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表的灵感来自打牌,他热衷于一种来自北美洲的单人牌戏。在这种牌戏里,纸牌按照花色排列成横行,按照点数排列成纵行。门捷列夫套用了这一方法,把性质类似的元素放在同一个横行,称为周期,把形态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个纵行,称为族。在那些热衷于“斗地主”的同学中,没准会出现第二个门捷列夫。
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克尔逊由于没钱上大学,便来到首都华盛顿,天天在白宫门口瞎转悠,为的是能在总统格兰特出来散步时碰上他。在和总统格兰特散步的过程中,迈克尔博得了总统的欢心,于是格兰特答应免费送他去美国海军学院学习。
在爱因斯坦着名的等式E=mc2中,E表示能量,m代表质量,c2则代表光速的平方。这个等式说明,每个物体中都包含着极大的能量,如果你是一个成年人,那么你的体内有着不少于711018焦耳的能量,它爆炸时的威力相当于30颗氢弹。如果人们懂得如何释放这种能量,那么就不需要制造原子弹了,每一个人都将是最恐怖的“人肉炸弹”。
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早年是一个全能型运动员,他曾在一次运动会上获得了铅球、撑杆跳、铁饼、链球等7个项目的冠军,在一次拳击表演赛中,他把一位世界级的拳击冠军打得满地找牙。此外,他还是一个极品帅哥,科学家威廉·克罗珀说他“英俊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简直就是美神阿多尼斯再世”。
约翰·道尔顿观察到氢是最轻的元素,于是他把氢的原子量设为1,他还提出水是由七份氧和一份氢组成,因此他把氧的原子量定为7,这个原理构成了现代化学的基础,同时也让道尔顿闻名遐迩。1826年,法国的一位化学家来到曼彻斯特,想见一见自己多年来的偶像,他本以为道尔顿隶属于某个大机构,等见面时才发现,原来道尔顿的工作是在一家不起眼的学校里教小学生基础算术。不知道一些大学里的某些“混子教授”做何感想。
詹姆斯·查德威克花了整整11年的时间寻找中子,老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1932年获得成功,并且于193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詹姆斯用较长的时间发现中子是一件好事,因为要想制造原子弹,就必须先要掌握中子。中子本身不带电荷,因此可以像鱼雷那样射进原子核,启动核裂变。如果在20世纪20年代就能分离出中子,那么原子弹很可能先在欧洲研制出来,并且极有可能是德国。想象一下,希特勒如果拥有原子弹,他会干出些什么事儿来?
英国人阿瑟·霍姆斯为了测定地球的年龄遭了不少罪。在20世纪20年代,地质学已经不吃香了,他经常为借用或拼凑设备而大伤脑筋。有一回,他为了等校方为他提供的一台加法机,足足耽搁了一年的时间。为了养家糊口,他在纽卡斯尔开了个古董店,不过他的生意并不好,因为有时候他连地质学会每年5英镑的会费都缴不起。
彼得森在1953年测定出地球的年龄为45.5亿年后,把注意力转向大气中的铅,他惊讶地发现,人们对铅的危害性几乎一无所知。原来当时对于铅的每项研究,都是由铅添加剂的制造商们赞助的。当时有个医生为此做了个实验,让志愿者们吞下越来越多的铅,事后医生对这些志愿者的大小便进行了化验,发现在他们的排泄物中找不到铅的影子,于是宣布铅对人体健康没有任何影响。事实是,铅不会随人的粪便排出体外,却会积累在骨头和血液中,而那个庸医既没有检查骨头也没有化验血液,坑爹!
19世纪初,英国人马尔萨斯写了一本名为“人口论”的书,“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将以等比级数书上有这样一段话:
增加,而粮食则以等差级数增加。这样一来,人口的增加将快过粮食的增加,用不了多久,粮食就会供不应求。”马尔萨斯的这段话成了那些侵略者的口实,日本侵略中国时就曾“我们国家的人口越来越多,3个小岛已经装不下了,只说:
能去大陆上找吃的用的。”
1846年9月28日,德国天文学家伽勒收到一封来自青年数学家勒威耶的信,让他在夜里把望远镜对准某个方向的天空,他将在那里发现一颗新的行星。伽勒当夜按图索骥,果然在指示的那一方天空中,发现了一颗光亮微弱的行星。这颗行星就是太阳系的第八大行星,即海王星。勒威耶真的是个数学家吗?确定不是预言家或穿越来的?
爱因斯坦刚出生时,后脑大得匪夷所思,而且头骨呈棱角“尼玛,这不是形,这副尊荣让爱因斯坦的奶奶大跌眼镜:
大头怪婴吗?也没给他喝三鹿啊?”当然,她当时并不知道,在这个大脑袋里,将会滋生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
爱因斯坦在读大学时经常旷课,到了考试时才临阵磨枪,靠着同班同学格罗斯曼的笔记,让自己不至于挂科。笔记做得好的同学,不要吝啬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进行帮助,你怎么知道你帮助的不是第二个爱因斯坦呢?
有一回上实验课,教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实验的操作步骤,当别的学生照葫芦画瓢做着实验时,爱因斯坦却把纸条丢在一边,用自己的那套方法操作。突然“轰”的一声,爱因斯坦手中的玻璃试管爆炸了,炸得他满手都是鲜血,或许这个实验让爱因斯坦获得了日后发明原子弹的灵感。
1901年2月,爱因斯坦获得了瑞士国籍,为此他花掉了全部储蓄,并且向有关当局保证不酗酒。万幸的是,他没有被征入瑞士联邦军队,因为他不但是扁平足,还有静脉曲张。
爱因斯坦在专利局工作时,绝对算不上好员工,他经常在上班时间偷偷搞自己的物理研究。他非常警觉,一听见门外有脚步声,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研究资料藏到抽屉里去。
数学家明可夫斯基曾当过爱因斯坦的数学老师,当年爱因斯坦动不动就逃课,为此明可夫斯基称他为“懒猪”。后来,爱因斯坦那篇着名的《论动体电动力学》论文发表后,明可夫斯基成了他这位天才学生的头号支持者,有同事揶揄他:
“明可夫斯基,你现在成了‘懒猪’的粉丝啦?”明可夫斯“人家都在琢磨光速了,自然不是‘懒猪’啦。
基说道:”
美国普林斯顿一家医院需要招聘一位X光专家,有个犹太难民跑来求爱因斯坦帮忙,爱因斯坦二话不说,立即写了一封推荐信。过了几天,又有一个从希特勒铁蹄下逃出的犹太人求爱因斯坦帮忙,于是爱因斯坦又写了一封推荐信,爱因斯坦总共给4个犹太人写了推荐信,让他们去竞争同一个职“歇了吧,收起你的位。到最后,负责面试的人都崩溃了:
介绍信,来这儿求职的每个人都有一封这样的介绍信!”
爱德蒙·库恩曾给爱迪生打过下手,他本人是一个职业摄影家,却拍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情色大片”,片名叫“接吻”,第一次利用大特写的拍摄手法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此片成功后不久,人们用电影视镜拍摄了一系列扭动下体跳舞的电影,限于当时简陋的硬件设施,只能一个人单独观看,也好,看小电影这种事,众乐乐不如独乐乐。
乔治·梅里爱创造了真正的电影戏剧艺术,这哥们的老本行是魔术师,他将微妙的魔术手法应用到了电影中,让观众大呼过瘾,并且辨不出真假。也许,电影本身就是一场炫丽的魔术,但这种服务于电影艺术的障眼法却被美国人应用到了电视新闻里。
为了度过票房的冬天,梅里爱开始大规模地打广告,说在他的电影院里,放映的都是一些与众不同的小型神话剧。这大概是最早的cult片宣传了,只是不知道当时有没有文艺青年和小清新。
尼尔斯·玻尔是着名的物理学家,他小时候爱打架,对施力和受力有了切身的体会。小玻尔在数学方面是非凡的天才,但他却因为口拙舌笨而受到同学的取笑,最让他头疼的科目是作文,在每篇作文的最后,他一般都会这样总结:总而言之,我真正想说的是铀。
科学史上的两个“奇迹年”分别是1666年和1905年。1666年,23岁的牛顿为了躲避瘟疫,窝在乡下的老家,在那段时间里,他发明了微积分,完成了万有引力的开创性工作,为力学、数学、光学三大学科打下了基础;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憋在专利局搞研究,发表了一篇名为“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知道了吧,宅男其实是很有潜力的,不要以为他们只会宅在家里看爱情动作片。
卢瑟福曾是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掌门人”,作为一个循循善诱的物理导师,他培养出了布莱克特、詹姆斯·查德威克、沃尔顿等十位诺贝尔奖得主,此外,卢瑟福本人也是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什么叫豪门?这就叫豪门,诺贝尔豪门!
保罗·狄拉克是量子论的创始人,他于193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仅31岁。狄拉克曾对卢瑟福说不想领这个奖,因为他厌恶在公众中的名声。卢瑟福劝道:你要不领奖,名声就更响了。狄拉克一琢磨,还真是这么回事,于是乖乖地领了奖。保罗还是年轻啊,不如萨特先生老道。
物理学家海森堡患有“显微镜恐惧症”,只要一碰到显微镜就头晕,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他还差点因为没弄清显微镜分辨度的问题而失去学位。
丢番图是古希腊着名的数学家,它的墓志铭非常有特色:
“上帝给予的童年占六分之一,又过了十二分之一,开始长胡子,再分七分之一,结婚的蜡烛被点燃。五年后,天赐贵子,可惜这个可怜的孩子,享年仅有其父的一半。为了弥补悲伤,丢番图只有研究数论,四年过后,他也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途。”丢番图这段墓志铭实际上是一道数学题,这老先生也真是,死后还给人出难题,真是难为那些给他扫墓的后人了。
中世纪时期禁止人体解剖,有关人体的构造只能从动物解剖中推导出来。到了16世纪,有位年轻的医学家名叫维萨里,他为了探寻科学真理,冒险去刑场盗尸,进行人体解剖,当他用锋利的解剖刀切开尸体的胸腔那一刻,揭开了人体构造的真相,这一年,维萨里29岁。有的人因为愚昧去刑场蘸人血馒头,有的人却为了真理盗尸,人和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1553年,科学家塞尔维特出版了《论基督教的复活》一书,在这本书里,塞尔维特阐述了人体血液循环的机制,批判了教廷的三种灵气说。当时以加尔文为首的宗教势力恼羞成怒,将其逮捕入狱,判处他火刑,并且强调要用文火慢慢烤,直到烧成灰为止。
欧拉是18世纪的数学大师,他从小就很叛逆,常常让他的神“天上一共有多少学老师感到很崩溃。有一次,他问老师:
颗星星呢?”“天空里的星星都是上帝亲老师故作镇静地说:
手镶嵌上去的,没必要知道具体数目。”小欧拉反唇相讥道:
“既然上帝亲手制作了星星,又怎么会不知道它们的数目呢?”老师当场崩溃。
康德在23岁时就霸气外露,在一次演讲中,他这样说道:
“我的目标是发现真理,牛顿、莱布尼茨等人的威信不值一提!”31岁时,康德出版了《宇宙发展史概论》,书里有这样“只要给我物质,我就能用它造出一个宇宙!
一句广告语:”
这比阿基米德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可牛多了,至少听起来是这样。
意大利医生伽伐尼发现,用两种不同的金属导体分别与蛙腿的神经和肌肉接触,在连通两个导体时,蛙腿会产生痉挛的现象。这实际上是电流对蛙腿的生理作用,伽伐尼却异想天开,认为青蛙内部含有动物电,并且于1791年发表了一篇名为“论肌肉运动中的电作用”的论文。
化学家李比希从小家境贫寒,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在一个江湖郎中那里学会了制作炸药,并且设计出了专门压雷管的仪器。他将自己制作的炸药卖给其他孩子,用这笔钱贴补家用。后来,李比希胆儿肥了,竟然把炸药带进教室,结果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爆炸,为此,李比希被学校开除。这让“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人想起小时候听过的那首歌:
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校长不知道,一拉线我就跑,轰隆一声学校不见了。”
物理学家查德威克生性腼腆,在大学期间,当他的同学们都沉浸在花前月下时,他却一点不为所动,只顾埋头苦学。有一次,有个女生给他写了封情书,查德威克感到不知所措,最后竟然被吓哭了。
要想摆脱地球的引力,飞行器必须要具备每秒11.2千米的速度,这就是着名的“逃逸速度”。1929年,72岁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了《宇宙火箭列车》一文,在这篇论文中,他提“火箭列车”是一节一节连起来的,出了多级火箭的构想。
就像火车一样,每一级火箭在完成任务后,就会自动脱落,“火箭列车”也许就是古代从而减轻负荷,达到逃逸速度。
传说中的龙,都很长,都能喷火,都能飞老高,原来叶公是个“火箭发烧友”。
德国教授贝林格认为,这些出土的化石不是古代动植物的残骸,而是上帝心血来潮时弄的石雕。为了找到证据,贝林格雇了三个青年,让他们在山地里搜寻化石,没过多久,贝林格就找到了雕刻着鸟、乌龟、青蛙等图案的石头,石头上还刻着拉丁文和希伯来文,一些神学家证实,这些字的意思是“耶和华”。贝林格得意极了,趁热打铁地出版了一本着作,并且附有清晰的插图,然而这本书出版后不久,贝林格就后悔了,因为在他得到的化石中,竟然发现了刻着“贝林格”三个字的石头,事实证明,整件事是一场“钓鱼”事件,手握“钓竿”的是跟他在同一所大学任教的罗德里克。
19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有两个大热人选,一个是在无机化学领域取得成就的莫瓦桑,另一个是发明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经过一轮投票后,10名委员中有5名支持莫瓦桑,4名支持门捷列夫,还有一名弃权,于是莫瓦桑获得了该奖项。
这可谓是诺奖中的一次“大冷门”,因为众所周知,门捷列夫对化学的贡献远胜于莫瓦桑,在诺贝尔奖颁发之前,莫瓦桑自称人工制造出了金刚石,引起极大的震动,金刚石是啥玩意儿?就是钻石!后来莫瓦桑的遗孀证实,莫瓦桑其实并没有制造出钻石,是他的实验助手将一颗钻石颗粒偷偷放到了实验材料中……看来,诺贝尔奖也有坑爹的时候!
很多人都认为,诺贝尔发明的炸药用于战争后,他非常伤心,为了消除战争,他在遗书中决定捐出自己的大部分财产,设立诺贝尔奖金。实际上,诺贝尔活着的时候,就积极地研制军用炸药,并且向世界各地销售。对此,诺贝尔还想“我想制造出一种能够毁灭一切的武器,这种了一套托词:
武器能让交战的双方在瞬间同归于尽,这样一来,文明国家就会由于恐惧而不再发动战争,并且解散军队。”为啥不设个诺贝尔腹黑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