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中,我们常常怀着“知人知面不知心”的防御心理,其实,最简单最真诚的方式,才会让彼此打破心墙,沟通流畅。
凡事一旦复杂了,就会以浑浊混乱的形式呈现,如此,自然免不了让人心生疑惑、猜测比较,或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或心情焦虑、情绪浮躁。而事情一旦简单了,就像溪水一样轻捷地流淌,人们就会一目了然、心平气和、轻松明快,从而更开阔地进行交往与沟通。
1.倾听比倾诉更倾心
着名学者伊利亚在谈到成功的商业会谈时说道:“关于成功的商业交往,并没有什么秘密——专心倾听那个对你讲话的人是最为重要的,没有别的东西会使他如此开心。照此下去,合作成功是自然的事情,也再没有比这更有效的了。”
倾听远不仅仅局限于商业领域。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倾诉是表达自己,倾听是了解别人,不管是说者还是听者,沟通的最高境界便是达到心灵上的共鸣——而倾听则是加强并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可以说,倾听是人生的必修课。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不仅是对智慧的谈吐者的赞誉,也是对虚心的倾听者的褒奖。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他永生的遗憾:
那是我刚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由于相关经验的匮乏,让我感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工作都不能得心应手。为此,我每天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几乎全部用在了工作上。
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位老同学打来的电话,说想找我聊聊。她说毕业后一直感到工作很吃力,而恋爱了两年多本打算结婚的他们却突生变故,男朋友离开了她。
她是我大学期间的闺蜜,可以说是无话不谈。毕业后一直各忙各的事,只是逢年过节时才互相联系问候一声。接到女友电话的那几天,我正在为一个项目忙得焦头烂额,真的是分身乏术。于是,我就推脱有事,说过几天再去找她。
挂了电话之后,我又投入了堆积如山的工作中,很快就把这事忘记了。可是,一周后,我接到了女友父亲打来的电话,通知我去参加女友的追悼会——她自杀了。
家人在现场发现了一封遗书,从中了解了她死前的状态。她说这个世界上已经再没有值得她留恋的东西了,她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绝望:工作的压力、爱情的失败,就连想找人聊聊天都无人回应。万念俱灰下,她选择了极端的方式离开了这个她认为已没有什么意思的世界。
我忽然感到自己是个罪人,陷入了极度的悔恨和自责中。想起一周前她给我打电话时,我没有好好听她的倾诉,匆忙敷衍了事——而这也是她寻短见的原因之一啊!我就真的挤不出那几十分钟的时间吗?我就真的有那么忙吗?也许再多听她说几分钟,也许再多说一句安慰的话,结果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可是,我没有听她说,也没有说给她听,我在心里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这听起来像是讲故事一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有多久没有耐心地听听父母的嘘寒问暖,又有多长时间没和朋友畅谈沟通了呢?我们总是习惯主动去寻找倾诉对象,做一个倾诉者,而回避做一个倾听者。在当代社会中,我们的生活节奏就像机器上的轮子在飞快地转动,一刻也停不下来。慢慢地,我们互相之间的交流少了,倾听也少了,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淡漠。
实际上,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倾诉是表达自己,而倾听是了解别人。它作为沟通中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时比交流更重要。倾听,是洞悉自然的方式,是接受信息的渠道,是解除自身疑惑的途径,是净化心灵的艺术。
当他人欣喜时,我们要学会倾听。静下心来认真地倾听他的快乐与喜悦,自己也会不知不觉受其感染——快乐便与人共享了。当别人悲伤时,我们也要学会倾听。平静地听对方讲述失意落魄,体味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感受,观察倾诉者内心真正的苦处,表现怜惜同情之心,并为其排忧解难——悲伤便淡化了。
认真倾听别人哪怕是细枝末节的倾述,可以体现我们谦逊的教养,展现良好的品质。同时,也是一个集大成者成熟的表现。
遥想当年,秦王认真倾听了商鞅的变法主张,使秦国很快成为富甲天下的七国之首,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刘皇叔因为三顾茅庐,认真地倾听诸葛亮的三分天下论,从而顿觉拨开乌云见晴日,确立了一条明晰的奋斗道路,最终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战略格局。
懂得倾听的人总是善于把自己摆在一个次要的位置上,使倾诉者在无形中成为交流的主角。而能够经常让别人成为主角,正是冲破心墙的另一种沟通形式,也是让他人倾心于自己的绝妙方法。
着名心理学家JohnP·Dickinson曾说:“好的倾听者,用耳听内容,更用心‘听’情感。”一个正确的倾听态度是达到最佳倾听效果的前提。全身心投入、专注地去听,借助各种技巧,听出对方所讲事实背后蕴藏的真实态度,以期达到感同身受的理解。而更为重要的是,良好的倾听习惯和态度又远远要胜于倾听技巧,信守承诺,不随意打断他人,都会让对方感到一种内心的安宁。
倾听犹如炎夏中的一缕清风,吹散笼罩在心头的枯燥与烦闷;又似划破漆黑夜幕的流星,给人以美好的希望。在跋涉的道路上,跌倒时希望有人扶持,忧虑时希望有人分忧,寂寞时希望有人陪伴,失败时希望有人鼓励——而这一切,都只是想找一个可以静静听、细细读的人。渴望倾听之人对倾听的向往,如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般迫切。
人心与人心的往来间,其实不需要去探寻那么多复杂而曲折的道路。在至简至纯的精神基础上,倾听来自心灵的声音,领略分享与分担的真挚。如此,便能找回本善的感动与心安。
2.赞美让“你和我”变成“我们”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被别人欣赏。”的确,人类除了一些基本需要之外,还有一种对于自重感的内心“饥饿”。如果谁能诚挚地满足这种心理需求,谁就可以游刃于人际关系之中,享受到冲破藩篱的心灵往来。
而赞美就是一种欣赏和感谢,它给人带来的喜悦恰好替代了一副冷漠的面孔和一张吝啬的嘴巴给人的失望。赞美往往能够拉近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距离,让“你和我”变成“我们”。如同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赞美让我们与外界的沟通之道变得简单,变得平坦。
正如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所说的一样,人人都需要赞美,“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而赞许别人的实质,其实就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送给他人最好的礼物和报酬,是一笔潜在的人际关系投资。
一位美国青年去长岛看望亲戚,与爱人的姑妈在家中闲谈。青年人指着姑妈家的老房子,问道:“这栋房子是1890年建造的吗?”
老姑妈回答:“正是那年建造的。”
青年由衷地赞美说:“这使我想起,我出生的那栋房子——非常美丽,建筑也好。现在的人都不讲究这些了。”
青年人的话使老姑妈提起了沉放许久的兴趣,她怀着回忆的心情说:“这是一栋理想的房子,我们梦想了多少年,没有请建筑师,完全是我和我丈夫设计的。”
高兴之中,她带着青年去各个房间参观,青年人一边参观一边对她珍藏的各式物件大加赞赏,像一幅意大利名画、丝质帷幔,还有法国式的床椅和英国的茶具。这使得老姑妈笑逐颜开。
临走时,姑妈执意要把她的一辆崭新的派凯特牌汽车送给青年人。青年人不肯接受老人的汽车。老姑妈坚持说:“这部车子是我丈夫去世前不久买的。自从他去世后,我一直没有坐过,你爱欣赏美丽的东西,我愿意送给你。”
年轻人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赞美会使姑妈有如此的感触,更令他没想到的是“赞美也能出效益”。无论我们是否有求于人,都要懂得表达真挚的赞美,这可以让我们与他人进行更有效的沟通,缩短彼此的距离。
同时,如同向他人心灵播撒阳光一样,只有内心充盈的人,才会懂得分享与付出。每个人都渴望得到来自社会、来自他人的首肯与认可,我们在付出了必要的劳动和热情之后,都期待着别人的赞许。心灵剔透而阳光的人懂得把自己需要的东西,首先慷慨地奉献给别人。另外,内心简单而澄净的人,才会时刻抱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个平凡如我的世界。这样,对于他人的赞美,便是由内而发、真诚质朴的;由此给对方带来的温润也将是脉脉滋养的。
赞美的作用,就是把他人需要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恰如其分地奉送上去。当对方的行为得到我们真心实意的赞许时,他渴望赞许的心理需求便得到了满足,从而在精神上得到了强化和鼓舞。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更有力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我和你”变成“我们”,帮助我们实现共同的目标。
张强因为聪明灵活、能说会道,被公司刚刚调入销售部。可一连几个月,张强不但销售成绩是整个团队里最差的,而且经常不能完成任务。眼看就要开年终会了,人人都担心他会被老总辞退。
年终会上,老总开始品评员工。老总谈吐风趣、爱说笑话,所以会场气氛十分愉快,而张强却十分紧张。老总表扬了一些业绩出色的主管和员工后看到了张强的资料,低下了头沉默了一会儿。
这让张强更加紧张了,在偌大的空调会议室里,脸却涨得通红。汗水顺着脸颊滑落。看了一小会儿,老总终于开口了:“下面我要说的这位员工,可能在业绩上没有前几位那么优秀,但他却有一种非常宝贵的优点。”
坐在底下的张强不禁放松了些,知道自己肯定没有被赞许的分儿。可万没有想到,领导继续刚才的话,马上就说出了自己的名字。这让张强本来放下的心又一次提到了嗓子眼儿。
“之所以表扬张强,是因为我看到他身上具有非常可贵的团队协作意识。他虽然个人业绩差了些,但在座的每一位同仁几乎都得到过他的配合。他牺牲了许多自己的时间与精力,配合部门里的各位同事做了许多客户的工作。以至于大家只看到了个人成绩,而忽略了张强这位幕后英雄。明年我们的合作重点就落在张强身上了,相信他一定能做好;也希望大家都能向他学习,经营好我们这支团队。”
听到这番话,张强倍受感动,是老总为自己“挽回”了这份工作。除了努力工作,他感觉再也没有其他的方法能对得起老板的这番“赞扬”了。果不其然,半年后张强的业绩在公司已经是中上等水平了。
可见,只要赞美得当,都会起到积极的效果。它表达的是我们的一片善心和好意,传递的是信任和情感,化解的是有意无意间与人形成的隔阂和摩擦。赞美别人,仿佛是举起了一只火炬,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它让彼此远离的个体更加贴近,让彼此隔阂的心墙破冰融合。可以说,它在人际关系中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最简单的方式获得了不可估量的效果。
3.温和坚定地拒绝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永远不拒绝他人是不可能的。左右逢源,力图做“老好人”,或者勉为其难地接受了自己无法承办的事情,最终都不一定能得到我们预先期望的好结果。相反,如果能恰当地表达,温和而坚定地说明自己的情况,那么不但会让对方遭受拒绝后失望和不满情绪降到最低,而且还会给人以简单真诚的印象,有利于日后双方和谐的交往。
与其费尽周折应付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如简单而不失礼貌地拒绝。
曾经,美国某报纸为了增强影响力,几次三番地邀请林肯去参加他们内部的编辑大会。林肯推脱不下只好勉强答应,对方欣喜若狂,并想趁势把林肯作为该报的“品牌”。
林肯觉得自己并非一个编辑,所以出席这样的会议不大合适。为此,他想用一个小故事让报社的领导明白,不要再邀请自己出席这样的大会了。
“一次,我在森林中遇到了一个骑马的妇女。我停下来让路,可是她也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面孔看。”
她说:“现在才相信你是我见到过的最丑的人!”
“你大概讲对了,但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当然有办法了,虽然你生就这副丑相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你还是可以待在家里不要出来的嘛!”
大家为林肯幽默的自嘲而哑然失笑。林肯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拒绝意图,温和但却让人在愉快的氛围中领悟到他的意图。
在现实社会中,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他人而独立存在,人与人之间总要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也为人际交往提供了必然性。只要有人际交往,就一定会有请求与被请求、拒绝与被拒绝的事情发生。对他人的困难急人所急,热情帮助,这都是应该的,但前提一定要量力而行。如果遇到做不到的事情,就要学会拒绝。
但是,直截了当地说“不”,会使对方感到失望和尴尬,不利于和谐的人际交往。所以,擅用表达策略和交际技巧,给出一个合乎对方期望的回答,即使是拒绝,也能让对方很容易地接受。
生活中,有很多人不会说不,也有人不敢说不。比如一个门卫,明知道不出示通行证的人不能放过,却不敢拦阻上司家人的车;一位鉴赏家明知道是赝品,却不好意思驳朋友的面子而向外人道出不是真迹的原由。
然而往往,愈是想讨好每一个人,愈是达不到众人满意的结果。岂知愈是想讨好每个人,最后谁也没讨好,因为,过多的逢迎让所有人都不曾注意到我们的“好”,却反而责备可能的不周到。愈是想对得起每一个人,就愈有可能谁都无法满足。要知道,一个人的精力、体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顾及每一方面。除此之外,我们自己的阵脚也被扰乱,原有的方寸也会变得不再平衡。
丽红是一个很好说话的人,很少与他人起争执。可是在职场里,丽红的“好脾气”让所有人都可以支使她,同事们经常随口一句“帮我复印一下”“帮我把这个文件交给小张”,就把丽红自己的事给耽搁了。
时间一长,丽红的工作效率难免就有下降,这不禁遭到了领导的质疑。丽红为此既烦恼又有些愤怒:凭什么让我来帮你们做?可是她又不想因为这一点小事而破坏了同事间的关系。渐渐的,丽红把这样的负面情绪越来越多的带回到了家里,老公经常被无缘无故地“火喷”,连女儿也抱怨说“妈妈不如以前温柔了”。
其实,“好说话”也算是丽红的优点,但不分场合、不分界限,优点也不一定能给她带来优势。想不得罪同事,又要表达自己的界限,其实很简单:态度上温和,立场上坚定,当他人习惯性地抛来一些小事上的“指令”时,完全可以一种优雅地姿态告诉对方:“我正在忙,过半个小时好吗?”话音一出,相信对方也就意识到自己的“失礼”或不妥,没有人愿意花上半个小时去等待复印一个文件。
如此,在把判断标尺收回到自己手中的同时,又不会让对方感到尴尬,我们个人的空间自然也就得到了保障。
界限,既能保护自己,又能让我们产生吸引力。温和而坚定,优雅而明确,如此能进能退,在守住自己底线的同时,也赢得了他人的尊重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