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江西波阳县解放前夕的一天。
这天,天色阴沉沉的。在鸡峰山脚下,匪首李逢春身穿“将军”服,站在一个土台子上,狂妄自得地朝着一群衣冠不整、东倒西歪的匪兵训话。叫喊:“他们共产党称八路军,我们就叫‘九路军’,比八路还多一路”。
这个贼心不死的匪首,奉主子的旨意,于2月潜回波阳,苦心网罗匪徒,拼凑起所谓“国防部青年救国军第5纵队”,扯起“九路军”的破旗。
李逢春,又名李谊喧,化名高明月,波阳县油墩街港头村人。他曾在国民党中央陆军大学受训,任过第一战区少将高参、国防部少将参谋等职。
李逢春所率1000余人的“九路军”,主要活动在波北,势力波及都昌、彭泽和安徽的至德(东至)等县边沿山区。这里山多林密,地势复杂。他自以为是蛇入熟地,企图凭地利之势,盘占为营。李还左右其他各股匪和会道门,收编了一部分“保家自卫队”,招用了193个坛的大刀会和114个坛的黄鹤会会徒,以及地方上的流寇散匪,其附属武装势力达5000余人。
这一天,他在响水滩鸡峰山下,召集各队人马,摆出大将的模样,进行着第一次“检阅”。他站在小小的土山上,踌躇满志,仿佛在指挥着千军万马。在他眼里,四周的山峦,也都化成了一座座兵营。
李逢春极力扩充反动武装,联络各地股匪,相互串通勾结,趁新生的人民政权刚刚建立、立足未稳之机,大肆进行骚扰破坏。
1949年5月,解放军第2野战军某部先头部队一个排,乘船行至鄱阳湖强山口,遭到“九路军”匪徒伏击,全排战士壮烈牺牲。6月中旬,李逢春纠集一个大队和一个中队共100余人,袭击都昌四甲里、鉴玉等地区、乡人民政府和南丰街粮站,杀害解放军战士10余名。25日,国民党军官叶芬在李逢春的支持下,组织300多黄鹤会会徒,袭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磨刀石。1名解放军战士和两名工作人员牺牲,一些粮食和衣物被抢。7月5日,李逢春指使大刀会和黄鹤会300多匪徒,在鸣水金象附近水域,袭击解放军3只运粮船,12名押粮战士英勇牺牲,损失枪支12支、稻谷12万斤。
11日,李逢春纠集两个大队匪徒,围攻响水滩乡政府和驻扎在响水滩小学的解放军工作队,娄伯英排长等8名指战员牺牲。13日,李逢春派出近百名匪徒袭击谢家滩区政府,区委书记周华民、组织委员郭学等12名干部战士光荣牺牲。
“九路军”还在暗地里建立政权,征粮征税。他们到处造谣惑众,对解放军大肆污蔑。他们常常窜进各村,自称是“八路军”,抢劫财物,杀人放火,闹得鸡犬不宁。为了扩充兵源,他们强征百姓入伙,谁敢不从,就要招来横祸。
这帮匪徒无恶不作,罪恶累累。他们每到一处,都给当地百姓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和痛苦,给新生的人民政权带来了很大威胁。在波阳境内,遭匪徒杀害的解放军指战员、地方干部达100多名。全县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面对“九路军”及其他大小股匪的骚扰破坏,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积极采取措施,给以有力打击。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1师两个主力团和师直属侦察队、波阳军分区1个营1个连、浮梁军分区副司令员倪南山所率的1个半连,进入波阳县境剿匪。剿匪部队在当地政府、公安部门、县大队、民兵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配合和积极支持下,兵分四路,向全县境内的各大小股匪展开了全面清剿。
解放军剿匪部队,在开展军事进剿中,对土匪执行“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政策。部队所到之处,土匪望风而逃。解放军一面消灭土匪势力,一面帮助当地建立区、乡人民政权,维持地方秩序。
李逢春虽感末日来临,但仍不死心,命令部下分散活动,利用有利地形,进行骚扰和对抗。并指使各地会道门组织,集中人员,大肆骚扰破坏,以分散我军的注意力,阻扰剿匪部队向纵深推进。7月5日,船湾乡的黄鹤会会徒100余人,袭击当地工作组。警备队奋勇还击,将敌人打散,共毙伤敌65人。第二天,船湾乡的大刀会又组织400多会徒,在猪咀山埋伏,阻击浮梁来剿匪的解放军部队。
匪首李逢春带着直属大队,到处流窜,袭击区、乡人民政府和解放军治安部队,骚扰解放军剿匪部队。8月初,当李逢春一伙窜到油墩街计家村时,与解放军某部正面相遇。他想逃已来不及了,只好硬着头皮,拉着队伍,慌忙迎战。可是一触即溃,大败而逃,解放军进剿部队紧追不舍。李逢春急忙调集英豪骨、段原告、谢老七、张仲襄等几个主力大队,在漳田渡附近的金陵巷摆开阵势,企图与解放军剿匪部队较量一番。李逢春神色紧张,竭力鼓动众匪徒说:“弟兄们,为党国效力的时候到了,大家一定要齐心协力,奋勇争先,本司令是决不会亏待你们的。”他顿了一下,接着拉起深沉的长音,恶狠狠地说:“若是有谁胆敢后退逃跑,我定斩不饶。”但是,这帮匪徒哪里是解放军的对手,几次交锋,就被打得节节败退。
解放军进剿部队士气高昂。为了彻底歼灭“九路军”,各路剿匪部队加强了联系与协调。
东山垅一战,“九路军”被打得抱头鼠窜,狂于逃命。逃至莲花山时,还没等缓过气来,又被人民解放军团团围住了。
莲花山位于波阳东北部,其地势更为险要,易守难攻。李逢春领着“九路军”退至莲花山后,便急忙调整布置兵力,把守进山通道,凭险死守。他心想,能守多久算多久,一有机会,就突围出去。
经过三昼夜的激战,解放军剿匪部队连续发起十几次进攻,浴血奋战,终于攻破敌人阵地,展开了短兵相接的战斗。
“快给我顶住!”李逢春声嘶力竭地叫嚷,一连枪毙了两个败退回来的小头目,又将众匪赶上阵去。不久,他见大势已去,匆匆带领众头目和部分匪兵近200人,悄悄从小路突围。
这一战,“九路军”伤亡惨重,大伤元气,几个有实力的匪大队均被打垮。解放军剿匪部队活捉“九路军”
匪徒95人,毙伤370人,受降440人;缴获大炮1门,土炮9门,机枪15挺,长短枪156支,以及大量的弹药、刀矛。
匪首李逢春,在莲花山围剿中逃脱后,似漏网之鱼、丧家之犬,领着从莲花山窜逃出来的残兵败将,避大道,抄小路,钻树林,爬山岭,涉小溪,如无头苍蝇乱窜。9月5日,李逢春回到了老巢———响水滩鸡峰山吴家村。看着眼前这般惨败景象,回想起一个多月前还是一支聚有千余匪徒的浩荡大军,心底感到一阵阵发寒。如今,前途渺茫,心灰意冷,原先那股重整旗鼓,力挽国民党政权失败的勃勃之气,早已荡然无存。
莲花山战斗结束后,解放军紧紧追寻着李逢春的踪迹,飞速向匪巢逼近。
李逢春深知情况危急,凭自己的这点力量,与解放军硬拼无疑是以卵击石。他在考虑着如何才能保得住自己这条命。他仰靠在竹椅上,眼睛微合着养神,心里却在不停地盘算。他那头上的一小撮白发,似乎一夜之间,变得更加白了。终于,他想出了一个脱身的办法。
第二天一大早,李逢春召集中队长以上的大小头目开紧急会议,布置众匪分散隐蔽,以防不测,伺机待命。李逢春则带部分爪牙和枪支摸到响水滩河渡口,顺流而下,向鄱阳湖奔逃。
然而,再狡猾的敌人也难逃人民武装的天罗地网。
李逢春乘坐的船已被我第161师第482团侦察员徐文华监视好多天了。
傍晚时分,侦察员徐文华机警地监视着前面渔船上的一举一动。他瞧见渔船上不断有人影从船蓬里出出进进,不时朝他这边指指点点,还隐约有2支枪筒直对着他。他断定渔船上必是土匪。怎么办?他一边划着船,一边寻思着:回团部报告来不及了,不过只要跟着他们到了漳田渡,就好办了。师部侦察队就驻扎在那儿。
徐文华正想着,突然,渔船在山头弯停靠下来。他心里一怔,也赶紧将船就近靠岸,观察动静。
众匪悄悄进村,摸到了叶贵根家里(“九路军”的一个联络点)。叶贵根连忙将附近解放军活动情况作了报告:“在漳田渡,驻着共军第161师直属侦察队,有好几十人哩!”
李逢春听了报告,沉了半晌后说:“漳田渡是去鄱阳湖的必经之地,照这么说来,今晚是过不去了。”最后他决定在山头弯过夜,等明天看情况再行动。
徐文华趴在小船上,透过朦朦胧胧的月色,望着那伙匪徒下船,进了村。剩下的两个匪徒,直盯住他不放。他借助船上能遮挡视线的物件,悄悄翻过船舷,钻入水里,一口气,游出好远一段路,一扎,又是一程。就这样几下,避开匪哨的视线,迅速上岸,绕道急速向漳田渡街上村奔跑。10来里的路程,他一口气跑到了。
侦察队长宋金池接到情报,立即集合队伍出发。
当部队赶到山头弯时,天近拂晓。
徐文华首先领3个人,摸到河边,制服了那两个匪哨,并从他们的口中,得知李逢春就在村里。随即,宋队长命令队伍迅速将山头弯村严密封锁,组织两个战斗小组,分头进村。一进村,就与匪徒接上了火。一阵激战,将匪徒全部擒获。这时,天已大亮。
当侦察队集中俘虏清点人数时,唯独不见匪首李逢春。于是将全村的群众集中起来,进行清查。宋队长向群众宣讲党的政策,请大家协助抓住李逢春。这时,有几位农民说:“大家都不要戴帽子,让解放军同志检查一下,是好人坏人,自然会清楚。”宋队长觉得其中有道理,叫戴帽子的人都把帽子取掉,接受检查。此刻,群众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一位头上有一小撮白毛的“道士先生”身上。
原来李逢春一伙在叶贵根家中,闹了半夜,已是酒醉饭饱,杯盘狼藉。他们在户外加派了岗哨,便呼呼睡起觉来。天还没亮,枪声把李逢春惊醒。他知道情况不好,可能已被包围,硬闯出去危险,便强作镇定,命令匪徒顽抗,自己则急忙溜到一个正在请道士打醮的农户家里。李逢春凶相毕露,对在场众人低声喝道:“你们胆敢走漏半点风声,我就灭你们九族。”并用手枪逼着道士脱下道袍,摘下道帽。自己则连忙扒下“将军”
服,把大盖帽裹在军服中间,塞进炉灶烧了,换上了道袍,戴上了道帽,躲过了解放军开始的搜捕。后来他见部队集中群众,内心极度恐惧,但表面上却装得若无其事,混在人群中,企图蒙混过关。然而,解放军在群众的帮助下,李逢春再也难逃法网。他见真面目已被揭破,便狗急跳墙,猛然撩起衣袍,伸手去掏腰间的手枪。
说时迟,那时快,徐文华和另一名侦察员,一个箭步跨上去,钳住了李逢春的手腕,一使劲,就把他掀翻在地,并从他身上搜出了2支短枪。李逢春这个波阳最大的匪首,终于被捉拿归案。
树倒猢狲散。不久,流窜各地的“九路军”残匪,以及其他各股土匪,在人民解放军进剿部队的有力打击下,相继被歼。从此,波阳人民才真正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