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和善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地爱别人,拥有较高的亲和力,才能拥有宽广的胸怀。在与人交往中,一定要恰当地运用你的“温暖和善”,它既可以让你更大程度地获得友情,又能为你带来更多的人脉资源,让你获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机会与前途。
技巧1多说“我们”,少分“你”和“我”
多说“我们”有助于培养彼此间的亲和力,拉近互相的关系,当你说出“你”“我”这样的词时,会让对方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距离感。
“亲和力”一词最早出现在化学领域,常常用以描述原子之间的关联特性,而到了现代,亲和力逐渐被生活化,用来形容人际关系的掌控能力。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具有友好的表示,并常常通过这种方法同陌生人拉近关系,那么就可以说这个人具有亲和力。
一般说来,在交际场合,具有良好亲和力的人往往最受欢迎。一个人是否具有亲和力,除了表现在表情、态度上,还更多地体现在语言方面。比如,具有亲和力的人在同别人说话时会尽量避免用“你”和“我”这样的字眼,而是着重突出两者的共同关系,用“我们”。
具有亲和力的人在与人谈话时除了用这种善意的口吻外,脸上也总是保持着微笑,这样便能快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亲和力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广受欢迎的,即便是批评他人,由于有了亲和力,也会更容易让人接受。
玫琳·凯公司是一家知名的化妆品公司,为了加深服务理念,扩大公司产品的影响,玫琳·凯女士以身作则,号召公司员工都用本公司生产的化妆品,因此就有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公司的员工不能使用其他公司的化装品,至少在公司内,员工是不可以用其他品牌的化妆品的。
其实这就像人们无法理解凯迪拉克轿车的推销员开着福特轿车四处游说一样,因此公司的员工也都默默遵守着这条不成文的规定。
有一次,玫琳·凯发现一位大堂经理正在公司使用另外一家公司生产的粉盒及唇膏,她便趁机走到那位经理桌旁,微笑地说道:“天啊,你不会是在咱们公司使用别的公司的产品吧?”经理一听,心想自己肯定免不了挨一顿批评了,可抬头一看,玫琳·凯女士的神情十分友善,脸上还洋溢着微笑,经理不知不觉间脸微微地红了。
第二天,玫琳·凯送给那位经理一套公司的口红和眼影膏,并认真地对她说:“如果在使用过程中觉得有什么不适,欢迎及时地告诉我,我们再想一想改进的方法。”再后来,公司所有的新老员工都有了一整套本公司生产的适合自己的化妆品和护肤品。而且,玫琳·凯女士还亲自作了详细的使用示范。
玫琳·凯亲和的态度、友善的口语表达方式使她自然地与员工打成一片,成功地灌输了她正确的经营理念。
亲和力就是这样,它是人们说话时的一种亲切的态度,使双方听起来感觉像是认识很久的朋友或是自己人,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进而使传达者有效地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被传达者。
多说“我们”,少说“你”和“我”,这样的说话方式可以让对方听起来更加悦耳,仿佛在说关于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而你也是站在他的角度来说的,这样自然能迅速拉近双方的关系,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种说话方式来凸显亲和力呢?
美国电视脱口秀明星主持人奥普拉曾经主持过一期“吸毒妈妈”的节目。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奥普拉同几位曾有过吸毒经历的母亲谈话,其中一位母亲说她是因为害怕失去丈夫才染上毒瘾的,奥普拉对此感到十分理解;而另一位母亲则说自己之所以肯公开自己的隐私来参加这期节目,是因为奥普拉从来不说假话,我相信她。奥普拉听了感动万分,她仿佛再也忍不住了,向这位母亲和观众透露道:“我也吸过可卡因,咱们真是同病相怜啊!”话音刚落,一旁的导演和同事都惊慌不已,她却暗示他们没有关系,随之坦然道:“没事儿,一切都过去了,一切都会好的。”在她极具亲和力的几句鼓励下,几位被访问者才坦然地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
对奥普拉本身和电视台而言,她的坦率简直有些“肆无忌惮”,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她的话才给人一种亲切之感、一种可信赖之感,最后奥普拉不但没有因为曾经吸毒而有损自身的形象,而且还制作出了一期高收视率的节目,并获得人们的好评。
被采访者往往不愿意透漏自己的心声,如果你能够用语言进行暗示,让对方知道你跟他有过同样的感受和经历,就必然会让对方降低设防的心理,从而愿意与你近距离交谈。这样一来,即使对话的双方身份不同、处境各异,只要说的是坦率的、真诚的、发自肺腑的话,往往都能起到增加亲切感的作用。但如果你只是对被采访者说一些冠冕堂皇、虚情假意的话,那就很能产生亲切感。
在生活中同样如此,当一个人处于失望、沮丧的情况时,如果你在说话时表示有同感,而且告诉对方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就好比给干旱的庄稼送去了及时雨,给停滞的船送去了顺帆的风,自然而然地得到别人的信任,从而起到了增强亲和力的作用。
另外,想要使自己的话有亲和力,还需要多以商量的口吻来讲一些与大家息息相关的事情,以增强对方的“主人翁”意识,这样,对方就不会感觉被命令而是自己参与了决定,这就增强了双方的关切感和认同感。
说理解的话来增强语言的共鸣感,如果与人对话时多从沟通的角度出发,多一点儿将心比心的理解,多说一点儿善解人意的话,那么语言表达就容易引起对方的共鸣,一种独特的亲和力也就寄于其中了。
一本正经地说教只会拒人于千里之外,虚情假意的谎言只能招致唾骂,而真诚亲切的语言则能让世界充满平和,这就是口德的力量。
技巧2见面切忌太冷场,恰当寒暄拉距离
寒暄又叫打招呼,是人与人建立语言交流的方法之一。通过恰当的寒暄,人与人之间便能建立起愉快的交谈,并以此为契机开始真正的交往。
寒暄是交谈的润滑剂,运用得好便能让不相识的人迅速相识起来,使不熟悉的人迅速熟悉起来,从而为双方进一步增进认识架起沟通的桥梁。
寒暄是日常生活中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交往的基础,是心心相印的媒介。一般说来,寒暄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路遇式寒暄
顾名思义,路遇式寒暄就是在路途中或公众场所不经意间碰到了相识的人而顺便打的招呼,路遇式寒暄是生活中最常遇见的一种寒暄形式。如果对面走来的相识者是常见面的熟人,你可以用十分轻松愉快的一句“你好”、“吃了吗”、“上班去吗”等简单的招呼语一带而过。或者你可以微笑一下,摆摆手,甚至可以只微微点点头以示敬意。
还有一种情况是路上遇见经年不见的熟人,这时不管你是骑车经过还是散步遇见,都应该停下来与对方多说几句话,如果有急事要办,则要与对方说清楚、讲明白,然后再先行离开,这样做才不失礼节又合情合理。
2.会晤前的寒暄
会晤前的寒暄就是如约见了面或客人来了之后在开始正题之前的一些客套性的问候。这种寒暄在工作中较为常见,你可以采取最基本的问候方式,如“您好”、“请进”、“请坐”等;还可以采用另一种特殊的问候方式,比如得知对方的一些情况,如家里人生病住进医院、老人新亡,或是对方自己大病初愈、长途旅行而归、身遭不幸等,那么就需要针对这些方面来进行寒暄。这样一来,你的寒暄问候就显得格外体贴入微。
恰到好处的寒暄能冰融尴尬场面,打破冷场气氛。因此,寒暄不一定只是说“早上好”、“最近怎样”等话语的简单的见面问候,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以下就是一些别具一格的寒暄方式。
1.赞美的方式。“这件衣服真漂亮”、“新剪的头发很适合你”等,以这样简单真诚的赞美作为寒暄,很快就能将你的善意与好感传递给对方。
2.关切地询问方式。“听说你昨天生病了?”“你身体好些了吗?”这样的询问对常见的同事或熟人更能显得亲切。当你遇到久别重逢的朋友时,你可以根据他们当时的神情、穿着、情绪状态等揣摩一下对方的行为动向,并抱着关切的态度询问一下,同样也使得友谊更加深厚。
3.“开场”的方式。开场才是寒暄最初的用途。很多时候,不合时宜的开场不但不能让气氛活跃起来,反而会让气氛冷掉。因此,寒暄一定要讲究开场的方式,当你请求他人帮忙时、当你与异性初次约会时、当你与陌生人见面时等,为了避免尴尬和陌生感,为了缓解紧张的气氛,你可以先谈一些彼此熟知的话题,如天气、社会风气等。
除了以上这些最基本的寒暄方式,你还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根据不同的情境想出一些寒暄的方式,借以快速达到接近对方、融洽关系的目的。另外还要注意,不论对任何人,你都要做到积极主动地前去打招呼,最好附之以和善的微笑,这样就会立刻赢得对方的好感。
寒暄还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对特别熟识的亲属或朋友可以关切地询问对方最近的学习、工作情况,但与陌生人的初次交谈,就只宜于天气、新闻之类的寒暄,不触及个人深层次及隐私方面。寒暄时要面带微笑,对久别重逢的好友可以上前握手、拥抱,要和对方的目光接触。如果是行礼,一定要挺直上身,优美的姿势会使你的寒暄更有效果。
恰当的寒暄能化解气氛,给人以轻松感,由此沟通感情、联络友谊,促使人际交往更顺畅。
技巧3亲切称呼他人,给人留下好印象
称呼是礼仪的开始,在称呼上打动别人,交往起来也就变得容易。
用什么称谓来称呼一个人不但能反映出你与说话人是怎样的关系,同时也关乎着你的礼貌和态度。所以,在社会交往中,要想给人好印象,就要把握好对方的心理,在称呼上下工夫。那么,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知道哪些惯用的称呼语呢?
亲属之间的称呼不言而喻,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舅舅”等。然而,社会上的称呼就不同了,它是随着姓名、职务、身份、职业、年龄等而定的。
如果你在自己的家中称呼叔叔为“赵局长”,那就显得生分了,对方可能会想你是在开长辈的玩笑;如果你在工作场合称呼公司的老板为“爸爸”,那么就显得不够庄重。
因此,如何称呼的确显得很重要,两个人见了面,总不能不称呼就直接进入谈话,那么是该直呼其名还是该冠上头衔呢?这就要看你是处于什么样的场合和情境下了。
比如,年长的平辈可直接称呼年少者的名字,若年少者已经成年,则应该用亲属的称谓。对晚辈,可称呼其称谓,也可以直呼其名,有时候直呼其名显得更加亲切,而当晚辈有了自己的成年晚辈时,直呼其名就显得不妥当了。
人际交往中,对关系比较密切的熟人可以大概仿照自己亲属的性别、年龄、身份等来进行称呼,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在称呼上冠以“姓氏”,比如“王叔叔”、“张大婶”,等等。对于与你的关系不太熟的相识者,最好在称呼上有所顾忌,如果用亲属间的称呼就显得不合适了。
在一些正式、公开的场合,可以用熟人的职务、职业称呼对方,也可以用“姓加职务、职业称谓”、“名加职务、职业称谓”、“姓名加职务、职业称谓”相称,如“赵厂长”、“李校长”,等等。
年纪较大、职务较高、辈分较高的人常对年纪较轻、职务较低、辈分较小的人称呼其姓名,这种称呼明快直爽。反之,年纪较轻、职务较低、辈分较小的人对年纪较大、职务较高、辈分较高的人直呼其姓名则是没有礼貌的表现。
对待陌生人的称呼如果不好好斟酌,就可能闹出许多笑话和纷争。其实,称呼陌生人有以下几种方法。
1.通称法
根据陌生人的具体年龄、性别、职业等情况称对方为“先生”、“小姐”、“师傅”、“大娘”、“大姐”等。这时应当注意的是,如果不确定对方有没有结婚,那么就最好不用“太太”而改用“女士”或“小姐”,有时宁肯称呼已经结过婚的女士为“小姐”,也不能称呼没有结过婚的女士为“太太”。
嘴甜的人经常乱用称呼,这类人走在菜市场上,无论对方年龄多大,都一律叫“大姐”或“大婶”,其实这种称呼已经过时了。称呼对方要看年龄,对七八十岁的人叫大婶是一种尊重,但称呼刚结过婚的妇女为大婶就不妥当了。
2.差异法
在称呼对方时,要注意民族、时代、地域的差异。各个不同的国家、民族,对人的称呼都有一些独特的习惯,如在日本,对妇女也可称“先生”,如“美优子先生”,而汉民族语言中的称呼语相对于其他民族语言中的称呼语要复杂得多,不仅要看人的性别、辈分、年龄,还要分敬称和谦称。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十分讲究,比如英语中,对“姨母、姑母、伯母、叔母”等都只用同一个称谓。有的民族语言就没这么多讲究,如英语中的“Aunt”等,所以各个民族有不同的称呼习惯,在实际运用中要遵从各民族的习惯。
称呼的差异性还表现在地域上,有的地方因为受地方文化的影响,称呼就有所不同。这时,每到一个地方就应该遵从当地文化而改变称呼习惯。这样更能让人觉得你可敬可爱、懂礼貌,进而容易亲近你。
3.口语——书面语转化法
在称呼上也要注意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口语相对于书面语而言显得更通俗、随便和亲切。在现代汉语中,同一个对象可以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不同的称呼,如“爸爸”就是口语,而“父亲”就是书面语。在口语环境氛围中,如果运用书面语去称呼对方就显得生硬、不自然。但有时候,我们在进行转述的时候,用书面语更好,如“小明的父母”、“小黄的祖母”等,这样更显得尊重和庄重。
在称呼上也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德和素质,如果一个人冲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嚷“老家伙”、“老不死的”等,那么我们就会认为这个人就太缺少教养了。因此,嘴甜一点儿永远不会吃亏,把“老头儿”换成“老人家”、“老大爷”,既显得你尊老爱幼,又能为自己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称赞。
技巧4情真意切的语言才能打动人
情真意切的语言是联络员、宣传员,是沟通关系建立感情的桥梁。情真意切的语言才能打动人,理智有据的语言才能说服人。
有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公关部,要招聘两名公关小姐。报名的有20多人,基本符合条件的有14人。人事部和公关部决定当面考试,择优聘用。前两个回合姑娘们都顺利地通过了,成绩似乎不相上下。第三回合开始后,轮到陈小姐应考。一位“客人”走进公关部。
陈小姐:“先生,请问您找谁?”
客人:“我找你们唐经理。”
陈小姐:“对不起,请您登记一下。”
客人往前走,不予理睬。于是陈小姐拦住了他。客人不悦,说道:“我同你们唐总打了多年交道了,还登什么记。”说完继续往里走,陈小姐茫然无措。评委中不少人摇头。看来陈小姐处理失当。
轮到金小姐应试时,“客人”又进门了仍然说要找唐总经理。金小姐把客人让到沙发上坐下。金小姐:“先生,请问您怎么称呼,让我向总经理通报一下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