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到底对宝玉有没有感情,这是个人人有自己见解的事情。宝钗遵循封建道德闺范,喜怒不形于色,何况是婚姻大事,一切但凭父母做主。便是父亲不在了,也要母亲和哥哥商量,自然不可能表白自己的喜欢与不喜欢,更不能自主选择婚姻对象。
宝钗成熟,她的情感直指婚姻。宝钗有和尚送的八个字,又告诉这八个字必须錾在金器上。于是薛家便打造了金锁,錾上了“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和尚知前世未来,字由和尚所送,自然这字的重要便与平常的不同。估计这和尚与为宝钗开“海上仙方”“冷香丸”的和尚为同一人,“冷香丸”吃了即见效,这金锁上的字也会显示灵异。宝钗别的不戴,单单每日戴着沉甸甸的这个金锁,想来还是很在意的。而这八个字,恰好与宝玉一出生就含在嘴里带来的“通灵宝玉”上面所镌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是一对儿,这对于宝玉来说是奇缘,但宝玉却还无从知道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缘分。他天真而无心地说出“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而薛宝钗是“巧合认通灵”,却是知道那意思的。宝钗及时阻止了莺儿说出金锁的全部秘密,除了“必须錾在金器上”,那句话的下半部分后来由薛蟠说了出来: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才可配。薛蟠还说宝钗因此“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
薛蟠的话把宝钗气哭了。宝钗未必天天想着嫁给谁,但意识里很难说没有“金玉良缘”的影子。癞头和尚送的字錾在金器上,恰又与“通灵宝玉”上的字为“一对”,这样的巧合世间不会太多,遇到了,便是天意所指,预示着一种命定的结局。宝钗护着宝玉,也是实情。宝玉黛玉吵架,宝钗赶紧把宝玉拉走了,按黛玉的话说就是“怕你生气,拉了你去哄着你”。元妃考宝玉的学问,命宝玉作诗,宝钗见上面有“绿玉”二字,赶紧提醒他元妃不喜欢玉字,又告诉用“绿腊”代替;宝玉不喜欢听宝钗点的热闹戏,宝钗便用“寄生草”让他开心;宝玉挨了打,宝钗托着一丸药来看望,还红了眼圈儿。种种迹象表明,宝钗对宝玉确实用心,但宝钗的这些行为还算不得私情,她既是表姐,又有同园居住的朋友情谊。但却也似乎不可一口否定没有感情的成分,或者对于婚姻的寄望。
宝钗的功课也不是如黛玉一般只围着宝玉做的。宝钗处处留心,人人都要照顾到。不仅贾母王夫人处奉迎着,主动点贾母爱听的戏,说贾母爱听的话,得到了贾母的赞扬,对王夫人还能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帮着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如此,她还能安慰王夫人。王夫人的一巴掌再加撵出去害死了金钏,吃斋念佛的她心里不免有阴影,但又无法解脱,又没任何人可讲,就连跟贾政她也是不肯说的。因为出身贾政是相信自己家“从无这样事情,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待下”的,若知道是王夫人“操克夺之权,致使弄出这暴殒轻生的祸来”,也是不快的。王夫人自己又何尝愿意担这样的“罪名”?于是宝钗安慰她,说金钏是玩耍落井,便真的轻生,也是糊涂人,完全与王夫人不相干,解开了王夫人的负疚之感。宝钗又把自己的裙子送给金钏装殓,在王夫人找不到人参时,又提出从自己家买,已是完全赢得了王夫人的信任。便是对于下层,她也能体谅下情,提出了大观园的出产归管理人所有的方案,并且自己尽量减少日常供应的鲜花之类的东西,下人们自然感戴其恩德。宝钗从开始的宽厚待人,到后来参与其政,收得人心,使她在荣府的地位日益稳固。这是不是宝钗所凭借的“好风”之力呢?反正最后贾母定下宝钗为宝玉的婚姻对象,王夫人等一致赞成,说明宝钗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不过,宝钗这么做的目的还是不明确,若说她就是为了婚姻,也不见得。宝钗的为人正是她人品的体现,也是深受传统道德闺范影响的做法。若说宝钗一点私心没有,却也未必让人信。虽然宝钗比黛玉活动范围大些,因为出身商家的原因,她又用心,听到的事情多些,但她的生活圈子依然很小,见到的婚姻对象也很少。论家世,宝玉出身大家,也是公侯之后,自然不次于宝钗的皇商出身。更兼薛家已今非昔比,宝钗曾对王夫人说“姨娘知道,我们家从前何曾是这样的”。论相貌,宝玉“面如满月”,论风姿,“神彩飘逸,秀色夺人”,论才分,“天分高明,性情颖慧”,无论哪方面,都堪与宝钗为配。何况年龄相仿,其他女孩子都喜欢宝玉,宝钗也是一个青春少女,如何会对这个表弟不喜欢呢?更有“金玉良缘”的话,被视为天意,宝钗没有理由拒绝天作之合。但若论婚姻,宝玉却有一条重要的条件不符合宝钗的要求,就是不喜欢谈仕途经济。而这对于务实的宝钗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但宝钗虽然追逐功名,希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但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安分随时的淡泊,这一点使她能够接受宝玉。
宝钗很自信,她的见识、她的通达、她在人情世故方面的成功,都给了她自信。因此,她未必没有信心把宝玉的这个毛病治过来。结婚后,宝钗对宝玉已经不再只当作老太太的心肝宝贝一样地哄着,而是当作自己的丈夫,她不经老太太批准,便自作主张,大胆下药,把林妹妹的死讯告诉宝玉,使宝玉“死去”“活来”。
鲁迅把《红楼梦》称为人情小说,宝钗深知人情,上上下下无不称好,但人情并不能代表爱情。若是两人对人生的看法相同,爱情就容易产生了,没准这人情还能加固感情。但宝钗与宝玉的见解差距太大了,两个人根本没法说到一块去。宝玉看似对女孩子的要求无可无不可,事事顺着、满足着,但女孩在他心里的地位却是不同的。林黛玉在他心里的地位是任何人无法取代的,他的行为观念也非常固执坚定,而宝钗看上去随和,但她的人生观也已经非常坚固,也是没有办法改变的。这样,两个人必定会形成抵触。在交往过程中,宝钗好意相劝,宝玉却从不领情,还把她称为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反倒疏远了。
结婚后,宝玉似乎接受了事实,但这并不是好事,而是宝玉把自己的一切都想清楚,他准备脱身离开了。他按着既定步骤一步步走着,直到考试前走时的告别。
宝钗成功了,却恰是她走向不幸的开始。若以婚姻为目的,金玉良缘终成正果;若以爱情而论,婚后宝玉对宝钗依然没有爱情。若不成婚,宝玉对她还有敬慕。成了自己的妻子,宝钗连这层光彩都失了。这不能不说是宝钗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