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拔群,广西东兰人。壮族。1894年出生。早年就读于广西政法学堂,后入贵州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入黔军。受五四运动影响,于1921年回家乡从事农民运动。
1925年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在右江地区坚持武装斗争。1929年12月参加领导百色起义,创立右江革命根据地,任红七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右江苏维埃政府委员、红七军第二十一师师长等职。1930年10月红七军离开右江根据地后,同陈洪涛等重建红二十一师,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1931年7月,第二十一师改建右江独立师,任师长。
1931年1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1932年10月19日在东兰县被叛徒暗害。
右江革命的先驱在祖国南方的桂西大地上,流淌着美丽的右江。千百年来,她像一位伟大的母亲,用她那宽广的胸怀,那不竭的乳汁,哺育了千千万万壮族人民。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曾孕育了右江革命的先驱者、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创建人韦拔群这样的一大批中华好儿女。
韦拔群,1894年2月6日出生于广西东兰县武篆区东里屯的一户壮族农家。
韦拔群的童年时代,正处在中国辛亥革命的前夜。由于外国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清王朝的腐败,中国已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地处边疆的广西,到了清朝末年,已是盗贼蜂起,饿殍遍野,景象悲惨。
韦拔群的家乡东兰,地处广西西部山区。这里交通闭塞,人烟稀少,土地贫瘠,兵匪豪强横行乡里,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当时在老百姓中流传着一句歌谣:"自古未闻粪有税,如今只有屁无捐。"居住在东兰山区的壮、汉、瑶各族人民遭受着难以言状的压迫和剥削。
韦拔群的家境虽然比较富裕,但由于他生长在这块土地上,亲眼目睹了乡亲们悲惨的生活情景,他痛恨那个不平的世道。
一天,年幼的韦拔群随大人一起到武篆去赶圩,看见众人围聚在一起,他好奇地钻进人群,只见一个老人在卖唱。老人粗糙的手指拨动着三弦,唱起了凄凉悲哀的小调:山连山来坡连坡,人间不平虎狼多,穷人血泪化风雨,长年流满红水河??夕阳给群山洒下一片血红的色彩,赶圩的人们已渐渐散去。韦拔群满脸泪痕,久久地看着卖唱老人那干瘦的身躯在风中颤抖,他再也忍不住了,连忙掏出身上所有的钱,送给了卖唱的老人。老人十分感激地说:"孩子,你的心肠真好!我给你唱一段吧!"说着,老人拨动三弦,唱了起来:几时云雾能吹散?迎来晴天日不落??这小调字字血、声声泪,字字句句都猛烈地敲击着韦拔群的心。他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解救苦难的老百姓跳出苦海,重见天日。
1912年,十八岁的韦拔群考入了宜山县的庆远中学。那是桂西地区的一所官办中学,这里学生多是富家子弟,学校空气十分陈腐,对学生的思想控制很严。在这里,使韦拔群感到压抑和不被学校开除。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这给迷茫中的韦拔群带来了希望。为了探求新的生活,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毅然离开家乡,来到省会桂林,考入了广西政法学堂,但这里同样也蔓延着迂腐沉闷的空气,使得他难以忍受,又一次与学校决裂。
1915年12月,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演出了一幕复辟帝制的丑剧,引发了一场讨袁护国战争。滇军将领蔡锷,在云南、贵州组织招募讨袁护国军。1916年初,韦拔群变卖了家产,从家乡招募了一百多名乡友,购买了部分武器,领着大伙儿跋山涉水,到贵州投奔了蔡锷的护国军,编入黔军熊克诚旅,被委任为新兵连副。他率部投入了讨袁护法战争,参加了攻打松坎、夺取綦江的战斗。就在他们向重庆进军的途中,窃国大盗袁世凯暴病而亡,讨袁战争宣告结束。随后,韦拔群进入贵州讲武堂学习深造。
世界,也震撼了韦拔群和一批爱国青年军官的心,使他看到了新世界的曙光,他为此而呐喊:中国也应该搞这样的革命!韦拔群从讲武堂结业后,被分到黔军驻重庆某军军部担任参谋。不久,五四运动爆发,革命的浪潮涤荡着中华大地,撞击了韦拔群的心弦,他和一些进步青年军官一起如饥似渴地读着《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学习革命的理论,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勇敢地宣传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思想。韦拔群以"愤不平"为笔名,公开发表文章,主张"改革社会"、"改革军制",无情地鞭挞着黑暗的社会和反动的军队。韦拔群的进步思想和行为在军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不久被军部查究,他毅然弃职出走了。
1920年9月,韦拔群离开黔军以后,沿长江而下,到上海寻访孙中山。不巧孙中山刚率国民党本部离开上海迁到广州。他随即到了广州。当时,以马君武为首的一批广西籍国民党人,正在动。他们在孙中山、廖仲恺等人的支持下,组成了"改造广西同志会"。韦拔群一到广州,就加入了这个组织,并担任了政治组副组长。
1921年1月,孙中山出兵讨伐陆荣廷,陆荣廷兵败出逃越南。孙中山任命马君武为广西省省长。8月,韦拔群随马君武离开广州回到了广西南宁,先后被任命为南丹、东兰县长。当时,广西老桂系军阀虽然垮台,但大权旁落广东军阀陈炯明之手。陈炯明妄图独霸两广,与孙中山分庭抗礼,致使广西仍处在一片混乱之中。韦拔群痛感国事日非,决意返回故乡东兰。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美好的夜景勾起了韦拔群思乡之情。他惦念着家乡受苦受难的同胞,决心拯救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韦拔群谢绝了马君武的挽留和提携,披着月光,踏上了返回东兰的归途。几年的游历和军旅生涯,使韦拔群眼界大开,特别是辛亥革命的大潮,十月革命的炮声,五四运动的呐喊,护法战争的硝烟,使韦壮族人民的一位革命先驱。1921年9月,韦拔群历尽艰辛,回到了生他养他的东兰大地,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涯。
东兰胜利的曙光一天清晨,地平线上的山岗、村庄苍灰色的轮廓隐隐在望。韦拔群满怀喜悦,踏上故乡的土地,回到了阔别五年的家园。
韦拔群一回到东兰,就去联络黄大权、牙苏民、黄榜巍、陈伯民等十多名志同道合的朋友,向他们讲述了外出五年来的见闻和感受,以及组织民众、奋起革命的想法,得到朋友们的赞同和支持。他和一批有志之士结成了秘密革命同盟,组织了"改造东兰同志会",喊出了反对封建军阀,反对贪官污吏,反对土豪劣绅的口号。从此,开始大造革命舆论,号召民众起来革命,救家乡,救广西,救中国。
农历"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头一天晚上,月明风清,月色溶溶洒落树林、山岗。在东里屯村附近的北市岩周围,人影移动,步履轻盈,韦拔群在这里秘密召集"同志会"成员开会,决定将"改造东兰同志会"改为逐步公开的"东兰公民会"(后改为"农民协会")。韦拔群起草了《敬告同胞》的文告,号召工农兵学商各界同胞团结起来,实行国民革命,组织武装,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土豪劣绅。
就在这一年九月九重阳节这一天,韦拔群借重阳登高之机,召集东兰、凤山、百色等县的革命青年一百多人到本村后面的银海洲上举行盟誓大会,宣布成立"公民会"。一个瑶族青年举起腰刀,把一只公鸡的头剁掉,鸡血一滴一滴滴进一大碗酒里,缓缓散开。韦拔群端起鸡血酒,登上一块巨石,对大家说道:"弟兄们,现在我们结成革命团体,有枪的举枪,有刀的拿刀,为了改造当今这个黑暗的社会,同心革命,死也不散??"随即,到会的人员,举刀饮酒,齐声盟誓:"同心革命,死也不散??"接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响彻整个银海洲。从此,这一带就成了广西农民运动的发源地,韦拔群作为广西农民运动的领袖之一,出现于革命斗争的舞台。
1923年初,韦拔群和战友们分头到东兰各地发动群众,组织以穷苦农民为主体的"公民会"。韦拔群到西山区的弄风洞,召集当地壮、瑶族群众开会,向到会的一千多人做了演讲,号召大家组织起来,拿起武器,进行暴动。听了韦拔群的演讲之后,到会人员一齐宣誓加入公民会。第二天,各族同胞拿出一百多支火枪和许多大刀、长矛,组成了农民自卫队。到夏天,韦拔群又创建了东兰农民自卫团,他担任总指挥。从此开始组织农民暴动,打破了反动派的酣梦。
农民自卫团成立后,把斗争锋芒首先指向了东兰最大的土豪劣绅、六区团总韦龙甫。这个家伙原是东兰县衙的一名差吏,他上交军阀,下结恶霸,无恶不作,成了横行乡里的一个恶棍。
军战士去县城,并挑选四十多名精壮汉子组成冲锋队,身藏武器,到韦龙甫的住宅附近埋伏,其余人在城外接应。当晚,冲锋队直冲韦宅,由于韦龙甫的小老婆趁众不备,从后门溜出,向驻军求救,驻军包围了韦宅,救出了韦龙甫,使这次斗争失利。
随后,韦拔群立即召集黄大权、陈伯民等人开会,总结了经验教训,决定立即返回各地,集合农军,联合攻打东兰城。
7月2日凌晨2点左右,全县四路农军三百多人扛着火枪、单响,举着大刀、长矛,按照预定计划赶到东兰县城附近。当夜,天上阴云密布,周围一片漆黑,农军埋伏在县城四周。天刚破晓,韦拔群高举短枪,朝天"叭"的一枪,各路农军同时发起了攻击,激烈的枪声划破了黎明的寂静。顿时,县城四周刀光剑影,枪声大作,杀声震天。从睡梦中惊醒的伪警察和民团团丁,慌忙占领三个碉堡进行抗击。韦拔群指挥农军战士勇猛冲击。
枪的火药经雨淋而失效,加之城南九曲河的河水暴涨,农军进攻受阻。韦拔群冒着大雨怒视雨雾中的山城,牙齿咬得咯咯直响。南路农军指挥黄榜巍带着一队战士奔跑过来,大声喊道:"拔哥!有几个战士被打死,大伙要冲进城去报仇,你快下命令吧!"韦拔群凝视着满身泥水的黄榜巍,思索了一会说:"不行,等雨停了再进攻!"两人仰望夜空,大雨毫无停止的趋势。黄榜巍急得直跺脚,催促道:"拔哥,光等不是办法,还是让我带一支敢死队攻下这个桥头堡,你再带人冲进城去!"韦拔群再次劝阻说:"不行,强攻损失太大!""拔哥!你快下命令吧,我们是不怕死的!"黄榜巍和战士们一再恳求道。韦拔群看着群情激昂的战士,把手一挥说:"冲吧!"黄榜巍率领队伍象一群猛狮向桥头堡冲去。突然,敌人集中一排子弹扫射过来,黄榜巍倒在血泊之中。韦拔群怀着满腔悲愤,组织火力掩护,派人抢回了黄榜7月31日,韦拔群又指挥农军八百多人第二次攻打东兰城。这时桂军从百色调来一个营驻守东兰。敌人凭借坚固工事进行顽抗,农军又一次被迫撤出战斗。
9月,韦拔群在武篆主持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商定再次攻城计划,酝酿着新的战斗。
10月21日凌晨,夜幕笼罩下的东兰城云雾缭绕。韦拔群指挥一千五百多人的农军趁着夜暗聚集城下,分别占据了通往县城的各个要道和虎头山、五老山等制高点。韦拔群的指挥所设在城南郎团。第三次攻打东兰城的战斗就要开始了。
启明星慢慢升起,夜幕褪去。韦拔群下达了攻城命令,各路农军一齐涌向县城。
太阳升起一杆高的时候,农军渡过了九曲河,从四面逼近街巷,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一直把敌人压缩到县衙。
东兰县衙背靠大山,面临街道,四周有高大的围墙。龟缩到县衙的敌人,凭借有利地形负隅斗的经验教训,下令抓紧调整队伍,准备夜战。
夜幕再次降临大地的时候。韦拔群一声令下,一千多农军战士一跃而起,杀声震天,人如潮涌。韦拔群指挥正面突击队用木头、石块撞开大门。农军点燃火把,把县衙四周照得通明。农军战士一齐杀入县衙,除知县蒙元良、团总韦龙甫偷偷从后山潜逃外,敌人大部分缴械投降了。
韦拔群率领农军三打东兰县城的胜利,使黑暗的右江大地出现曙光。
点燃农运的烽火韦拔群率领农军三打东兰,是进行农民武装斗争的重要尝试,打击了桂系军阀在东兰的反动统治,揭开了右江农民武装斗争的序幕。
东兰的胜利,引起了反动派的不安和仇恨,驻扎在百色的桂系军旅长刘日福,得知农军攻破东兰县城的消息,立即派兵前往镇压,东兰各地的民团也趁机反扑。在这血火交淬的时刻,韦拔群决定将农军化整为零,撤回原地,分散斗争,东兰城又陷入敌人的魔掌。
就在这时,孙中山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共两党实行第一次合作。这给求索中的韦拔群以巨大的鼓舞,他决心再下广州,去找共产党。临行前,他勉励大家说:"强暴不铲除,革命之心不死。"1924年8月,韦拔群同战友陈伯民化装成商人,深情地望了一眼东兰的山水,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迎着黎明,踏上了新的征途。
韦拔群、陈伯民躲过广西反动当局的通缉和敌人的重重关卡,绕道贵州、云南,经越南、香港,历尽千难万险,于1925年1月到达了革命中心广州,找到中国共产党,进入了彭湃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
短短的几个月的学习,使韦拔群的人生发生了根本变化,实现了由一个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他坚信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劳苦大众翻身的日子不会太遥远了。
韦拔群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结业后,被中央农民部部长廖仲恺委任为农民运动特派员,同陈伯民一起受命返回广西,组织开展农民运动。
这时,正值云南军阀唐继尧入侵广西,滇、桂军阀在广西大地上展开了混战厮杀,广西政局计再返东兰,坚持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
韦拔群回到东兰后,积极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思想。他乘一只竹筏,到本村附近的小龙潭内,秘密地翻印了从广州带回来的文件,亲自组织一群学生到圩场、村寨搞宣传,同时着手恢复与发展农会和农军。
9月30日,东兰县农民协会在武篆成立,陈伯民任主任,韦拔群任军事部长。
1925年11月初,为把农民运动的烽火在整个右江地区点燃,韦拔群开办了东兰农民运动讲习所。东兰、凤山、百色、奉议等十几个县的各族农民运动骨干和青年学生共二百七十多人聚集在东兰的北帝岩。
开学的那一天,韦拔群亲笔书写了"劳动、互助、奋斗、牺牲"的校训和"快乐事业,莫如革命","要革命的站拢来,不革命的走开去"等大幅标语,贴在教室里和山洞内外。近三百名师生在"打倒军阀"的战歌声中举行了开学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