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与吴王并没有什么交情,他也不愿意参与吴国的内政。他看出来,与吴王相比,公子光更加出色,在未来,这个人必能成其大事。因此,伍子胥向公子光推荐了专诸,他自己则暂时离开朝廷,带着太子建的儿子胜在乡下找了个地方归隐田园。
公子光不愿意出兵攻打楚国,伍子胥固然是遗憾的,但他之后,总有一天,他必能手刃仇人。
可惜,他的遗憾始终未能解脱。因为还未等他去报仇,楚平王就死了。那是在伍子胥来到吴国的第五年,楚平王忽然魂归西天。楚平王是个喜欢猜忌的小心眼的人。一个人如果心眼小,那他的命也长不了。
楚平王一死,吴王就趁机派兵袭击楚国。这个时候,公子光知道他的机会来了,他趁着国内空虚,让专诸暗杀了吴王,并自立为王。这才是公子光打的算盘。
公子光自然便是阖闾。阖闾一上任,便召回伍子胥,将其封官,与其共讨国事。若没有阖闾,伍子胥就不会在吴国立稳脚跟,也不会有后来的官拜大夫。所以说阖闾对伍子胥有知遇之恩并不为过。也正是因为如此,伍子胥才决定毕生效忠阖闾。
而在楚国,还有一个人与伍子胥有着同样的命运,这个人名叫伯嚭。
楚国新上任的国君杀死了大臣伯州犁,伯州犁的孙子便如伍子胥当年一般逃离楚国,来到吴国。伍子胥听说了伯嚭的事情,顿感同病相怜,因此向吴王推荐了伯嚭,吴王将其封为大夫。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同样的经历并不能养出同样的人。两粒种子,你使用同样的方式去浇水施肥,但最后它们长成的样子只会决定于它们的种类。所以具有同样经历的人并不一定就适合做朋友。
阖闾上任的第三年,便带着伍子胥与伯嚭攻打楚国,占领了舒地。就在阖闾想要进攻郢都的时候,将军孙武说:“现在军队已经十分疲惫,再打下去也不会有之前的战力,所以应当见好就收,先回国休整。”阖闾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收兵回国。
今后的几年里,吴国始终没有停止对楚国的进攻。一直到阖闾上任第九年,他问伍子胥与孙武:“当年你们没有让孤王攻入郢都,那么现在呢?”
伍子胥说道:“要攻打楚国,并不一定要靠蛮力攻打。如今唐国与蔡国对楚国都有怨恨,大王要想攻打楚国,不如先找唐国与蔡国来帮忙。”
阖闾认为很有道理,于是派出使臣出使唐国与蔡国。一般有着共同敌人的伙伴都是很容易结成联盟的,所以他们一拍即合。在这场战役中,阖闾出动了吴国的全部兵力,并联合唐国与蔡国的兵力共同攻打楚国。这次战役的结果,是大获全胜。
这是一段人们十分喜爱谈论的故事。千百年来,可能没人记得费无忌是谁,春秋战国那么多将领,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也记不住几个。但是绝大多数人都知晓伍子胥这个名字。甚至连范蠡,都不如伍子胥出名——虽然最终结束伍子胥性命的罪魁祸首就是范蠡。
吴军攻入了郢都,伍子胥四处寻找楚昭王,但没有找到,但他找到了楚平王的坟墓。他想起父亲与兄长的惨死,想起自己那一路的逃亡,他愤怒地将楚平王的尸体从坟墓里拖出来。
这个时候的楚平王的尸体早已经烂得不像样子了,可是伍子胥还是没有放过他,他拿出鞭子对着这具尸体抽打了300多下,最后抽累了,才停下来。鞭尸一词,大概就是从这里来的吧。
曾经,伍子胥在逃离楚国之前,他对好友申包胥说:“楚国负我,有朝一日,我一定要将楚国夷为平地!”申包胥却说道:“那我将以毕生之力保护楚国。”
如今楚国灭亡,申包胥逃到了山中,他派人传话给伍子胥:“你这样报仇简直太过分了。虽然人定能胜天,但是老天发起怒来,人也不是对手的。你曾经是平王的臣子,曾经跪拜在平王的脚下。如今你不但带着兵踏平了曾经的祖国,还将曾经的君王拖出来鞭尸,这不光是在侮辱楚平王,更是在侮辱你曾经的祖国!你的行为简直就是丧尽天良!你终有一日会得到报应的!”
伍子胥听完,却不以为然,他告诉这个人:“你替我告诉申包胥,我伍子胥本就是违背常理的人!我今日这样做,丝毫不会后悔!”
申包胥心中悲愤,他逃到秦国,向秦王求救。这件事情本来与秦王一点关系也没有,所以秦王拒绝了他。于是,申包胥就那样站在秦国的朝廷上每日痛哭,连着哭了7天7夜。他是真的深爱着自己的国家,他为国家的末路悲哀,为曾经挚友的反目相向悲哀。
秦哀公见此,不由感慨道:“楚王是个无道的昏君,但没想到这样的君王手下还能有申包胥这样的臣子。秦国会出兵帮助楚国,但不是为了楚王,只为这世上难得的忠臣!”秦哀公派出了500辆战车围吴救楚。
申包胥的努力得到了成果,情势立刻逆转。阖闾始终在楚国寻找楚昭王,听闻秦国的攻击,他派出弟弟夫概回到国内。谁知夫概回到吴国,第一件事便是自立为王。
为此,我们只能说……不愧是亲兄弟。
阖闾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放弃楚国,回到吴国夺回王位。夫概兵变失败,只有逃到楚国,楚昭王借此机会夺回了郢都,并接纳夫概,将堂溪封给夫概。
阖闾自从上任以来,他始终没能停止征战,最后他的生命也是在战场上结束。而在他的征战生涯里,伍子胥始终伴随他左右。而在伍子胥的生命里,他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恰是与阖闾四处征战的日子。
一直到阖闾死于携李之役,伍子胥便将希望寄予在了夫差的身上。谁知这一次,他的好运气结束了,因为他遇到了范蠡。
申包胥的话大概是对的,人不能做太过丧尽天良的事情。伍子胥鞭尸的行为太为逆天,于是范蠡被派到了他的面前。
说到底,夫差还是信任伍子胥的。就算伍子胥多么让他生气,给了他多大的压力,夫差还是不可能对伍子胥做什么。或者说,他不敢对伍子胥做什么。伍子胥是先王留给他的贤臣,他如果敢对伍子胥怎样,就说明了对先王的不敬。
范蠡要想解决伍子胥,单靠西施的迷惑、伯嚭的中伤还是不够,他必须有一个契机,一个能让夫差对伍子胥足够误会,让伍子胥有着必死理由的契机。
本书在前面就讲过三人成虎的故事。范蠡对付夫差,已经使用过这种方法,同一种方法对付同一个人,通常不会成功,但夫差是个例外。
伍子胥尚可能与范蠡斗一斗,夫差却完完全全不是范蠡的对手。西施的枕边风继续吹,伯嚭的造谣中伤继续进行,西施与伯嚭越是可爱,在夫差的心中,伍子胥的形象就越是可憎,可憎万分。
夫差已经完全不信任伍子胥了,伍子胥不论对他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伍子胥知道,夫差彻底被西施与伯嚭攻陷,吴国将亡。
时机已经成熟,范蠡让伯嚭向夫差中伤伍子胥,说他要联合齐国攻打吴国。夫差自然是不信的,他就算再讨厌伍子胥,也明白伍子胥不是会背叛他的人。但是伯嚭三番五次对夫差讲,夫差渐渐地终于还是动摇了,他决定试一试伍子胥,便派遣伍子胥出使齐国,并暗中派人观察他的行为。
伍子胥知道吴国将亡,他伍子胥虽死无憾,但他不能眼看自己的孩子受苦。因此,借着出使齐国的机会,伍子胥将自己的孩子托孤给了齐国。
眼线归来告知了夫差这件事情。伯嚭立刻对夫差说:“如果伍子胥对大王并无异心,那他为何要将孩子送到齐国?他根本就是担心自己一旦叛乱,大王会对他的孩子动手,所以才将孩子送到他将来要效忠的主人那里!”
夫差听了大怒,说道:“即使你不说,我也早就怀疑他了!”他派出使臣,将宝剑赐给伍子胥,让他自尽。伍子胥双手捧着宝剑,悲愤地仰天长叹:“真正的奸臣小人正在朝中作乱,大王却要来杀我伍子胥!我与你父亲阖闾征战四方之时,那时何等风光!当年公子们都想成为太子,是我伍子胥在先王面前冒死相争,才让你得到太子的职位!当初你被立为太子时,甚至答应将吴国分我一部分!我伍子胥不想要吴国的国土,只希望你夫差做一个明君,让吴国千秋万代!没想到你现在竟要听信谗言杀我性命!罢了罢了!”
他告知他身边的门客:“在我死后,你们要在我的坟墓上种上梓树,当那树长大之后,刚好可以做夫差的棺材!你们将我的双眼挖出来,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楼上,我要亲眼看看勾践是怎样带领大军侵入吴国的都城,怎样灭掉吴国!”
说完这段话之后,伍子胥才横剑自尽。
这段话被传到夫差的耳中,夫差冷笑道:“好一个伍子胥!你想让人们在你的坟墓上种植梓树,寡人偏不遂你的愿!”他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革袋子里,让他的尸体漂浮在江水中。水上自然无法种植梓树,皮革袋子内完全是一片漆黑,他自然也无法睁眼看到吴国的灭亡了。
伍子胥就这样死了,死得憋憋屈屈,最后尸体也不得善待。有人说,这就是鞭尸的下场。
其实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楚平王固然不是什么好人,但他既然已死,一切就都结束,偏偏伍子胥连死人也不放过。就连对待他自己,伍子胥也始终偏激。
他的一生中,似乎从未平静过。相信那皮袋子里的尸体所过之处的江水也是波涛汹涌吧。
而伍子胥死了,范蠡在吴国唯一的障碍也彻底解除。接下来,就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