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后岩石现留有惠士奇手书阴刻“万载云封”真迹,这是对南岩寺周围环境的赞美。每个字手掌大,群石组合,酷似莲花怒放。惠书秉承二王余韵,自成一格,苍茫古朴,以前被人炸石毁去“封”字。仅余三字,依然俊迈高远,富于山林逸趣。
隐居期间,惠士奇还为登峰村村民题写春联,倡导互助互爱、和睦相处的风气,乡民深受教益,便以他的春联内容作为村规。
村民们说,其实惠宗师不愿离开南岩,皇帝的圣旨牌一次接一次,催促他赴京任职,他只好把煮熟的红豆种下,发愿占卜。隔日红豆意外地长出嫩芽,惠宗师感到这是天意,天意难违啊!这才恋恋而别。
毛泽东题词成为传家宝
1940年至1943年惠中权在靖边县任县委书记期间,从实际出发,创造了“引水拉沙造田”、科学种植、栽树、养羊等发展生产的新经验。1942年在陕甘宁边区高干会上,毛泽东作了《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报告(《毛泽东选集》第5卷),报告中表扬了惠中权努力工作,实事求是的精神,号召各县的同志向靖边的同志学习。会后评出10名劳动模范,惠中权是其中之一。毛泽东为10名劳模都题了词。对惠中权的题词最为突出,题词全文共三行,第一行:实事求是不尚空谈“8个大字,高度评价了惠中权的工作精神和工作作风;第二行:赠惠中权同志”,字迹较小,非常亲切;第三行是毛泽东的签名,显得隆重。题词横写在当时延安生产的一块白土布上,布约长2尺,宽一尺,字为行体,潇洒飘逸,大小错落有致,布局合理,不失为珍品。惠中权一直精心保存着,在延安失陷战火纷飞中也没有丢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大动乱中也得以保存。他不幸逝世后,家中对题词更加珍惜,他的家属又给白布四周镶上红色花边,看得比珍宝都重要,至今保存在身边。这件题词还被新编《清涧县志》刊登在扉页中。
陵园·纪念馆·纪念塔·纪念地
陕西清涧惠师温陵园位于清涧城东山脚下的南坪上(今县武装部处),占地约900平方米,1930年前后落成。墓前有礼堂,内设惠公位,外有大门一座。建筑均用砖石砌成,为欧式风格,墙为花格,柱有棱,顶为三角形尖顶与葫芦形圆顶相辉映,肃穆壮观。堂内外有蒋中正、于右任、杨虎城、井岳秀的题刻。蒋中正的题刻为“党国柱石”。于右任的题刻为“邦家之光”及“不怕死,不爱钱,想生前南和北伐,鼓吹革命,勋堪继中山之后;能吃苦,能耐劳,忆昔日东奔西驰,浴血奋战,功在诸烈以前”。
杨虎城的题刻为“置身秦汉以上,首居廉让之间”。井岳秀的题刻为“钟灵毓秀”。1966年“文革”初期被毁。次年县武装部在此择地修建办公院。师温遗骸被迁葬于岔口蚕种场山脚下,墓碑后有传。
江苏灌南人民革命纪念馆2006年,灌南县城建成一座灌南人民革命纪念馆。该馆以惠浴宇、周惠、芮杏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活动为主线,反映了灌南人民的革命史迹。惠浴宇、周惠兄弟的革命事迹占了展馆的三分之二。用实物与图片,以铮铮铁骨七年磨难志不渝、饮马长江弯弓射日驱倭寇、拨乱反正百废俱兴展宏图等七部分,以浴洒沙场晋冀鲁豫任驰骋、北疆酬志足踏草原二万里、一生忠诚历经坎坷为国酬等八部分,分别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惠浴宇、周惠的辉煌业绩,成为爱国主义的教材。
陕西清涧革命烈士纪念塔在清涧城西秀延河畔的笔架山(现改为汉元山)上,高耸着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塔的正面刻着王震将军题写的“清涧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十个大字,塔身的背面与两侧刻着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1362名烈士的名字,其中149位就是惠姓人,占烈士总数的11%。这说明清涧惠氏家族在这场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中,前赴后继,作出巨大牺牲。这座烈士纪念塔更是清涧惠氏族人心中的丰碑。
陕西清涧战役指挥部惠家塬旧址位于清涧县双庙河乡惠家塬村西。1947年10月,西北野战军在反攻中,打响了清涧战役,其指挥部设在惠家塬村西惠思宗家院,宅院面积200平方米,一排三孔石窑。彭德怀将军在此住了8天,指挥清涧战役取得胜利。村中其他惠姓人家院也都住着警卫部队。这次战役,生擒中将师长廖昂、少将师参谋长刘学超、少将师新闻室主任曹锡武及24旅少将旅长张新,俘虏430余人,歼敌5000余人。
惠兴学堂到惠兴中学在今日杭州市的中心地带,有一座惠兴中学,占地13亩,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前身是清末惠兴学堂,是为纪念惠兴舍身办学的精神而命名的。
惠兴(1870-1904),是位满族女子,瓜尔佳氏,长白山人(现在的吉林省内),随先辈进住杭州,夫曾任协统,19岁后孀居。她认为妇女要改变受压迫的地位,必须提高文化知识。
光绪二十九年,慈禧太后恩准允办女子学堂。她萌发了办学念头,在满族神士旗营中开展宣传募捐活动,富人眷属答应学校建成时给予捐款。经她多方奔走,在梅青书院旧址上建成贞文女子学校,自任校长。在开学典礼会上她袒臂割肉,痛陈“这块肉作为开学的纪念,倘这女校半途停废,我必把身子来殉学校”。后经费缺乏,工头催着要款,这时她去收取捐款,原答应者不予兑现。第二年秋,已几次停课,于是产生了死谏的念头,写下两封遗书,一封交学生。11月25日晨,她吃了大量鸦片,来到镇浙军署,交了遗书,遗书写道:愿以一死以动当道。因鸦片吃的太多,抢救无效死亡,时年35岁。死后媒体作了报道,震动杭城、北京,镇浙军署与巡武联名上奏建立牌坊一座,遗体葬孤山白鹤亭,政府拨专款,改名为惠兴学堂,学校门前的街道和弄堂改名为惠兴路、惠兴里,以作纪念。
民国年间改为“惠兴国民学校”,由褚寿康女士接任校长,除抗战停办8年,直至1950年。1956年2月与隔街相望的私立东欧中学合并为杭州市第11中学。2000年杭州市政府决定高初中分离,初中部在原址,恢复“惠兴中学”校名。校园里树有惠兴女士像及惠兴学校介绍石碑。
四川广元惠家洞位于四川广元朝天区鱼洞乡鱼鳞村张家湾。此洞原名金家洞,下与鱼洞、中与张家洞相距不远,鱼洞河上截左山,沿口5米见洞,洞内宽约5米,深不可测,洞底清泉长流。相传明末,张献忠带兵进入四川,时任利州千总惠名扬,在沙河关与张献忠对峙。由于寡不敌众,为保存实力,带领士兵退入金家洞,修筑防御工事坚守。为迷惑敌人,隔天杀猪,常有猪叫声传出,使敌人产生粮草充足的错觉,不敢贸然来犯。对峙持续3年之久,终因洞内粮草紧缺,内部生乱,名扬被害。后人为纪念惠名扬,将金家洞改为惠家洞。(惠发贤收集)
惠姓风物
赤山暮雨与柏蒲荷风是安徽泗州的八景之二。这两处美景与泗县燕翼堂惠姓始祖惠忠有关。明初惠忠从山西洪洞迁到泗县山头镇时,同来的还有他的表弟柏法宝。惠忠登上赤山(因土石为红色而得名)坡,插草为界,占下了一片土地,繁衍生息。住地叫惠庄,后因建庙,叫惠庙。柏法宝来到距赤山七、八里的低洼处插芦苇为界,也占下了一片土地,繁衍生息。居住地叫大柏圩。因赤山上的地界蜿蜒曲折,插的草后来沿着地界长高,迎风摆动,也像游龙一样。惠姓人勤劳,沟埂上广植草木,地块梳理得整洁。春夏,野花盛开,流水潺潺,美不胜收。每逢下雨,尤其傍晚,红土相映,飞虹滴翠,朦胧显现,形成赤山暮雨景观,赞为泗州八景之一。这是人与大自然的杰作。明代宋濂曾游赤山,题诗道:云中隐隐草菲菲,也学古人去采薇。行到桃花流水处,杖头挑起月明归。而大柏圩因芦苇是盖房编织之物,柏氏代代在湿地湖泊大量栽植芦苇。每到秋末,遍野芦花飘扬,如同飞雪,也成泗州八景之一——柏蒲荷风。
四川南江惠氏石拱桥巴山深处南江县和平乡,有一条深山沟,称石龙沟。沟上耸立着一座石拱桥。桥长10米,宽3米,高10米。此桥为惠崇于道光年间捐资创修,把两岸干道连接起来,桥宽能通行马车、架子车,使两岸人民往来,免受下沟爬坡之苦。惠崇为和平乡11村人,生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卒于咸丰二年(1852),一生善于置产,乐善好施,造福乡梓,人称“惠大善人”。皇清例赠:“永锡祚胤。”此桥坚固古朴,至今150多年,仍然服务两岸民众,被载入《南江县志》。
惠府名菜“双头功”北京齐鲁饭店有一道名菜,叫“双头功”。这道古怪的菜名来自惠普恩府上。惠普恩,山东单县人,清嘉庆年间任海州营守备、淮安城守营中军守备,道光12年-18年任徐州总兵之职。他生性豪爽,英勇善战,多次平叛剿乱,人称常胜将军。打起仗来,总是“蛇打七寸,擒贼擒头”。他平时喜欢吃鱼头,当时的府内厨子是江苏淮安人,又擅长做家乡的狮子头。一次惠普恩连立两次头功,凯旋归府。厨子灵机一动,想以菜祝捷,便将鱼头与狮子头混炖在一块,取名“双头功”。这菜果然是两头香鲜互补,味道很不寻常。总兵道:‘双头功’,名字有讲头,吃着有味道!好!好!“从此,双头功”便成了总兵府席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惠普恩善待部下,将士们出征前的送行宴,常用“双头功”招待将士,预祝将士们连战连捷。道光14年,皇帝恩授其为武显将军,双头功“也就成为惠府厨下一道保留菜,又因惠总兵的炖鱼头北方味,炖狮子头南方味,故又有”南北炖双头之称,100多年来民间广为流传。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人又将这道菜带到北京。
安徽泗县惠君爱心桥在安徽省泗县惠庙村惠祠庄拦山河上,屹立着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桥身长20米,宽4米,车来人往,非常方便。
这座桥是在北京工作的惠祠族人惠君捐款修建的。惠君,燕翼堂20世孙,现为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的编导。1989年他护送父亲惠健骨灰回祖居地惠祠安葬,丧事办完后,来到家乡小学看看。他看到校前拦山河上无桥,行人过往很不方便,特别是小孩从河底爬上爬下,安全都没保证。于是产生了捐资建桥的念头。
那时惠君旅居加拿大渥太华市,在一家报社任编辑。他回到渥太华后,一边节衣缩食,一边利用工作中结交的朋友,展开募捐活动。不久将节约和募捐的6000加元(合人民币36000元)寄到惠祠。惠祠人于1992年用这笔钱建起了这座大桥,人们过河,不再下沟爬坡。为了不忘惠君对家乡人的情意,惠祠人给这座桥起名为“惠君爱心桥”。(惠友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