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是一种养成习惯,人们生活中的失败经历,会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条件反射。也就是说,又考试时、又登台时、又要签合同时,这种失败的“习惯”可能就会出现。这种状态下,人们的焦虑程度就会与行动目标的逼近成正比,即越是达成得准确、离成功越近,心中的焦虑也就越高,以致到最后难以自控,出现严重失常的表现。
我们往往抱着过于渴望成功的激进,实际上是一种太想抓住的欲望。由此而形成的过度紧张,常常导致了人们最终的失败。在长时间精神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中枢神经的工作就会受到干扰,这势必会影响到当事人的注意力。把注意力只局限于成功或失败的结果上,人们脑海中便会幻化出许许多多假如失败后的复杂结果,思想便不再如以前只有一个简单目标时那样纯粹。
那么反过来说,只有胸怀单纯的目标,思想简明,才会获得平静如水的淡定。只专注于具体的操作细节,就会自然忽略除了事物本身的一切外在得失。如此心灵澄净之后,才会不再浮躁和浅薄,才会不被社会的急流所裹挟。收获自有天定,又何必劳人心?谋定而动,清静而为,人生便在简单中达到了另一种功成。
9.做一个忘掉失败的人
沃尔玛前CEO戴维·格拉斯在评说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时曾说:“山姆有件事真的与众不同,那就是他不怕犯错,不怕把事情搞得乱七八糟。到明天早上,他又会转移到新目标上,从不浪费时间去回顾过去。”
失败时常有,但人们不能沉沦于失败的打击中一蹶不振,无法自拔。如果不能从失败的痛苦阴影中走出,那么也许将永远没有重新开始奋斗的勇气。面对失败时的心态其实很简单,它只是让我们排除了又一个不成功的原因。忘掉失败、敢于向前的人,必是胸怀笃定之心。如此不给自己负重,既是最简单也是离成功最近的方式。
英国《泰晤士报》前总编辑哈罗德·埃文斯一生中曾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其中包括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对《泰晤士报》进行改革的失败。但他却从未在失败中沉沦。对于失败,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对我来说,一个人是否会在失败中沉沦,主要取决于他是否能够把握自己的失败。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失败,因而失败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你想要取得成功,就必得以失败为阶梯。换言之,成功包含着失败。关于失败,我想说的唯一的一句话就是:失败是有价值的。因此,面对失败,正确的做法是:首先要勇于正视失败,找出失败的真正原因,树立战胜失败的信心,然后便忘掉关于过去失败的一切,以坚强的意志鼓励自己一步步走出阴影,走向辉煌。”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曾失败过,不是一些人、也不是大多数人,而是每一个人都体会过失败的痛苦与挣扎。本田公司创始人本田在他的传记中就曾这样写道:“我的人生就是失败的连续。”
然而世事茫茫,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于面对失败时的心态。要记得,正如成功一样,任何一次失败都只是暂时的,不要让过去式的无法改变影响到我们明天的生活。
被称为“领导力大师”的沃伦·本尼斯在撰写其最负盛名的着作《领导者》时发现,无论是政府、民间还是非营利领域的领导人,他们都有三四个共同的特性,其中之一便是:每个人都曾犯过严重的错误,然后反败为胜。想来,是失败使他们看清了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必须加以征服并超越自我,每一次失败后的重生就是为了最终的胜利而排除了又一个否定的因素。如此看来,特大的失败时迈向特大成功的唯一先决条件——前提是把注意力从前者转移到后者。
不能忘掉失败,就如同摔倒了不是拍拍尘土继续前行,而是站在原地怨恨眼前的绊脚石,并长久地因为疼痛而不敢再迈步,正所谓一朝被蛇十年怕井绳。他们把败局看得很复杂,前思后想地反复琢磨,无形中让失败时沉重的心理阴影一次又一次地遮盖住未来的天空。从而在潜意识里,就真的牵引着他们不知不觉地重复着失败的老路。
曾经震惊世界的“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它就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过去失败阴影的纠缠下做出的蠢事。
在1972年竞选连任时,尼克松原本在阅历和声望等方面都远远超出了对手,占据胜利的绝对优势。但由于曾经历过几次刻骨铭心的失败,心里有了很浓重的阴影,使他极度害怕再次出现失败。
在这种潜意识的驱使下,1972年6月17日,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五人闯入了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
事发后他又连连阻碍调查,推卸责任,终于在1974年8月8日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失败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但最不幸的还不是失败,而是受到它的阴影影响,莫名其妙地走入厄运的循环,如同身附某种无法摆脱的魔咒。而这种魔咒的力量其实就来自于我们自己内心深处不安的心魔,一味地在失败的回忆中徘徊,就注定了我们必将在里面扑空,而生命也就在这徒劳无功的纠缠中悄悄流逝的霉运。只有忘却失败的痛苦,才有力量重新鼓起奋斗的勇气。
忽略过去,当作什么也没有发生过,是因为我们内心有着笃定而唯一的目标。我们眼中只有两个点:现在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最终的那个目的地,如此简单而已。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排除一切烦扰,这其中就包括过去失败的杂念。只要从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尽量避免在今后犯同样的错误,那么未来的辉煌就从来不曾离我们远去。如此,在重新起步的同时,也让我们享受到了最轻松的行进过程。
10.“技巧”导致的失败
《论语·雍也》:“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这句话是子游在向孔子夸奖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说他走路从来不抄近路。后被世人延伸开来,也用来形容一个人办事勤恳踏实,并不投机取巧。
技巧本无褒贬之意,只是在如今过分追求效率的时代中,被人们赋予了太多急功近利的色彩。技巧若是建立在勤奋刻苦的基础上,不失为锦上添花的点睛之笔;但若悬于激进浮躁的空气中,只能是加速失败的导火索。
人之初时,所有的捷径之路尚未可知,我们心中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连成一条通往目的地的路。而后,不断地发现了A技巧、B攻略,从此便浮尘攘攘、不安于心,恐怕掌握更多技巧的同伴会因此超过了我们。
于是,那些简单的方法被我们认为是笨拙而低效的,我们开始一头扎进钻营技巧的浮海中。用演算和推理徒生出许多新的逻辑,把前方的路缠绕得越来越不清晰,在乱如麻的循环中迷失了自我,负累了心灵。
你看,生活中处处都有这样自作聪明的实例:
在备考雅思英语时,他没有把主要精力投放在学习内容本身上,而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历年考题,仔细对比分析,研究所谓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试图从中总结出一些出题规律。除此之外,他还订阅了十几本英语考试的刊物,不放过任何一个带有“技巧”和“攻略”的文章。
终于到了上“战场”的时候。考场上,他发现由于自己连最基本的词汇量都不够,导致了甚至一篇完整的阅读文章都无法顺利读完。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语言的运用是一种技能,但这种技能不单单只是专靠技巧能够获得的。没有单词的积累就看不懂句子;无法准确理解句子,整篇文章的意思自然也就会出现偏差。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那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古训。方法和技巧只能适当利用,并且要从亲身的学习实践中摸索出来,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成功就像是练武术,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不踏踏实实地将事情做到位,再多的花拳绣腿都是不堪一击的虚招。
有些人并不是“先天不足”,相反,往往还具有比一般人更多的天赋,但最终的结果仍然是失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习惯了投机取巧,不愿意付出与成功相应的努力。他们希望到达辉煌的巅峰,却不愿意经过艰难的道路;他们渴望取得胜利,却不愿意付出辛苦的努力。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忽略其中的过程而一跃成功的,这是大自然中最简单的道理,却往往被我们所忽略:
从前,有一个非常喜欢生物的小男孩,很想知道蛹是如何破茧成蝶的。可是蝴蝶倒是看见的不少,但蛹却很少见。
有一次,他终于在草丛中发现了一只蛹,便取回了家,日日观察。
几天以后,蛹出现了一条裂痕,里面的蝴蝶开始挣扎,想抓破蛹壳飞出去。艰辛的过程达数小时之久,蝴蝶仍在蛹壳里辛苦地挣扎,那对翅膀怎么也扑棱不出来。
小男孩看着蝴蝶这么痛苦,有些不忍心,很想帮帮它。于是他找来剪刀,将蛹壳剪开,里面的小蝴蝶瞬间就破蛹而出了。
但让小男孩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那只小蝴蝶毫不费力地从蛹壳出来后,因为没有经过破茧而出的锻炼,翅膀的力量太薄弱,以致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痛苦地死去了。
破茧成蝶的过程原本就非常痛苦,然而同时,只有经历了这一艰辛的过程,才能换来日后的翩翩起舞。所谓“技巧”的帮助反而让爱变成了害,最终让蝴蝶悲惨地死去。技巧也许能让我们获利一时,但从长远来看,却在心灵深处埋下了不可预知的隐患。
只有经过厚实的积累,一步一步登上的巅峰才会站得稳、站得久。
古罗马人有两座圣殿:一座是勤奋的圣殿;另一座是荣誉的圣殿。他们在安排座位时有一个秩序:必须经过前者,才能达到后者。
勤奋是通往荣誉的必经之路,如此深入简出的道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谨记。那些试图绕过勤奋、寻找荣誉的人,总是被排斥在荣誉的大门之外。
技巧终归只是虚招,一味地钻营技巧反而会使本来至简朴素的方法变得复杂纷繁,让我们劳心劳神。真金才会不怕火炼,实力才是根本。技巧是永远无法代替脚踏实地的,过于重视技巧而忽视本分,即使获取一时的成功,最终也必将导致另一种形式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