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智慧的家长,会花一些心思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孩子喜欢做“拆弹专家”,那就允许并支持他的这种行为,毕竟物品的损失是有限的,倘若毁掉了孩子的兴趣,那么对孩子的损害可就无法估量了。
3.不要让兴趣班扼杀孩子的兴趣
现在学校里、社会上都有很多兴趣班,孩子通过参加兴趣班,可以更专业、更系统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但是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掌握更多的才艺,总是给孩子报多个兴趣班,让孩子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在兴趣班里度过了。而且这些兴趣班并不全是孩子真正喜欢的,不过是父母觉得应该学,孩子就被迫去学。
在父母的高压下,即便孩子并不喜欢学,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坚持。只是表面上看孩子是坚持着学了,可实际上因为缺乏兴趣而难以集中精力投入其中。到头来,孩子仍然是个“凡夫俗子”,显现不出任何惊人的才艺。
正确的做法是,在给孩子报兴趣班之前,父母应先征求孩子的意见,根据其真正的喜好来选择是报还是不报。只有这样,孩子才更容易专心地学习。同时需要提醒的是,兴趣班不要报得太多,如果孩子毫无自己支配的时间,那会让他感到备受束缚,进而采取应付的态度,或者用反抗来对待。那样的话,兴趣班岂不是成了扼杀孩子兴趣的“帮凶”了吗?
让孩子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本节关键词】
选择的权利 不阻拦 有保留的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与取舍的过程,选择就意味着要么放弃,要么争取。选择了做教师,就得放弃做医生;选择了来北京,就放弃了去上海……选择因此成为人生存能力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做出怎样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我们下一步的生活、机遇乃至整个人生。
其实,各种各样的选择从小孩子时就开始了,所以家庭教育中,为了让孩子多做正确的、有意义的选择,父母应多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培养孩子掌握选择、判断和取舍的能力。同时,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选择的机会时,他会产生一种被信任、被尊重的感觉,从而能够更专心、更投入地做某一件事。
【案例】
一位美国的教育家就很注重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他从不奢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把各门知识学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因为他很清楚,这是不现实的,而且是没有必要的,全才并不等于无所不会的超人。他经常这样告诉儿子,当遇到问题时,如果事情还有转机,能争取的要努力争取,如果事情到了无力回天的境地就没必要浪费更多的时间去继续坚持下去。
在儿子八岁的时候,有一天跑来跟父亲说,他不想学习了,而要去做一个侠客去救济世人。父亲对于他“不知天高地厚”的想法并没有不耐烦,而是告诉他,想要成为侠客等有过硬的功夫,而学习这些功夫的机会是非常小的。他还告诉儿子,之前讲到的故事中的形象仗义的好汉们,大多是作者虚拟出来的,现实中不会有那样的超人存在。况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救济世人不一定非要练就一身功夫,而通过所学的文学、数学、外语等知识照样可以去造福人类。只要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好,在任何领域都可以成为一个英雄。每一个英雄人物都懂得什么时候该放弃,什么时候该争取。
儿子听懂了父亲的话,对英雄也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也知道人生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放弃的道理。
【爸爸妈妈找方法】
这位教育家的做法很值得父母们借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做到,只要是孩子愿意学习的,我们都要尽量去满足他的要求,想方设法为他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他去学习。只有给孩子充分的选择权利,孩子才能更专注而投入,才能在他所选择的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1.孩子喜欢做的事,父母不要轻易阻拦
如果孩子的言行都很恰当、合宜,父母要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让他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样,孩子在满足自我需求的同时,也会感受到父母的信任,而且在他心里还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因为我表现得好,所以父母才如此“恩惠”于我。比如,4岁的宝宝要求自己洗袜子,父母完全可以放手,并且愉快地答应孩子;或者7岁的宝宝要求做一次晚饭,父母就给他一次机会,只帮助孩子准备晚饭的材料,并告诉他要注意安全就行了。长此以往,孩子就有一种“我很能干”的感受,从而建立起一种固定且正确的行为模式。
2.给孩子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做出错误的选择,所以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和权利。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必将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
实际上,我们应该主动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如果不放心,那么只需给孩子提供相关的情况,然后帮其分析各种可能就行了。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可以教育孩子通过自己做出选择,来学会承担责任。当他感受到肩上背负的责任了,那么他自然会更专注于这件事情。
3.有所保留,对孩子藏起一部分爱
哪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不能爱得失去理智,太盲目的爱不可取。身为父母,即使为孩子做得再多,也不能替代他一辈子。只有早日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比如,如果孩子要求切菜,那么父母不必担心他会割破手指,只需在一旁指导他,让他练习就可以了。如果孩子房间乱了,父母不要伸手过来帮忙,而是应该让孩子自己布置房间。总之,只有父母有所保留,对孩子藏起一半的爱,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专注力,这才是真正地爱孩子!
“好动”不等于多动症
【本节关键词】
好动 理智 释放精力
孩子身上仿佛有消耗不尽的能量,总爱东跑西跑,怎么也停不下来。这样的现象,自然会引得父母焦虑:这孩子不会患上多动症了吧?整天东跑西颠的,上课肯定也坐不住!当然,这只是父母的一面之词。其实,孩子的这种表现,不过是他成长的正常现象。孩子这样并不代表孩子有问题,也不能一下认定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
【案例】
小欣是一个沉默寡言的男孩子,平时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其实,在他小的时候并不是这样的。
在小欣3岁的时候,他仿佛是一匹脱缰的野马,没有一刻安静。在家里,他总是跑上跑下,不是要爬到柜子上,就是要躲在厕所里,不时还要动动爸爸的书架。无论妈妈怎么说,他也不会听话。
在幼儿园里,小欣也是这个样子。从老师的嘴里,妈妈得知小欣一会儿安静得像只小白兔,不声不响地趴在桌上假寐,一会儿又血液充盈、精力旺盛起来。有时,他还会冷不丁“嗖”的一声从椅子上蹦起,和小朋友们打打闹闹。还有的时候,他会一个人来到大厅,学着解放军的样子走正步,嘴里振振有词:“立正、稍息!”
看着孩子这个样子,妈妈不由担心极了,她想:“孩子不会得了多动症吧?”于是,她多方求教,带着孩子来到医院检查,可得出的结论都是“健康”。迫不得已,妈妈只好把小欣关起来,小欣委屈得大哭妈妈也不肯心软。而且从那之后,只要小欣吵闹,妈妈就会让他“思过”。久而久之,小欣不再和妈妈抵抗,将自己关进了一个小世界,任谁敲门也不开,天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就连上课都不听讲了。
【爸爸妈妈找方法】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总是停不下来,总是要动,这无疑是“不听话、不老实”的表现,动辄就会给他们扣上“多动症”的帽子,然后对他的行为做出种种限制,就像小欣的妈妈那样。可是父母没有发现,自己越是这么做,孩子的情绪就越激动,甚至,他们还会因此讨厌父母,与爸爸妈妈产生心灵上的隔阂。
为什么会如此?这是因为父母不了解,孩子爱动只是正常行为,绝非什么“多动症”。三四岁的孩子,正值身体发育高峰期,因此精力不免旺盛,所以才愿意动,愿意跑。而那些所谓的“好孩子、乖孩子”,有时候恰恰是不健康的表现,因为他们患有营养不良、重症贫血或其他先天性疾病,没有充足的精力进行适当的发泄。
孩子好动,这也与他心理发展不无关系。三四岁的孩子,对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候,他们的心理特征为好胜、好奇、好动、好模仿和富于想象,这其中尤以好动更突出。健康的孩子,富有好奇心的孩子,自然会看什么都想摸一摸、动一动、看一看,还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来,看到周围的事物都觉得新鲜、好奇和不理解,并转化为具象的行为。但父母不懂得孩子的心,就以为他们患上了“多动症”,这可真是对孩子最大的冤枉。
所以,孩子好动,父母不要过分忧心忡忡。活泼好动是儿童的本性,如果小孩像个大人一样沉稳不动,那倒要引起父母的注意和担忧了。
一般来说,对待多动的孩子,我们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理智地对孩子提出要求
首先,父母应当多阅读教育类书籍,多请教相关专家,了解孩子多动的特点,这样,就可以对孩子提出针对性的要求,例如在吃饭时,可以对孩子说:“宝贝,咱们吃饭的时候要乖乖的,不然饭粒把你呛住怎么办?等吃完饭,爸爸陪你一起玩!”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提出要求时,切莫表现出命令、强迫的口吻,只要求他们的多动行为能控制在一个不太过分的范围内即可。
2.引导孩子释放多余的精力
孩子为什么好动?这是因为他有大量剩余的精力。所以,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正确地释放精力。例如,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爬山、跳远等,还可以让他观察天文、观察自然界。这样一来,孩子既可以释放能量,又能锻炼身体和提高知识,说不定,下一个奥运冠军和科学家就在你家诞生了!
赞美是激发孩子兴趣的催化剂
【本节关键词】
夸奖 肯定 全面看待
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倾向于用“夸奖”代替上辈人的“棍棒”,“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已经深入人心。从这点上看,不能不说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是科学教育观的体现,是孩子的“福音”。
西方着名教育学者卡耐基说过,使孩子发挥自己最大潜能的方法,就是赞美和鼓励,尤其是父母的赞美。
但是,看看我们周围吧,很多父母对孩子做的一些错事,说的一些错话,要么讽刺挖苦,要么无动于衷。在这些家长眼里,孩子更多的是缺点和不足,根本“没什么值得夸赞的”。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闪光点,只要父母把赞美这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运用好,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夸赞,那么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增强,他就会认为 “我能行”,因此也就更专注于学习和做事,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案例】
燕燕的妈妈是一位教子专家,孩子在教育女儿的时候,始终将女儿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并时常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孩子认为在燕燕处于逐渐产生自信心的阶段中,父母是否尊重孩子的观点和想法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尽管上帝并没有赐给燕燕的歌喉,但为了让女儿保持热爱唱歌的兴趣,这位身为教子专家的妈妈还是鼓励女儿唱出喜欢的歌曲。有一次,燕燕自信满满、认认真真地大声唱出跑了调的歌曲,妈妈忍不住笑出了声,敏感的女儿马上停了下来,问:“怎么了,妈妈,是我唱得不好听吗?”妈妈赶紧说:“不,宝贝,你唱得很好,感情很丰富,我还以为自己听到了天籁,非常高兴,所以忍不住笑了起来。”
后来,这位妈妈反省了自己的过错,孩子唱歌是因为孩子快乐,而且唱歌本身可以让孩子的肺活量得到锻炼,并有助于孩子保持好的心情,跑调儿是正常的事情,因为天生的音乐家原本就不多。
过了一段时间,妈妈为女儿请了一位音乐老师,并这样告诉女儿:“你歌唱的越来越好,都比我强了,我们得请位专业的老师来教你才行,这样你就能唱更多好听的歌曲了,你说呢?”燕燕开心地答应了,孩子十分喜欢自己的音乐老师,每次上音乐课都专心致志,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音乐知识。
正是因为这位妈妈正确地对待了燕燕并不完美的歌喉,燕燕的歌果然越唱越好听,而且非常地喜欢音乐,尽管孩子将来或许不会在这一领域上有所建树,但音乐带给孩子的将是无限的乐趣和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知识。
不止在这一方面,无论女儿在任何方面出现了问题,燕燕的妈妈都不会取笑孩子,而是尽量给予孩子更多鼓励,为孩子打气,所以燕燕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够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地投入其中。
【爸爸妈妈找方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论他做了什么,或者正在做什么,他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鼓励。因为父母的看法在孩子的眼中如同圣旨一般。
假如父母取笑孩子,或者小看他的想法,忽视他的感受,那么这个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会被送往“绞刑架”下,因为没有什么比取笑更能使一个孩子长大后变得无礼、粗暴和心理扭曲的了。这样的做法会让原本很有希望认真学习和做事的孩子,失去了养成好的习惯的机会。
相反,如果父母能够及时发现并赞扬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就能影响他做事的态度,让他做起事来更专注、更坚持。既然如此,身为父母的我们为什么不去留心关注孩子的每一次进步呢?
1.不要对孩子抱有太高的期望
法国诗人海涅说过这样一句话:“即使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也可能是跳蚤。”这句话是针对那些逼子成龙成凤的家长说的。也就是说,逼迫孩子成龙成凤,那么到头来孩子很可能变成虫。这当然不是深爱孩子的父母们所愿意看到的。
那么,就请父母们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放弃那些高不可攀的期望吧!
要知道,孩子在父母的高压下,不但不会变得出类拔萃,而且对事情的兴趣反而会越来越低,注意力越来越涣散,最后只能离父母预期的目标越来越远。所以,父母们首先要转变自己功利的心态,我们要做的只是从旁引导和鼓励,让孩子的专注力持续得更久。
2.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
很多父母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进行比较,希望以此来激励孩子能够更专注、更努力地学习,岂不知,这样的比较只能让孩子更难专心。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如果家长要拿自己的孩子和每个孩子都来比较的话,不可能总是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但是,父母们需要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盲目的攀比只会抹杀孩子的个性、打击孩子的自信,对孩子的成长是绝无好处的。
因为父母的刺激话语很容易让孩子对别人产生嫉妒和愤恨的心理,注意力就更不愿意放在学习上了,而是放在了关注别人上。
其实,只要孩子比以前有进步,哪怕这个进步非常微小,我们都要给予赞扬。相信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认可和激励,才更能够认真、专注地学习和做事了。
3.不要把分数看得太重,应该全面看待孩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