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地空间探测主要指对地球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等区域所进行的探测。探空火箭是近地空间探测的重要手段,它能把探测仪器带到几十至几千千米的高空进行直接测量。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大大加快了人类对近地空间探索的进程。人造卫星已成为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近地空间探测器。
行星际空间探测的主要探测对象有哪些
行星际空间探测主要是探查行星际空间的磁场、电场、带电粒子和行星际介质的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这种探测证实了太阳风的存在,发现了行星际磁场的扇形结构。探测行星际空间的飞行器有四种轨道类型:以地球为中心的地心轨道、以太阳为中心的日心轨道、飞离太阳系的轨道和平衡点轨道。在太阳和地球的联线上有一个平衡点,太阳和地球的引力在这里恰好相等,飞船可以沿着通过这一点的椭圆轨道运动。
全球变暖是怎么回事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的持续升高。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体呈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气候变暖会造成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后果,将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海啸灾害有哪些危害
由于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大滑坡、大塌陷等地质构造变化而引起的巨浪所造成的灾害称为海啸灾害。海啸传播到海滨地区时,海水陡涨,形成波高可达数十米的巨大水墙,迅速淹没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时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的所有设施和被震塌的建筑物,往往被狂涛席卷一空。海啸过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20世纪以来危害巨大的七次海啸分别发生在何时
1908年12月28日,意大利墨西拿地震引发海啸,浪高达12米。死亡人数82000人。
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近海地震引发海啸,震级8.9级,引发海啸,最大浪高29米。死亡人数3000人。
1959年10月30日,墨西哥海啸引发山体滑坡。死亡人数5000人。
1960年5月21~27日,智利沿海地区发生20世纪震级最大的震群型地震,引起海啸,最大浪高为25米,造成10000人丧生;随后海啸横扫太平洋,使日本沿海15万人无家可归。
1976年8月16日,菲律宾莫罗湾海啸。8000人死亡。
1998年7月17日,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底地震引发49米巨浪海啸。2200人死亡。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造成20余万人死亡,是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
你知道“杀人雾”吗
1952年12月5日,一场浓雾笼罩着伦敦,空气中的污染物与雾混合在一起,彼此产生化学反应。4天后污染浓度增强了10倍,毒性加强。12月7日市中心能见度降低到5米以下,因而被称为“黑暗的星期日”,汽车无法行驶,泰晤士河上的船也无法航行。烟雾进入了莎士比亚剧场,舞台无法看清,因此正在上演的歌剧《茶花女》演到第一幕结束就被迫中止。12月10日大雾散去,4000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老人,感染支气管炎和有关肺部疾病的患者达数千人。过后的两个月中,又陆续有8000多人死亡。
崩塌这种地质现象有何特点
崩塌(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是指较陡斜坡上的岩石、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崩塌的速度很快,一般为5~200米/秒甚至更快,崩塌体积可达几立方米到上亿立方米。按崩塌体的物质组成分为两大类:产生在土体中的称为土崩,产生在岩体中的称为岩崩。山崩的破坏力极大,可在瞬间毁没大片森林、堵塞河道、毁坏村镇等。河岸、湖岸、海岸的崩塌又称为坍岸,悬崖陡坡上的大石块崩落称为坠石。地下溶洞或采矿区所发生的崩塌称为坍陷。从悬崖或陡坎上崩塌下来的岩块堆积在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形成倒石堆。倒石堆由大小不等的棱角状石块组成,混杂堆积,但较大的石块往往沿坡滚动得更远,停积在倒石堆的边缘,而细小的碎屑则多堆积在顶部。
形成雪崩的原因是什么
大量的积雪从陡峭的山坡松脱滑落,猛烈地撞向谷底的现象就是雪崩。造成雪崩的原因主要是山坡积雪太厚。积雪经阳光照射以后,表层雪溶化,雪水渗入积雪和山坡之间,从而使积雪与地面的摩擦力减小;与此同时,积雪层在重力作用下,开始向下滑动。积雪大量滑动造成雪崩。此外,地震也会导致积雪下滑造成雪崩。雪崩能摧毁大片森林,掩埋房舍、交通线路、通讯设施和车辆,甚至能堵截河流,发生临时性的涨水。同时,它还能引起山体滑坡、山崩和泥石流等可怕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的危害有哪些
从物质的状态来看,泥石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黏性泥石流,即含大量黏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其特征是黏性大,固体物质占40%~60%,最高达80%,水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质;稠度大,石块呈悬浮状态,暴发突然,持续时间短,破坏力大。二类是稀性泥石流,以水为主要成分,黏性土含量少,固体物质占10%~44%,有很大分散性,水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具有强烈的下切作用。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的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的滑坡、崩塌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它对人类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对居民点的危害,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对矿山的危害。
干旱与旱灾有什么区别
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适宜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而旱灾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干旱和旱灾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
干热风是一种怎样的气象灾害
干热风亦称“干旱风”、“热干风”,习称“火南风”或“火风”,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气象灾害。中国的华北、西北和黄淮地区春末夏初期间都有出现。干热风可分为大气高温、干旱的高温低湿型和雨后高温、猛晴的雨后热枯型两类。干热风主要危害在于高温低湿环境造成冬、春小麦及棉花等作物生理干旱,影响产量,其中冬小麦受害最为严重,对春小麦及棉花的危害仅见于西北地区。小麦开花时如遇干热风,可造成不实和小穗数增加;灌浆、乳熟期如遇干热风,造成籽实瘦秕,粒重降低,产量下降;黄熟期如遇干热风,可使小麦出现“早熟”、“青秕”现象。
何谓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通常是洪水灾害和涝淹灾害的合称。洪水灾害主要是指短期内大量降雨引起江河泛滥,淹没城镇、村庄或田地所形成的灾害;而涝灾则是指长期大雨或暴雨后,在地表产生大量的积水和径流,由于积水太多、来势较猛,排水速度有限,从而在一定时间内淹没地势较低的地区。洪涝可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风暴洪水等。其中河流洪水依照成因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和溃坝洪水。影响最大、最常见的洪涝是河流洪水,尤其是流域内长时间暴雨造成河流水位居高不下而引发堤坝决口,对地区发展损害最大,甚至会造成大量人口死亡。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很多,其中降雨量过多和降水强度过大是导致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
台湾“八八”水灾是怎么回事
台湾“八八”水灾是2009年8月6日至8月10日问发生于台湾中南部及东南部(南台湾)的一起严重水灾。该起水灾源自台风莫拉克侵袭台湾所带来的打破台湾气象史诸多降雨纪录的雨势,造成上述地区发生水患及土石流(大陆成为泥石流)。此次水灾是台湾1958年“八七”水灾以来最严重的水患,总死亡人数推测超过500人,农业产物估计损失及民间设施损毁达130亿元。
冻害是一种什么样的气象灾害
冻害是作物(包括果树和林木)遇0℃以下低温而受伤或死亡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它分为作物生长时期的霜(白霜和黑霜)冻害和作物休眠时期的寒冻害两种。霜冻害指春季冬麦返青后或春播作物出苗后,桃、葡萄、苹果等果树萌发或开花后遇到特别推迟的晚霜,以及秋季冬麦出苗后或春播或夏播作物未成熟,果树尚未落叶休眠时遇到特别提前的早霜而受害。橡胶树等热带作物冬季休眠期不明显,当气温降至0℃或零下几度时,极易受到霜冻害;而冬麦、葡萄、苹果等休眠时,当气温降至零下十几度、二十几度时才受害。作物受冻害的程度除取决于低温强度外,还与低温的持续时间、当时的天气、作物品种及受冻前的适应情况等有关。
被人们称为“哑巴灾”的农业气象灾害是什么
冷害是作物在生长期遇到0℃以上的低温而受伤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有时亦可发生于20℃左右。某些作物受害后形态上无明显症状,不易被发现。故农民将这种灾害称为“哑巴灾”。冷害的发生范围在世界上分布很广,纬度和海拔越高,越易发生。日本北部有较高的发生几率,在澳大利亚、朝鲜、美国、加拿大、尼泊尔、印度和秘鲁等国,冷害也常有发生。中国的冷害以东北地区较为严重,长江流域主要发生在春秋季,云贵高原主要发生在八九月份。冷害按发生时的天气特点,可分为:湿冷型,低温伴随阴雨,日照少,相对湿度大而气温日较差小;干冷型,冷空气入侵后,天气晴朗,相对湿度小而气温日较差大;霜冷型,前期低温与来得特早的秋霜冻相结合所致。按对作物危害的特点,则可分为:延迟型冷害,较长时期的低温削弱植株生理活性,引起作物生育期显著延迟,在生长季节内不能正常成熟,导致减产;障碍型冷害,作物在生殖生长阶段,主要是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遇短时间低温,生殖器官的生理机能被破坏,影响孕穗和受粉,造成空壳减产;混合型冷害,由上述两类冷害相结合而成,比单一型为害更严重。
雷暴是怎么回事
雷暴是积雨云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雷暴发生时往往雷鸣电闪,有时也可只闻雷声,是一种中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系统。出现时间以下午为多,有时夜间因云顶辐射冷却,云层内温度层结变得很不稳定,云块翻滚,也能出现雷暴,即夜雷暴。产生雷暴天气系统的主要条件是大气层结不稳定。对流层中、上部为干冷平流,下部为暖湿平流,最易生成强雷暴。强雷暴常伴有大风、冰雹、龙卷风、暴雨和雷击等,所以是一种危险的天气现象。它不仅会影响飞机等的飞行安全,干扰无线电通信;而且还会击毁建筑物、输电和通信线路、电气机车,击伤击毙人畜。引起火灾等。中国南方的雷暴多于北方,山区的多于平原。
何谓飑线
飑线是一种突发性强风。属中尺度天气系统。生命期数小时到十几小时,长度二三百千米。过境时,气温骤降,风向突变,风速急增,气压陡升,还伴有雷暴、阵雨或冰雹、龙卷风等剧变天气。过境后,基本上恢复到过境前的状态。具有冷锋过境的天气特征,但不同于冷锋。飑线是气团内部的产物,天气现象较冷锋剧烈而短暂,有明显日变化,一般在午前形成,午后增强。分为锋前飑线、台风飑线和气团飑线3类。在中国,常见于春夏两季。
冻雨是一种怎样的灾害性天气
冻雨指雨滴在下降的过程中,在近地面碰到物体而即刻冻结的雨。这种雨从天空落下时是低于0℃的过冷水滴,碰到树枝、电线、枯草或其他地上物,就会在这些物体上冻结成外表光滑、晶莹透明的一层冰壳。有时边冻边淌,像一条条冰柱。这种冰层在气象学上又称为雨凇。冻雨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时期。冻雨冻结并积累后能压断电线和电话线,严重的冻雨会压塌房屋,压断树木、竹子,还会冻死农作物和蔬菜。由于地面冻结,对交通造成很大影响。飞机在有过冷水滴的云中飞行会因机翼、螺旋桨积冰而造成失事。
为何会发生地震
地壳运动使岩层受到强力挤压、牵拉和扭曲,当这个力量超过岩层本身的强度,岩层便会发生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而造成地震。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做震源。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做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千米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为何多发生在夜间
地震其实随时都会发生,但多发生在夜间,这主要是受外因——太阳和月球引力的结果。我们知道,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可引起海水在一天里两次涨落。同时,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也会引起地壳的“潮汐”现象,只不过我们平时没有察觉罢了。如果地球内部在孕育地震的过程中,当地下的岩石受力的作用接近于破裂时,而此时正好受到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这样蓄势已久的地震能量就会一下子进发出来。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就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地震不仅多发生在夜间,而且还常发生在农历初一、十五或十六前后,因为这是太阳和月球引力最大的时候。
地震前后日光灯为何会自己发亮
1996年。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地区,发生大地震前几个小时,关闭着的日光灯,突然忽明忽暗地闪烁亮光,之后地震就发生了。对此,有科学家认为,多地震地区在地震发生时,地壳中会震出许多以氡为主要成分的放射性物质。氡在大气中发生蜕变时,会放出射线激发日光灯管中的荧光粉发光。也有的科学家认为,氡在大气中发生蜕变而不停放出α粒子,猛烈撞击大气中的氮原子或者氧原子,从而使氮或氧原子释放出一个电子而成为正离子。这种撞击越多,大气中带电离子也就越多,于是大气的导电率也会随之增加。在地面天然电场作用下,电离的大气就会放电。大气大面积放电,从而使日光灯中的荧光粉发光。还有的科学家认为,地震可以产生高频地震波对空气进行轰击,从而激发日光灯荧光粉发亮。
世界著名地震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