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中心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许多求职者往往因谋职不畅而牢骚满腹,然而,事实果真如他们所抱怨的吗?我们不妨看一些案例,帮助他们走出求职的误区。
某科学院一名博士生毕业时向北京一所高校发出了求职信,并接到了面谈的通知。这位博士生读博士前就已被评为讲师,但家属工作单位在外地。在面谈前,用人单位的人事干部做了大量的工作,疏通了各种渠道,初步办好了接收工作。可是当面谈时,这位博士发现坐在自己面前的是一位不足30岁的年轻小伙子,不仅流露露出了不尊重对方的表情,而且还刨根问底地询问对方,处处显示出优于对方、待价而沽的情绪,引起了对方的反感。结果毁了一桩好事。这位博士抱着"此处不养爷,自有留爷处"的自信转了十几个单位,不是因为名额已满,便是不能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而告吹。当他再次找到这所高校时,人家已录用了另外一名硕士毕业生,他只好打起行李回到外地。其实那位和他面谈的年轻人正是想录用他的关键人物。人看上去虽然年轻,但已是一个国家重点项目的负责人。本人则是留美博士生,人事部门有意安排他来面谈,主要是从今后开展博士后研究的角度着想。事后这位年轻凡兑:"这位求职者外语水平不符合要求,而且妄自尊大,目空一切,不像是他在求职,反而像我在求职,这种人即使在国外也不会找到合适的工作。而我们现在录用的这个人,家也在外地,不但专业水平和外语水平很高,人也很谦虚,很有发展前途。"很容易产生妒忌或防卫心理,如果求职者偏要追问人家的职称、职务、学历,肯定会引起反感。所以招聘者无论年龄大小,职务高低,求职者都应尊重对方、赞赏对方,以博得他的好感。其次,求职者要善解人意。在面谈时,不论对方提出什么问题,求职者均应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绝不能产生对立情绪。即使对方因各种理由明确表示不能接收时,你也应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想问题,礼貌地辩解,礼貌地告退。这种礼貌会使你"柳暗花明"。
在面谈过程中,招聘者作为主考官,自然操纵了求职者的成功与否,他的发问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倘若求职者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反宾为主,把招聘者置于次要的地位看待,必然陷入"自我中心"的怪圈,招致招聘者的反感,其结果不言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