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气温最高月、最低月时间判断该地是在南半球还是在北半球。如果气温最高月出现在7~8月,气温最低月出现在1~2月,则为北半球;反之,则为南半球。
(2)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均温值,确定热量带。最冷月均温大干15℃为热带;最冷月均温在0~15℃为亚热带,但有一特例,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最冷月均温大于0℃;最冷月均温小于0℃为温带:最热月均温小于10℃为亚寒带和寒带。
热带雨林气候为什么会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气候是分布在赤道两侧常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类型。它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亚洲和大洋洲从苏门答腊岛至新几内亚岛一带。这一带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都很大。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昼夜长短差别小。其次,海洋面积广阔,终年在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赤道气团。受其影响,热带雨林气候主要特征是全年高温,无季节变化;全年多雨,无干季;天气变化单调,全年皆夏。
热带草原气候有哪些特点
热带草原气候是分布在热带,具有明显干湿季节交替的气候类型。分布于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这一带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盛行赤道气团,形成闷热多雨的湿季;当信风控制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形成干旱少雨的干季。其主要气候特征是干湿季分明;全年气温较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6~18℃;一年中有干季、热季和雨季的交替。
哪个地区的热带季风气候最为典型
热带季风气候是大致位于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主要分布在中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亚洲南部和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带。热带季风主要是因行星风带季节移动而形成的,也有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亚洲南部的热带季风最典型。冬季,行星风带南移,东北信风和亚洲大陆上的冷高压南侧的东北风相重叠,构成冬季季风。夏季,行星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跨越赤道转向为西南风,并和亚洲大陆的热低压南侧的西南风重叠,构成夏季季风。受热带季风影响,其气候特征是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交替而变化,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干湿季明显;全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由于一年中有干湿季节交替,故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热带沙漠气候有哪些特点
热带沙漠气候位于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部。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卡拉哈迪沙漠,西亚的阿拉伯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等。这里终年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又处于信风带的背风岸,而且沿海有寒流经过。离岸风使冷水上翻,空气层结稳定,降水稀少。主要气候特征是常年干旱少雨;云量少、日照强烈、气温高;气温日较差大。由于气候极端干燥炎热,植物稀少,形成一片荒漠景观。
温带季风气候有哪些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是分布于北纬35°~55°亚欧大陆东岸,主要在中国华北和东北、朝鲜半岛大部分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温带季风主要是由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气压随季节交替变化而形成的。其基本特征是风向随季节交替明显;年降水量较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夏季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60%~70%,降水频率较大。
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各有什么特点
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分布在40°~60°纬度间的大陆西岸。主要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西海岸及澳大利亚东南部、新西兰等相应的纬度带,以西欧最为典型。中纬度大陆西岸地处西风带的迎风侧,终年受温带海洋气团控制,锋、气旋活动频繁,沿海又有暖流经过,故深受海洋调节。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基本特征是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气温日较差亦小;全年湿润多雨。最高、最低月平均气温分别在8月和2月,月平均气温不低于0℃,不高于22℃;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在局部迎风坡上可达2500毫米。由于多气旋雨,降水强度很小,阴雨日极多,光照不足,不适宜粮食作物生长。
温带大陆性气候是分布在35°~50°的亚洲和北美洲大陆中心地带。因深居大陆腹地,距海远或有高山屏峙,受不到海洋调节,终年在大陆性气团控制之下。它主要分布在中国内蒙古、新疆和俄罗斯、中亚的广大地区,由于干湿情况不同,可分为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和温带森林气候三种类型。温带草原的分布比温带沙漠更为广泛,除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的广大地区外,南美南部也有一定分布。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冬季寒冷,夏季温热;降水量少,而且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地中海式气候有哪些特点
地中海式气候又称作地中海型气候或地中海气候,其分布以地中海地区最为典型。地中海式气候地区降水补给的河流冬涨夏枯;植被以耐旱灌木丛为主,典型植物是油橄榄。地中海气候的形成与冬夏气压形势变化和风带的南北移动有关。地中海地区位于大气环流系统的过渡地带。它的北面是西风带,南面是信风带。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北移,天气晴朗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南移,降水较多,气候温和。
什么是极地气候
极地气候是指南极洲和北冰洋以及环绕它们的洋面和陆地的寒冷气候,其显著特点就是终年寒冷。夏季最热月气温在10℃以下。接近极点附近,夏季最热月气温也低于0℃,更加寒冷。
草原气候是哪两个气候的过渡类型
草原气候指具有半干旱至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特征的气候,土壤水分仅能供草本植物及耐旱作物生长。草原气候为荒漠气候与森林气候之间的过渡类型,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温带地区、南美大陆的亚热带地区,呈马蹄形环绕荒漠气候区。气候状况变化很大,由半干旱地区到次湿地区,不同地区的草原气候特征都有差异。温带草原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主要集中在夏季,气温冬冷夏热;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全年气温较高,有明显的干湿季,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主要集中在湿季。靠近赤道气候带的一侧,湿季长,干季短;靠近热带沙漠的一侧,湿季短,干季长。
荒漠气候有哪些特点
荒漠气候是流沙、石砾、戈壁、泥滩等植被贫乏、降水稀少地区的极端干燥的气候。荒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5°~50°的地带内,由于副热带高压及由此发源的偏东信风影响,空气下沉增温,偏东信风由高纬向低纬也逐渐增温,空气中水汽远离饱和点,很难成云致雨,因此形成炎热干燥的热带、亚热带荒漠气候。荒漠气候主要特征如下:①空气干燥,终年少雨或无雨。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许多地区不到100毫米或多年无降水。②气温、地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荒漠地区多晴天,日照时间长,植被稀疏或无植被。在强烈日照下,白天急剧升温,夜间因强烈辐射冷却而急剧降温。③风沙活动频繁。荒漠地区多风,容易将裸露地面的沙砾吹扬,形成沙暴。④在荒漠中能获得水源的地方,可开发绿洲,形成独特的绿洲气候,有利于瓜果及棉花等作物的生长。
森林气候有哪些特点
森林气候通常是指由于森林的存在而形成的地方性气候,它由林区地理位置、环境条件、面积大小、地形特点、林木种类、林型结构等综合影响形成。广义则指地球上森林地带的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温带针叶林气候等。森林气候的主要特点如下:①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比空旷地少。②林内温度变化和缓,年变化和日变化较小,白天林内温度较林外低,夜晚则林内温度较高。③森林内风速小。④森林内的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比林外大,易产生雾、露、霜等水汽凝结物。⑤树冠截留部分降水,地下落叶残枝又能涵蓄降水,故森林地区径流小,而较多雨水渗入地下。提高森林覆盖率是改良气候的重要措施。
高山气候是如何形成的
高山气候是形成于高山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气候类型,是地理位置、地势高低、坡谷方位、山峰分布以及其他地域性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以地形因素起主要作用。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随高度而降低;有时谷底出现逆温现象;气温日较差或年较差比平原小。亚洲的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南美的安第斯山及北美的落基山等区都有高山气候。
高原气候有哪些特点
高原气候是在海拔高、地面宽广、起伏平缓的高原面上形成的气候。其形成主要是由于海拔高度的作用。主要特征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大气质量、水汽含量等减少,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加大,年总辐射量高,紫外辐射强度的增加尤为显著。受海拔高度的影响,高原上气温低,气温日较差比同纬度平原大。高原地形对降水有明显影响,一般在迎湿润气流的高原边缘是多雨带,而在高原腹地和背湿润气流一面,雨量较少。高原上风力比平原上大。不同的高原由于地理位置、海拔高度、面积大小和形态等的差异,其气候特征亦不尽相同。
苔原气候有哪些特点
苔原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边缘、格陵兰沿海的部分地区和北冰洋的若干岛屿上。这一带地处高纬度,终年受极地气团和北极气团控制。受其影响其基本特征是气候寒冷,全年皆冬;降水少,多云雾;因纬度位置接近极圈附近,极昼、极夜现象也很明显。受气候影响,自然植被主要为苔藓、地衣等,形成了独特的苔原景观。
冰原气候分布在哪里
冰原气候分布在格陵兰和北冰洋的若干岛屿上以及南极大陆的冰冻高原。地处极圈以内,是北极(南极)气团的源地。这里全年酷寒,降水少。降水形式全部为雪。一年中有长时期极昼和极夜现象。冰原上各月平均气温皆在0℃以下,即使是极昼,冰雪也不融化,形成了厚厚的冰原。因此,这里几乎没有植物生长,只在局部没有冰原的地方才生长一些低等植物,如苔藓、地衣等。
冰期是指哪个地质历史时期?第四纪冰期始于何时
冰期是指具有强烈冰川作用的地质历史时期,又称冰川期。冰期时的地球气候寒冷,冰川广布。广义的冰期又称大冰期。指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石炭纪一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狭义的冰期指规模小于大冰期的冰期。
第四纪冰期大约开始于距今200万~300万年前,结束于1万~2万年前,规模巨大。第四纪大冰期对自然环境的演变及人类的进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原始人类正是在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气候变化中进化成为现代人的。
为什么说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伞”
臭氧层一般指高度在20千米~30千米之间、臭氧浓度最大的大气层。臭氧是大气中的一种微量成分,臭氧层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能将大部分太阳紫外辐射吸收,使地球上的人类和其他生物不至于被强烈的太阳紫外辐射所伤害。除此之外,臭氧因吸收太阳紫外辐射,影响了地球太阳辐射热的能量,进而影响到大气的温度结构和环流。所以说,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伞”。
臭氧层空洞有着怎样的危害
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由氟氯烃类物质(还有一氧化二氮、甲烷等气体)的长期排放和积累所致。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工业国家用它制作制冷剂、发泡剂、洗净剂、推进剂,以及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后,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了臭氧。南极上空近年来出现直径约1000千米的臭氧空洞。
臭氧层空洞将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尤其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长期接受过量的紫外辐射,会使免疫机能减退,皮肤发生癌变。强紫外线还会诱发人体眼球晶状体混浊,使人患白内障甚至失明。
臭氧层空洞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还会破坏地球生态平衡。臭氧层的减薄也会使动物患白内障。在南美洲的南端已经发现许多全盲或接近全盲的动物,例如兔子、羊、牧羊犬等,在河里能捕到盲鱼,野生鸟类会自己飞到居民院内或房屋内,成为主人饭桌上的美味佳肴。野生动物没有自我保护能力且又常在野外,视力不仅易于丧失,而且其结果意味着丧失生存能力。强烈的紫外线还会使农作物和植物受到损害。通过对300种农作物和其他植物的温室实验证实,其中65%的作物对紫外线敏感,尤以豆类、甜瓜、芥菜、白菜、土豆、西红柿、甜菜和大豆最为敏感。由于紫外线增加,它们的产量和质量都会下降。实验结果还表明,树木(特别是针叶树)也会受到紫外线的伤害。紫外线能穿透10~20米深的海水。过量紫外线会使浮游生物、鱼苗、虾、蟹幼体和贝类大量死亡,会造成某些生物灭绝。由于这些生物是海洋食物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最终可能引起海洋生物生态系统的破坏,甚至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进而影响全球生态平衡。
臭氧层空洞还通过光化学烟雾恶化近地面大气环境。高层大气中臭氧层减薄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强。增强的紫外线使城市中汽车尾气的氮氧化物分解,在较高气温下产生以臭氧为主要成分的光化学烟雾。而臭氧在近地面大气中是一种有害气体,会使人的呼吸道和眼睛等器官受到刺激和不同程度的伤害。近地面臭氧还抑制植物光合作用,使叶片褪色,出现病斑甚至坏死、落叶、落花、落果等。此外,过量紫外线还能加速建筑物、绘画、雕塑、橡胶制品、塑料的老化过程,降低质量,缩短寿命。尤其是在阳光强烈、高温、干燥的气候下更为严重。
引起气温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直接被大气吸收的很少。空气由此而并没有显著的增温。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后,以地面辐射和对流、湍流、蒸发与凝结等方式将能量传给大气,大气由此而增温。大气与地面间不断进行热量交换,从而引起气温升高或降低。当空气的热量收入大于支出时,内能增加,气温则升高;当空气的热量支出大于收入时,内能减少,气温则降低;当空气的热量收入与支出相当,气温则保持不变。对某一地区、某一时间而言,气温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世界上处在高气温区的城市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