在工作上的方法复制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制定日程表,严格按照日程表来完成要做的事。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在时间的“压力”下,专心去做事了。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