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伟大的军师有很多,诸葛孔明、刘伯温、李斯……他们都在中国那张华美的画卷上刻下了浓重的一笔,他们的事迹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军师跟随君王,辅佐君王打天下、打理江山,最后有人累死,有人被君王猜忌赐死,有人与君王共享荣华,这么多军师中,只有一个范蠡中途转型了,而且还转得很成功。我们常说范蠡是个传奇。他的传奇,不仅仅因为他的谋略几乎从未落空,更因为他那漂亮的转身。
当你奋斗数十年,终于得到了你想要的,不必再奔波,不必再看人眼色,不必疲于奔命,你是否能忽然放弃得到的一切,再度从零开始?相信很多人都会说,只有疯子才这么做。偏偏范蠡就是一个疯子。
这个曾经在宛邑县人尽皆知的小疯子,在将宛邑折腾了个底朝天之后,又将春秋这个时代折腾了个天翻地覆。在范蠡入越的20余年的岁月中,他通过自己毕生所学以及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军事理论,并将这些理论思想编着成册,写成《范蠡二篇》。可惜这书并没有传到今天,在唐朝之后就失传了。
所以我们应该感激如今的数字时代、电子时代。在这个时代,所有的书籍着作都会被留下来,永远不可能有所损坏。书简可能被烧毁,纸张可能变得腐烂,但硬盘中的数据永远都是那么新鲜,保质期是永远。而且就算硬盘损坏,只要你在之前及时备份,就没有问题。哪怕你的硬盘忘记了备份,只要你找到高人,也照样可以将损坏的硬盘中的文件找回来。高科技就是这么伟大。
除非有一天,全天下的电脑都不能使用了,整个世界无法再利用电力,那时人类的数字文明才算是失传。可只要硬盘不灭,当电力能够重新被利用,那些古老的数据仍然可以找回来。
可惜,在范蠡生活的年代,没有硬盘,没有电力,没有计算机,没有这些能够将书籍无损保存的工具,一直到《范蠡二篇》失传,这些东西都没有出现。我们今人也只能遗憾地看不到范蠡的智慧结晶了。
不过我们可以从其他的历史典籍中归纳总结出范蠡的大致军事思想。
首先,我们知道范蠡从很小的时候就喜爱读《易经》、《老子》等着作,他的思想更接近道家的天道思想。道家更加遵循自然规律,他们认为,道法自然,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如果你逆天而行,必然不会有好结果。范蠡也是这样,他不会去硬碰硬,不会去做些逆流而上的事情。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才是他的原则。当你运气不佳的时候,你就放低自己,等待时机,当好运来了,你就可以扬眉吐气,一雪前耻。只要你活着,就有翻盘的希望。
所以,会稽大败时,范蠡知道,这是因为霉运降到了越国的身上,这个时候,越国如果拼命与吴国厮杀,结果只会是死路一条。壮烈是壮烈了,却没什么用。因此他告诉勾践,让他入吴称臣,让他保留住这仅剩的一口气,慢慢等待复国的时机。这个时机,既要看天时地利,也要看人和。有时候,人和能够创造天时和地利。
为了创造足够的复国条件,范蠡开始人为地为好运的吴王夫差制造霉运。以伯嚭和西施作为突破口,不断向夫差输送会让他倒霉的思想。夫差最大的好运,就是伍子胥的存在,毁了伍子胥,也就等于毁了他的好运。
鸱夷子皮,这是范蠡在离开越国后经商时期使用的名字。这个名字很是拗口,不如范蠡这个名字好听。有人会奇怪,为什么范蠡要为自己取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名字。
其实鸱夷,指的便是伍子胥。在范蠡的心中,他始终认为,自己最对不起的人就是伍尚。
那还是在很多年之前,那时范蠡还没遇到文种,他还是宛邑县许多人口中的小疯子。一日,他正蹲坐在街边茶馆外,衣衫不整晒着太阳,他听到茶馆内的人们正议论纷纷。
那时候,茶馆就类似我们如今的论坛,人们有什么大事小情都喜欢去茶馆说一说、论一论。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毛病,很多事情即使与他们毫无关系,他们也喜欢去讨论,且津津乐道。讨论的人越多越好,成千上万才好。所以现在那些大型论坛点击率才那么高。有些茶馆老板担心惹上麻烦,就会在茶馆内竖起一个牌子,上面写“只谈风月,勿谈国事”,这就跟现在一些论坛里,版主们看到与政治相关的帖子就删除一样。
在这个茶馆论坛里,范蠡算是个潜水的,他只听不说。
“听说了吧,太子建逃了!伍奢和他儿子都被赐死啦!”
“啊?你说的是那个出了名的倔种伍子胥?”
“不是,是他哥哥,伍子胥跑了!”
“这可真是大事啊!伍子胥可不是一般人,他年纪轻轻就已经为楚国办了很多大事,他跑了,大王一定不乐意!”
“他就是跑了啊,说来真是神奇,他跑的那天,大王派人去追,可是只要是他经过的地方,风都特别大,被卷起来的风沙有3丈高,所有的追兵都被挡在了风沙的后面!”
“这说明老天也不想让伍子胥死啊!唉,忽然遭到这么大的变故,他也真够可怜的!”
“嘘……别乱说话,小心隔墙有耳!”
范蠡知道伍子胥,楚国上下没人不知道伍子胥,听到这个消息,范蠡心里有些失落,也有些庆幸。
他失落的是,连伍子胥这样的人都不得不逃离,只能说明楚国的大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笨蛋、白痴。就算身为楚国人,范蠡也一点点都不想为这样的大王效力。在古代,一些儒家思想的忠实遵从者总是很在意君臣之道,他们认为自己生在什么国家,就应该尽力为这个国家效忠,不论国王是一个多么白痴的混球,他都应该努力辅佐大王,帮助大王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
索性范蠡并非儒家子弟,他偏偏就没有那么伟大的爱国情操,尤其在春秋时期,不过都是些诸侯国而已,整个天下还是姓周。楚国人也好,越国人也好,吴国人也好,哪有那么多的分别?
既然楚王是个混蛋,那就让他玩蛋去吧。这就是在听说伍子胥出逃后,范蠡的最直接的想法。伍子胥回楚鞭尸的时候,范蠡已经与文种到了越国。虽然已经离开楚国,但是伍子胥这骇人听闻的事迹还是少不得传到他们的耳中。当时整个天下都为之愕然。
范蠡知道伍子胥为何要这样做,他知道他心中有太多的怨恨、太多的苦。伍子胥无法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解脱,无法从被误解、被背叛的恨意里脱出,他就是这样一个偏激、偏执的人。只是同为楚国人,范蠡心中有些遗憾,因为他知道,伍尚的好运气算是到了头了,不过他那时没有想到的是,最终结束伍子胥生命的关键人物竟然会是自己。
会稽一役之后,范蠡与勾践等人都到了吴国。范蠡也终于见到了这位老乡兼最大的敌人的真容。他发现其实伍子胥长得并不狰狞,甚至还很方正,在伍子胥的身上,你能感受到的是一股正气,一股无畏邪魔的凛然正气。他的身上没有半点儿可以被邪魔外道入侵的地方,他无懈可击,是个真正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虽无邪气,却有很多戾气。范蠡知道,这戾气都是因为鞭尸而来的。
但是这点戾气并不影响伍子胥本人的个人魅力。范蠡与勾践入吴3年,3年里,范蠡看了关于吴国的许多人和事,在他眼中,唯一让他欣赏的人便是伍子胥。那时候,范蠡常常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去接近伍子胥,他是真心希望能与对方结交畅谈。就算他知道自己早晚都会与他兵戈相向,也希望能享受当下,趁着冲突没开始的时候,好好认识下这位曾经的楚国的传奇人物。
不过伍子胥不理他。唯一一次,伍子胥拗不过他,答应去了他设下的宴席。伍子胥知道在吴国的地盘上,范蠡不敢怎么样,他只是被范蠡折腾得烦了,才不得不敷衍的。
那场宴席上,气氛十分诡异,范蠡真诚欲与之结交,但伍子胥对他却爱答不理。
“范蠡对伍大夫的倾慕之情已有数十年,今日能与大夫在此共饮畅谈,实乃人生幸事!”范蠡很恳切,他恳切真诚的时候并不多。
“哼。”伍子胥只是冷笑,“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打的什么鬼主意!别以为夫差不杀勾践,你们就有什么机会!我伍子胥不会让你们得逞,吴国在我伍子胥的保护之下,你们不会有任何翻盘的机会!”
伍子胥看得比谁都清楚,他比谁都知道,只要勾践不死,越国就有希望。若非夫差不听他的,他早就让勾践血溅当场了。
范蠡苦涩地笑了笑,说:“大夫,如今你我同为吴王臣子,可以不说这些伤感情的话吗?我范蠡是真心欲与大夫结交……”
“哈!我看你是真心想与伯嚭结交吧!”
伍子胥说得也没错。来到吴国之后,范蠡与伯嚭之间的交往十分密切,这自然是因为伯嚭好说话、爱拿钱、能办事。但要说内心,范蠡与文种都对伯嚭十分不耻,都认为他是一个小人而已,一个能帮助越国成事的工具而已。人间事就是这么无奈,你不想结交的人,你得用心巴结,你想结交的人,又误会你。所谓各为其主,就是这么让人伤感。范蠡知道伍子胥不可能放下对自己的戒心,就算他有多么欣赏伍子胥的才华,也只能将这份欣赏放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