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想到一句网络诳语:“治一种病的药是好药;治多种病的药是止痛片;包治百病的药是假药;药到病除的是毒药。”这话说得也许过于极端,但也可以从另一侧面说明一个道理:凡事做到百分之百的“一边倒”,就假了。也就不简单了,就劳神费心了,就不轻松了,也就抑郁沉闷了。
所以,当众口难调时,别忙着改变自己,附和他人的口味。重要的是,要活得认真,做得真实。坚持自己的“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做事”。按照事情发展的本来面目,简简单单走好自己的路,才能爽爽朗朗收获自己的快乐。
7.一无所有也是“恩宠”
一无所有是一种财富,它让人产生改变命运的激情;一无所有也是一种资本,让我们拥有了无牵挂、轻装上阵的心态。当环境把你逼到了一无所有的境地,不要怕,这是一种“恩宠”,实际上就相当于给了你一把挖掘宝藏的锄头。
一位大师让三个徒弟上山砍柴。临出门前,给大徒弟带上了一把伞,以防天气有变;给二徒弟了一根拐杖,告诉他山路不好走时可以用的上;而最小的徒弟却从师父那里什么也没有得到。
小徒弟不免伤心撅嘴,小声嘀咕说:“我最小,本该受到最多的照顾,可师父却这样对我……”
大师早就看出了小徒弟的心理,却含笑不语,只让三个徒弟赶紧上路。
傍晚时分,三个徒弟纷纷归来,都背回了两大捆柴。但大徒弟却被中午开始下的雨淋得浑身湿透;二徒弟跌得满身是伤;唯独小徒弟却安然无恙。
大师把三个人叫到了一起,三人见面后对彼此的结局都感到颇为诧异,不禁说出了各自的情况。拿伞的大徒弟说:“当天空开始飘起零星小雨时,我因为有伞,就大胆地在雨中走;可当雨下大的时候,我却没有地方也腾不出手来撑伞了,所以被淋得湿透了。但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知道自己手里没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仔细,专挑平稳的地方走,所以竟没摔一个跟头。”
接着,带着拐杖的二徒弟说:“我正因为自己带了拐杖,所以当走到沟沟坎坎的地方时,便毫不在意,没想到竟连连跌跤。但是,当大雨来临的时候,我知道自己没带伞,所以尽量拣着那些能躲雨的地方走,身上自然也就没有怎么被淋湿。”
这时候,小徒弟似乎明白了师父的用意,有些激动地说:“我知道你们为什么拿伞的被淋湿了,带拐杖的跌伤了,而我却安然无恙的原因了!当大雨来时我躲着走,路不好走的地方我便格外小心,所以我既没淋湿也没有跌伤。”
大师仍然像刚出发时一样,慈爱地看着小徒弟,又转向大徒弟和二徒弟,对他们说:“你们的失误就在于,你们有了自认为可以依赖的优势,便觉得少了忧患。”
许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跌倒在自己的弱项上,而是在自以为有优势、绝不会出任何问题的地方出了差错。往往,弱项和缺陷能让人保持足够的警醒,而优势则容易让人忘乎所以。在困境之中,大多数人都会下意识地千方百计寻找救命稻草。然而,心理上的依赖情结越是严重,做起事来就越会马虎。更严重的是,也许困难最终得到了解决,可我们自己却从中没有学会任何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在依赖中错失了一次有助于成长的好机会。可以说,拥有的东西越多,顾虑越大。相反,若一无所有,反而倒什么都能豁得出去了。
拥有的东西越多,开创新的事业时需要放弃的东西就越多,不少人就难以割舍,从而空幻想一场。“一张白纸”是一种格外的“恩宠”,因为我们会发现,这种轻装上阵的心态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记者在以色列采访时,从外交官到商贸工部官员、再到成功的企业家,都众口一词地认为“我们成功的秘密,真的就在于我们一无所有。”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条件来看,以色列真的可谓是“一无所有”:国土面积小,国土资源质量也不高。他们没有邻国引以为豪的石油,有的却是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
可是,贫瘠的自然资源让以色列人更加重视发挥人的作用。他们把科技作为立国之本,注重科研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转化,在各个领域都体现出高科技含量和精细化经营。比如,以色列严重缺水,但他们的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却因此而举世闻名;废水复用、人工降雨、海水淡化等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相当成功;在水资源管理的很多具体细节上,都做到了世界最好的水准。
从辩证的角度看,“优势”和“劣势”是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从来没有绝对的“优势”,也没有绝对的“劣势”。资源丰富的地方,往往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反而限制了其他产业的发展;资源缺少的地方,往往却能形成一些对资源依赖程度小的可持续发展产业。
在我国也有不少地方资源稀缺、信息闭塞,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可谓是“一无所有”。但如果能像以色列一样,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和能动性,把“一无所有”变成自身发展的优势,同样会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比如浙江温州,人多地少,缺少自然资源,但温州人却创造了以加工制造业和民营经济为特色的温州模式,成为全国发展的楷模。
所以说,“一无所有”在某些时候也是一种优势。正是因为一无所有,才会有那股甩开膀子放手干的豪爽气息,有不顾一切的内在驱动力,这也是改变命运的关键所在。
8.唤回失落的童心
梁启超说过:“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思想的负担减轻了,心灵的压力也就释放了。然后,才会有轻装上阵的动力和对未来的憧憬。
“少年之思”再回归到本初,便是童言无忌、童心无讳,而有的全是真实和客观。当为生活忙碌而感到不堪重负的时候,不妨唤回最初的那颗质朴而纯净的童心。它会让你远离喧嚣,静静地听到来自心底的声音,在自然中享受简单,一切便返璞归真。
“花儿为什么会开?”这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出给小朋友们的题目。
“标准答案”是:因为天气变暖和了。
而孩子们的声音是:“花儿睡醒了,它想看看太阳。”“花儿一伸懒腰,就把花朵给顶破了。”“花儿想伸出耳朵听听,小朋友在唱什么歌”……
幼小的心灵之所以幻想无边,是因为他们不受拘束。也许,我们也曾经有过这样多彩的答案,也曾经幻想着把它保留下来,但随着生活中一个个无情而醒目的大叉在诸如“阳光很活泼”“雪化了是春天”上印下,多边形也就都变成了没有棱角的圆。
如果现在的你听到这样的说法都会因为觉得生动而感慨的话,那么也许,童心真的正在离你远去。但同时,别悲伤——心会动,就说明它还是鲜活的,还有唤回童心的希望。
的确,大多数人都会把“无忧无虑”“快乐”这样的词语和童年所联系,那时的纯洁、天真和欢笑是那么地令人怀念。长大以后,生活变得复杂艰辛,忙忙碌碌占据了时间的大部分,生活在千篇一律的轨道中度过。闲暇越来越少,繁重越来越沉,连微笑都成了奢侈品。我们一个人孤独地站在这个世界上,端着架子,想着票子,还要梗着脖子。奋斗到最后,有可能还会无奈地发现,一直以来苦心经营、孜孜以求的,竟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生活。
原来,一切都被我们复杂化了。
许多事情是不需要经过轰轰烈烈才可以获得享受的。回归童心,便是简单处事,获得最自然、最真实的快乐。我们往往容易忽略手边最容易获得的快乐方式,比如重新拿起画笔,再次放声歌唱,与家人下一盘飞行棋;任由想象天马行空,不拘泥于现实,不羁绊于年龄,心灵回到思无邪,一切带到人之初。如此赤子之心,简单地来,简单地往,就能体会到生活在“浪荡”中显露出的情与趣。
“你必须保持童心。”说这话的,是那个从小被老师骂为“差生”、那个当年大胆创办《童话大王》的“童话级人物”郑渊洁。在2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尽管也曾遭到非议,但郑渊洁始终都保持着一颗不泯的童心。
郑渊洁爱狗是出了名的,他的着名童话作品《大灰狼罗克》便是以他的第一条爱犬为原型创作的。为此,他特意把家从城里搬到了远郊。有次应朋友之邀去客串电视剧,一场哭戏怎么也过不了,不是表情做作就是没有眼泪。情急之下,郑渊洁想起了之前死去的一条爱犬,一下就难过得不行,失声痛哭,等镜头拍完了都停不住。
他认为,保持童心似乎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成长的历练和岁月的侵蚀是不会带走人的好奇心和童真心的。他曾说:“我的想象力和童心似乎永远不会枯竭,因为这些都来自于广博的生活之中。在生活中,像加油、验车这样的日常琐事我全都自己去做,不找别人替代,因为我要接触真实的生活。我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很多朋友,我也可以从这些朋友身上观察生活。”
每一个人都是从童年走过。童年的心,一张白纸般天真无邪,对世界充满爱;童年的心,纯真而可人,对眼前景物求新,对世间事物求奇,因而勤观察好追究,打破沙锅问到底。以童心看世界,春风暖,夏雨凉,秋高气爽,冬雪融融,日出月落皆有意,红花绿草皆含情。因而,在童心的境界里,无纷争,无怨恨;没有名利扰攘,没有你争我夺。即使偶尔碰撞也会风吹乌云散,雨后见彩虹。这样的时光,又怎会不快乐?
许多悲观的人相信,生命是一件绝对严肃的事情,所以他们坚持把欢乐压抑下去。我们也常以为傻里傻气的“孩子行为”是心态和思想上的不成熟。因此,就有了世界上太多过于痛苦的纠结,过于认真的较劲。
有时就是一盆水孩子也会玩上半天,装了又倒,倒了又装,周而复始,不知疲倦。如此简单重复的动作,对于孩子而言,他们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所以能享受很长时间。但对于成年的我们,工作就像倒过来倒过去的水一样,被看作是简单无聊的。可如果我们也能充满童心,从中发现事物本身的情趣,想必也会像孩子一样乐在其中,再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了。
其实,往往生活在“游戏世界”里的儿童才是真正的“贵族”。他们总是心无旁骛,浑然忘我地沉浸在事物本身之中,在自由的生活里尽情地挥洒。可是,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多“游戏世界”吗?没有。但以童心看世界,就可以让想象的翅膀不会折断,可以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这种率真,就足以让这个多彩的世界从此不再褪色。
不必再抱怨生活的阴晴圆缺,世事变幻本非人力所能及,又何必为此杞人忧天?活得简单,再简单点,快乐就会萦绕。请记得:当露水打湿了你的新鞋时,要想着蹲下身,轻轻地擦去花儿草儿的眼泪,嘴角上扬,并记录下“人花两相映”的笑容。一如小时候拉着妈妈的手,仰头问:“花草怎么都哭了,是不是她们昨天晚上吵架了?让我来安慰你。”
9.这一刻,降低你的期望值
关于幸福感,经济学上有个简单而有意思的公式:幸福=效率/期望值。
显而易见,商值的提高无非两种途径:增大分母,降低分子。首先,提高效率,究竟是能增加幸福感还是会使人变得更加紧张焦虑,这尚且处于争议之中;且这是个并非短时间内就能有所改善的“技术活”,所以我们在此就不予讨论了。
那么,降低期望值就显得是一个更为现实而有效的方法。因为,它仅仅涉及一个心态调整的过程。只要不奢求过多,可接受的范围就将扩充不少。
心理学对“期望值”有着这样两方面的定义:
期望值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和努力能否导致所企求之结果的主观估计,即根据个体经验判断实现其目标可能性的大小。
期望值是指社会大众对处在某一社会地位、角色的个人或阶层所应当具有的道德水准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部内涵的一种主观愿望。
同时,针对很多的烦恼,心理学家认为可以遵循以下一些方法去行事:
当期望值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最有效也是最简便的一个技巧就是,降低你的期望值。通过提问,认真倾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从而准确地掌握期望值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然后对其进行有效的排序。
由此可以看出,期望值这个底盘越大,幸福感的塔顶便越尖细——无论这种期望是对物质,还是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不断地设置一个又一个的期望“高地”,然后一个又一个地去攻克、去占领,以为这样便可以得到幸福。殊不知,习惯了不断提高期望值的思维后,当我们费尽心机地实现了这个目标,消除了一个烦恼后,很快,便又会产生新的、没有实现的目标,继而又会为此烦恼。如此反复,永无尽头。
从那个关于幸福的经济学公式来看,一个人体会幸福的感觉不仅与现实有关,还与自己的期望值紧密相连。如果期望值大于显示值,人们就会失望;反之,就会快乐。在同样的现实面前,由于期望值不一样,我们的心情和体会就会产生差异。
往往,一些过高的期望其实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却反而一直左右着我们的生活:不满足于“蜗居”的现状,在寸土寸金的房地产时代为了一套宽敞豪华的寓所而拼命至死;身边有一个爱你的人还不够,非要在大千世界里苦苦追求那个你爱的人,才算是拥有了完美的婚姻;孩子择校时,区重点不行,非要享受到全市最好的教育,才有可能成为最有出息的人;努力工作以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和金钱,这样才能买高档商品,穿名贵皮革,跟上流行的大潮,永不落伍……如此如此。
可是,富裕奢华的生活是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而且并不能带给人相应的幸福感。如果我们降低对物质的需求,改变这种奢华的生活目标,就将会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来充实自己。轻闲的生活会让人更加自信而果敢,懂得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以提高生活质量。幸福、快乐、轻松就是简单生活追求的目标,这样的生活才更能让人体味到“原生态”的甘醇。
由此可以说,当我们对生活感到失望时,几乎都是因为对经历过的事情抱有太高的期望。我们把生活想象得应该是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呈现,但凡和事先预想的不一样,就会感到沮丧万分。
其实,如果仔细回想一下曾经走过的路便不难发现,在自己整个的生命历程中,至少某些部分是合乎我们所期许的。人只有在不同条件、不同阶段中随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心态和期望,才不至于被日子所奴役。当我们试着把期望值降低时,即使事情最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不会因此太过失望。
经历过生死的人往往都懂得惜福:
“非典”时期,很多人都写下“能活下去就是最大的幸福”的话语;
地震过后,从废墟中走出的孩子们只希望自己“能有根彩色的铅笔”。
我们一边在为他们的感恩和质朴而动容,但同时,也不禁会发出这样的感叹:难道非要到人的生命受到莫名的威胁或者生命的进程有了具体的时间表时,人们才会从忙碌与压力中挣脱出来吗?
降低期望值,就从这一刻开始吧。通过心理调节,使自己能够平静地对待目标,从而减轻或消除心理负担。在这个世界上所有获得幸福的途径中,这种方法的投入产出比也许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