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这样论及报复:“报复的目的无非只是为了同冒犯你的人扯平,然而有度量宽谅别人的冒犯,就使你比冒犯者的品质更好。”
“宽”被圣人奉为五德之一,一个宽宏大量的人,才能与众人相交。“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恕就是这样一种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它能够化解世界上最顽固的敌意和最强烈的仇恨。宽容,往往是对仇恨最好的回应。
宽容是一种美德和智慧,就像《宽容之心》中所写:“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了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世界上只有一种人能够做到没有永远的敌人,那就是懂得宽恕之道的人。
对于仇恨来讲,宽恕往往比报复难做得多,但这也正体现了一种对人对事包容、接纳的气度和胸怀。就像《六度集经》中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一样:
长寿王仁政爱民、慈悲为怀,使国家风调雨顺、财富民丰。然而不曾想却因此而勾起了邻国贪王的野心,准备出兵抢夺。长寿王不愿殃及无辜百姓,便决定舍弃王位,与儿子长生一起遁隐山林。
贪王占领了长寿王的国土后,欲壑难填,仇意肆起,下令追捕长寿王父子。长寿王在一次敌我力量悬殊的偷袭中,为了保护儿子长生而不幸被捕。临死前,长寿王看到自己的儿子混杂在人群中,满怀仇恨地盯着贪王,便大声说:“希望我的儿子能以仁为诫,以德报怨,不要为我报仇。”
虽然听到了父亲的遗言,但满腔怒火的王子一心只想着报仇。于是他千方百计地得到了贪王的赏识,进而成为贪王的贴身侍卫。
在一次伴随贪王出行的途中,长生刻意让贪王远离随从,在山林间迷了路。筋疲力尽的贪王躺下来休息,在其熟睡之际,长生正准备动手杀了他,但忽然想起父亲的遗言,便犹豫不决起来。
最终,长生决定尊奉父亲的遗言,原谅贪王。同时,主动向贪王表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并说:“你杀了我吧,免得我报仇的念头又死灰复燃。”
震惊的贪王被长寿王父子的宽容和仁慈所感动,当下翻然醒悟。于是将国土归还给了长生,两国从此结为兄弟之邦。贪王自己也一改残暴,像长寿王一样善待人民、体恤疾苦了。
正如圣严法师所说:“慈悲没有敌人,智慧没有烦恼。”真正的宽容来自于博大的胸襟,来自于爱人如己的智慧。的确,心怀宽容,尤其是面对仇恨时仍能容纳对方,是让人肃然起敬的。然而,生命的意义就在彼此的接纳中展现出它的和谐之美。饶恕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一个饶恕别人的人,也会因为自己的生活中不再充满仇恨而得到心灵的释放。
好在,也许我们还没有遭遇像长寿王父子的仇恨,但人们在生活中也大都会受到有意无意的伤害。有的人生气后,随时间而淡化;有的人拿起武器进行反击,并适时而止;有的人,置之一笑,调整好心态,继续走自己的路;而有的人,却无法从不快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他们常常扒开伤口查看,每看一次,伤口便扩大一分,于是报复心理便随之产生。且不说能否给对方造成痛苦,单就其本人为此所浪费掉的宝贵时间、破坏掉的好心情,也无不使之因受制于别人而偏离了自己原有的人生轨道,心灵自然也就无法自由地飞翔。但反之,当他人以恶劣的态度相向时,我们若能忍耐一时之气,以宽容之心对待,以理智之态处理,那么在不知不觉中便会创造出许多美好。
明代英臣金忠在任兵部尚书时,有个同籍的老乡来京师谋生,想求助金忠略扶一二。但又非常担心金忠容不下他,因为此前自己曾多次侮辱过金忠。
没想到,金忠听说后,非但没有挟嫌报复,反而尽力举荐他。这让跟随金忠多年的手下人气不打一处来,便问金忠:“这个人不是曾经多次伤害过您吗?”
金忠只说了一句:“我举荐他是因为他身上有可以为国家效力的才能,又怎么能以个人的恩怨而有意遮掩呢?”
古人大度容人的英雄气概无疑让我们敬仰。然而反观自己的生活,却并不尽如人意:亲朋好友之间因为一句闲话而争得面红耳赤,形同陌路;邻里之间因为孩子打架而导致大人吵嘴,老死不相往来;夫妻之间因为琐事而同室操戈,劳燕分飞;父子之间因为考试、工作而意见不合,竟至横眉冷对。
但是我们是否认识到,这样的事情导致的结果往往都是两败俱伤,彼此身心俱疲。所以说,容忍、宽恕别人,同样也是在善待自己。就像人们常说的,我们的心如同一个容器,当爱越来越多的时候,仇恨就会被挤出去。消除仇恨并不需要刻意地复杂而为,只要用一颗简单的宽容之心来不断充实自己,那么仇恨自然也就没有容身之所了。如此,仁爱的光芒便会照亮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参透人生智慧的同时,获得那份难得的从容与超然。
8.敌人不是用来消灭,而是用来帮助的
如果说,人的一生中有敌人,那么除了我们自己,也就再无他人了。病痛是自己的敌人,烦恼是自己的敌人。然而,疾病也要治疗,甚至与它为友;烦恼也要面对,进而转为菩提。
对于人生最大的“敌人”,我们都可以“帮助”,又何况于自己心中设定的其他人呢?消灭敌人并不能显示出我们的智慧,因为与之对峙的同时,自身的精力也必将有所消耗,自身的心性也必将有所动乱。朋友可以是永久的朋友,而敌人却不要成为永久的敌人。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人生最大的胜利,不是制敌。在帮助敌人的同时,便获得了以德报怨的境界,无论是否能化敌为友,我们的慧根都会越来越丰盈。
战国时期,中山国的相国司马熹勤于政事,向国君请示或商讨国家大事时,常常忘记了时间,一说就是大半天,甚至一直谈到半夜。而国君也非常信任司马熹,很愿意听他的谋论和规划;但因此而逐渐忽略了后宫生活。许多嫔妃都对司马熹意见纷纷,尤其以国君的宠姬阴简。
阴简十分憎恨司马熹,一有机会就在国君的枕边说他的坏话。时间一长,国君的态度也有所改变。而司马熹对此也有所耳闻,十分明白自己的处境。于是他决定不能这样坐以待毙,要在适当的时候“帮”阴简一把。
没过多久,机会就来了。赵国为了互通有无,专门派了一位使者来访中山国。对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来使,小小的中山国自然是不敢怠慢。国君专门命司马熹寸步不离地陪伴在赵国使臣身边,生怕有一点疏忽。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熹问使者:“听说贵国美女如云,尤其擅长音乐,是这样吗?”
使者谦逊地说:“并非如此。”
司马熹恰好抓住了这样的话机,紧接着说:“我曾经到过许多国家,见过无数美女,但总觉得没有能比得上我们国君的宠妃阴简的。她的容貌倾国倾城,仪态婀娜多姿,简直有如仙女下凡一般!”
说者有意,听者亦有心。赵国使者暗自记在了心里,回国后便马上把这一情况禀报给了赵王。赵王听闻,还未见到阴简本人,心里就已经蠢蠢欲动了。于是,赵王再次派使者到中山国,请求把阴简送给自己。
阴简是中山国国君最宠爱的妃子,被视为掌上明珠。现在赵王要夺人所爱,中山国君哪里肯应。但如果不给,以赵王的气势必会报复中山国,很多百姓便要蒙难。
正当中山王左右为难、束手无策之时,司马熹恰如其时地向国君进谏说:“启奏大王,臣有一个办法,既可以回绝赵国,又可以避免百姓罹受侵略之苦。”
国君一听十分高兴,忙问道:“你有什么万全之策?”
司马熹回答说:“您可以立即册封阴简为王后,这样赵王为了不过于丧失体面就不好意思再要人了。”
中山国君立即照办。就这样,中山国保全下来了,阴简也顺利地做了王后。
阴简因为司马熹向国君荐言册封自己为王后,不但不再忌恨司马熹,反而对他感激涕零,尊重有加。司马熹终于摆脱了困境。
帮助敌人,就能让我们减少一敌;而少一个敌人在这里就可以说是多了一个朋友。往往,由敌人转变而来的朋友,会比一般朋友对我们更好。因此,帮助敌人不但是保护自己,更是为自己找到更大的助力。
在当今社会中,战场上两军对阵、杀得你死我活的敌人已经不太常见,更多的是商场里的“冤家”和同行里的对手,正所谓“同行相嫉,文人相轻”。其实,这都是竞争所致。然而,正像达尔文物竞天择的进化法则所阐释的,竞争可以带来进步。
“敌人”可以时刻让我们保持警醒与精进;没有对手,就会松懈,“孤独求败”的高处不胜寒想必就是如此。足球场上的两队竞技,必先相互握手以示感谢后,才可开场;拳击赛开始时,选手要互相鞠躬致意,胜败分晓后还要握手言和;美国总统大选揭晓后,当选者第一件事就是要致电感谢落选的一方。可见,没有了“敌人”,我们的成绩便失去了很多色彩;而帮助敌人,则可以让我们自身更上一层楼。
真正大智者对于敌人,不但不消灭,反而培养对方成为激励自己上进、成长的对手。
英国保守党执政,最怕工党失去在野党制衡的功能;
工党执政,最担心的,也是保守党没落。
因此各自无不百般地培养对方,成为竞争的对手。
培根曾经说过:“没有情人,会很寂寞;没有敌人,也是寂寞的。”人与人之间,有时候朋友可以成为敌人,有时候敌人也会成为朋友,区别就在于我们看人的角度和做人的态度。
然而,朋友可以是永久的朋友,敌人却不要成为永久的敌人:凡是能化敌为友的,必是胸怀韬略、大智若愚之人。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人生最大的胜利,不是制敌,
9.默默地做好人
一位已故艺术大师曾经对自己的子女说:“别人对你的好,你要永远记住;你对人家的好,要立即忘掉。”本来,好人做事就并非是为了图一个回报。如果做了一件好事,就时时想着要收到回报,那么这样的“好事”就成了一种交易,这样的“好人”也就成了一种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