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752000000018

第18章 报恩(4)

其实修行并不困难,难的是不肯痛下决心戒除习气,以为今天错了,明天不要错就好,明天犯错了,后天不犯就好""日复一日,永远还有犯错的时候,所以凡夫永远都没办法成圣成贤。

我们学佛,一定要学到"不贰过"。凡夫犯错是难免的,因为我们已经把所有的烦恼布满心地。

大地中不知多久以前就埋下了种子,各种不同的种子在不同的季节中生长。大地就如同人的心地,烦恼就如同种子,所有的烦恼,因缘成熟时即会现前。我们常说凡夫心很狭窄,只有遇到和他投缘的人,他的心量才会放宽,愿意为对方付出,但这不是彻底的慈悲,因为他的付出因人而异,还对某些人不能容纳、对某些人斤斤计较。当他对某个人无法投缘对机时,烦恼就会现前,心中的无明草就长出来了。

学佛的人应自我警惕:把大地当成心地,土地上的杂草我们都要拔除了,何况是心中的草呢?地上的草你不去拔,还会有其他人去拔;但心地的无明草自己不拔除,则无人可以代劳。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反观自省,拔除自己的心草。我们烦恼的种子就像大地中隐藏的杂草种子,修行无非就是在拔除自己心中的无明草。

总而言之,必须时时照顾好我们心地的种子。心地的杂草不要让它长出来;要避免心地长杂草,就必须去掉烦恼,烦恼的种子如果拔除了,自然心地就是一片清净油绿,如此才是真正不违如来圣教。

佛弟子真正要报父母恩而行大孝,就必须从奉持如来的教法开始,如来的教法不只是报父母恩,也要报四重恩--除了对我们有生育、养育、教育、关心、爱护的父母恩外,还有众生恩、师长恩、三宝恩,合称四重恩。

要发挥良能,需要教育,教育分两种,一种是世间法,一种是出世间法。世间法如现在所办理的学校教育,聘请老师来教授学识技能及培养人们知恩知礼的常识。但现在的社会,有很多老师在教育孩子时都会教他们要有爱心,要孝顺父母,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占为己有""这些道理他都会说,可是却不一定能以身作则。所以社会教育会有偏差,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因为教人者无法教育自己。

另外的一种教育是出世的教育,佛法的教育是出世法,我们要实行出世精神,必定要打好入世的基础--行为光明正大就是基础。"人"如果都做不好了,要成"佛"做"菩萨",那是不可能的。这就如同我们要入学一样,国中基础没打好,考高中就很困难;念高中时如果不用功,上大学则比登天还难。既然大学考不上,要想当博士、教授就更不可能了。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是佛陀生生世世不舍娑婆,不断倒驾慈航来人间的目的,所以称佛陀为娑婆教主。大家不要以为只有两千多年前的悉达多太子成圣成佛而已,其实在这之前,佛已经在人间来回无数劫了。

《法华经》中说得很清楚,两千多年前,佛陀去而复返,虽然只活了八十年的寿命就示灭了,其实他这一段人生的过程,也只不过是示现给大家看,让大家了解他虽然身为太子,在荣华富贵当中,却能体会富贵、名利如浮云,心心念念都系在苦难众生的身上。

众生最可怜的就是生活于颠倒、烦恼之中,因此佛陀放弃名利地位,以身作则,教人们不要贪、不要斗,要看清人生本来就是无常的,这是一种以身作则的教育。甚至他现比丘相让我们了解,人生就是因为一份痴迷情爱,所以常常过着愚痴懵懂的生活,永远堕落在六道的旋涡当中。佛陀视怨亲皆平等,辞亲割爱现出家相以度众生,这也是佛陀用自身来教育我们。

佛陀到八十岁示灭,就是要向大家宣告:佛和大家一样都是平常人,同样是父母所生的身体,同样必须依赖社会人群生活,只不过思想和看法跟一般人不同。一般人的思想,只是注意自己家庭中的几个成员而已,只放在父母、子女、家庭、名利上面,所以有时不免争取、搏斗;而佛陀的心是投注在众生群中,并不断地付出。佛陀抱着这种态度在世间生活,经过了八十年的时间,跟一般人一样会老、会病、也会死。这就是佛陀在平凡中现出他的不平凡,也是在不平凡的超然思想中,现出与众生同等平常的人生,这就是佛陀的身教,教我们要把人做好,然后提升思想、生活、智慧,这就是出世的教育。

如来的教育是这么超然,我们应该拳拳服膺,除了报师长之恩外,还要报三宝恩。如果没有三宝引导,我们的心就无法解脱,只不过在社会上学到功利竞争,无法启发我们的良知,真正发挥良能,所以我们还要报三宝恩。

父母给予子女的爱实在很多,子女应如何报答父母恩呢?佛陀讲说种种方法,除了物质孝养之外,还要从内心由衷地恭敬;除了在身行与心念对父母付出之外,更要普遍施大爱于大地众生,并且要供养三宝,不论是今生或未来世,都要有奉行圣教的心念。

"宁以铁钩,拔出其舌,长有由旬,铁犁耕之,血流成河,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发愿修行者,应该修身、口、意三业以报父母恩。

有些人会感觉自己好像运气特别差,做事时常遇到许多障碍,其实这些障碍都是自找的。一个人如果在过去生中曾造口业,今世所听的杂音就会很多;在今生如果不小心说了不好听的话,也会惹来很多的是非。

学佛的人要修正语业,所谓"正语",也就是要说真正的话、实在的话、诚恳的话。假如有人要我们帮他说些不实在的话,我们宁可口含铁丸,也不说一句不实之语,意思也就是宁可受苦,也不去造业。

一个人的"业"存在于过去、现在、未来,现在的业是承过去的惑(无明--不透彻道理,不去实行道"而来。由于过去生在无明当中造了业,今世因缘成熟,而产生种种不如意的果报;也由于现在的不如意,又没有因缘接触正法,就会在业上加"惑",惑中再造烦恼业,所以现前的业报实在令人可畏!

佛陀的过去生也曾有"惑"。《本生经》中引述,佛陀在未修行、未成佛前,也难免有烦恼和障碍。

佛陀在世时,社会的生活条件不比现在。当初佛陀讲经的场地常常是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不论有多少人,只要有树荫的地方,大众围坐在一起,佛就开始说法了。

有一次,佛陀为了让听经的人都看得到他,所以坐在石头上,而弟子们全部席地而坐。佛陀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等到讲完经要站起来时,因为腰背疼痛难当,竟然无法站立,只好又坐了下来!从他脸上的表情,弟子们可以体会到那份疼痛。

当时,舍利弗坐在最前面,他赶紧上前扶持佛陀站起来。佛陀脸上露出了安慰的微笑,意思也就是告诉弟子:"没事了,不要担心。"

舍利弗是一位很有智慧的人,他不因看佛露出笑容就放下心来,他知道佛陀的笑容只是在安慰弟子,其实他的腰背还是疼痛不堪的。舍利弗因此问佛陀说:"佛陀啊!您是大觉者,您应该具有超越一切苦痛的能力,为什么还会受这种身痛的业呢?"

佛陀伸展双脚、活动身体后说:"既然你们心中有此疑问,我就为你们解释吧!"佛陀说完这句话,又坐了下来说:"你们听好,现在所受的一切果报,都是承过去无量劫的业报而来。虽然我已经成佛,智慧已经开启,能够透彻宇宙的真理,可是我的余业仍未除。"

佛陀说,在无量劫之前,有个小国家举行一个大祭祀,国王下令大家做竞赛活动,其中有个节目是展现体力互相打斗,如同现在的摔跤一样。大家选出一位刹帝利的贵族和另外一位婆罗门教徒,让他们对决,这些人选都孔武有力,势均力敌,而看起来婆罗门胜过刹帝利。他们一上场,刹帝利就向婆罗门低声说:"请你稍微礼让我一些,如果我胜利了,我会重金报答你。"婆罗门认为礼让一些也没有什么关系,何况又有重金要礼谢。因此正当打斗到最紧要关头时,婆罗门真的礼让了一些,于是两人打成平手,都获得了国王的奖赏。

当第二回合要开赛前,刹帝利又要求婆罗门让他,婆罗门也答应了,因此刹帝利获胜。第一、二回合比赛完毕,刹帝利虽获得了很多的胜利奖金,但却没有一点要报答婆罗门的心意,婆罗门心中有些不舒服。在第三回合要开始前,刹帝利又向婆罗门说:"在第一、二回合时你都已经礼让我了,第三回合也请你继续让我,结束后,我再一起报答你、赏赐你。"但婆罗门心中却不这么想,他认为:"连续两个回合都让你了,你不但未表示感谢,还要我让第三回合?"因此他只是笑一笑,没有答应。

上场后,刹帝利认为婆罗门一定会让他,但婆罗门却是有备而来,步步逼近,后来刹帝利招架不住被扑倒在地,婆罗门一手抓住刹帝利的脖子,一手抓住他的腰,把他抬起来;拉拉扯扯间弄断了他的腰椎,也扭断了他的脖子,然后把他摔到地上,刹帝利因而往生了。

这种比赛不管对方是伤是死,只要是赢方,就是英雄。佛陀说完这件事后向弟子说明:"那位婆罗门就是我,刹帝利也就是提婆达多。我过去生因一时的无明,对提婆达多下毒手,所以无量劫以来,不管我到哪里,提婆达多的怨气总是跟随着我,如影随形般到处都有他报复我的业障。"佛陀说:"现在我的腰椎疼痛,那是因为余业未尽。"

佛陀提及他过去生中与提婆达多的过节,也只不过是要告诉弟子们,他虽已开悟证果,但因过去的无明,造成今生的业报现前。过去生中既然已造了业,今日他也只有欢喜受报啊!

现在遭受种种的不如意,是过去无明所造的业,我们千万不要因为现在的不如意而再造身口意业。学佛就是学习不再造恶业,以免未来再遭受果报。

《法华经》中,曾提到不要轻易赞叹别人的好,也不要动不动就说别人的过错。为什么不要轻易赞叹别人的好呢?有时候随意赞叹别人也会发生问题,因为不知道对方到底对不对、有没有这么好?万一误导别人盲从也不好。

所以我们一定要深入了解别人的好或不好,是否确实值得我们赞叹?以免造成错误,这是佛陀对我们的教育。

以我个人来说,我对别人没有完全了解之前,绝对不会轻易去赞叹他,因为,如果不分好坏随意赞叹,那等于是自己迷惑了,而且也不够诚恳。自己迷惑还去诱导别人跟着迷惑,那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反之,我也绝对不去说对方不好,要知道话一出口,若是说错了,则无论怎么弥补、怎么修饰,也不一定能挽回自己造的口业。所以经文说:"宁以铁钩,拔出其舌,长有由旬,铁犁耕之,血流成河,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要我们守好口,无论遭受再大的苦,我们也要报答父母恩情。即使把我们的舌头用铁钩钩出来,拉到四十里长,而且用铁犁从上面犁开割破,所流的血成了一条河,经过了无可算计的时间,再怎么痛苦,也不敢向父母说一句不好听的话,绝对不敢违背佛陀的教诲。

"宁以百千刀轮,于自身中,自由出入,誓不违于如来圣教"--不只是舌头,即使用千百支刀组成的刀轮在我身上辗转穿插,虽然身心遭受的痛苦万般难耐,也不敢违背佛陀教育,仍会时时对父母保持应有的恭敬形态。

"宁以铁网周匝缠身,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即使全身被铁丝网网住,刺痛不已,经过百千劫的时间,也不敢违背佛陀的教育。这意思也就是:不管环境多恶劣,也心甘情愿孝顺父母,绝对不敢有一丝丝违背佛陀的教育。

"宁以剉碓斩碎其身百千万段,皮肉筋骨悉皆零落,经百千劫,终不违于如来圣教"--我愿意全身被横切直斩或是被剁、被割,直到皮肉和筋骨分成一段段、一块块地散开来,即使如此经过了百千劫的长时间,也心甘情愿,不敢违背如来的圣教。

凡夫都是带业而来,承过去生的业因,于今世人群中互相造缘,有了过去的因,才会有现在的果,现在的果加上现在的缘,将来的业报仍是绵延不绝,如是因缘果报,相互循环。我们与父母不管是因于好缘或是恶缘,都要很欢喜地感恩报恩。

尔时,阿难从于坐中安详而起,白佛言:"世尊,此经当何名之?云何奉持?"佛告阿难:"此经名为《父母恩重难报经》,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尔时,大众、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退。

佛陀开示完毕,在座的弟子将内心的感动化为最诚恳的忏悔,立愿永不违背如来圣教,所以阿难站起来请问佛陀说:"佛陀啊!这部经典要称什么经呢?我们要如何把这部经的精神流传下去?又要如何奉持这部经呢?"

佛陀对阿难说:"既然你们要知道这部经的名字,那我就把它命名为《父母恩重难报经》,此后你们一听到这部经的名字,就要好好奉持,而且要很恭敬地依照这部经的方法去实行孝道。你们要感念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以及父亲用心教养我们的恩德,以后听到这部经的名字,就要懂得知恩报恩。"

这时候除了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佛的四众弟子外,还有在场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听完了佛陀所说的《父母恩重难报经》后,都很欢喜,立誓立愿要按照佛陀的教法去实行。他们欢喜立愿之后就作礼而退。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何况是听经说法呢?话已说完,听的人又已明白,当然大家都高高兴兴地向佛陀顶礼,而后退席。

结语:众生皆我父母眷属《父母恩重难报经》到此全部结束。希望大家在听闻此经后,能及时把握因缘,孝敬父母。为人子女者要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应及时孝顺父母,并且要发挥大孝--视普天之下老者皆如我父母,年纪相当的就像自己的兄弟姊妹,年幼者如同自己的子女。

大家必须知道,今生此世和我们相处在一起的人,都在过去无量劫当中与我们互为父母、子女。现在我们对人好,也就是在对人行孝道。任何一个对象,都可能是我们过去生中的父母,也可能是未来生中的父母,所以我们要好好广结善缘,抱持这份孝敬所有天下众生的心念。不管是出家或在家,孝道同样是不可磨灭的啊!希望大家以《父母恩重难报经》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教法,如此就能人圆、事圆、理也圆,皆大欢喜!

同类推荐
  • 圆满

    圆满

    人生难以圆满,然而,只要我们问心无愧,就是另一种圆满。本书从十个方面,从人生观出发,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做事、学会放下,珍惜光阴,接受缺憾获得圆满。
  • 弘一法师开释人生

    弘一法师开释人生

    弘一(1880年-1942年),俗名李叔同,幼年时名文涛,又名广侯,字叔同;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别号息霜,又称晚晴老人。生于天津河东,祖籍山西洪桐,明初迁到天津,因其生母本为浙江平湖农家女,故后来李叔同奉母命南迁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纪念其先母。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为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教育家、画家,重兴南山律宗第11代祖师,为著名的佛教僧侣。本书摘录弘一法师的言论和处世经典,结合佛家开化众生的智慧故事,于大师的谆谆教诲之中,于珠玑智语的佛家文字之中,戡破现世的迷网,在大师“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的悠扬偈语抚慰下,为自己开拓一片心灵的净土,去感悟人生的甘味。
  • 观自在:星云说喻

    观自在:星云说喻

    本书是《人生的阶梯》、《留一只眼睛看自己》二本书的合集。主要讲述了星云大师对个人修身,自我反省的一些主张与看法。星云大师认为在人与人的相处中,我们不但要注意应对他人的行为言语,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一个审视与警醒。贤者深明包容的智慧而更严格的要求自己,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阶梯上更上一层楼。这番深入浅出的教导令人受益匪浅。
  •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在民间宗教的研究领域,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显然滞后于宗教教派演变的研究;而在宗教思想的研究中,对其神灵(学)思想的研究,更是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鲜有人问津。鉴于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中民间宗教的高发期和繁盛期,因此,《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尝试从现代宗教学的角度,以神灵观为中心,结合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的主要经卷宝卷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认真解读和仔细分析,分别以神灵谱系、神话理论、救赎观念、伦理思想四个部分依次展开。
  • 淡定·从容·心安之淡定

    淡定·从容·心安之淡定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热门推荐
  • 寂灭轮回苍修劫

    寂灭轮回苍修劫

    《寂灭轮回》七步曲是一部构思宏达,情节曲折的小说,《苍修劫》又是本系列最大的看点,本书会将官场的争斗与修炼体系相结合,描述了一个大陆的历史变迁,热血,激情,我只想回归写作零度,如果大家看的不爽的话直接找我。我会努力为大家营造一个真实的社会。
  • 荒魔屠神

    荒魔屠神

    "魔?哈哈,世人皆言我为魔,我便以魔道度苍生"王凡站在山峰上望着天空大笑道,有泪水从脸颊滑落。何为魔?世人皆醉我独醒,也是一种魔意,带着永恒的孤寂与落寞。
  • 常伴你风生水起

    常伴你风生水起

    “风雷霆我恨你啊!”“对不起”“小璃没事吧。”“没事?怎么可能没事,北宇带我离开好吗?”“好,我们走。”谁会想到曾经那么恩爱的人,现在变成了仇人?谁又会想到,曾经那么温暖的人变成了冷酷的杀手呢?这一切都在一夜之间,可这一夜发生了什么呢?
  • 苍云帝尊

    苍云帝尊

    一代大帝,无敌于天下,最后竟然死在自己最爱的人手上。看他重生归来如何把绝世天骄踩在脚下,一步步踏上复仇之路!什么天才在他眼里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
  • 灵感火花,打造智慧人生

    灵感火花,打造智慧人生

    本书内容既有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发明创造的小故事,也有一些新观念、新方法的思维创新的故事。它们个个寓意深远,文学气息浓厚,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创新的重要意义,体会创新的无限乐趣,激发孩子们的创造热情。
  • 尊灵武帝

    尊灵武帝

    九天之上,位面交汇。有一界域名为神界(即神域),神域诸立,万法从天,掌诸天位面。神域之外有万千世界林立。地球只是其中的一个低级位面,然千年光景间却是人才辈出。有一人六岁始修,三十岁破五境达位面桎梏,又十岁悟空间奥义,踏虚空飞升神域。又百年达神域巅峰,助日月神族一统神域,时天帝以其功大,拜为帝神,封师位,授帝子于业。魔域入天地变,帝与之战千年未有果。后天地大劫,魔域入侵,帝与之战,力竭而陨。受帝神佑,退邪魔,天地得以安之。时年,少帝立,其根基尚浅,实力羸弱,大权为帝神掌之。适时,龙虚古域开启,帝龙古石现,传言曰得帝石者,方能踏足永恒帝元。四方涌动,危机再现,帝神却离奇失踪,天界再度动荡。这究竟是少帝弑位?还是帝神已觅得神石在蓄势待发?还是魔族之某计?神秘的帝龙古石又是何方神物?一切的未解之秘尽在此书之中,聚焦此书让虹哥来为您们一一解答吧!QQ书又交流群号:
  • 五年守候

    五年守候

    学生党,也是第一次写小说,如果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多见谅。
  • 重生之折翼

    重生之折翼

    前世,清清月下的一个回眸,自此,他万劫不复!他是他的白月光,他为他生,也因他死。那一世,洛轶活的太累。涅槃重生,洛轶重回少年时代。这一次,他只为自己而活!
  • 屠夫神剑

    屠夫神剑

    少年肖聪,原本成绩巨好,因为幻想着穿越,所以一堕落再堕落。几年的实际行动,终于在那一天实现了,肖聪被浮屠神剑给刺死,穿越到了梦寐以求的玄幻世界,拿着浮屠神剑,斩苍穹,打败天下无敌手,切仙人如切菜。
  • 重生后我多了三个大佬儿子

    重生后我多了三个大佬儿子

    乔笙上辈子为了躲避结婚被车撞死,一觉醒来却穿到了未来,还有了三个大佬儿子!传闻乔笙人傻钱多好欺负,人人都能踩一脚。高冷总裁大儿子霸气回怼:“敢动我妈,想死?”传闻儿子是被她虐着长大的,母子关系势如水火。绅士黑客二儿子温柔警告:“我妈身娇体贵,气坏了你们赔不起。”传闻乔笙高攀夫家不受宠,夫妻关系积不相容。暴躁歌手三儿子在线撒娇:“妈,爹他又跟我争宠了!”传闻……权势滔天杀伐果决的霍总霸道的将女人拥入怀中:“生女儿中,勿cue。”乔笙:“……”(爽宠1v1老干部霍总的宠妻“带娃”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