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享受生活的人,一定拥有博大而淡定的内心。他们对自己应该理睬和不该理睬的事物了然于胸,不会为那些无足轻重的事情劳心费神。拂去一切表面现象,事物本质的内核便安然显现。于是,我们便可以判断哪些事情只能徒耗青春,哪些事情可以改变命运。在棋盘上,往往是旁观者清;但在生命的长路中,却是谁走谁知道。每一个人生都是不同的棋盘,没有人可以把每一盘棋都下好,也没有人能准确地知道他人棋盘的样子;自己的路仍然是要自己的双脚去走出。
4.别人的目光
意大利诗人但丁在《神曲》中的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至今仍是许多人的座右铭,它让无数心志澄明的人找到了最简单的快乐方式——做真正的自己。
人生中总要面临十字路口,有人徘徊,有人决绝;有人半途而废,也有人勇往直前。当面临抉择的时候,是坚持自己的方式,还是被扼杀在别人的目光下?如果为了取悦他人而一味地满足他人的价值观,那个真实的自我就会逐渐离我们远去。只有全面而真实地活出自我,才不会盲目和迷失,才不会被他人的目光一层一层缠绕得越来越复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态度,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女人可以参照别人的方式、方法、态度来确定自己的行动方略,但万不可生活在别人目光的阴影下。一个活在别人标准和眼光之中的人是痛苦而悲哀的,他们从来都不曾体会过展现自我的快乐。
在电影历史中占有一席经典之位的《修女也疯狂》的主演乌比·戈德堡,从小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另类”。但她却始终坚持着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坚强地承担着来自他人眼光的所有疑义甚至责难,正如妈妈曾经教育她的那样。
乌比·戈德堡生长的年代正值“嬉皮士”流行的时代。她生活在环境颇为复杂的纽约市切尔西劳工区,经常打扮得奇装异服,引来周围人的议论纷纷。可她似乎一点也不在乎,依然身穿大喇叭裤,头顶蓬蓬头,脸上涂满五颜六色的彩妆。
甚至有一次,她因穿着破烂的吊带裤和漆染衬衫,而遭到好友无论如何也不和她一起逛街看电影的拒绝。
正当这时,乌比·戈德堡的母亲走过来,出人意料地对她讲:“你可以去换一套衣服,然后变得跟其他人一样。但你如果不想这么做,只要确信你有足够的坚强,可以承受一切外界的嘲笑,那么就坚持下去。不过,你必须知道,你会因此而引来批评,你的情况会很糟糕,因为与大众不同本来就很不容易。”
乌比·戈德堡大受鼓舞。她恍然间意识到,除了母亲,没有人会在一开始就对自己的“另类”存在方式给予理解,更不要说是鼓励和支持了。如果她为了与朋友的目光“和谐相处”而换掉今天的这身衣服,那么日后又要为多少人换多少次衣服呢?也就是从那时起,乌比·戈德堡一生即使在强大的“同化”压力下,也不愿为了他人的目光而改变自己。
她在《修女也疯狂》中扮演的修女也是一个很另类的形象。就是在她成名后,也总能听到人们说:“她在这些场合为什么不穿高跟鞋,反而要穿红黄相间的跑步鞋?她为什么不穿小礼服?她为什么跟我们不一样?”可最终,人们还是接受了她的风格,关键是受了影响,学着她的样子梳起黑人细辫做人子头,因为她是那么与众不同,那么魅力四射。
人们总是习惯以一个人的外形作为先入为主的评判依据,却忽视了内在。要想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就要坚强到能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各色眼光。乌比·戈德堡的母亲是伟大的,她懂得告诉她的孩子一个处世的根本道理——拒绝改变并没有错,但是拒绝与大众一致也是一条漫长的路。
如穿衣一样,生活中我们也不能总是随着别人的目光而变来变去。所谓“众口难调”,大千世界,人人的喜好都不尽相同,没有自我的生活方式,内心就像一个没有根的浮萍,随波逐流。生活中原本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条条框框,只要内心坚定,自然就不会起那么多的纷争,世界也会因你而改变。
很多时候,我们内心的满足来自于别人目光折射回来的色彩基调:别人羡慕我们幸福,自己感觉就很满足;别人觉得她们自己很幸福,我们就会拿自己的生活与之相比。往往,人们总是忽视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而常常被外在的事物所左右。无论他人幸福与否,那都不是我们所能摸得到的生活。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与他人比较的基础之上,或建立在他人的目光中,那么我们永远也不会感受到幸福。
就像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是不是很常见:
一家卖了旧房、在闹市区买了新房的老邻居,劝她也该“重新动动”了。于是,女人便眼红心动,和丈夫吵着闹着也要在闹市区买房,而且还偏要和邻居是同一栋楼。
当历尽“口舌之磨、身心之疲”后,好不容易交了订金,女人仍然不满意——要买就买比老邻居大一点的那套。
等到钥匙拿到手后,心算踏实了。当亲朋好友问起时,女人显得毫不上心地随意一说:“嗨,不大,100多平米,就比那谁家的大一点儿!”
将自己的生活置放在了别人的标准和目光中,相对于短暂的人生而言,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和痛苦。当我们总是把“别人的目光”作为终极目标时,就会陷入物欲设下的圈套。如同童话里的红舞鞋,漂亮、妖艳而充满诱惑,一旦穿上,便再也脱不下来。我们疯狂地转动舞步,一刻不停,尽管内心充满疲惫和厌倦,但脸上依然还要挂出幸福的微笑。当我们在众人的喝彩声中终于以一个优美的姿势为人生画上句号时,才发觉这一路的风光和掌声,带来的竟然只是说不出的空虚和疲惫。
看看大自然中的一切我们便会明白,简单成就真实,真实导向美丽。一泓静谧的湖泊,没有飞流直下的气势,也鲜有辽阔无垠的广域,却仍旧安然地守望着一方幽蓝;一朵洁白的云彩,没有太阳的耀眼光芒,也没有彩虹的灿烂色彩,却依然自在地漂游着一片纯净;一棵无名的小草,没有花朵的芬芳诱人,也没有树木的挺拔高大,却依然快乐地吐绽着一抹新绿……没有喧哗的鼎沸,没有华丽的陪衬,却仍然可以拥有自身的纯正圆融。安详而淡雅地存在,不会影响它们别样的美丽。人生如是,别人的目光纵有千千万,也比不上对自我心灵的诚实;如此,演绎出自己的特别,才是泰然自若中的华彩。
5.有梦想就要去追寻
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说:“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曲线,但是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在转弯处奔向大海。我们的生命有的时候是泥沙,你可能慢慢地就会像泥沙一样沉淀下去了,一旦你沉淀下去了,也许你不用再为了前进而努力了,但是你却永远也见不到阳光了。”
梦想经不起等待,尤其不能以实现另外一个条件为前提。当我们拥有梦想并且可以为之努力的时候,就要拿出勇气和行动来,穿过岁月的迷雾,让生命展现出别样的色彩。梦想不在于有多遥远,而在于我们是否为了它的实现而去努力行动。
即使没有充分的准备,即使没有学到足够的知识,即使尚未拥有瞄准目标的技巧和能力——依然可以扣动扳机,开枪射击到目标!
1973年的秋季,美国哈佛大学如每一年一样,迎来了又一批新生。这次来报道的有两个男孩,他们都是计算机系的,其中一个叫科莱特。整个大一学年,两个男孩经常坐在一起听课,听默尔斯博士为他们打开Bit系统的大门,认真刻苦地学习。
一年过后,另一个男孩建议科莱特和他一起退学。因为新编教科书中已经解决了进位制路径转换的问题,32Bit财务软件完全可以有人去开发。
而科莱特严谨而保守的性格让他对于这个建议感到非常惊讶,他认真地回绝了那个男孩的邀请,告诉他自己很珍视这里的求学环境,并不想随便闹着玩;更何况,要想开发需要大学全部课程知识的32Bit财务软件,对于刚刚学习了一点皮毛的他们来讲,根本是不可能的。
几年后,科莱特成了哈佛大学计算机系的硕士研究生;而那个退学的男孩进入了美国《福布斯》杂志亿万富豪排行榜。
1992年,科莱特继续攻读,拿到博士学位;那个退学的男孩一跃成为了美国第二富豪。
1995年,科莱特认为自己已具备了足够的学识,可以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了;而那个男孩已经开发出比Bit快1500倍的Eip财务软件,并在这一年成为世界首富。
这个当初在大二就退学追梦的男孩,就是比尔·盖茨。
科莱特认为,要等学到了足够的知识后,才有能力去追逐梦想,并用这个理由拖延了成功。而比尔·盖茨则没有按照常规的思维,在即使没有准备得十分充分的情况下,毅然追逐梦想,从而早早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在人生的战场上,兵法是平面的,规则是死板的——唯一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在实战中开枪猎寻,直至让目标得以实现。
梦想经不起等待,人生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历练和想法。如果等到所有的条件都成熟后再去行动,那么我们也许得到的就是永远的等待。梦想是人生的翅膀,插上了,才能够远翔。对于那些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寻求超越的人来说,想要在更广阔的天空中自由搏击,就需要更多的胆量和勇气,从梦开始的时刻,就要有声有色地追逐,在追寻中去体会梦想的情趣,从而成就自己的人生。在追逐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提起成方圆,也许带给我们的是对于流行音乐最早的记忆。一首《童年》,率真的歌词,轻松的旋律,风靡了多少人。
其实,略加注意就会发现,成方圆的出身是一名专业的二胡演奏员。17岁考入中国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在中央乐团演奏。
可是,成方圆却感觉更能表达自己艺术感悟的,是流行音乐表演。于是她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转入了流行歌曲的学习中,并刻苦自学英文,发展她独具风格的“英文歌曲路线”。
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所以当老一辈歌唱家李谷一因病不能录制歌曲的时候,成方圆的机会就来了。1994年,成方圆成功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蓝色风情》,在保利大厦连唱三天。这无疑把她的演唱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1998年,主演并制作了《音乐之声》,成功地在中国舞台上再现了美国音乐剧。
作为中国流行音乐的标志性人物,成方圆已经在舞台上活跃了二十多年,很多和她同期的歌手都已经隐退。而成方圆却从有梦的一开始,就不断追求,不断探索,成长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现在的她,又开始迷恋摄影。几年来,积累下大量精美的摄影作品,并打算出一本影集。
时光易逝,梦想常在。一个人要往前走,就一定要找到我们所相信的梦想。不用迟疑,不用三思而后行。把梦想变成现实其实很简单,不需要过多复杂的构思。只要从梦想产生的那一时刻拔腿就追,最终都会翱翔在自己所向往的天空。这是一个鼓励个体做梦的时代,更是一个需要行动的时代。
6.生命没有彩排
“真的,生命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这是少年作家吴子尤的母亲柳红女士在儿子去世后的一次《生命的礼赞》栏目中所说的最后一句话。
的确,人生每天都是现场直播,没有排练的机会,也没有谁能一直站在原地等着我们。珍惜现在一切的拥有,迈好眼下的每一步,勇敢并谨慎于每一个开始。及时抓住能把握住的美好,生活才会无怨无悔。
吴子尤,一位才华横溢的少年作家,与李敖成为忘年之交。然而却在小小年纪横遭厄运,但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如前,一直笑对人生。
2004年,因为胸腔纵膈肿瘤压迫神经住院治疗,手术后不幸失去了造血功能。从此,14岁的子尤开始了一场与病魔的持久战。经历了一次大手术、两次胸穿、三次骨穿、四次化疗、五次转院、六次病危,却以超乎常人的乐观度过着自己的花样年华。在2005年9月,一本记录他八岁到十五岁成长过程的作品集《谁的青春有我狂》出版。
“青春是属于我的,标记着我激情的一月一年。人说青春是红波浪,那就翻滚着绘出最美的一线。眼前只有柄孤独的桨,握在手中就是把战斗的剑。我在这里写着刚有开头的小说,每过完一天就翻过一页;每翻过一页,又是新的一天。为什么我依然热爱考验?因为别人让天空主宰自己的颜色,我用自己的颜色画天。”
终究,写下上面这首如歌诗句的作者,于2006年10月22日去世。
事隔许久,子尤的母亲柳红女士在一次电视栏目《生命的礼赞》中被邀为嘉宾。其间,朗诵了这样的一篇文章:《珍惜生命》。
“那是2005年8月的最后一天,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的开学典礼上,子尤从轮椅上起身,向他所在的中学校友讲了一番话。结尾时,他用力而深情地说:‘要珍惜呀。’我知道他说的是珍惜生命的意思。那时候我们在生死线上,可是他依然有他的追求和向往;兴致勃勃地走在他自己的道路上。他对我说,我每一秒钟都和上一秒钟不一样;他总结自己的生活是一路快乐美好。他说,是舒服,是享受;他还说,我活得欣喜若狂。”
“我和子尤经历疾病和死亡的日子是一个理解和实践珍惜生命的过程,我们懂得了珍惜生命就要珍惜生命的价值,尽其所能做有意义的事情。有意义的事儿,可大可小,可多可少。做,一定比不做好;多做,一定比少做好;今天做,一定比明天做好;持久地做,一定比半途而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