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未来最终改变我们这个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小的不仅仅是美好,而且关键时刻它孕育一种与命运相关的改变。在工作上,无论大事、小事,都要认真对待。往往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决定着你的成败。
修炼5世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论是大是小,都应该尽心尽力,满腔热情,锲而不舍。
法国卢浮宫收藏着莫奈的一幅画,描绘的是女修道院厨房里的情景。画面上正在工作的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天使们。一个正在架水壶烧水,一个正在优雅地提起水桶,另外一个穿着厨衣,伸手去拿盘子——即使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事,也值得天使全神贯注地去做。
行为本身并不能说明自身的性质,而是取决于我们行动时的精神状态。工作是否单调乏味,往往取决于我们做它时的心境。
人生目标贯穿于整个生命,你在工作中所持的态度,使你与周围的人区别开来。日出日落、朝朝暮暮,它们或者使你的思想更开阔,或者使其更狭隘;或者使你的工作变得更加高尚,或者变得更加低俗。
每一件事情对人生都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如果你是砖石工或泥瓦匠,可曾在砖块和砂浆之中看出一栋栋大楼与砖块、泥浆之间的关系;如果你是你是图书管理员,在整理书籍的缝隙中是否感到自己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如果你是学校的老师,当看到自己的学生成绩进步时你是否会变得非常有耐心,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在日本,有一位少女,她进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酒店洗马桶。刚开始,她非常不习惯,每当将抹布伸进马桶里时,她就会恶心得想吐,她觉得她不能再做这份工作了,她受不了。有一天,她在洗马桶的时候又想呕吐,于是就将抹布抛到一边,伤心地想,为什么自己一定要做这种工作?
这时,有位前辈走了过来,拿起抹布,一遍又一遍地擦着马桶,直到把马桶擦得光亮照人,然后,她拿来一只杯子,舀了一杯马桶里的水,仰头一饮而尽,就像喝可口可乐一样。这位前辈没有说一句话,却让那位少女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她没想到一件小事也可以做得如此完美。
从此以后,她时时用前辈的行为来鼓励自己,做好每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这位少女最后成为日本的邮政大臣,也就是邮政部门的最高长官,名叫野田圣子。
如果只从他人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工作,或者仅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工作,工作或许是毫无生气、单调乏味的,仿佛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任何吸引力和价值可言。这就好比我们从外面观察一个大教堂的窗户。大教堂的窗户布满了灰尘,非常灰暗,光华已逝,只剩下单调和破败的感觉。但是,一旦我们跨过门槛,走进教堂,立刻可以看见绚烂的图画。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人们看待问题的方法是有局限的,我们必须从内部去观察才能看到事物真正的本质。有些工作只从表象看也许索然无味,只有深入其中,才可能认识到其意义所在。
每一件事都值得我们去做。不要轻看自己所做的每一件小事,即使是最普通的事,也应该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去完成。小任务顺利完成,有利于你对大任务的成功把握。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便不会轻易跌落。通过工作获得真正的力量的秘诀就蕴藏在其中。
修炼6做事专心致志,分散精力事无所成
专注是成事的基石,只有专心致志的投入到事情里面,并且坚持不懈的去探索,才能把事情做到一个高峰。
荀子在《劝学》中说得好:“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即使底子再薄弱、力量再微小,只要专一,最终也能达到目标。古代棋艺高手弈秋教二人下棋的故事,想必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专心致志听讲的人肯定能够学到真本领;而一心想着射鸿鹄的人,能够学到一些皮毛就已经很不错了。
一个人如果心中不专一、做事不专注,必会使他所有的快乐以及一切与他有关的,变得不真实,荒芜一生;相反,如果能够把全部的精力倾注在眼下正在做的这件事上,那么终究会取得优秀的成绩。
戴尔·泰勒是美国西雅图一所着名教堂德高望重的牧师。20世纪60年代的某一天,他向学生宣布:谁要是能背出《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谁到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免费餐会。
这太空针高塔高185米,登上高塔餐厅可以一览西雅图的美景。另外,那里的甜点也是孩子们向往的美味,可以说那是每个孩子都梦想去的地方。但是要获得这个机会并非易事,因为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又称“山上宝训”,是圣经中的着名篇章,有几万字的篇幅,而且不押韵,要背诵全文有相当大的难度。
但是有一天,一个11岁的学生胸有成竹地坐在戴尔·泰勒牧师面前,以孩子特有的童音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把原文背下来,没出一点差错,而且到了最后,竟成了声情并茂的朗诵。泰勒牧师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要知道大人能背诵全文的也是少有的,更何况是一个孩子!
牧师不禁好奇地问:“你是如何背下这么长的文字的?”
这个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只是专心致志地去背。”16年后,这个孩子成了一家知名软件公司的老板,他的名字叫比尔·盖茨。
在人生的道路上,外在的客观原因起一定的作用,但个人的主观努力却是最根本的。比尔·盖茨无论是对圣经的背诵还是后来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都得益于他总是集中精力去做好眼前的事。比尔·盖茨的竭尽全力向我们昭示了这样的道理: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要重视内因的积极作用,用专心致志的精神去叩开成功的大门。
分散精力很容易一事无成。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没有实现早年确定的目标,大都是因为他们容易见异思迁,注意力也就难免被分散了。如果不能专心致志地做事,便只能探究到事物的表层。真正有所建树的大家都集中精力专注某一领域,并且坚持不懈地去探索,最终创造出前人无法企及的成果。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姐姐和同学们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把椅子,只要她一动,椅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从此姐姐和同学们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
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尽管有的人能够不断地产生新的目标,新的规划和思想,但是当要开始实行某一计划、着手去做具体事情时,他们却很难专注下去。三心二意只能说明他们不知道真正的目标在哪里,因此所有的事情都将无疾而终。所以说,专注是成就事业的基石,不少成功者都是依靠这一法则在社会中立足的。
专心就是把意识集中在某个特定欲望上,并要一直集中到已经找出实现这项欲望的方法,而且成功地将其付诸实际行动为止。
可见,成功是需要“聚焦”的,只有把自己的精力用在最擅长的方面,才能获得最大的收获。三心二意、好高骛远永远成不了大事,专心才是成功的最佳途径。
专心致志的过程就好像通过放大镜观察物体一样:当物体不在焦点上时,影像就不够明朗,看起来一片模糊;可是一旦对准焦点,影像就会变得十分清晰。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做游戏都要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如此,才能一步一步实现最初的理想。
修炼7所有的意外是由疏忽细节引起的
细节的不等式:100-1≠99;100-1=0,功亏一篑,1%的错误会导致100%的失败。
有些人能够爬上高达百丈的大树,却在不到一丈的小树上失足跌了下来。攀登高处的时候,因为知道高,心里有了万全的准备,所以不容易疏忽;小树使人对它失去戒心,心情松懈,就不免大意了。所以,所谓危险,不在树的高低,而是在精神的弛紧。工厂工人受伤的比例,做了一两年的熟手,远比初来的生手要高得多。
所有的意外,都是由疏忽细节引起的,而习惯性的自信,却是造成这些小小疏忽的最大原因。谁又能估计世间因为“不小心”而造成生命的损失、人体的伤害和财产的损失呢?往往由于某些工作人员小小疏忽,造成车辆倾覆,房屋焚毁,丧失许多宝贵的生命。铁轨上的小小裂痕,或是车轮上的一些毛病,会遭覆车之祸,伤害许多生命;因为不小心随便扔一根燃着的火柴,扔一个香烟头,结果竟然星星之火得以燎原,使得一城一镇的房屋遭到焚毁。人们往往注意大事却疏忽细节,但谁知道闯大祸的就是那些琐碎的细节!
因疏忽而造成的大灾祸,其后果令人触目惊心、惊心动魄!比如由于商店员工工作时的不小心——包扎货物时的不小心,应付顾客时的不小心,而使商店失去的顾客和金钱,不知有多少。由于铁路员工的疏忽,扳道工和机车司机、机械工的不谨慎,使无数乘客丧失了生命。
有人开车手艺不错,已有多年驾龄,但他开车时总是小动作不断,比如点根烟、换盘CD、和骑车的熟人打个招呼等等。旁人说他他不听,反而说:“我艺高人胆大,没事。”结果有一次,他在一座立交桥上连人带车从桥上冲了出去,原因再平常不过:在高速急转弯的同时,他伸手去扶了一下快要倒的矿泉水瓶。
不要以为那些潜伏着危险的不良习惯只是件小事,不要觉得你的本事大,别人眼中的危险事对你而言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总有一天,它就会找上你的门,开始袭击你。因为看似一些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重大事件。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人同忧,与人同乐,一个人能做到这个地步就不错了,可是当你追求成功时也只做到这种地步,这样就不及格了,多少要有先忧后乐的精神。“忧”,不只是担心挂念,广义的解释应该包括思考、创新和构想。所以“先忧”的意思就是比他人先一步思考、创新和构想。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如不能完全做到“先忧”的要求,也至少要有这一念头。
在工作中,精确与对工作的忠诚是一对孪生兄弟。一个员工做事精确的良好习惯,其重要性要远远超过他的聪明和专长。
为什么有些人做事总是免不了犯各种错误呢?究其原因,或是由于观察得不仔细,或是由于思想的不缜密,或是因为缺少足够的理智,或是因为行动的粗劣。
工作中绝对的正确和精细,是从事任何职业的重要资本。有了这种资本,自然会受到器重,会得到信任。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物质高度文明,社会生活安定,人们不需要为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而发愁了。然而,谁也保证不了在风和日丽的春天,不能响起晴空霹雳。因而,我们时时要有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如果每一个人能把自己的全副心思放在工作上,人人都能谨慎小心地工作,那么不但生命的丧失、身体的损伤、物质和金钱的损失,可以比现在大大地减少,而且人们的人格与品质,也会有一个极大的提升。
修炼8数个“差不多”加在一起就是差很多
“差不多”心里要不得,当我们心里产生“差不多”心里时,就会对所有的事情都以“差不多”的审美观点去审视,这些“差不多”加在了一起,就会差很多了。
胡适先生早年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传》的文章,这是一篇带有寓言性的讽刺作品。“差不多”反映了办事马虎、不认真、不负责、敷衍了事的通病。胡适先生这样写道: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可谓无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也一定听别人谈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缜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妈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个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结果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在两分钟前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去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也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一种急病,叫家人赶快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就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一会儿,“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要死的时候,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绝气。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都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了个死后的法号——圆通大师。
后来,他的声名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胡适先生这篇《“差不多”先生传》再现了这样一个哲理,怀着“差不多”心理为人处世、说话办事,最后只能一事无成,含恨离世。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差不多”心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有的领导要求一位员工将手中的工作做细,换来的回答却是:“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么认真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差不多”所反映出来的是做事不认真、不负责任、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现象。
在工作中,你可能觉得自己做的和别人做的比起来差不多,以为那样就足够了,但你的上司、你的老板心中有数,你的顾客心中也有数。你一定会因为你的勤奋或懒惰赢得或失去晋升的机会,你也会因为你态度的好坏而赢得或失去客户。
“差不多”心理要不得!我们每个人、做每件事,都要努力避免陷入这个误区当中去,“差不多”会让人变得慵懒,会让精确的计算变得不准确,会让快完成的事情变成失败。从现在开始,拒绝“差不多”,让完美装点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