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是由许多小节组成的,任何一个鸿篇巨制也必定是由一个个词汇组成。那些一心只想着做大事的人,常常对小事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其实,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对于大事,最终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东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
一日,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访,见此状,面露不满,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
陈蕃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
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陈蕃之所以不扫房屋,无非是不屑而为,自以为胸怀大志。欲“扫除天下”固然可贵,但一个连最基本的“扫除”动作都不知如何去做的人,当他着手承办一件大事时,必然会忽视它的初始环节和基础步骤,从而使大事的地基不劳,华而不实。如此,那可真可谓岌岌可危了。
世界文豪伏尔泰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往往,小事并不简单,因为小事常常都是琐碎的,要把它做好,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并不一定比大事少。所以说,用心去做好每一件小事,这是一种人生态度。只有抱定这样的态度,做事时才能够平淡而坚定,才能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好行事的方向,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当你坚持认真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时,突然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成就了一种伟大。
就像张思德,一个很平凡、甚至在有些人眼里看来还带点傻气的普通战士,相比于那些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而言,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是他珍惜遇到的每一件小事,把每一件小事都当作是一次锻炼,倾注全部的热情和心血。如此平凡,却感动了无数身边的人。
1933年红军来到他的家乡,成立了革命政权。同年12月,张思德参加了红军,不久又加入了共青团。1937年10月,张思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通讯班当班长。在数年的通讯工作中,张思德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完成的任务没有一丝差误。
1940年初夏,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采暖问题,他带领一班战士到延安以南的土黄沟的深山老林中烧木炭。烧炭要先打炭窑,洞口很小,里边的空间却很大,每次要出500公斤木炭。木材在窑中要立起来码放,还要懂得掌握火候。开窑出炭极其辛苦,山洞里边就像一座焚化炉。那时没有任何防护用品,连起码的手套都没有。人要爬进去,将木炭一根一根地传出来,外边的人再接应晾上。进去一次,人就闷热得如同脱一层皮似的。
然而,就是这种最脏最苦的活儿,张思德总是抢在最前面。苦战三个月,经过伐树、烧火、出窑、捆扎、运输等数道繁重的工序,终于把八万斤烧炭运到了延安。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为克服敌人封锁带来的经济困难,他又随警卫营来到南泥湾开荒。张思德不仅带领全班战士完成了上级交给的生产任务,同时又担负起额外的通讯工作。白天劳动,夜里步行,长距离送信,积极完成通讯任务。
1943年初夏,张思德被调到枣园内卫班,在毛主席身边当警卫战士。
1944年,组织再次派他到安塞县烧木炭。9月5日,张思德在炭窑内工作时,炭窑突然崩塌,不幸牺牲,时年29岁。
毛主席对张思德的评价是:“最大的缺点就是做事不吭声,最大的优点呢?也同样是做事不吭声。”张思德觉得自己做的都是极其平凡的小事,不值得一提。但正是这种把普普通通的小事也当作是革命事业来认真对待的精神,成就了他平凡中的伟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平日的积累,没有小事的锻炼,纵然有最好的机会降临,也只能手足无措地与它擦肩而过。人生的路是由我们自己每一步的脚印所踏出来的,每一天都是一个阶梯,都是向着既定目标踏出的新的一步。成功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所以,紧紧盯着眼前的这一阶梯,着手落实好下一件要做的小事,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必能登上成功之巅。
8.按计划行事,成功便如沙漏一样简单
计划是为了让做事更有目的性,严格执行计划才能保证自己不会偏离航向
在很多人心里都有这样一个误区:制定计划只是那些企业高管们应该做的事,自己所做的一些不起眼、而又琐碎的事根本不值得去做一份计划。同时,他们会认为,提起“计划”,就好像是要去做一个多么宏伟的工程,畏难心理自然而然就占了上风。
其实,计划不分大小。因为它是通往目的地的灯塔和桥梁,一个科学而周密的计划,往往能减少人们通往目的地的阻力和波折。大至国家的“五年计划”,小到个人的一年、一季度、一月、一周,甚至每天,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性和指导性。而计划,就很好地充当了提纲挈领的引导角色,让人行事有线,做人有章。
韩愈曾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说的就是一种预见性、计划性。凡事只有事先做好了计划和准备,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不管做什么事情,光有目标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详细的计划作指导。没有规划地行事是散漫慵懒的,是很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影响的。不要认为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是不重要的,就不需要做计划。因为计划能让我们感到自己在做事过程中的明显进步,即使有时的进步是微乎其微,或者有时可能几天的计划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我们仍能从检验自己的执行力中获得多多少少的成就感。许多优秀者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认真地做一份计划不但不会使我们受到约束,还可以让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你和我一样都是冒险家。”比尔·盖茨在送给孙正义的一本书的扉页上写道。
与凭借创新技术开拓市场的盖茨不同,“软银”总裁孙正义以资本作饵,诱使全世界疯狂追逐互联网新贵。上世纪末,他以数百亿美元身价直追全球首富。
1957年8月,孙正义出生于日本佐贺县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祖父从韩国大邱迁到日本九州,先做矿工后务农。父亲靠着卖鱼、养猪、酿酒,慢慢小康起来。
孙正义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领导力,而且做事很有计划。行内人都知道孙正义“用一年的时间赢得一生”的故事。
孙正义在23岁时花了1年多的时间来想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他把自己想做的40多种事情都列出来,而后逐一地去做详细的市场调查,并做出了10年的预想损益表、资金周转表和组织结构图。40个项目的资料全部合起来足有10米多高。
然后他列出了25项选择事业的标准,包括该工作是否能使自己全身心投入50年不变、10年内是否至少能成为全日本第一等。
依照这些标准,他给自己的40个项目打分排队,计算机软件批发业务脱颖而出。
用十几米厚的资料做事业选择,目光放在几十年之后,这样的深思熟虑,这样的周密规划,注定了他日后的成功。
有了计划的指引,人们就能够减少犹豫,减少无谓的精力浪费,少走弯路,从而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尽量多的事情,提高工作效率。因为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人们必定会周密地预测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意外因素”,从而在问题发生时不会因诧异惊慌而不知所措,而是能够按照当时的实际状况和预先考虑的对策有条不紊地进行解决。
卡耐基在劝告一位因做事杂乱无章而烦恼不堪的人时说:“我们可以把生活想象成为一个沙漏,沙漏的上一半,有成千上万粒的沙子,它们都慢慢地很平均地流过中间那条细缝。除了弄坏沙漏,我们都没有办法让两粒以上的沙子同时通过那条窄缝。你和我和每一个人,都像这个沙漏。每一天早上开始的时候,有成百上千件的工作,让我们觉得一定得在那一天里完成。可是如果我们不按照计划一次做一件,让它们慢慢平均地通过这一天,像沙粒通过沙漏的缝隙一样,那么到头来有可能一件事也没有干成。”
计划的目的是要促使目标的实现,而并不是对个人的一种束缚与管制。必须做或不应该做什么并不是由计划决定的。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所以在行事之前,一定要坚持制定计划,并坚信会实现它。同许多其他重要的事情一样,执行计划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但只要你按部就班地实现了计划中的步骤,就一定会成为未来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