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初,在冯玉祥、胡景翼等发动的北京政变影响下,陕西掀起反抗直军吴新田统治的新浪潮,惠师温和杨虎城组织陕北国民军前指挥部,杨任司令,惠任参谋长,挥师南下关中,同孙岳等击败吴军,致吴下台。3月,孙中山逝世,杨、惠待军事稍息,5月1日于耀县举行公祭,惠师温和蒙发源代表陕西全体国民党员宣读祭文。1926年应樊钟秀之邀,赴河南任建国豫军副总司令,配合广州方面早期北伐运动。是年秋,因国民二军失利,樊部无法同直军对垒,遂化整为零,隐蔽在豫西山中,进行游击活动。樊去上海,惠再度返乡,曾在共产党人成立农民协会时作重要讲演。9月,冯玉祥、于右任、刘伯坚、史可轩等由苏联回国,在五原组织兵力,南下关中,增援困守西安的杨虎城。10月,于右任由榆林南下,途经清涧,登门探望师温,并约其立即参加工作,史可轩、许权中旋来接他,到三原协助于右任、邓宝珊筹组国民联军驻陕总部。因长期积劳,至三原身患伤寒,卧床数月,经史可轩、张素珍夫妇延医关护,于次年初痊愈,匆赴西安任联军驻陕总部政治部部长兼国民党省党部监察委员。1927年3月18日,共产党人在西安召开纪念三·一八惨案一周年大会,惠同刘伯坚及苏联顾问乌斯曼诺等在会上作了慷慨激昂的演讲,号召广大人民群众踏着先烈的血迹将革命进行到底。6月,冯玉祥追随蒋介石叛变革命,拘捕杀害共产党人,勒令解散联军驻陕总部,成立所谓省政府,师温先后被任命为省府委员、中山学院院长,但始终未就任。惠师温、于右任无法在陕立足,遂前往上海“考察东南政治”,目睹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师温忧愤交加,不久又悉挚友史可轩被害,一病不起,9月21日在上海一家医院溘然长逝,就地安葬。
惠师温中等身材,双目炯炯;刚烈大度,思维敏捷,擅长演说,尤善于团结各种进步力量,富有政治家风采。其长期客居,很少回家,每次归里,访者盈门,于右任、邓宝珊、史可轩、孙岳、傅作义、商震、李子洲、杜斌丞、谢子长、许权中、孙蔚如等名人都在他家住过。师温家居时,装若农民,提筐拾粪。遇有仗势欺人之事,必出面干涉。有次,县政府和土豪劣绅拟向全县农民按牛加摊苛税,遭其斥责,方忍气作罢。
1929年,惠师温的灵柩由上海运回清涧,在南坪修建了宏伟的陵墓和祠堂。于右任为祠堂亲笔题写“邦家之光”4个大字,杨虎城也题了词。公葬仪式极其隆重,乡亲纷至参与。赵通儒仿《苏武牧羊》曲牌为其挽歌:又光陕西一伟人,早年留东瀛,亲承总理训,回国谋倒袁……30年代杨虎城任陕西省主席时,追认惠师温为烈士。
其所生2女。养子惠兆民(1911-1975),由杨虎城供养上学,毕业于北京大学,建国后任民盟陕西省委委员、秘书长。
惠我春(1877-1948),字云岑,云南宣威榕城小袁屯人。他青年时勤奋好学,为清末曲靖府八届学考第一名。1904年与妻李寿琳(音乐教师)赴昆明,执教私塾。1906年考任云南陆军小学国文教员,学台爱其才华、亲自登门拜访。1909年任云南讲武堂国文教员,他自编讲义,侧重时论,宣传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深受学生欢迎。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运动。1915年参加护国倒袁、任讨袁军政府枢密官、宣传处处长、官印局局长、《义声报》主笔等职,积极撰文,笔伐袁世凯。蔡锷题赠“阐扬大义,传播仁声”书联策勉。1923年参加筹办云南东陆大学,受聘为名誉教授。同年在昆明开设“如意春旅店”,以方便故乡商旅,宣威人到昆多宿该店。1934年为组织出版《宣威县志稿》,近则接洽印馆,远则函商官绅,促成印刷,功不可没。抗日战争时期,为回避日机轰炸,迁居昆明西郊龙院村,赶建土坯房迎接西南联大教授梅逸琦、杨武之、朱自清、任之泰等10余位前来同住,宾主相处,十分融洽。
他一生勤学,热心公益事业,关心乡梓。不论是在昆明旅省的同乡,还是宣威本地绅民,只要有求于他,他就鼎力相助。他多次连任宣威旅昆同乡会会长,为同乡排忧解难。
惠济(1893-1974),字民桥,中将,安徽全椒人。光绪十九年(1893)生。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9步兵科、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一期,1926年任黄埔军校教官,1930年任中央军官学校大队长,1933年任第17军2师少将副师长,1934年春任“剿匪”军第2路第1支队司令官,在江西围剿红军。1935年任安徽省政府保安处处长。1940年任军政部少将部附。后任贵州省防空司令部中将司令兼贵阳警备司令。国防部部员。1949年12月在云南参加起义。全国解放后任云南省文史馆馆员、昆明市政协委员。
惠显峰(1893-1970),陕西省富平县底店乡南街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拥护孙中山革命主张,反袁(世凯),讨段(祺瑞),曾任陕西护国军营长、团长。后随胡景翼出关,参加北京政变。在胡部国民二军任旅长,与中共党人许中权等要好。二军兵败河南,岳西峰、田玉洁等投降反共,惠则将两营部属交许中权率领,参与渭华起义,遂解甲归田,一直在地方积极兴教办学,热心公益事业。长期与地下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掩护革命志士。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县市政协委员,热心建言献策。
惠东升(1903-1932),江苏省宜兴善卷乡五洞桥人。幼年聪明好学,当过小学教师。中原军阀混战时,投笔从戎。1923年毕业于“南京军官教育团”,到广州投奔孙中山,任军政部陆军讲武学堂教官。1924年6月,任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队队长,8月升任区队长,9月任黄埔军校教导团一营营长。1925年陈炯明叛变,他参加了讨逆之举,惠州城久攻不下,团长不幸中弹身亡,军心大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振臂一呼,冒着枪林弹雨,驰马冲锋,士气陡增百倍,殊死鏖战,城乃遂下。惠州之役大获全胜,革命军威大震,奏凯策勋,他功居第一,被誉为“革命虎将”,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第六团上校团长。
惠秉性耿直,作战勇敢,深得参谋长何应钦的赏识,1926年北伐开始,调任北伐总司令部少将参议。不久,蒋介石借口惠“携眷行军,违反军纪”,撤销职务。1927年,北伐军到达南京,经何应钦推荐,惠离开队伍,出任江都县县长。未及两年,又被蒋介石撤职。后因屡遭排挤,思想逐步倾向共产党。1932年10月被蒋介石下令杀害,就义于河南开封。
惠师尚河南人,黄埔军校第2期学员(步兵工团第二连),警卫师师长。
惠功允字信如,河南邓州惠营人,黄埔军校第3期毕业(步兵2团第8连),曾任四川渝落碛中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执法总监部教导第2大队少将队长等职。
惠世迪字吉安,号兰亭,河南邓州惠营祠堂后人,南京政法大学毕业,黄埔军校第3期毕业,任国民革命军54军40师128团长、副师长等职。
惠景施(1903-),字博如,河南邓州白落雁乡惠庄人,1925年在开封读高中时,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毕业后分配到国民革命军基层单位,随即投入北伐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参加正面作战,屡建战功,由营长升至团长、副师长等职。
1935年,他任营长时,部队驻扎在江苏常熟一带,遇上天旱,水荒严重,他抽调官兵,帮助地方兴修水利,开新沟修旧渠,引大河水入渠,使所有农田能常年用水,旱涝保收。当地人民为他建立了功德碑,一时传为佳话。
1937年,日军侵占上海,时任团长的惠景施率部积极参加淞沪大战,受伤不下火线,坚守长达3个月之久。抗战胜利后,他不满打内战,1946年愤然以养病为由退役,隐居江西崇安县从农从商。
惠峻山(1906-1946),又名菊宝,化名宋吾全,江苏无锡县梅村河南巷人。10岁进私塾念书,18岁辍学在家,靠种地、磨豆腐度日。民国十五年(1926年)七月参加农民夜校学习。民国十六年十一月九日,他率领战斗小组参加无锡东乡的农民暴动。民国二十七年春在家乡组织防夜队(后编入梅村联防大队第2中队)。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中共堰下支部书记。
民国二十九年八月任中共梅北区委副书记,分管农运工作。发动农民建立区乡村三级农抗会。在不长的时间里,全县农抗会会员猛增到近10万人。民国三十年一月,惠峻山调离梅北区委,专事指导全县各抗日团体的工作,领导农民开展“二五减租”,并发动建立无锡县手工业抗日联合会,会员发展到300余人。四月,惠峻山任中共梅南区委书记。五月参加新四军第6师组织的江南参观团,前往苏北学习根据地的建设经验。八月,因江南日伪军进行“清乡”,惠峻山从苏北一时无法回无锡,即去上海隐蔽在一家瓶塞厂当临时工,并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在工厂开展工运工作。
民国三十一年六月回到无锡家乡,任中共锡东县委委员兼秘书工作部部长,化装成算命先生、商人,串村走巷,以单线联系的方式接上了秘密党员的关系,领导他们坚持反“清乡”斗争。民国三十二年七月任中共锡东县委组织部长。民国三十三年初春,全面负责中共锡东县委的工作。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他在梅村、漕湖地区发动群众突击改造地形,征收公粮,准备新四军南下接收城市。十月改任锡东县特派员,单线领导秘密党员,坚持原地斗争。民国三十五年六月十七日,在梅村大西园村召开区特派员会议,听取各区反“清剿”斗争的汇报,当日晚在南三房村遭国民党无锡县东亭区和保安队100多人包围,他激战负伤,泅河突围,后因伤口感染破伤风,医治无效,于6月30日病逝,时年40岁。
惠志明(1907-1938),陕北“六马”闹革命故事中的“马四”,绰号长胡老马,陕西清涧小岔则人。少小聪明好学,熟读经书。1924年入县第一高小学习。1926年考入省立第4中学,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同年加入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受命回本村办民众小学,宣传革命思想,创建了党支部、团支部,发展了8名党员、10名团员。后任城区区委文书、书记。1934年离开家,进行公开革命活动。8月被选为清涧县革命委员会文化委员。10月,在被敌人追捕中,危急时刻,跳下悬崖,身负重伤,被一放羊老人救活。12月,父亲惠文华在县城被捕,敌人传话:如惠志明能回来,奖赏500大洋,还给官做,并将其父亲释放。他在敌人的引诱前,没有动摇,坚贞不屈,在遭敌人严刑拷打后被害,这更坚定了惠志明的革命信心。1935年春,延水县革委会成立,被选任主席。1936年任陕北西地特委宣传部长。1937年任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国民经济部部长。10月,调任陕甘宁边区党委巡视团主任,后为党委秘书长。1938年2月,因病服错药中毒身亡。
惠浴宇(1909-1989),原名惠美琬,江苏灌南县新安镇北惠庄人。幼年读小学、南京中学、东海中学,青少年时代起就投身于革命。1928年7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他与李超时、宋绮云等人共同创建了海州地区的党组织,任中共海州四县特别支部宣传委员。因革命需要,1929年秋,他到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0年4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1937年2月获释,10月奔赴延安,翌年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恢复了党籍。
抗日战争期间,历任新四军江南挺进纵队大队指导员、三支队政治部主任、中共苏中工委书记、苏北临时特委书记及特委副书记、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警卫团政委、新四军苏北指挥部3纵队7团政委、泰县县委书记兼县长、江(都)高(邮)中心县委书记兼行署主任、苏中一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苏浙二、四分区专员。他为建立、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苏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华中二地委书记兼分区政委、苏中区党委委员、华东野战军11纵队政治部主任、三野10兵团29军政治部主任,转战大江南北,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苏州市委书记、市长兼苏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和苏南军区党委委员、苏北区党委常委及行政公署主任、南京市委书记、市长、江苏省委常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江苏省省长、华东局常委。被选为中共八大代表以及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1976年恢复工作,先后担任江苏省委政法小组组长、江苏省委常委、省革委会副主任,省政协主席。1980年重新担任江苏省省长,同时任省委书记兼政法委书记。先后当选为党的12大、13大代表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3年,主动退居二线,之后撰写了大量缅怀战友和革命事迹的文章,汇编出版了感人至深的《写心集》和《朋友人》。1989年7月8日,病逝于南京,终年81岁。
惠子俊(1911-1944),又名劳生,曾用名薛斯,陕西省西安市人。1918年秋在西安上小学,1926年春毕业后,先后在西安机器局兵工厂、河南巩县兵工厂做工。1933年春参加红军,在红26军革命根据地耀县照金薛家寨修械所做领导工作。初创时期,惠子俊带领工人随红军游击队边作战边收集工具和原材料。经过艰苦创业,修械所初具规模,被红军指战员誉为“军械部”、“后勤部”。193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10月,国民党孙友仁特务团、炮兵营及民团武装偷袭照金根据地。惠子俊带领突围出来的后勤人员、伤病员转移到陕甘交界的南梁一带。同月,红26军党委任命惠子俊为庆阳游击队指导员,后改任政治委员。1934年初,惠子俊和张秀山、强家珍、马仰西等率领游击队在庆北地区扫除地方反动武装,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群众抗粮、抗税。2月初,成立了庆北地区第一个农民联合会,同时成立了贫农团、雇农工会、赤卫军等群众组织,为开创庆北苏区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年5月,红42师党委调惠子俊任第二路游击队政委。他和总指挥杨琪领导保安、庆阳、合水、安塞等游击队完成扩军、筹款、建立根据地三大任务。8月,任中共陕甘边特委书记。11月,在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工农监察委员会委员长。1935年2月,为加强粉碎国民党军队“围剿”的统一领导,中共陕甘边特委和陕北特委合并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惠子俊被推选为书记,谢子长、刘志丹等为委员,成为西北党的最高领导人。在以惠子俊为首的西北工委领导下,西北红军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的“围剿”,解放了安定、靖边、赤安等6座县城,扩大了根据地,红军和游击队也得到很大发展。7月,受“左”倾路线的迫害,被免去西北工委书记,奉派任米西(今米脂县西部)县委书记。