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源于满族。据清《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辉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回特部,以部为氏,世居乌喇(吉林永吉)、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克一带)、辉发(今辉发河上游)、富尔坚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一带)、长白山区,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惠氏、何氏。满族的赫舍里氏,亦称何舍里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纥石列氏族和金国时期女真纥石列部,以部为姓),世居都英额(今辽宁清原英额门)、佛阿拉(今新宾永陵镇)、色钦(今黑龙江虎林)、伯都纳(今吉林松源)等地区,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中叶以后改为赫、贺、郝、何、康等10多个汉姓,惠姓是其中之一。清朝后期,八旗姓中的富察氏、瓜尔佳氏也有的改为惠姓。
当今满族惠姓中有的先祖是入旗的汉人。明末清初有惠姓人到东北谋生,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入了旗,但姓未改变,其子孙世世代代以惠为姓。这种改族不改姓的现象还见于汉八旗中的惠姓军人后裔。
3.清蒙古八旗萨尔图克氏亦改为惠姓。
4.回族、锡伯族也有惠姓等。
上述三说,当今各有后人。还有四说存疑。
1.惠连说。清代陈廷炜、王仁俊撰辑的《姓氏考略》说,颛顼帝玄孙陆终(陆终的父亲是吴回,官职为祝融,职责是保存火种,民间尊为火神。《大戴礼·帝系》记载,陆终娶鬼方氏之妹女嬇生6子)的第二子惠连的后代有的以惠为姓。对于这种说法,过去学者都持以否定态度,认为那时是上古时代,姓氏没有形成,父亲叫惠连,儿子不一定叫惠×。但最近一、二十年内出版的姓氏书,不假思索地引用此说并加以发挥。为了弄清惠连的子孙是否以惠为姓,我翻了不少文献资料,没有结果。最后请教河南博物院远古史专家许顺湛老师,得到明确的答复。他信中写道:有不少姓不是一个源头,惠姓也不例外,名家的说法都有道理,也都有后代子孙认可,很难统一认识。他继续写道:
《路史》中提到“参胡,妘姓。韩也,惠连国”。《大戴礼记·帝系》中提到“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注释中说:惠连是人名,参胡为氏。文中提到“参胡者,韩氏也”。注里说:韩氏也者,古参胡地,周以封韩。春秋前为晋所灭,其地在陕西同州府韩城县。这几条结合起来看,可以说,惠连为妘姓,其建国地在韩。而韩的具体地望可以说在陕西的韩城县。可见惠连的后代没有姓惠,惠连是妘姓的祖先。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先秦姓氏专家张淑一的观点是,惠连是传说中人物,有没有此人是很难说的,现今一些姓氏书这样那样说,都是没有什么根据的附会之词。
2.柳下惠说。据传唐朝时期手写本《四海姓望谱》记载:惠氏,承姬姓周文王之苗,鲁周公旦之胤绪,伯禽之别族,柳下惠之后。说明柳下惠是部分惠姓人的祖先。此书原保存在敦煌石窟中,清宣统年间被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盗走,现藏巴黎博物馆。
柳下惠,本名展获,字禽,是春秋时期鲁孝公姬称曾孙姬无骇之子(周公姬旦的第11代孙),曾是鲁国的大夫,有治国安邦之才,正人君子之风,官职为“士师”,是司寇的属官,掌管禁令、狱颂、刑罚。因“直道事人”,依法办事,不免得罪权贵,不但得不到重用,就连这样的小官,也遭三次罢免。有人劝他到别国任职,他说不能离开父母之邦,仍然热爱着鲁国。鲁僖公十八年(前634),齐要攻鲁,鲁君派他的弟弟展喜使齐,展喜按他的“支招”,说服了齐君退兵,使鲁国避免了一场战争灾难。隐居后成为“逸民”,又有坐怀不乱的故事流传。柳下,是他的食邑,惠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为“柳下惠”。
《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又有”和圣“之称。《四海姓望谱》记载和圣之后以谥号惠为氏,但地方志不载。山东《肥城乡土志》记有”西南乡展家洼俱展姓,有和圣祠、泰安市柳里村和圣墓在焉!对惠姓只字未提。
《元和姓纂》、《姓氏寻源》等书里没有以柳下惠谥号为氏的记载,当今存世的惠姓家谱,也没有把柳下惠当先祖的,更没有发现柳下惠的惠姓后裔,因而此说存疑。那种世代相传至今的说法只不过是附会而已。
3.宋国公族说。清人王梓材的《世本集览》在附录条款殷商后宋国公族里记有惠氏。何为正录、附录?《世本集览》开篇条例里说的明白:其人之见于经传而无可疑者,则列之正录;其人之见于传纪而有可疑者,则列之附录。
这就是说王梓材在一些传纪里看到西周、东周春秋时期宋国公族里有惠氏,但又有怀疑,因而把惠氏记在附录里存参。《世本集览》五、六两册里是这样记载的:第5册(西周十一世十二王)附录,殷商后(宋十世十一君)公族:孔氏之先别为正氏、惠氏之先“等语;第6册(东周十三世十四王)附录,殷商后(宋十二世十六君)公族:鲁孔氏、惠氏”等语。
而《世本集览》第7册(战国之周八世十一王)附录,殷商后(宋五世六君)公族条中仍有“鲁孔氏”等氏的记载,却没有惠氏。宋国殷商公族中如果确有惠氏,为何在战国时期消失了,这是个谜。战国时宋国有惠氏,宋人惠施曾任魏国宰相,而《世本集览》第7册宋国殷商公族里却不记惠氏,说明惠施不是宋国殷商公族里的惠氏。
4.金文惠氏说。清朝宫廷旧藏一件西周同簋,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同簋高:14.2cm;宽:32.3cm;重:3.9kg。
簋的形状为圆形,侈口,鼓腹,圈足,双兽首耳。颈部前后对称,雕铸兽头,兽头两侧是窃曲纹带。腹部有一道凸弦纹。盖器有铭文9行91字:
“唯十又二月初吉丁丑。王在宗周,格于大庙。荣伯佑同立中廷,北向。
王命同佐佑吴大父昜、林、吴、牧,自虒东至于河,厥逆至于玄水,世孙孙子子佐佑吴大父,毋汝有闲。对扬天子厥休,用作朕文考惠仲尊宝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铭文大意为:在十二月第一个吉日丁丑这一天,周王在宗周,到了大庙,荣伯作为佑者引导同到了大庙的庭院中间,面向北。周王命令同作吴大父的助手,管理场圃、山林、泽虞、牧地,管理范围自虒水东到黄河,北到玄水;世世代代子子孙孙协助吴大父,不得荒怠工作。同为答谢和宣扬周天子的美意,做了这件纪念同死去的父亲惠仲的簋。同子孙万年永宝用这件簋。
铭文中提到引领同见周王的那位荣伯,王玉哲的《中华远古史》有介绍,是与周公、召公、毕公地位等列的姬姓大世族,从文王到西周末年,世代袭有“荣公”、荣伯“称号,充当朝廷重臣,掌握历代周王朝的政权。
从铭文内容及用语来看,金文专家推断惠仲是西周早期人物,生世约在西周穆王时期。有的姓氏专家看了铭文后,认为在这里惠仲的惠不是姓是氏。又有”史惠簋出土,从铭文看是西周史官,可见惠氏在西周早期就出现了,春秋时期,出自周惠王的惠氏产生以后,史籍上出现了更多的惠姓人。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吴镇烽先生却不这么认为,他是着名金文专家,对古代青铜器和金文有深入的研究,着有《金文人名汇编》一书,收录了上至商代下迄战国青铜器铭文中的人名7600多个,对每个人名都有简要介绍。
其中有16个带惠字的人名,摘录如下:
惠铭文作叀,见叀鼎(《殷周金文集成》02490,下简为集成),西周中期后段人,微伯兴之子,族徽为“(羊册)”,其母为妘氏。
惠铭文作叀,见叔父簋(集成03555),西周晚期人。
惠铭文作叀,见史叀鼎(《陕西金文汇编》1.145,下简为陕金)、史叀簋(陕金1.309),即史惠,西周晚期人,担任周王朝史官。
惠公铭文作叀公,见比鼎(集成002818)、比簋盖(集成04278)、比盨(集成04466)、攸比的父亲,生世在西周中晚期。
惠女弋(Yi)见善夫梁其簋(5件,集成04147-04151),善夫梁其的母亲,生世在西周中晚期。
惠仲铭文作叀仲,见同簋盖(集成04270)、同簋(集成04271),同的父亲,生世在西周早期。
惠仲铭文作叀仲,见虢姜簋盖(集成004182),虢姜的父亲,生世在西周中晚期。
惠仲见善夫梁其簋(5件,集成04147-04151),善夫梁其的父亲,生世在西周中晚期。
惠仲盠父见逨盘(盛世吉金30页),亦单称盠(见盠驹尊、盠方尊、盠方彝),逨的高祖,新室仲的儿子,公叔的孙子,零伯的父亲,臣事周昭王、穆王,曾跟随昭王征伐楚荆,穆王时管理六师王行及三有司,兼理六师及八师艺。
惠伯见谏簋(集成04285),谏的父亲,生世在西周中期。
惠叔铭文作叀叔,见虢叔旅钟(7件,集成00238-00244),虢叔旅的父亲,生世在西周中期。
惠叔铭文作叀叔,见素命镈(原称齐侯镈,集成00271),即鲍叔,春秋早期齐国人,素命的祖父。
惠孟见裘卫盉(集成09456),裘卫的父亲,生世在西周昭穆时期。
惠姜铭文作叀姜,见镈(原称齐侯镈,集成00271),春秋早期齐国妇女,素命的祖母,鲍叔的夫人。
惠姬见蔡姞簋(集成04198),蔡姞的母亲,生世在西周中期。
惠姬见伯嘉父簋(2件,集成03679-03680),西周晚期人,伯嘉父的夫人。
吴镇烽先生在商周青铜器铭文人名研究中,发现了商周人起名的规律与特点,以这些特点来分析,包括惠仲在内的这16个以惠字为头的单字、双字、四字人名,没有一个具有氏的特点,更不是姓。同簋中惠仲的惠是同对父亲的尊称、溢美之词。即便是同的父亲叫惠仲,也没有证据证明同叫了惠同。目前金文中发现的22个姓、300多个氏中没有惠氏。因而这一说也存疑。
陕西宝鸡理工学院历史系教授彭曦说过:甲骨文中的叀皆为语助词,同‘唯’、惟‘。因为’惠‘与’惟‘古音完全相同,非实词,至于金文中的’惠不是虚词就是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